1月6日凌晨4點,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東坎街道新安村二組。頭遍雞叫還未響起,58歲的顧愛娟就從被窩裡爬了起來。
冬雨打在臉上,清冷。一鏟一鏟,先將前天晚上粉碎的雞飼料裝滿20隻桶,再從門前的水井打水,足足打滿20桶,顧愛娟貓著腰,躡手躡腳地將40隻桶逐個拎進雞棚,那是5000隻雞一上午的能量來源。獨自做完這些,顧愛娟整整花了兩個小時。還未坐下來喘口氣,就聽到雞鳴聲此起彼伏,東方微亮。
安頓好這一切,顧愛娟推出屋中的電動三輪車,把兩筐兩籃雞蛋搬上車,去離家十多裡的集鎮上趕早市。「運氣好的話,一早上就能全賣掉。」賣蛋間隙,她來到隔壁早點攤,「一個燒餅一根油條,兩塊錢。」上午11點是回家的時間,此時雞棚裡熱乎乎的雞蛋正等著她去撿拾。自從2008年丈夫去世,這樣的忙碌已成為顧愛娟的日常。
「每天雞未叫頭遍,我就起床了」,坐在記者對面,如釋重負的顧愛娟笑言,酒紅色的短髮讓她看上去既精神又幹練 ,「這幾年終於熬出頭了!」「洋氣!」見記者打趣,顧愛娟撥了一下劉海,露出花白的髮根:「丈夫走的那年,我的頭髮全白了。」
十多年前,顧愛娟和丈夫王德銀承包十多畝地種西瓜,兩個孩子上學。然而,一家四口和美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2008年,王德銀被確診為腦癌晚期。「當時感到,天塌了!」顧愛娟拿出家中所有積蓄,又借債13萬元,但這些都未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淚水還未擦乾,就有人說,借給顧愛娟的錢基本上要不回了。「在別人眼中,一個女人帶兩個孩子,要生活,要還債,這錢從哪兒來?」憶起昨日,堅忍的顧愛娟淚眼婆娑:「借的錢我得還,不僅要還錢,我還要過上好日子!」
從種菜到賣早點,起早貪黑,但一年下來帳上進不了幾個子兒。顧愛娟想「改行」,東坎街道新安村黨總支書記祖道來特地到她家走訪,「我就問祖書記,我想養雞,你看行不?」
「我覺得行!就是要辛苦!」
「再苦也不怕。」
「好!養雞的本錢,我來想辦法。」
想好就幹!當晚,顧愛娟一人就把屋前的豬圈改作雞舍。很快,從街道扶貧辦申請的1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到了,顧愛娟從孵坊買來1000隻剛出殼的苗雞,「15天,養到三四兩重,一隻雛雞轉手能掙六毛錢。那年,成活率達九成。」希望被點燃,接下來的三年,顧愛娟的育雛規模擴大到6000隻。不料,2011年,雞舍電路短路,一場大火把6000隻雞和雞舍化為灰燼。挽起袖子,顧愛娟露出右手腕,當年雞舍燒得滾燙的塑料膜在她手上留下了疤痕。「一把火把我打回原點,還搭上借來的貸款。」
顧愛娟被燙傷的手
很快,村裡給顧愛娟家辦了低保。「我對著鏡子給自己打氣,要想過好日子,就得自己站起來。這雞,還得養。」
通過扶貧貸款,顧愛娟再次籌齊本金。這一次,她選擇養成雞,而且是「反季」銷售:雛雞捉回來,公雞長大賣,下蛋母雞先賣蛋,產蛋淡季就緊急上市,不再留著「吃白食」。一茬茬雞養下來,顧愛娟摸出了門道。堂屋裡,記者看到用過的「21金維他」、魚肝油等包裝袋,顧愛娟說那是給雞補充營養。為了養好雞,她不僅跟別人學技術,還自己買書看。她學會給雞打針餵藥,並種植十多畝地的玉米作為雞飼料,還用貸款買來粉碎機,一人在家就能搞定五六千隻雞的飼料。「十多年,我始終是一個人幹。因為養雞,在外地的女兒生娃我都去不了。大年初一,我還在雞棚忙碌。」
門前田地間,不時有雞歡騰地奔跑,顧愛娟並不驅趕。鄰居丁如法說,她家的雞基本是散養,所以雞蛋特別好賣。2014年,顧愛娟還清債務,在全村第一個退出低保。2016年,她成功摘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的「帽子」。「沒有政府幫扶,我不可能有今天。村幹部支持我搞養殖,我拿到的貸款一年比一年多,從最初的1萬元到現在每年5萬元,投資多了,規模大了,我更能放開手腳。」2018年,顧愛娟在鎮裡買了房。2019年,她掙了10萬元。
脫貧致富後,顧愛娟沒有忘記把養殖技術傳給別人,帶動大夥一起富。當然,她更不會忘記幫助她的人:「我給祖書記送去200隻雞蛋,但他說什麼也不收,最終照價付款。」而聽到記者的轉述,祖道來也開懷大笑:「顧大姐家雞蛋是真的新鮮,我家孩子從上海回來,就喜歡捎點走,每次我們都讓一個親戚悄悄去買。」這個秘密,顧愛娟至今都不知曉。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 見習記者 張文婧 華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