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每天雞未叫頭遍我就起床了」

2020-12-21 新華報業網

  1月6日凌晨4點,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東坎街道新安村二組。頭遍雞叫還未響起,58歲的顧愛娟就從被窩裡爬了起來。

  冬雨打在臉上,清冷。一鏟一鏟,先將前天晚上粉碎的雞飼料裝滿20隻桶,再從門前的水井打水,足足打滿20桶,顧愛娟貓著腰,躡手躡腳地將40隻桶逐個拎進雞棚,那是5000隻雞一上午的能量來源。獨自做完這些,顧愛娟整整花了兩個小時。還未坐下來喘口氣,就聽到雞鳴聲此起彼伏,東方微亮。

  安頓好這一切,顧愛娟推出屋中的電動三輪車,把兩筐兩籃雞蛋搬上車,去離家十多裡的集鎮上趕早市。「運氣好的話,一早上就能全賣掉。」賣蛋間隙,她來到隔壁早點攤,「一個燒餅一根油條,兩塊錢。」上午11點是回家的時間,此時雞棚裡熱乎乎的雞蛋正等著她去撿拾。自從2008年丈夫去世,這樣的忙碌已成為顧愛娟的日常。

  「每天雞未叫頭遍,我就起床了」,坐在記者對面,如釋重負的顧愛娟笑言,酒紅色的短髮讓她看上去既精神又幹練 ,「這幾年終於熬出頭了!」「洋氣!」見記者打趣,顧愛娟撥了一下劉海,露出花白的髮根:「丈夫走的那年,我的頭髮全白了。」

  十多年前,顧愛娟和丈夫王德銀承包十多畝地種西瓜,兩個孩子上學。然而,一家四口和美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2008年,王德銀被確診為腦癌晚期。「當時感到,天塌了!」顧愛娟拿出家中所有積蓄,又借債13萬元,但這些都未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淚水還未擦乾,就有人說,借給顧愛娟的錢基本上要不回了。「在別人眼中,一個女人帶兩個孩子,要生活,要還債,這錢從哪兒來?」憶起昨日,堅忍的顧愛娟淚眼婆娑:「借的錢我得還,不僅要還錢,我還要過上好日子!」

  

  從種菜到賣早點,起早貪黑,但一年下來帳上進不了幾個子兒。顧愛娟想「改行」,東坎街道新安村黨總支書記祖道來特地到她家走訪,「我就問祖書記,我想養雞,你看行不?」

  「我覺得行!就是要辛苦!」

  「再苦也不怕。」

  「好!養雞的本錢,我來想辦法。」

  想好就幹!當晚,顧愛娟一人就把屋前的豬圈改作雞舍。很快,從街道扶貧辦申請的1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到了,顧愛娟從孵坊買來1000隻剛出殼的苗雞,「15天,養到三四兩重,一隻雛雞轉手能掙六毛錢。那年,成活率達九成。」希望被點燃,接下來的三年,顧愛娟的育雛規模擴大到6000隻。不料,2011年,雞舍電路短路,一場大火把6000隻雞和雞舍化為灰燼。挽起袖子,顧愛娟露出右手腕,當年雞舍燒得滾燙的塑料膜在她手上留下了疤痕。「一把火把我打回原點,還搭上借來的貸款。」

  

顧愛娟被燙傷的手

  很快,村裡給顧愛娟家辦了低保。「我對著鏡子給自己打氣,要想過好日子,就得自己站起來。這雞,還得養。」

  通過扶貧貸款,顧愛娟再次籌齊本金。這一次,她選擇養成雞,而且是「反季」銷售:雛雞捉回來,公雞長大賣,下蛋母雞先賣蛋,產蛋淡季就緊急上市,不再留著「吃白食」。一茬茬雞養下來,顧愛娟摸出了門道。堂屋裡,記者看到用過的「21金維他」、魚肝油等包裝袋,顧愛娟說那是給雞補充營養。為了養好雞,她不僅跟別人學技術,還自己買書看。她學會給雞打針餵藥,並種植十多畝地的玉米作為雞飼料,還用貸款買來粉碎機,一人在家就能搞定五六千隻雞的飼料。「十多年,我始終是一個人幹。因為養雞,在外地的女兒生娃我都去不了。大年初一,我還在雞棚忙碌。」

  門前田地間,不時有雞歡騰地奔跑,顧愛娟並不驅趕。鄰居丁如法說,她家的雞基本是散養,所以雞蛋特別好賣。2014年,顧愛娟還清債務,在全村第一個退出低保。2016年,她成功摘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的「帽子」。「沒有政府幫扶,我不可能有今天。村幹部支持我搞養殖,我拿到的貸款一年比一年多,從最初的1萬元到現在每年5萬元,投資多了,規模大了,我更能放開手腳。」2018年,顧愛娟在鎮裡買了房。2019年,她掙了10萬元。

  脫貧致富後,顧愛娟沒有忘記把養殖技術傳給別人,帶動大夥一起富。當然,她更不會忘記幫助她的人:「我給祖書記送去200隻雞蛋,但他說什麼也不收,最終照價付款。」而聽到記者的轉述,祖道來也開懷大笑:「顧大姐家雞蛋是真的新鮮,我家孩子從上海回來,就喜歡捎點走,每次我們都讓一個親戚悄悄去買。」這個秘密,顧愛娟至今都不知曉。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 見習記者 張文婧 華 鈺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央三臺「新春走基層」接地氣有活力
    圖文音視齊發 欄目豐富多彩1月1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並配發「開欄的話」,連續推出編輯記者春節期間深入基層的報導。此外,對臺灣廣播、對港澳廣播等都推出了新春特別節目。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的《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重點新聞欄目也先後播出《新春走基層 一路回家》《新春走基層 零點後的中國》《新春走基層 家是什麼》等系列報導。1月13日「新春走基層」報導啟動以來,央視共播發相關報導120多條,總時長超過20小時;在《新聞聯播》共播出精編版29條,總時長1小時25分。
  •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
    這個春天,走過十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更顯厚重。踏著新春的腳步,光明日報近百名記者奔走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奔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戰「疫」前線。今天,光明日報推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專版,讓我們共同傾聽記者們在基層不斷增強「四力」、踐行初心使命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讓我們永遠記住2020新春的故事。
  • 【新春走基層】三都澳的「海上郵遞員」
    三都澳是我國大黃魚養殖的主要區域,漂浮在海上的漁排小屋就是漁民的家。如今,石進全也已經在這條郵路上走了二十年。
  • 西北作家 || 張楓:渺遠雞啼是鄉音
    渺遠雞啼是鄉音文/ 張楓    雞叫三遍是三更,雞叫五遍是五更,我一直這樣認為。娘卻不同意我的看法,她一直堅持雞叫三遍是五更,雞叫五遍天就大亮了,算不得更不更了。    二十年前,我跟母親爭論這個問題,不是沒道理,因為,每到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她都很準時地在雞叫三遍後,催促我們起床下地幹活。我一方面,恨透了母親的那隻大公雞,一方面又不停地與她爭論,雞叫五遍天才過五更的真理。母親哪裡依我?每天,幾乎每天,雞叫過三遍,都會在我睡意正濃時,準時來打我的門。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村民陸忠家從懷裡摸出一塊光燦燦的石頭,「這叫水晶石,是當年挖矽土的副產品。」不過,陸忠家說,刨去買挖機和在山裡開路的成本,沒掙到啥錢。「後來政策不允許了,破壞環境。」1990年,陸忠家懷揣著借來的50塊錢,坐火車到廣東打工;到1995年,已有100多個侗寨鄉親跟著他一起南下務工。
  • 「金牛奮蹄舞新春」2021年春聯網絡書法展暨傳統文化走基層公益...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和提升春節期間群眾性文化活動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基層,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將舉辦「金牛奮蹄舞新春」2021年春聯網絡書法展暨傳統文化走基層公益活動。
  • 明天別叫我起床
    現在想想,每天六點半就起床讀書的學生們是挺了不起的。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盛開」的香皂花
    扶貧車間建在村裡,村民家門口上班,產品主銷韓國——「盛開」的香皂花開欄的話2020年新春佳節快到了,湖南日報的「新春走基層」也開欄了。「你每天都生活在『花』裡。」記者打趣道。「不僅我,還有我老公。」向月紅笑嘻嘻地指著一旁的丈夫說,幸福溢於言表。向月紅一家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80多歲的公公婆婆和3個小孩。此前,她和丈夫在外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 「新春走基層」老溫的幸福年
    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空氣中洋溢著節日氣氛,內蒙古2020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集中採訪媒體團踏雪而行,來到脫貧戶溫艮忠家中。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2013年有1.3萬名貧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全部脫貧,塔布賽鄉北園子村溫艮忠家就是其中一戶。
  • 雞年祝福簡訊大全,不用謝,叫我雷鋒
    雞報曉,好運跟你走!2017年的新春到來,祝福大家每天好心情,天天沒煩惱!
  • 正月初一是雞日,老話說:「頭雞二犬,五牛六馬」,是什麼意思?
    在以前的農村,幾乎每一家的院子裡都會養幾隻雞,在吃不起肉的年代,雞蛋就成為農村人眼中最有營養的食品。農村人常說:「頭雞二犬,五牛六馬」,這句話到底是從何而來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說雞是頭呢?為什麼有「頭雞二犬」的說法?
  • 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增強「四力」中央新聞單位先進集體和...
    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增強「四力」中央新聞單位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2019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增強「四力」中央新聞單位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名單  一 先進集體(15個)
  • 起床啦!據說每天聽到的第一聲決定了你一天的狀態
    >@巴比龍的芭比:我每天就是聽著嘎嘎的煙嗓迎接美好的一天。FIREBTS - YOUTH4:TFBOYS叫你起床@匿名三:哈哈哈哈當時偶然搜到這個鈴聲就立馬把它做成起床鈴了,感覺三隻在裡面的聲音還很稚嫩,不過清晨聽到那瞬間真的很有代入感~感覺他們就像是在身邊叫我起床一樣,一整天的心情都變好了呢。
  • 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廣東站綜述
    1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廣東站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40餘名採編人員沿深圳、汕頭、潮州、惠州、廣州一路深入走訪,挖掘這片改革開放先行地上誕生、延續、醞釀著的精神夢想。
  • 上海廣播推出2020新春特別版面
    Love Radio將在每天上午11點至下午1點帶來「五鼠鬧新春」特別直播,不僅將在線上送祝福,送禮物,更要送出一波「時光倒轉」的情懷,帶領聽眾找回剛剛進入2000千禧年的感動與回憶。多位Love Radio的主持人將一改平日節目中的組合 ,新鮮搭檔,每天為你帶來不同的聽覺享受。
  • 半夜雞叫都是什麼時辰
    半夜雞叫都是什麼時辰中天易張永紅整理頭遍雞叫應為丑時,然後天亮前也會再叫一次,所謂半夜雞叫,並非半夜子時。所謂聞雞起舞,也應該是丑時。如是寅時才起床,那就根本沒什麼值得稱道。古人起床時間相對較早,一是古人確實勤快敬業,二是古人也沒什麼娛樂,天黑就上床造人,否則不睡還要消耗燈油。比如古代官員上朝,也都會特別的早。再則,舊時農村的作息時間是,天將亮就已經到了田頭開始幹活,然後到晨時七八點鐘才回家吃早餐。當然,雞為什麼會每天那麼有規律地定時鳴叫,這不在我們命理行當研究範疇。那麼,又如何確定頭遍雞叫是丑時呢?
  • 新春走基層丨探訪隱功埋名70載的老兵胡兆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有一位90多歲的退役老兵叫胡兆富,他立戰功無數,卻居功不傲,他是人民英雄,卻淡泊名利。春節前夕,新春走基層記者來到胡兆富家裡,聽老人講述他近百年 的人生經歷。馬上到小年了,胡兆富意外地見到了74年前的戰友,來自紹興的高華忠,兩位高齡老人曾一起出生入死、歷經槍林彈雨。 高華忠:(我的手臂上中了)兩個彈片,一個彈片拿出來了,一個彈片還沒拿出來,還在裡面。他在開封戰役,這個頭(受了傷),這裡、這裡。胡兆富:這是飛機炸的。
  • 【新春走基層】昆明老街2020新春廟會開街
    紅紅的燈籠掛起來,鮮豔的花朵擺出來,豐富的年貨賣起來……1月10日,昆明老街2020新春廟會正式開街。即日起至2月9日,昆明老街街區範圍的甬道花市一條街、民俗年貨街、老字號-美食一條街將帶你感受昆明的年味兒。
  • 「中國夢·泰安年」新春走基層:社區80歲老人奉獻「針情」 手工...
    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新春走基層】河北唐山市健康樓社區黨員的「戰鬥狀態」
    那你得跟我去社區備個案!」1月29日,記者驅車來到唐山市路北區文化路街道健康樓社區,剛一下車,便被3名「巡邏」的大媽帶到市民中心進行外來人員登記。見到社區黨總支書記苗燕,誤會才被化解。「我們平常就在小區裡『巡邏』,看到外人就攔下,領過來登記。」帶頭的裴秀榮大媽笑著說,作為一名老黨員,在疫情面前就要衝到一線。「在這個特殊時期,咱社區黨員就是要當好居民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