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關注到小野洋子的名字,開始總感覺她沒有草間彌生這樣強烈而又標誌性的藝術語言,似乎少了點什麼。漸漸地從她的歌聲和視頻中像是讀懂了一點點。當然這一點點我認為是最關鍵的,就是小野洋子的先鋒性是深入骨髓的,她用她一生的經歷和多方位的藝術詮釋著「做獨特的那個自己」。正因為身體裡始終住著這樣一個自己,如今年近九旬的小野洋子依然靈性十足,向人們展示著她源源不絕的藝術生命。
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
小野洋子是日裔美籍音樂家、先鋒藝術家,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第二任妻子。1933年小野洋子出生於日本東京的一個貴族家庭。1956年,她在紐約嫁給日本作曲家一柳慧,之後她開始闖蕩紐約的格林威治村,並成為美國前衛藝術圈的活躍分子。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想說的嗎?說說她童年的片段吧。戰爭摧毀了小野洋子溫文爾雅的貴族姿態。在饑寒交迫的流浪生活中小野洋子靠著對天空的幻想度過這難捱的艱澀時光。她跟弟弟仰望著天空,想像著食物的豐盛。「來點什麼?」她對弟弟說,「從湯開始吧,然後是雞。甜點是冰淇淋。」也許童年經歷造就了小野洋子日後被稱為女巫般的強悍獨立自我的個性,也豐富了她作品的藝術內涵。
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小野洋子:一個女人的舞臺》展覽中,小野洋子設計了一個黑色的旋轉樓梯,參觀者獨自沿著樓梯小心翼翼地走到最高處,仰頭望去,可以從透明的玻璃窗外看到湛藍的天空。小野洋子把這個作品稱之為《yes》。該作便是小野洋子從童年的仰望天空得到的啟示。
行為藝術:《切片》
1964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誦廳第一次表演了她最為出名的行為作品《切片》:作品隨機挑選上臺的幾位觀眾被要求用剪刀將她的衣服裁成碎片,直至全身赤裸。那年,她32歲。作為六十年代的作品,《切片》表達的是欲打破一切束縛和禁錮的意思吧,更是對自古以來藝術作品中表現的女性題材的諷刺和反叛。
2003年9月,70歲的洋子在巴黎又一次表演了《切片》。她在臺上說:「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裡;每個人剪下的面積不要大於一張明信片,並請將這碎片送給任一個你愛的人。」她解釋這場事隔37年的表演時說:「1964年我第一次做它時,心裡滿是憤怒和不安,但這次,我是懷著對你、對我、對全世界的愛而做的。」順著她的思路我們不妨理解成這是她對人們和世界的一種直面、坦誠和愛的態度。
小野洋子的作品
《蒼蠅》用了所有的膠片展示了一位寂然不動的女士。鏡頭隨著蒼蠅而移動,視線隨著鏡頭而移動。小野洋子把這部影片描述為自傳體的篇章,她選擇了一種細微而又獨特的角度。
《草莓和小提琴片斷》表演者在堆有碗盤的桌前不斷坐下,起來。最後10分鐘,她打碎了所有的碗。她的行為同時伴隨著有節奏的重複的片言隻語、呻吟聲,以及她高聲哭嚎出的詠嘆調——這成為日後小野洋子音樂的標誌。
《羽化》攝影機跟隨坐在熱氣球上的小野洋子和約翰.列農,在一個小城的天空,雲層絢麗,遠離喧囂。影片剝離傳統的敘事功能,充滿詩意和啟迪。
《許願樹》是小野洋子後期的作品,這個裝置作品是一棵承載著百餘人對生活寄予美好願望的許願樹,被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
小野洋子與列儂
關於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小野洋子說,她第一次見到約翰·列儂是被他迷人的外表所吸引。我想兩個充滿能量和想像力的靈魂碰撞總會被對方發出的光芒所吸引吧。據說約翰·列儂被小野洋子的那幅《yes》深深迷惑。約翰·列儂爬上小野洋子為他搭建的通往天空的旋轉樓梯,他看到了有著別樣風景的天空,也看見了小野洋子別樣的才情了吧。只見約翰·列儂呵呵一聲,一段戀情從此拉開序幕。
小野洋子和約翰·列儂蜜月期合作的反戰作品曾經轟動一時。兩人躺在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飯店的床上一周,接受世界媒體採訪,宣揚兩人的「床上和平行動」。
2009年2月25日,威尼斯雙年展宣布,因為小野洋子「對語言藝術的革命性突破」,將授予她終身成就獎———金獅獎。但是時至今日,絕大多數人,對於她的身份標籤,恐怕還是約翰·列儂的遺孀。對於她的藝術作品,仍然有著兩極化的爭議與評價。也許只有約翰·列農最了解她。他曾說小野洋子是「世界上最著名而不為人知的藝術家。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沒有人知道她做了什麼?」
那麼,你認為呢?
【來源:三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