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鮑讀
常聽人說:「一個人最好的修養,是情緒穩定。」
但在現實中,想要每天演好那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你遇到了某些外界的刺激時,可能一下子就感覺自己情緒不穩定了。
然後,就像是為了配合你的預感一樣,你果然就鬧起了情緒。
因為一件小事,和朋友發生爭吵,你在爭吵中口不擇言,說了很多詆毀朋友的話;
連續幾天熬夜反覆修改的方案,結果卻沒通過,你倍感委屈,憤然辭職;
工作不順心向男友傾訴,對方一句「順其自然」,卻讓你勃然大怒,決然分手;
輔導孩子作業,結果他磨蹭半小時做不出一道題,你被氣到抓狂,忍不住就是一頓咆哮。
就像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當一個人鬧情緒的時候,常常會做出一些令自己難堪、慚愧甚至悔恨的事情。
可是,一直號稱理性的你,應該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才對,為何還要這樣鬧情緒呢?你的理性去哪裡了?
其實,這就是患上了「情緒病」。
什麼是「情緒病」?
臨床心理諮詢專家董如峰在《一本小小的情緒管理書》中,提出了「情緒病」這一概念。
所謂的「情緒病」,不是說有情緒就構成了這種病,而是專指那種情緒頻繁失控的人生狀態。
除了情緒的爆發過於頻繁,「情緒病」還有一個關鍵特徵,即情緒和引發情緒的事件是不對稱的。
書上舉了一個例子:
某個人有一次在匯報工作的過程中遭到了老闆的批評,這讓他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
他害怕老闆再一次批評他,但他又沒法保證自己以後不會被批評。
於是,這種焦慮慢慢就轉變成了對向老闆匯報工作的恐懼。
時間一長,這種恐懼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他從害怕向老闆匯報工作變成害怕面對老闆。
到最後,變成了只要一想到老闆就害怕,渾身不舒服。至此,恐懼演變成了恐懼症。
老闆的幾句批評,竟然導致一個人出現了嚴重的心理疾病,這真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顯然,患有「情緒病」的人,就像是擁有著一顆玻璃心,輕輕一碰就會碎。
當你患上了「情緒病」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開始變得糟糕。
你與身邊人的關係開始變得惡劣,甚至於走向失敗的人生。
因此,想要讓自己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讓自己的人生持續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進,我們就要學會管理、治療自己的「情緒病」。
為何你的情緒會失控?
如上面所講,「情緒病」的本質是情緒失控,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情緒為何會失控?
先來看一個案例:
男人下班回家,把鞋子隨意脫在玄關處。
女人走了出來,嘟囔著數落男人「不會把鞋子放好」,男人於是大發雷霆,對女人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女人不過嘮叨一句,值得男人如此失去理智地鬧情緒嗎?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裡,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情緒容器。
情緒往往是在瞬間產生的,但不一定會在瞬間爆發。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情緒容器存在著。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每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情緒就會被裝入情緒容器中。
當情緒容器的容量接近上限時,也就到了情緒爆發的臨界點。
這時,只要稍微給我們一點點刺激,情緒便會衝破臨界點,開始不由自主地爆發了。
理性強的人,情緒臨界點更高,在情緒失控之前,他都能用理性的方式處理情緒。
而當情緒超出了臨界點,理性便被情緒所淹沒,他的情緒也一樣會爆發。
回到前面的案例,男人亂發脾氣肯定是不對的。
但是男人之所以如此不理智,其實是因為他在工作中積攢了太多的負面情緒,回家的時候已經到達情緒的臨界點。
此時女人的一句嘮叨,終於讓男人的情緒爆發了。
一匹強壯的駱駝能夠背負很多東西,然而當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多到它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一根稻草落下來,駱駝終於被壓垮了。
人也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身邊某人因為一件小事就大發雷霆,有一點刺激就精神崩潰。
這其實就是因為他的情緒容器已經到達爆發的臨界點,再也容不下任何情緒了。
所以說,情緒失控跟我們內在的情緒容器滿了有關。
為了避免陷入情緒失控的狀態,我們就要保證自己的情緒容器不被填滿。
一方面,我們要能夠及時化解各種負面情緒,儘量不讓它們在情緒容器中堆積起來;
另一方面,要能夠提前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臨界點,在情緒容器被填滿之前,能夠用合理的方式釋放一些情緒。
總之,每個人都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
(1)接納情緒
我們在前面講了很多有關情緒的話題,還強調了,如果情緒處理不好,就會給我們帶來惡劣後果。
但其實,就情緒本身而言,它是人對於外部刺激的一種正常反應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在不同的場景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的情緒體驗,才塑造了我們多樣的人生。
而且,就像是疾病的症狀一樣,每一種情緒其實都在向人們傳遞一種信號。
當我們有了某種負面情緒,別慌!
那只是它在告訴我們哪裡出了什麼問題,我們需要檢查一下而已。
換句話說,我們遇到的所有情緒,不管是興奮、快樂,還是憤怒、嫉妒,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先去接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
只有接納了情緒之後,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
(2)自我降溫
「你發脾氣之前都不過大腦的嗎?」
「對不起,我失態了!」
這樣的對話,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可能都出現過。
當我們被情緒佔據了頭腦,就容易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為,等回過頭我們才會想:「當時,我要是忍住就好了!」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情緒有變化,特別是產生了極端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自我降溫。
只有讓自己迅速冷靜下來,我們才不會失去理智,才能避免情緒化決策。
那麼,有什麼好的自我降溫方法呢?這裡推薦兩個。
一是深呼吸。
人在有情緒的時候,通常會屏住呼吸或呼吸急促,這麼做並不利於情緒的緩解。
通過深呼吸,可以讓呼吸變得深入和緩慢,讓更多的氧氣進入人體內,從而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二是轉移注意力。
譬如,當你焦慮、悲傷時,先不要去管那些煩心事,不妨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聽聽音樂、澆澆花、做做菜。
等你情緒平和了,再回頭處理煩心事,效果往往會更好。
(3)適當宣洩
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不會憑空消失的。
如果沒有得到釋放,它就會選擇暫時壓抑。
但是,一個人經常壓抑自己的不良情緒,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誘發多種疾病。
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會造成極大危害。
因此,為了保證身心健康,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要適當地將其宣洩出去。
宣洩情緒的方式有很多,重要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比如,你可以尋一處僻靜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也可以找個可信賴的朋友,向對方好好傾訴一番;
還可以出去運動一下,讓所有的不快都隨著汗水一同流走等等。
當然,在宣洩情緒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不顧場合隨意宣洩,也不能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4)化解情緒
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要想徹底化解情緒,就必須找到情緒產生的根源。
只有解決了源頭問題,人才會真正放鬆下來。
具體的做法是:
首先,我們要能夠識別情緒,知道自己產生了什麼情緒。
常見的、對人們影響較大的情緒有:焦慮、恐懼、嫉妒、抱怨、憤怒、抑鬱,等等。
其次,反思一下,自己是因為什麼事情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背後有沒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
例如,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質疑,感覺到不安時,他的內心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最後,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例如,當一個人想要停止對生活的抱怨,可以藉助以下方法:
時刻提醒自己,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將抱怨的事情一項項列出來,然後嘗試做出改變;培養新的愛好,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等等。
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多數人的本能選擇會是逃避,而真正厲害的人,會選擇積極地面對情緒。
選擇逃避的人,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紓解,就容易陷入無盡的痛苦煎熬當中。
選擇面對的人,會想辦法把問題解決掉,促使自己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從而獲得了成長。
這就像是一個分岔路口的選擇,最終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衷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成長,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擁有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