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跌倒後,誰將扛起中國咖啡的大旗?

2020-12-17 經理人雜誌

作者:章蔚瑋、曠世敏,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千億咖啡大市場,你方唱罷我登場。」

餐飲業從來就不存在壟斷一說。

兇猛如海底撈,雖然火遍全國,卻也擋不住巴奴、小龍坎各自精彩;厲害如喜茶,即便一杯難求,還是不妨礙奈雪、樂樂茶風生水起。

細分到咖啡界,當了多年老大的星巴克,在2018年遇到有史以來最強勁的對手。瑞幸在營銷方面表現出的天賦,以及骨子裡的網際網路基因,一度打得星巴克喘不過氣來。

如果不是爆出巨額財務造假事件,瑞幸跌落神壇,這場對決的勝負還能很難分出。

如今,面臨摘牌危機的瑞幸想要再回巔峰已然希望渺茫。品牌一旦在消費者心中「人設」崩塌,要再翻身,簡直難如登天,畢竟誰也不願與造假者為伍。

對瑞幸而言,這無疑是最壞的時刻,但對其他咖啡品牌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時刻。瑞幸用十幾億燒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咖啡市場,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新一輪競爭由此拉開序幕,誰將脫穎而出?

中國咖啡1.0時代落幕

「一個盡善盡美的咖啡店就應該像是公共的起居室。人們都希望獲得令人夢寐以求的咖啡體驗,這才是理想的受人歡迎的『咖啡時間』。」泰勒·克拉克(Taylor Clark)在《星巴克:關於咖啡、商業和文化的傳奇》一書中這樣描述星巴克「第三空間」的構想。

彼時,星巴克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一杯咖啡。這種精神內涵,讓人們對它趨之若鶩。

同樣受到追捧的,還有不斷湧現出的一批各有特色、注重體驗的「後來者」,比如曾經席捲國內咖啡市場的本土品牌漫咖啡,以及諸多韓系咖啡店,如咖啡陪你(Caffe Bene)、動物園咖啡(Zoo Coffee)等。

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需求的多元化,多年後我們再看中國咖啡市場,把顧客留在店裡享受「咖啡時間」,已不再是一家連鎖咖啡企業成功的唯一因素了。

上述咖啡店雖然體驗美好,但高企的開店租金、產品開發和人力成本,成了它們擴張的最大障礙,在後起之秀凌厲的開店攻勢下,它們日漸式微,有些退守二三線城市,有些則關門大吉。

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更小、更靈活、更具性價比的咖啡連鎖店,它們在市場中逐漸成為新主流。

以2018年瑞幸崛起為分界線,中國咖啡的1.0時代黯然落幕。

大型體驗式咖啡連鎖的落敗,背後是國人對待咖啡態度的根本轉變——喝杯咖啡不再是一件具有儀式感的事,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日常。因此,在新一代咖啡連鎖品牌的競爭中,誰能提高流通效率,誰就有望成為核心玩家。

最像瑞幸的咖啡品牌

「這家連鎖品牌的咖啡,口感是星巴克的水準,價格卻是瑞幸的水平!」這樣的評價是給本土咖啡連鎖品牌Manner Coffee的。

在瑞幸陷入財務危機前夕,這家低調的咖啡品牌悄然進入了擴張通道,從2019年末到2020年初,Manner走出上海,先後在蘇州、深圳、北京,成都開出連鎖門店。

與瑞幸的激進不同,成立於2015年的Manner在上海蟄伏了5年,從「菜場咖啡」一路成長為魔都網紅咖啡。如今,在上海靜安寺瑞歐百貨地下一層,一個不到3平方米的角落鋪位內,Manner一樣把咖啡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中午時間,附近辦公樓的白領會排著隊來購買咖啡,即便在它附近就有一家寬敞的星巴克,依然無法影響顧客對它的偏愛。

Manner的異軍突起其實有跡可循。從事商業傳播諮詢的上海單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陳良昭指出:「一個咖啡館最重要的3個成功要素是產品力、價格和位置。瑞幸之後,符合這3個條件的Manner,機會變得非常大。」

圖源Manner咖啡官網

首先是高性價比。10元一杯意式濃縮咖啡,20元大杯手衝咖啡,20元大杯澳白,如果自帶杯子還能再減5元。至於咖啡的品質,在上海南陽路開出第一家「菜場咖啡」時,Manner的老闆韓玉龍就說,他使用的咖啡機、磨豆機造價不菲,咖啡豆也是精挑細選,打造的是「花10元喝到15元咖啡」的顧客心智。

其次,Manner的擴張模式非常統一:選址在購物中心的角落位置,不超過5平方米的咖啡加工區,足夠容納1~2名咖啡師,但不設舒適座位區,客人只能即買即走;菜單全國統一,不超過10款咖啡飲品,價格在13~25元,同款產品比星巴克低50%。

在成都,Manner在相隔不到2公裡的國金中心和仁恆置地開出3家門店,其中的2家位於國金中心的1樓和6樓,這種集中擴張的方式,非常接近星巴克早期的打法——在馬路對面同時開出兩家店,產生放大效應,吸引更多客流。

目前來看,正是以外帶為主的輕型店鋪模式讓Manner有了大規模、標準化複製的基礎,並增強了在成本上的管控力。Manner至今沒有開放加盟,也從側面印證了輕店模式的可持續性。

在咖啡連鎖的先行者中,星巴克的打法是既追求快,又追求品牌質感;瑞幸的打法是營銷+大規模擴張。Manner更偏向後者,但與瑞幸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國內,制約大眾消費咖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價格。而瑞幸在打造品牌形象時,通過營銷導向和視覺設計塑造品牌調性,讓消費者不會因為咖啡價格便宜而調低對它的定位,國內許多連鎖咖啡品牌就缺少了這種能力。」陳良昭告訴零售君,「在大眾咖啡市場,品質不錯且價格便宜,還有一定調性的品牌,才會有更多人選擇。」

這裡不得不提到成立於2014年的連咖啡,它是最早嘗試網際網路+咖啡這種輕運營模式的品牌,店內不設座位,顧客網上下單,門店提取,這種做法填補了當時的市場空白,使連咖啡取得了先發優勢,但當外賣成為咖啡連鎖的標配時,連咖啡很快被品質更好,模式相似的後來者所取代。

咖啡2.0時代的隱形玩家

如果說「輕模式」的連鎖咖啡品牌已經能獨步市場,那顯然言之過早。在不那么正面的「戰場」,還有兩位強大的對手。

以流量巨頭著稱的便利店咖啡,作為外來競爭者,同樣對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虎視眈眈。

4家知名的便利店都擁有自己的咖啡品牌:全家有湃客咖啡,7-Eleven有7-Coffee,喜士多有喜咖啡,羅森有LC咖啡,這些看似外行的玩家,正以不容小覷的速度向傳統咖啡連鎖業進軍。

在便利店出售的咖啡大多以美式和拿鐵為主,但憑藉便利店巨大的客流量,銷量十分驚人。

以全家的湃客咖啡為例,它的銷量已經排在了集團2000多種產品的前三名,2018年銷量即突破5000萬杯,2019年更是奔著1億杯去,這個銷量是瑞幸的5倍、星巴克的近10倍。

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激發了更多便利店投入咖啡市場的爭奪戰中。羅森中國區總裁張晟在接受零售君採訪時說:「我們內部已經完成了對咖啡品類的一次大調整,會正式進軍咖啡市場。」

2012年開始,羅森在上海試點賣現磨咖啡,8年內一直處于謹慎試水的狀態。此前,全國各地區的羅森門店內沒有統一的咖啡品牌,口感也不盡相同。比如,北京羅森和喬雅咖啡合作,上海和大連的羅森則分別開發了自有品牌LC咖啡和Miao先森咖啡。

這種散兵遊勇式的發展模式,背後是對成本的顧慮。

「做咖啡有原材料、設備和宣傳的投入。比如中國銷量比較大的是拿鐵,拿鐵有兩種做法,一種用奶粉,一種用鮮奶,如果羅森堅持用鮮奶的話,每天的報廢可能遠遠大於一家傳統的咖啡店,需要不斷調整市場需求和成本間的平衡。」張晟告訴零售君。

同時他還透露,今年5月,羅森已啟動全新的門店咖啡發展方案,第一步先在羅森中小型店普及LC咖啡品牌,統一口味,強化認知,主攻咖啡消費的基礎市場。

第二步是把品牌咖啡館引入羅森門店,推出「店中店」模式,主打高端咖啡市場。雙方採取合作模式,品牌方出人力、技術,品牌,羅森出場地和管理。

目前,羅森與質館咖啡合作的第一家咖啡店中店已經在上海陸家嘴開業,在定價上,美式和拿鐵的價格在20元,比一般羅森門店8~10元一杯的咖啡價格要高,但比星巴克30元以上的價格便宜不少。

「市場機會已經成熟。」張晟認為,從2018年開始,在幾大咖啡連鎖巨頭的重金培育下,大城市的咖啡文化已不斷成熟。便利店因為網點眾多,具備了先天的渠道優勢,而「零售化」的經營模式,也幫助便利店咖啡形成了價格優勢。

下一步,就是提高咖啡的口感和品質。包括羅森、全家、7-Eleven都在咖啡品質上下足了功夫。比如,羅森用了8年時間調研分析國內市場對咖啡口感的需求,尋找與之匹配的合作夥伴,以此提高自有品牌的競爭力。

「對於我們來說,咖啡在達到一定投入和產出比後,最終能否增強帶客能力,這是我們關心的。」在張晟看來,便利店對咖啡品牌的打造,是與便利店品牌融為一體的。

便利店咖啡興起的背後,代表著在大眾消費市場中,咖啡的口感在一定程度上讓位於購買咖啡的便利性和效率。

陳良昭說:「這兩年中國咖啡的消費人群呈現年輕化和實用化的趨勢,上班族快節奏的模式和商務屬性的加強,推動了便利店咖啡的快速發展,未來這一塊一定是個非常龐大的市場。」

另一位有力的競爭對手——茶飲連鎖品牌也在積極向咖啡賽道挺進,目前,喜茶、奈雪的茶、CoCo、一點點都有咖啡飲品在售。

作為新式茶飲的代表,2019年1月,奈雪的茶推出新的咖啡飲品,同年3月,喜茶也上線喜茶咖啡,價格普遍集中在15~30元區間。

茶飲品牌此舉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茶飲與咖啡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根據36氪研究院對新式茶飲品牌的一項調研顯示,78%的受訪者表現出了對茶飲店提供咖啡飲品的興趣,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期待變得更多元,也更隨機。

像喜茶這樣的茶飲品牌做咖啡,優勢在於奶茶與咖啡的混搭,在口味上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它們也有現成的精緻空間,顧客既可享受「咖啡時間」,也可選擇外賣、自提,多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圖源喜茶官微

對於茶飲連鎖的咖啡品類能否破圈而出,業內人士尚持保留態度。

「這牽涉到品牌定位的問題。像喜茶這類品牌,它們主攻的奶茶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遠沒達到天花板,做咖啡的精力非常有限。通常,用一個品牌做多個產品線,都想做得很好,可能性是很小的。目前來看,咖啡只是對品類的一個補充和延伸。」陳良昭認為。

三招分勝負

看到這裡,你覺得輕裝版咖啡、便利店咖啡,以及茶飲店咖啡誰更有可能勝出?

在傳統零售中,通常會用坪效來衡量一家門店的效率:坪效=營業額÷營業面積,當營業面積固定時,營業額就非常關鍵,需要考慮客流量、客單價、翻臺率等因素,這考驗的是門店覆蓋客群的能力。

如今,數位化、資本化和零售化已成為提高門店效率,推動咖啡連鎖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瑞幸的倒逼下,巨頭星巴克在2018年8月開啟了中國市場的數位化進程,與阿里巴巴達成新零售全面戰略合作,合作內容涉及阿里旗下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天貓、口碑等多個業務線。

Manner走的則是另一條路。儘管門店面積小,位置也不夠核心,但它非常注重線上消費數據的積累。

零售君發現,到目前為止,Manner沒有入駐美團和餓了麼,只開放了官方小程序點單通道,此舉表明它更看重私域流量,並有意識地將其轉換為數字資產,形成較強的品牌積累。

同樣在數位化上,可以期待的還有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這個被稱為「加拿大瑞幸」的品牌,前不久獲得了騰訊的新一輪投資,數位化成為雙方合作的焦點。

騰訊的廣告助手、周邊推送、朋友圈,以及小程序等營銷資源,將幫助Tim Hortons擴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數位化升級,同時開設更多門店。

圖源Tim Hortons官微

「騰訊的投資,最終還是為了變現,如果能夠藉助微信龐大的用戶數據進行精細化運營,下遊轉化就有可能翻一番。」在陳良昭看來,今年開始,整個餐飲行業都在做數位化轉型。而線下連鎖咖啡品牌,受惠於有品牌、多場景化、可複製等特點,必將會受到更多資本的關注,進入新一輪擴張。

未來,咖啡連鎖品牌理想的開店模式是「場景店+檔口店+線上店」。通過場景店來拔高品牌調性,強化品牌認知;快速複製檔口店,以搶佔顧客心智;再通過線上店延展消費場景,提高復購率。

而瑞幸、喜茶等連鎖品牌率先推行的「零售化」,也在被更多玩家複製,由咖啡、茶飲衍生的美妝、服飾、生活日用及數碼周邊,也將成為越來越多咖啡店內的一道特別風景。

自從公元6世紀,阿拉伯牧羊人在伊索比亞草原發現咖啡這個物種後,這種紅色果實就因為有令人興奮的功效而廣受追捧。

時至今日,由於市場培育的成熟,國人對咖啡的需求開始激增,連帶著資本也為之瘋狂。

根據企查查專業版提供的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4月29日,國內咖啡連鎖品牌註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的僅2700家左右,不到國內咖啡企業數量的1%;而500萬元以內的共有24.59萬家,佔比達到國內咖啡企業整體的94%。

在這個近似金字塔的結構中,品牌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誰的性價比更高、規模更大,誰的贏面就更大。

瑞幸倒下後,誰將扛起中國咖啡的大旗?答案其實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會用錢給誰投票?

相關焦點

  • 瑞幸咖啡,打了雞血的咖啡,味道還好嗎?
    2020年4月2日,瑞幸自爆造假醜聞,股價一瀉千裡,數次熔斷,同時還不忘波及中概股。作為中國咖啡市場代表,瑞幸一度被人們視為對抗星巴克的「小確幸」。新零售咖啡代表所謂新零售,無非是瑞幸將線上銷售作為自己的主要銷售形勢,藉由不斷的補貼優惠吸引和拉攏白領消費者。這種新零售早已成為行業內玩爛了的套路(好壞暫且不說),想當年美團、拉手、窩窩、百度糯米等公司,已將這一套玩的爐火純青。
  • 誰將扛起中國科幻電影的大旗
    但因為《流浪地球》中國電影市場的成功。 《流浪地球2》定檔這個新聞正式發布,立刻成為中國網絡的王牌炸彈。 不過不是電影上映後,而是這部電影上映之前。 《流浪地球》剛開始立項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還沒有過「硬科幻工業大片」成功的先例。 導演郭帆前作是青春片《同桌的你》,票房還行但是口碑平平。
  • 瑞幸跌倒,星巴克能不能「吃飽」?
    所以,此次瑞幸造假事件一定會被當成一個「標杆」,接下來瑞幸咖啡以及相關責任人還要面對刑事追責、民事賠償及誠信懲戒等一系列處罰。回顧瑞幸的發展,它既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神話,也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笑話。「神話」的地方在於他用速度幾乎把星巴克逼到了牆角,且上市後資本市場給予了百億美元市值的肯定。
  • 瑞幸咖啡優惠券停發之後,這幾個品牌的低價咖啡賣火了
    品牌一旦在消費者心中「人設」崩塌,要再翻身,簡直難如登天,畢竟誰也不願與造假者為伍。對瑞幸而言,這無疑是最壞的時刻,但對其他咖啡品牌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時刻。瑞幸用十幾億燒出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咖啡市場,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新一輪競爭由此拉開序幕,誰將脫穎而出?
  • 瑞幸咖啡搞垮了誰?
    來看看創投圈知名大佬們的「警世之言」: 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朋友圈評論稱:現在還在鼓吹瑞幸財務造假是個人行為、瑞幸咖啡商業模式沒有問題、瑞幸咖啡好喝的人,不是蠢就是壞,這樣的中概股老鼠屎對中國企業的形象影響是破壞性的,對中國創業企業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經此事,全社會很多的經濟成本會提高,因為信任已經被破壞了,而信任是最昂貴的
  • 小藍杯,誰不愛,支持瑞幸咖啡的理由很簡單
    錢治亞的瑞幸咖啡 「好的咖啡,其實不貴。」到「小藍杯,誰不愛。」 且不說,這份報告的來源與出處,但是目標也明確,就是讓瑞幸徹底折戟,永遠無法翻不了身,在2020年5月12日,也就是指控財務造假並發表道歉聲明的一個月後,瑞幸咖啡宣布CEO錢治亞被暫停職務。
  • 瑞幸咖啡脫險!中國咖啡還有明天
    沒有了資本的加持,曾經被揶揄為「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七個月過得異常低調,失去了當初2VC經營模式、18個月美股上市的光環。   平平淡淡的瑞幸,也許才是真的。中國咖啡行業在趟過了瑞幸的大雷之後,也沒有如外界論斷,走向消亡。
  • 瑞幸咖啡門店關停並轉
    論誰是咖啡界的「明星」,瑞幸稱第二,估計也沒有誰稱自己是第一了,2020年的瑞幸咖啡已經是熱搜榜單的「常客」了。據了解,如今瑞幸咖啡場外交易還是很活躍,行業人士表示是由於可能有投資者希望看到瑞幸咖啡從此私有化。
  • 以後的咖啡將分為兩種:瑞幸和星巴克
    在2018年7月A輪融資後,瑞幸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時隔半年,在B輪融資後,其估值升到22億美元;又過了3個月,在B+輪融資完成後,瑞幸投後估值一舉躍升至29億美元。換句話說,瑞幸的整體估值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增長了190%!和瑞幸咖啡融資速度同步奔跑的,還有瑞星咖啡的擴張速度。據瑞幸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瑞幸15個月內在全國開設了2370家門店。
  • 【預見】瑞幸咖啡脫險!中國咖啡還有明天
    沒有了資本的加持,曾經被揶揄為「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七個月過得異常低調,失去了當初2VC經營模式、18個月美股上市的光環。 平平淡淡的瑞幸,也許才是真的。中國咖啡行業在趟過了瑞幸的大雷之後,也沒有如外界論斷,走向消亡。
  • 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上的咖啡外送「生意經」
    一、資本填充起來「小藍杯」,對標星巴克的路並不好走早在成立初期,瑞幸就曾打出「打敗星巴克」的口號,更針對星巴克的壟斷嫌疑發起指控,此舉被一部分人解讀為「蹭熱度」。作為新零售咖啡的強勢品牌,號稱手握十個億的瑞幸,殺進了這個比拼資本的新零售咖啡市場,有趣的是:打著硬剛星巴克大旗,實則繞著星巴克走。1.
  • 倒掉這杯瑞幸咖啡,中概股將走向新生
    一方面是全國4500多家尚在營業的門店,一方面是證監會的鐵拳,瑞幸一步步成為中國最大咖啡連鎖品牌,又快速跌落神壇;當瑞幸這隻多骨諾米牌倒下,又對中概股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摘掉「民族之光」的帽子,看清瑞幸之恥;倒掉這杯咖啡,中概股將走向新生。
  • 瑞幸咖啡停牌,「東方咖啡故事」講不下去了……
    08.04.2020導讀:誰來填補瑞幸退潮後留下的咖啡市場?中國星巴克、一年半就上市的咖啡獨角獸、無人咖啡零售、咖啡輕食生態......其中最綺麗的一個故事,就是瑞幸將中國描繪成了一個巨大的咖啡藍海。瑞幸告訴投資者們,在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咖啡消費量年年遞增。
  • 瑞幸咖啡深耕咖啡品質 真正將咖啡的品質做到了極致
    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咖啡受到了越來越多國人的追捧。其中,瑞幸咖啡在選材用料、製作機器、咖啡師選擇等環節進行嚴格把控,真正將咖啡的品質做到了極致,為消費者帶來了一杯專業、新鮮的咖啡。
  • 宋丹丹回應上春晚,沒有了趙宋作品,誰能扛起春晚小品大旗?
    闊別春晚舞臺已久的宋丹丹如今又有消息傳出,有消息稱宋丹丹將會回歸舞臺,將帶著《家有兒女》主演登上春晚。這消息一出奔走相告,宋丹丹老師要回歸了!不過話還沒遞給下一人,闢謠信息就來了!有媒體直接聯繫宋丹丹本人確認情況,宋丹丹老師回應,今年不會上春晚舞臺,對於觀眾的厚愛,她表示感謝。宋丹丹老師在2008年闊別春晚之後,已經近13年沒有再登臺春晚了。
  • 把消費者當槍使的瑞幸咖啡,究竟玩了誰?
    誰能想到,早上出門在電梯間看到後還盤算著優惠券這周用還是下周用的的小藍杯(瑞幸咖啡暱稱),現在已經讓我們無法直視了。整天被我們薅羊毛的小藍杯暴雷了,一個驚天大雷。簡單介紹就是4月2日美股開盤前,瑞幸公司主動發布公告,稱自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公司營運長兼董事劉劍,以及向他匯報的幾名員工,從事了某些不當行為,包括捏造某些交易。
  • ...支持涉港國安立法;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卸任瑞幸咖啡(中國...
    發言人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制定的「涉港國安法」是防範、制止及懲治極少數人所進行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和活動,從而保護絕大多數奉公守法的市民,使香港在飽受過去一年暴力破壞後可以恢復安全穩定。發言人重申,香港特區政府堅定不移支持並全面配合全國人大通過的《決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國安立法,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 瑞幸翻盤、連咖啡回歸,中國咖啡品牌又活過來了?
    2019年至今,正是咖啡在國內興起的階段,很多人認為咖啡或許是下一個飲品的風口,但是結果卻讓人望而卻步。因為,前有瑞幸暴雷、又有連咖啡的關門、再接著是星巴克的花邊新聞,很多飲品品牌也都在涉足咖啡領域後卻沒有了下文,難道咖啡在國內是真的做不起來麼?
  • 「預見」瑞幸咖啡脫險!中國咖啡還有明天
    沒有了資本的加持,曾經被揶揄為「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七個月過得異常低調,失去了當初2VC經營模式、18個月美股上市的光環。平平淡淡的瑞幸,也許才是真的。中國咖啡行業在趟過了瑞幸的大雷之後,也沒有如外界論斷,走向消亡。
  • 國際咖啡連鎖「押注」中國,瑞幸還能再戰嗎?
    1892年春天,一位飽受咖啡因缺乏之苦的法國傳教士「田德」,悄悄地將咖啡樹苗種在了雲南大理朱苦拉村某個教堂的後牆邊。據說,這是咖啡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壤中紮根。  而中國市場,成為了星巴克唯一的增長引擎。在全球掀起「閉店潮」的星巴克,在中國卻淨增門店259家,創下星巴克中國季度開店總數的新紀錄。  盯緊中國市場的當然不止星巴克一家。快餐巨頭麥當勞也要在高速增長的中國咖啡市場分一杯羹——11月16日,麥當勞旗下咖啡品牌麥咖啡宣布全新升級,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25億元,加速布局中國內地咖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