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學前班功法-下勢樁

2021-02-12 形意拳

下勢樁,就其樁架外形而言,是極其簡單的,就是雙手合十的四平大馬步樁功。

它與所有的內(氣)功修煉方法都一樣,都有三大要素,那就是三調:調身、調息與調心,也就是身形間架、呼吸、意識這三方面的調整,內家拳之修煉,基本都以形正氣順,氣順則神明的程序進行修正,下勢樁也不例外,它的第一步修煉主要是通過身形的調整,使人零亂的內氣收聚於丹田。

  

下勢樁的外形就是雙手合十的四平大馬步樁那麼簡單。但早些年幾乎所有的武術書籍上的四平大馬步樁都要下幾年的功夫,從沒聽說有人能在幾分鐘內氣沉丹田(如果用氣功的方法訓練,最快的也要在7到100天內練出丹田之氣)。為什麼下勢樁卻可以立竿見影呢?

其秘密還是在身形間架的調整上。

  

首先是頭,頭要領,頭部的要領又稱頂勁或虛靈頂勁。說白了,就是頭要統領全身,要有略微上頂的意勁。太極拳訣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也,但為什麼又有靈與領兩種不同的說法呢?其實領是動作,靈是火候。如果脖子硬是挺拔頭上頂,那麼練靜功時氣衝頭部,使人興奮失眠,久之成病,練功打拳發力時則會震蕩大腦,傷害身體,所以一個頂字,火候很重要,不能丟也不能過,具體要領則很簡單,下頦略收就可以。

  

其次是肩,肩要合,內家拳中之肩,而是抬人的肩胛骨。人的兩肩胛骨略外張而前合,為合肩,拳法中也有說「含胸」的要領,其實與合肩是一回事。

  

其後是背,背要靠,背在內家拳中指人肩胛之下與命門之上的部分,它的具體要求一般是後靠,久練都可以龜背行氣。

  

再後是腰,腰要空,腰在內家拳中主要指命門處的腰椎,通過背與胯的各部要領,使人命門處腰椎向前的生理彎曲拉直,形成命門後凸的意勁則可,又稱為塌腰。

  

然後是胯,胯要坐,這裡的胯,不僅是指人的兩胯,而是指人的骨盆,以及命門以下的脊椎。坐胯又可說為圓襠,後面還會有詳細解說。

  

最後是人的手心,足心要空,也就是說手心,足心要含空。

以上的六要,修煉者要有明確的認識,千萬不可以鬍子眉毛一把抓。楊師傳授我的時候,很多時候背手而立,看著我,笑眯眯地說,胸再含進出一點,胯再坐下一點,我馬上就有了強烈的感覺。讀者們要通過文字來學習下勢樁,或者學一切樁、拳就必須把自身弄分明,例如說,你背後靠一點,你說整個上身後傾;或說你胯再坐一點,你就蹲身體……這些地方就是初學者不得要領,出不了功夫的關鍵,所謂真傳或說科學,無非是這些調整身體的要領。

  

可以肯定並負責地說,如果你學會了調身,無論是打拳站樁,只要坐胯與含胸,必可馬上「氣沉丹田」。問題在於如何做到含胸與坐胯?

含胸相對簡單,只要人的兩個肩胛骨略外張而前合,那麼也就達到了含胸的要求。

反而是坐胯相對難一些,我曾將一個學生送到楊師門下學習,無論怎麼教他,都不能理解要領,最後楊師將家中一個細鋼筋焊就的農家常用的臉盆架放在他屁股下,板臉警告說,別坐壞了,坐壞你賠!他戰戰兢兢地一坐,馬上就感覺內氣順暢達於丹田……

所謂坐胯,坐字是一個關鍵,過去太極拳有坐著打拳之說,可以說不坐就沒有丹田,沒有整勁。要說坐,誰都會坐,可大家看看那些練拳的,尤其是形意拳家的照片,過去的名師、名家無不「坐」著,而當代很多名家是「站」著打拳的……

那麼何為坐?一般初學者習慣將坐與蹲弄混,卻不知過去的師爺在寫譜時用字十分考究,坐與蹲是不一樣的,蹲是下肢的動作是膝蓋與腿的夾角變了,而坐是身體軀幹的動作,腿上是沒有變化的,大家想想看,你坐在凳子上的時候,我們會重得將凳子坐變形或降低高度,最後導致膝關節角度發生變化嗎?肯定不會!所以說,坐胯的時候不可以屈腿,而是由雙腿承託,上身向下松沉,形成「坐」的動作。或者換一個說法,你不妨把坐胯的要求理解為下身要下沉下坐,而下肢雙腿卻欲起的這麼個矛盾狀態!

 

再次強調,內家拳練功要進步快,必須要把人全身各處要領弄分明,先把局部弄分明,再依照要求來求得局部與局部的最佳配合關係,得到整體效果,則功夫進步神速。如果讓你坐,你去蹲;讓你靠,你卻坐,這樣虛實不分,要領不明,那麼你也只能在漫漫苦海中耗時間,把你耗得精疲力竭。不得不在師爺眼皮子低下找偷懶的竅門,一邊偷懶,一邊偷眼瞄著師爺,師爺大喝一聲「站那」你一機靈,一提神,一下子入了道,找到了勁啦……在某大師回憶錄裡把這種累傻小子的教育方法講得很神,其實你也就是個傻小子。

  

言歸正傳,下勢樁就是雙手合十的四平大馬步樁,倘若明白了要領,那麼樁架高低,雙腳間距大小,跟練功效果關係也就不大啦。站的時候,以四平馬步站立,雙腳要平行站立,雙手於胸前合十,虛靈頂勁、含胸、坐胯。注意雙肩松沉,雙肘有前合之意,而合十的雙掌則力量有分開之意,此外,將全身力量前傾,重心落於前腳掌上(膝與地面的垂線不可以過腳尖)。同時背部後靠,整體之前傾與背部後靠形成微妙的平衡,則足心自然含空;如此,全身放鬆靜心體會,此為下勢樁之第一步練法!

下勢樁是我所學的郭雲深系形意拳暗勁訓練體系中的調氣訓練。

其方法是先以內功樁法培養出極渾厚的內氣感,然後以極緩慢的速度慢練五行拳,在行拳中調氣,修煉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在內功與樁法部分,訓練內容是下勢樁的聚氣,養(煉)氣、行氣、貫氣四步功,以上公開的為第一步預聚氣功,可以讓人感覺胸口有氣下沉,從而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練功、養生、強身的功效,僅僅是一步,已妙用無窮。

以上公開的方法中還包含有第一步功的深入修煉內容,悟性好的朋友除了感覺有氣下沉外,還應有丹田發勢的效果,這些效果的達到是伴隨練功要領的正確程度出現的,跟你練功時間沒關係。

按這樣的進度大約修煉半個月左右,可進行第二步養氣(鍊氣)訓練,配合呼吸激發人內在潛力,丹田與手心,足心灼熱如火,

而第三四步則在獨特的呼吸配合下,以身體細小如蟲蠕的動作行氣,達到疏筋貫氣的功效。如果人能真正掌握了第一二步的訓練,再練第三四哪怕是第一次修煉,也可以明顯感覺身體內如同溫水衝刷一樣,內在感覺隨人外形的微動而似水銀瀉地……

以上的功效與人練功時間長短無關,全在乎對要領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再練五行拳,則體內如暗流湧動,奔騰不息。

  

下勢樁不要求人苦練,初學時間應為三五分鐘,隨功力加深逐漸增加到早晚各一次,每次十五分鐘的訓練量即可。我弟弟當年只學第一步功,但他同時還站三體樁,大約25天以後,發覺自己雙腿脛骨上騰起一層膜,用手按、捏感覺內裡有韌感、滑動感,如捏在泥鰍上。

下勢樁第一步練法簡易,無須配合呼吸與意念,抓住要點者,效果立竿見影,絕無偏差,而以後幾步則須有師父傳授,所以這裡只介紹第一步練法。以此拋磚引玉,希望同門前輩指導,也希望廣大同道結緣,並批評指正。

關注公眾號↓↓↓,每天分享內家拳精選

相關焦點

  • 山西形意拳周身十一處練功法
    李復禎,人稱常有師傅,是山西形意拳一代宗師,創造了山西形意拳的輝煌歷史。常有師傅的技擊之術精湛,當與他的訓練方法有很大關係。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形意拳功法體系由樁功和試力兩大部分組成。 樁功是相對靜止的試力,試力包括六力、八法、十二形。 六力從樁法中找,八法是力的運動規律,十二形是(模仿動物)力的運動形式。
  • 形意拳二十四法
    形意拳二十四法包括三曲、三扣、三頂、三抱、三敏、三垂、三圓和三挺。它是形意拳練習的口訣。 其實八字應該是:【頂、扣、圓、敏、抱、垂、曲、挺】 三頂:形意拳術語,"八字訣"之一。指頭向上頂,手掌外頂,舌頂上顎。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頂者何?頭向上頂,有沖天之雄。
  • 形意拳的「尾閭」
    綜上所述,人體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尾閭運動技術在內家拳,特別是形意拳術中的重要地位。二、尾閭動之方式為了便於分析,按照參與運動人體組織的多少,將尾閭動之方式分成兩類。下面,分別敘述:(一)尾閭單獨運動。是指尾巴根部位有意識的運動,主要有提與放和左右旋轉方式。「提」是指尾巴根部緊縮並向上兜吊而臀外肌下沉的過程。
  • 重新認識形意拳——五行拳
    形意拳自古講究「拳打臥牛之地」,有個能挪步的地方就練上了,到開闊地打拳只是入門的方便之法。因為劈拳練息,這個功夫得一年才能成就,先祛病再強身。通過練息,身上的氣養育起來,大腦時常會有靈感,此時學拳就真是趣味無窮了。
  • 形意拳之源流
    凡形意授功,必因人而教,因功施法,口授心傳,六耳不言。嗚呼,形意內修,非故隱秘不宣,實乃不得已而為之矣。竊窺形意傳承擇徒,歷來嚴乎苛求,故常難選內脈通和之人。殊不知前輩突發奇想,偶將內修自發動架外傳,期以覓得由煉動架而透通內脈之人為徒。豈料經此弘法,再歷代延年,直至明末清初,竟無意為武林中人衍生成形意拳,習拳之人漸多,遂成為形意門。正所謂無為而生,有為而成。
  • 臺灣錦園八卦掌吳國正先生演練形意拳進退連環拳
    學拳推薦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傳丹田功為本,適合太極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家拳練習者參研。 課程介紹 丹田功是傳統武術尤其內家拳的核心訓練功法。在過去一直都是秘而不傳的,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傳承。一些拳譜中也有「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的說法。所以導致了很多武術愛好者雖然聽說過丹田但並沒有正確的認知,或者沒有得到系統的傳承,甚至曲解了丹田。
  • 形意拳比詠春拳厲害嗎?
    詠春拳的日字衝拳是從胸前連續出拳,速度很快,特別像搗蒜,術語被稱為「詠春快拳」。其實詠春快拳太零碎,就像小碎步一樣,這樣的拳法用來捶背還不錯,打人就不給力了。因為詠春快拳節奏太快,這樣力量不夠,也不能結合到步法和轉身、聳肩的力量。
  • 形意拳的身法
    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形意拳的身法人的身體總的來說是一個整體
  • 讓形意拳帶你悟道
    聯繫管理員請掃描頁面下方二維碼形意拳練習一年之各種驚人反應轉眼跟隨夜歸人老師習練形意一年了,身上起的種種變化,實在是一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的。看看以前一起自己盲修瞎練的「師兄師弟」們仍在那裡原地打轉,甚至有的身體還不如以前,心裡真是替他們惋惜,同時慶幸自己總算有福進入了形意拳大門。
  • 形意拳的根本道理
    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而明也;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後修性,自明而誠也。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今立內圓外方之圖,以明上德者修內以制外,先圓而後方;下德者修外而安內,先方而後圓。雖是如此說,下德者以必以內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圓非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 形意拳十二形練習要訣!
    形意拳乃內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該拳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內涵極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陰陽,不知脈絡格式,不曉氣竅勁訣,不依法勤練,很難掌握箇中奧妙的。
  • 形意拳鼉形之技擊用法與用勁要求
    形意拳鼉形歌訣:鼉形須知身有靈,拗步之中藏奇精。腎水上潮濟心火,肝氣疏洩目自明。     三體式開勢。
  • 練形意拳,一個易被忽視的問題
    形意步子一站,前腳內扣15度,後腳橫開不超過45度,這樣,雙膝都是內扣的,他的腳即使在我兩腿中間向上踢也會被膝擋住,根本踢不到襠。如果覺得不保險,可以向裡合一下膝,抬一下腳,自可破解彈踢,「五行本十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何須用手?泰拳教程把人分為三段,上段用手防守,中段用手、肘膝相連防守,下段用膝、腿防守,因為用手防下段則頭部空虛,很容易被擊倒。
  • 形意拳的行氣與走勁
    此拳種內外兼修,氣形合一,健身與技擊並行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諦。  神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拳經云:「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氣乃人體維持生命的源泉,臟腑功能之一切活動,皆賴氣為之激發。而神則是人體內氣是否充實,臟腑功能是否強健之外在表現。所以氣與勁實為形意拳之根本。既雲祛病強身,則必然存在如何練氣與行氣的問題。
  • 內家形意拳:很少人知道的橫拳 練法
    橫拳的練法,是斜著進一小步,橫著退一大步,橫拳等於是倒著打的,正好練這「踏荷葉」,腳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葉杆上,只有一 根絲能支持
  • 「太行精武」形意拳傳習中心揭牌儀式在太原理工大學舉行
    12月18日上午,求實學院在學生活動中心325會議室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意拳發展論壇暨「太行精武」形意拳傳習中心揭牌儀式。校黨委副書記劉潤祥出席儀式,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省形意拳協會主席、中北大學劉定一教授,太原市形意拳協會主席、山西大學杜振遠教授,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山西中醫藥大學文太鳳教授,晉中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山西農業大學王文清教授,太原市形意拳協會秘書長邵建功副教授,國家非遺形意拳第三代傳人、國家武術八段高寶東大師,太谷縣武術協會主席楊立勇,形意拳第四代傳人武春明等專家受邀參加論壇和揭牌儀式,學工部、校團委、體育學院負責人
  • 抓住一點你就能練好形意拳
    今天的文章真的難寫,練形意拳的很多,能練出來的很少,能練出來還能說明白的更少,能說明白還能點出關節所在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講拳都是泛泛的講,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隔靴搔癢,如果你在形意拳領域涉獵廣泛的話,這些東西你是看不進去的;如果你對形意拳的了解還停在涉獵新鮮的層度,腦中還有太多的空白,這篇文章對你來說過於遙遠了,如果你非要看,攔不住你,收起你那自以為了不起的腦袋,閉上你的嘴,保持安靜;如果是練健身拳的,或者是接觸的是體委復興規劃的形意拳,不論你是否後來介入打的內容
  • 心意拳的「馬陰藏相」
    「馬陰藏相」是心意拳的秘修方法之一。  所謂「馬陰藏相」是鍛鍊心意拳內功功法獲得成就的一種現象。所以道家的功法中也有很多關於「馬陰藏相」的論述,如「河車真通時陽物自然不舉也。陽物從此收斂縮小,而馬陰藏相亦於時發」。又如「能入大定者,必馬陰藏相,可見大定為馬陰藏相後之功夫。果至馬陰藏相,則妄念不除而自除矣」。還有「馬陰藏相,陽關已閉,則小周天完成之階段也」等等,不勝枚舉。  心意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國悠久的道家文化的薰陶和傳染的,所以其功法自然會師從道家的修煉方法。
  • 形意拳易筋、易骨、易髓
    形意拳內功不傳之秘:易筋、易骨、易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