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2021-02-15 如何學院派的養魚

以後這類的系列文章會非常硬核,硬核玩家可以狂喜了。

對於魚友來說,最關注的東西大概就是珊瑚生長和發色,生長的事情太繁雜散亂了,咱們可以來先說說發色的事情。發色這個事情也算是智商稅重災區了,這個我已經吐槽過無數次了,畢竟隨便拿點各種鹽配一配就能賣高價這種事情簡直不要太爽。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為了徹底破除大家對一些補劑、玄學的迷信,為了對科學知識、精神的傳播,我就來寫一個螢光蛋白、色蛋白的系列科普,今天第一篇就從螢光蛋白的結構、進化說起。

 

和大多數魚友想像的不同,螢光蛋白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目前已經確定的螢光蛋白有幾百種之多,這個可以參考下我以前寫過的珊瑚螢光蛋白的文章。同樣看起來是綠色的螢光蛋白,它們的激發和發射光譜、激發效率、斯託克斯位移等等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有趣的是,光學特性上大相逕庭的這些蛋白,不管是藍的、綠的、黃的、紅的,甚至包括那些五顏六色的色蛋白,它們在化學結構、組成上卻極為類似。[1]。

它們基本上都由約230個胺基酸組成,可以說是很小的蛋白質分子了。結構上我們可以認為螢光蛋白的結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蛋白質骨架和其發色基團,蛋白質骨架基本上都是11鏈β桶結構,這十一條鏈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圓桶狀的結構(下圖)。通過將發色團與周圍的水分子隔離,蛋白質骨架有助於防止在激發態下可能發生的碰撞猝滅。同時,一些發色基團在蛋白質疏水核心內部的深處也使它免受環境危害,例如滷化物和水合氫離子,這些離子往往會通過改變其離子化狀態而降低總螢光。還有我們的老朋友活性氧(ROS),也有破壞發色團(即被光漂白)的能力,蛋白質骨架也能夠保護髮色團不受ROS損害。[2]

 

A 著名的維多利亞水母的GFP蛋白的β桶狀結構示意圖,右側放大圖的是發色團在受到370-400 nm光線照射時的激發態異構體發出綠色螢光(右)。B 是發色基團的形成機理

 

 

 

除了蛋白質骨架以外,就是發色團了,發色團的分子量也很小,結構也不是非常複雜。而且發色團結構的細微改變就能夠使得螢光蛋白的螢光特性完全不同,可以看下圖,發色基團結構上的非常細微的變化就可以使得螢光蛋白的顏色從藍色到青色到綠色到黃色到橙色到紅色。

 

 

再看這這個圖(下圖),僅僅一個胺基酸的差別,把兩種螢光蛋白的第167個胺基酸替代成穀氨酸以後,A圖的青色螢光蛋白吸收峰和發射峰都發生了很大的偏移,吸收峰從425偏到了485nm,發射峰從490變成了500nm,變得更綠了。而B圖的青色螢光蛋白發射峰倒是基本沒變,吸收峰從吸收藍光變成了吸收紫外線。

 

 

 

除了螢光蛋白分子本身的組成結構會影響以外,螢光蛋白分子所處的微環境中的一些物質比如一些小分子的多肽還有一些胺基酸分子等等(別想了,這裡面不包括魚友覺得有用的那些金屬離子)對於成熟發色團的形成以及適當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發色團周圍的胺基酸在成熟過程中通過穩定催化中涉及的幾個官能團發揮關鍵作用(別瞎想了,人工加進去的胺基酸也不太可能會對螢光蛋白產生什麼影響)。

 

 

除此之外,螢光蛋白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光學現象

 

比如一些螢光蛋白是光誘導的,比如下圖A中的PA-GFP,在初始狀態下是沒有螢光的,但是在紫外線照射後,它的發色團就會發生氧化脫羧,不可逆的轉化成綠色螢光蛋白。下圖B中的發色團各位魚友一定見過,這個Kaede的紅色發色基團就是從八字腦(峇里腦)中分離出來的,你平常看到的八字腦的紅色就是這種基團帶來的。這個基團在黑暗中生成的時候是綠色螢光的,但是在400nm波長的紫外照過以後π共軛體系會發生一些變化使得其產生紅色螢光,同樣的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

 

 

 

 

還有一些螢光蛋白的變化是可逆的,可以通過某些手段像開關一樣打開關閉。

 

比如像這個Dronpa發色團,這個發色團可以形成順反異構兩種同分異構體(還記得中學化學學的同分異構體,順反異構這些東西吧)。當分子處於順式構型的時候可以發出綠色的螢光,當強烈的藍光(488 nm)照射後該基團會變成反式構型的異構體變成為非螢光的「關閉狀態」(灰色)。那麼要如何打開這個開關呢,只要將這個發色基團暴露在低水平的紫外線(405Nm)下,基團又可以從非螢光的反式構型重新便會有綠色螢光的順式構型。你看,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你們看,看起來顏色大相逕庭的螢光蛋白,甚至是色蛋白,其實他們的結構組成都非常類似,都是一個非常類似的蛋白質骨骼加上看起來大同小異的發色基團組成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那麼類似呢?這是因為這些螢光蛋白、色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看下面這張用各個螢光蛋白克隆出來的序列做的系統發育樹 [3] 。

 

這個系統發育樹上包含的這些螢光蛋白大致上可以說明,各種螢光蛋白,包括色蛋白(就是紫色的那幾個),其遺傳上的差距都不是很遠,各個螢光蛋白在系統發育樹上所處的位置也與他們所屬的珊瑚在珊瑚的系統進化樹上高度類似(除了亂入的那個Zoanthidea),說明了螢光蛋白也是隨著珊瑚一起進化的。而且這些螢光蛋白、色蛋白具有共同的祖先,這個最早的綠色螢光蛋白目前我們已經知道最晚從侏羅紀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從已知序列反推回去的數據顯示最原始的那種螢光蛋白是一種綠色螢光蛋白,最大發射峰為505-506 nm(右圖),激發峰值在493-495 nm處(左圖)

 

 

反推預測出來的螢光蛋白祖先序列跟現在的各種螢光蛋白、色蛋白之間序列差別8–12%左右,相似性還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現在的所有螢光蛋白、色蛋白都是從一種綠色螢光蛋白進化來的,那麼珊瑚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得五顏六色呢,目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珊瑚進化出這麼多亂七八糟顏色的蛋白是受環境壓力選擇產生的[4],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壓力導致的呢?請聽下回分解。

還有那個魚友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些結構、組成跟魚友覺得有用的金屬離子可以說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哪裡來的從分子層面影響螢光蛋白呢?這個謠言可以休矣。

參考文獻:

[1] Lukyanov K A, Chudakov D M, Fradkov A F, etal. Discovery and properties of GFP-like proteins from nonbioluminescent anthozoa.[J]. Methods of biochemical analysis, 2005: 121-138.

[2] Sample V, Newman R H, Zhang J, et al. The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luorescent protein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 38(10): 2852-2864.

[3] Alieva N O, KonzenK A, Field S F, et al.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coral fluorescentproteins.[J]. PLOS ONE, 2008, 3(7): 1-12.

[4] Field S F, Bulina M Y, Kelmanson I V,et al. Adaptive Evolution of Multicolored Fluorescent Proteins in Reef-BuildingCorals[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006, 62(3): 332-339.

相關焦點

  •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故事
    GFP最早是在1962年由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發現,是由238胺基酸組成的單體蛋白質,蛋白分子量約為27kD。GFP的晶體結構顯示,蛋白質中央是一個圓柱形水桶樣結構,長420nm,寬240nm,由11個圍繞中心α螺旋的反平行β摺疊組成,桶的頂部由3個短的垂直片段覆蓋,底部由一個短的垂直片段覆蓋,對螢光活性很重要的生色團則位於桶的大空腔內。
  • 前沿科技解讀丨生命的顏色 ——螢光蛋白的發現與應用
    多數水母擁有顏色絢麗的傘性身軀及自體發光的能力,可散發出點點淡藍色螢光,與搖曳的海水相映成輝,常引人無限遐想。沒有人知道水母發光的能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些美麗的海洋精靈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如繁星般點綴著浩瀚的海底世界。千百萬年來,這些美麗的水母如光明的使者,出現在詩人、畫家和攝影師的作品中,為人類藝術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pH值處理對黑豆分離蛋白結構、流變特性及乳化性能的影響
    作為一種植物蛋白資源,黑豆分離蛋白(BBPI)來源廣泛,胺基酸構成比例合適,較大豆蛋白更為優越,是優質蛋白資源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食品營養和安全越發重視,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光合作用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氣,為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
  • 研究發現:自然選擇在生物體的進化和適應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自然選擇的證據,比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在進化上是為了達到競爭者無法觸及的高處植被。我們知道,自然選擇塑造了動物和植物的進化和適應方式。但自然選擇是否也會影響生物體的進化能力呢?如果是,影響程度如何?
  • 會預測蛋白結構的AI,還要教我們設計新蛋白
    天然胺基酸共有20種,化學組成和性質各不相同,它們在序列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蛋白質摺疊形成的形狀、結構,以及摺疊後的功能。這就像不同形狀的積木可以搭成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建築。例如我們熟知的血紅蛋白可以結合併輸送氧氣,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蛋白)可以保護人體免於病毒的攻擊——這些都是蛋白質的不同功能。
  • 一作解讀 | 新型分泌激酶Fam20家族成員結構與進化關係
    圖3 Fam20A通過與Fam20C形成異源二聚體來激活Fam20C酶活A,Fam20A-Fam20C異源二聚體的整體結構對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後發現,複合體主要是由Fam20A的Ile214A(後續胺基酸殘基的上標A和C分別表示Fam20A和Fam20C),Phe251A, Phe252A, Ile255A和Leu365A與Fam20C的Phe354C, Pro357C
  • 幾種常用的蛋白標籤的功能和優點
    重組蛋白表達技術現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各個具體領域。特別是體內功能研究和蛋白質的大規模生產都需要應用重組蛋白表達載體。上周小知了給大家簡單介紹了大腸桿菌原核表達的整體思路,這裡給大家簡要介紹幾個常用的蛋白標籤及其功能和優點。
  • 【前沿科普】會預測蛋白結構的AI,還要教我們設計新蛋白
    人體中有兩萬多種基因用於編碼不同的蛋白質序列,如果考慮不同的剪接形式、修飾和突變,蛋白質的類別總數目有可能超過10萬。通過編排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使其能夠自發摺疊,形成所需要的三維結構,並具有一定的功能,這就是蛋白質設計了。蛋白質設計可以分為蛋白質的人工改造和蛋白質從頭設計。蛋白質的人工改造是基於現有蛋白質的結構進行一定的突變和進化。
  • 綠色螢光蛋白之父下村修去世,曾與錢永健分享諾貝爾獎
    ▲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分享諾貝爾化學獎。「綠色螢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綠色螢光蛋白。1960年,在詹森的邀請下,下村修前往美國。1962年,下村修從十萬隻小水母中純化出5毫克發光蛋白。同時被分離出來的還有另一種「綠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會發出綠色螢光。
  • 華南農大「葉綠素螢光和植物表型論壇」圓滿結束
    七十五歲高齡的陳貽竹研究員精神矍鑠,講起葉綠素螢光來滔滔不絕、深入淺出。例如他在介紹植物的光合行為時指出「植物的光合行為是植物和圍繞它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光合是將環境和植物之間聯繫起來的一種功能。它要給予環境也要給予和保護主體,就像一個「企業」要供給社會,也要養活自身。而螢光是這種作用的一種狀態的表達,一種在遺傳和進化基礎上的響應。」
  •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一種新的蛋白結構「構建和檢索」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9:18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Edward W. Yu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凝縮蛋白相互作用將DNA摺疊成Z環結構
    眾所周知,一種名為凝縮蛋白(condensin)的蛋白複合物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生物學家們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2018年2月,來自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實時地揭示出凝縮蛋白在DNA上擠壓出一個環形結構。圖片來自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猝逝,他用螢光蛋白「照亮」了細胞|科通社
    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界都愛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多年認為錢永健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也可以是生理獎。」「錢永健教授的工作照亮了科學」,加州大學的訃告上寫道。在錢永健教授的諸多重要貢獻中,綠色螢光蛋白是知名度最廣的成就之一。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在之前Science文章中確定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結構,而在這篇文章的冷凍數據3D分類顯示出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存在多種構象狀態,並在3.0Å解析度下重建了閉合的新冠病毒S三聚體和在3.3Å解析度重建了打開的單個SB區的三聚體。
  • 西湖大學再發布複合物結構,《Science》上線S蛋白結構論文
    今天(2月21日),在BioRxiv上,西湖大學又發布了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後的複合物結構。在短短十天時間內,我們相繼看見了S蛋白結構、ACE2蛋白結構的研究成果,以及基於兩項成果發布的複合物結構,這為後期的疫苗研製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 關於「AD」和「BD」的'愛情故事'
    不是滴,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以下近期在實驗室做的一個實驗——酵母雙雜交,而AD和BD作為實驗中的主人公,也伴隨著實驗,開始書寫它們的 ♥愛情故事♥ 。蛋白質是保證生物體生長發育及生理活動正常進行的物質基礎,蛋白之間的互作關係對於細胞生理生化反應極為重要,所以蛋白質互作研究及分析細胞通過蛋白轉錄形成的調控網絡分析細胞是探宄生物生命活動過程的基礎。
  • 考點 |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那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以及它的結構和功能吧!一、細胞膜的成分脂類:約佔50%,以磷脂為主,它既有親水的極性頭部(磷酸和含氨苯的化合物相連接),又有疏水的非極性尾部(2個脂肪酸鏈)。蛋白質:約佔40%,按其在膜中與磷脂相互作用方式及排列部位不同,可分為外在蛋白和內在蛋白兩大類。糖類:約佔10%,大多和蛋白質分子結合成為糖蛋白,具有識別、分泌、排洩、免疫等功能,也可和脂類分子結合形成糖脂。二、細胞膜的結構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骨架。
  • ...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攝取是通過相對於SugABC旋轉LpqY來實現的,在海藻糖結合後,LpqY從開放的和易接近的構象移動到夾緊的構象。 總之,該研究介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對ABC轉運蛋白一般機制的理解,並有助於了解革蘭氏陽性細菌中跨膜的底物轉運。 此外,這些發現將極大地指導海藻糖類似物作為潛在抗菌藥物的設計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