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鐘」顧名思義是南京製造的鐘。清代南京製造的時鐘品種很多,現在所說的「南京鐘」僅指一種「插屏鍾」而言,因其造型像插屏而得名。
也有人稱它為「本鍾」,以示與「洋鍾」有所區別。北方人又稱之謂「蘇鍾」,因為蘇州、揚州、上海等地也有作坊製造「南京鐘」。
特別是上海的「美華利」(是中國人於 1875 年在上海開創的鐘表店的店名)製造的「南京鐘」後來居上。由於其做工考究,曾於 1915 年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金質獎章,為我國「本鍾」贏得了榮譽。
「南京鐘」現在日漸稀少,已成為國際上收藏家企求的古董寶物,到中國來以能買到「南京鐘」為一大幸事。「南京鐘」之所以能成為古董寶物,至少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南京鐘」外觀造型古樸典雅,有我國傳統特色,黑白分明的瓷面,面子外圍配上金碧輝煌的銅飾版,版面上鐫刻的花紋有「八仙慶壽」、「雙獅盤球」、「五福捧壽」等吉祥如意圖案。外殼架子都是紅木雕刻而成,有的刻上松鼠葡萄,有的刻葫蘆攀藤,造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其二,設計巧妙,結構獨特,機內設計有鏈條式發條恆轉矩裝置(俗稱鏈條寶塔輪),從而避免了一般時鐘的先快後慢弊病。該鐘擒縱肌構更為別致,採用皇冠形朝天輪,刀口式硬擺,也有一部分採用丁字輪朝天擺,擺動時節奏清楚有力,看上去獨具情趣。
其三,由於「南京鐘」都是手工作坊製造,每個作坊僅有三五人不等,一個人一個月只能做一隻鍾,產量甚少,現在有的己成了百歲壽星鍾,鍾雖老但還能鏗鏗有力地運轉。
清代鹹豐年間,南京的造鐘技術傳到揚州等地。最興旺的時期,揚州一城就有造鐘的作坊 20 家,出了不少造鐘的能工巧匠:揚州「李榮記」鍾鋪的李氏兄弟,以鑄造插屏鍾鍾鈴的質量聞名於當時;江蘇海安健在的 90 歲老翁孫必甲,曾是製造插屏鍾機芯的好手;南京年過古稀的潘文奎,他父親潘四太爺當年專工裝飾鐘面的鎏金版,能將黃金鍛成簿如蟬翼的金箔,「燒結」在鑿有花紋圖案的銅版上,歷經百年,依然光澤如新。
南京鐘外觀古樸典雅,富有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特色,遠遠望去,頗像一件專供擺設的木雕畫屏。它的外殼、飢芯都是前人憑手工精雕細琢而成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紅木鏤雕的鐘殼、鍾架古色古香,玲瓏剔透;經過古老工藝處理的鎏金版,襯託著黑白分明的針面,金光閃爍,尤其引人注目。
南京鐘現在日漸稀少,已成為國際上收藏家企求的古董之物。南京鐘之所以能成為古董寶物,有幾種原因:其一是設計巧妙,結構獨特。其二造形古樸典雅,有我國傳統特色,外殼和底座都是用者紅木雕刻而成。黑字白底的瓷面外圍配上金碧輝煌的銅飾版,版面上鐫刻的花紋有「八仙慶壽」、「雙獅盤球」、「五福捧壽」等吉祥如意圖案,以「五福捧壽」居多。在鐘面上方刻有五隻飛翔的蝙蝠紋樣,中間是一個古體美術字的「壽」字。下方刻牡丹花紋。
為什麼其貌不揚的蝙蝠能得人們如此厚愛呢?是其「蝠」音同「福」雙諧,我國古典圖案對形象描繪講究寓意吉祥,重視諧音。使蝙蝠的形象在傳統圖案中得到美化,被採用裝飾於鐘面。「五福」在《辭海》條目註解「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
在福的寓意裡面其實已經包含了富和壽,五福的核心是長壽。1894 年,清代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慈禧六十壽辰紀念》郵票,其中一分銀郵票圖案也採用「五福捧壽」,上有牡丹,下有靈芝,全圖寓意「富貴壽考」。九分銀郵票圖案為「雙龍戲珠」,而這個大珠,也是由「五蝠捧壽」組成的吉祥圖案。
蝙蝠紋樣本身的形象就已經包含福富相連及福壽雙全的雙重意義。再從「五福捧壽」中「五」來看,五處於一至九的中間,有平穩居中的舒服感覺。我國自古喜用「五」字,漢語的語彙中,「五」字當頭的舉不勝舉,豐收,喜慶、吉祥多和「五」有關,如「五世其昌」、「五穀豐登」、「五光十色」、「五彩繽紛」舊時計時制稱「五更」,一夜分為五更,也叫五鼓、五夜。在實用藝術的領域內,蝙蝠紋樣的巧妙構成形式是我國民間匠師們勞動智慧的創造成果。
當今擁有一架南京鐘,不但是實用的計時器,又是一件給人以享受的槽美工藝品,又被看作吉祥物。這麼好的東西難怪要被人們鍾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