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歷史上重要的歷史時期,它承接著羅馬王政時代,又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基礎。可以說,共和時代對於古羅馬歷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而,羅馬共和國的興衰還與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息息相關,那就是共和時代早期實行的「公民兵制」。
作為羅馬國家存在的軍事基礎,公民兵制在羅馬共和國對義大利和地中海的徵服擴張過程中發揮了決定作用,而它最終恰恰也是埋葬羅馬共和國的重要因素。
在羅馬王政時代,羅馬起初的武裝力量是從氏族部落組織裡挑選出來的成員。到了王政時代的賽爾維烏斯改革時期,羅馬廢除了氏族部落的武裝力量,創立了兵民合一的「工農兵制」。賽爾維烏斯將公民劃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公民都得自己配備武器裝備,第一等級的公民需要自行配備武器,二、三等級公民的武器裝備則根據等級高下而遞減。第四等級公民作為輕裝步兵,最後一級公民的武器裝備只能是投石器。
「公民兵制」——共和政體對抗貴族寡頭的有力武器
羅馬共和國建立初期,由元老院選出兩個元老作為其中一個執政官,執政官掌握著國家的政權,但是執政官也是依據元老院的意願辦事的,元老院實際上掌握著國家大權,國家的重大事務都是由元老院決定的。
平民雖然可以通過公民大會參與國家的管理,但是他們無法擔任元老等國家高級官職;貴族獨掌國家宗教職務,平民沒有權利插手宗教事務;平民不能和貴族聯姻。
在經濟上,羅馬共和國初期通過對外徵服掠奪的土地,都被貴族佔有,平民無地可分,絕大多數平民生活貧困。再者共和國初期,頻繁的戰爭使平民的兵役加重、賦稅沉重,很多平民負債為奴。欠債人要是還不起債務,其自己和家人就會成為債主的奴隸,有的還可能遭遇被債主殺死或者賣到他國的悲慘命運。因此,上層階層和下層階層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存在懸殊,這種不平等必然造成嚴重的階級矛盾衝突。
在羅馬共和國成立不久之後,下層平民就開始對貴族展開鬥爭,平民與貴族的鬥爭延續了兩個世紀,構成了羅馬共和國早期社會鬥爭的核心內容。
在公元前五世紀初期,發生了一次平民反對貴族專權的大集合運動,貴族與平民爭鋒相對、勢均力敵,優爾希人突然來犯,羅馬軍隊倉促迎敵,平民乘機撤離戰場。貴族對於平民的撤離十分驚慌,無奈只好向平民做出忍讓。此後,平民每年都可以選出兩個保民官保護自己避免遭受貴族官僚的專橫暴虐。
此後,公民又進行了多次撤離運動。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社會,對外徵服是國家的重要大事,貴族只佔國家人口的少數,平民佔據國家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平民的撤離對羅馬國家的對外戰爭將會產生惡劣的影響。
攝於公民從戰場上撤退的威力,從公元前494年開始,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相繼取得了進展:公元前474年,平民獲得了召開平民會議的合法權力;公元前五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出臺了《十二銅表法》,目的在於設立羅馬人的正式法律來限制貴族假公濟私的行為,杜絕隨意解釋法律、損害平民利益的現象;《十二銅表法》出臺以後,羅馬國家又通過了全部公民都得遵守平民會議的法案。
關鍵是,到了公元前四世紀中期,羅馬共和國通過了《李希倪-綏柯思圖法案》,法案規定:債務人所欠下的債務,已經償還的債務利息當做本金來算,還沒有還清的那部分在三年時間裡還清;公民佔有的公有地不能超過500優格;以執政官代替軍政官,平民可以成為兩個執政官中的一個。到此時,鬥爭已經取得了裡程碑式的進步,平民也漸漸地擔任了另外一些高級別的官位。
公元前326年,羅馬共和國通過了博提李阿法,這個法案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度。公元前287年,這一年發生了羅馬共和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平民撤離運動。平民代表霍藤希阿成為獨裁官,他再次提出平民決議對所有羅馬公民有效。這件事象徵著羅馬共和國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與羅馬共和國人民爭取權利的過程相伴,羅馬共和國早期的對外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國家致力於對外徵服義大利。在對外徵服的過程中,雖然平民為了爭奪權利數次進行撤離運動,但是羅馬上層階級從長遠利益出發,還是對平民做出了很大讓步,羅馬共和國由早期的貴族寡頭政體向共和政體轉變。
平民在與貴族作鬥爭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包括擔任高級官職、平民決議適應於貴族在內的全體公民;公民擁有土地的限額、廢除債務奴隸制;法律的日益完善等諸多方面。
所以,平民和羅馬上層集團的利益有了交集,對外徵服過程中,平民也獲得了不少好處。就拿最基本的撤離運動來說,它是平民獲得與貴族鬥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龐大帝國的奠基石:羅馬共和國依仗強大的公民兵,勢力範圍地跨三大洲
在對外戰爭能給平民帶來利益的情況下,平民自然在作戰中英勇。羅馬徵服義大利是通過三次戰爭來完成的。首先,羅馬發動了三次維艾戰爭,佔領了義大利北部的益達拉裡亞人。在處理妥當義大利北部地區後,羅馬統治階級又與撒末耐人開戰。最後,羅馬軍隊打敗了撒末耐人,義大利中部區域成為羅馬的囊中之物。
隨後羅馬人開始發動丕洛士戰爭,公元前272年,丕洛士戰爭結束,羅馬共和國掌控了義大利半島。
在佔領義大利之後,羅馬人的勢力開始了向地中海滲透。羅馬人在向西部地中海區域進行侵略擴張的時候,首先遭到了西部地中海強國嘉泰吉的阻礙,經過三次布逆戰爭,羅馬人打敗了嘉泰吉。在布逆戰爭期間和戰後,羅馬先後用武力徵服了山前高爐和西班牙大部分地區。
到了公元前132年,西部地中海區域完全處於羅馬人的統治之下。
在打敗迦太基之後,羅馬人就繼續向東部地中海區域擴張。此時的東部地中海區域國家林立,並且社會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橫掃義大利和西部地中海的羅馬公民兵又開始在東部地中海的舞臺上開始了它精彩的表演。
在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軍隊聯合艾託利亞同盟與馬琦頓進行了第一次馬琦頓戰爭。之後,羅馬軍隊又進行了兩次馬琦頓戰爭、敘利亞戰爭、鎮壓希臘人、吞併帕嘉馬等一系列對外徵服活動,最終建立了包括歐洲、亞洲、非洲的共和制帝國。
三、共和制度的送葬人:公民兵制的瓦解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滅亡
在布逆戰爭結束之後,羅馬的內部戰爭時期便來臨了。內部戰爭直接導致了羅馬由共和國的滅亡。此時,羅馬奴隸制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矛盾,完全釋放出來了。
其中就包括大土地所有者與小農之間的矛盾。羅馬在依靠公民兵制建立起來的軍隊,雖然徵服了義大利和地中海地區,但是大土地所有制也乘機發展壯大。
在羅馬對外徵服的過程中,貴族們依仗著權勢大肆斂聚公有地,變公為私。這些獲利的貴族和騎士把大量金錢投到義大利的農村裡,然後從小土地所有者特別是參加戰爭的小農那裡侵吞土地,導致平民在與貴族鬥爭的過程中得到緩和的土地問題日益激化,到了公元前兩世紀中期,土地問題十分嚴峻。
破產的小生產者,由於失去土地的緣故,無法自備武器裝備為國家服兵役的義務,從而對國家徵兵造成了惡劣影響,軍隊作戰能力也隨之下降。實權人物馬洛為此進行軍事改革,用僱傭兵代替公民兵,共和制存在的軍事支柱不復存在。
馬洛軍事改革造就了一批軍事獨裁者,最後,屋大維在獨裁者的競爭中獲勝,建立了元首制帝國,羅馬共和國滅亡。
結語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起源於王政時代的公民兵制,在羅馬國家早期平民對貴族的鬥爭中、羅馬對外徵服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國家發展的上升階段,上層階級也在不斷斂聚土地,這樣就導致大量農民破產,從而致使民兵合一的基礎瓦解、公民兵制不復存在。羅馬共和國滅亡,作為共和國存在的軍事支柱——「公民兵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羅馬史》
《世界史綱》
《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