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偃師市府店鎮有一座緱山,海拔雖僅308米,卻因相傳曾有西王母在此修練,以及春秋晚期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在此駕鶴升仙而聞名,也由此吸引來了東漢蔡邕、劉向,魏晉時的阮籍,南朝的謝靈運,唐朝的宋之問、李白、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宋時的範仲淹、歐陽修、蘇軾;金人元好問,以及明清時期的劉基、王鐸、王士槙等眾多文人墨客對緱山讚美有加。
清乾隆皇帝亦曾住蹕緱山並作《登緱山》詩一首,而在此之前的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更是親筆撰文書丹於緱山立下《升仙太子碑》。
2018年4月初,中原一帶正是梧桐花開的時日,在河南偃師市府店鎮裴建平老師的傳拓傳習所,見到了他多年前傳拓的《升仙太子碑》拓片,有幸親睹女皇武則天的草書真跡,為女皇76歲高齡時在如此巨石上親筆書丹兩千餘字而折服。
武則天,武曌,并州文水人,她67歲時即位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國號「唐」為「周」,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是一位女詩人和傑出的政治家。
欣賞拓片時,裴建平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升仙太子碑》的立碑過程: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碑文表面記述的是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故事,實則為歌頌武周盛世。武則天比較喜歡搞個人崇拜,相傳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即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相貌而雕刻的。
武則天在文字上大膽改革,增減前人筆劃,曾經創造了十九個漢字,被天下廣泛用之。《升仙太子碑》有多處使用了她創造的漢字。有書法家稱讚其草書書法雄強縱肆,法度森嚴,書風遒勁瀟灑,筆勢婉轉流利,結體寬嚴適度,落筆鏗然有聲,既得二王神筆,又有自家面目。字裡行間都透著一種大丈夫的豪氣,絕對堪稱天下女書第一。
武則天撰書的《升仙太子碑》。現仍立於府店鎮的緱山之巔,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升仙太子碑》 通高6.55米,首身一體高5.25米,碑身上寬1.60米,下寬1.74米,厚0.55米,贔屓座高1.3米。
《升仙太子碑》碑額為飛白體,是唐代碑刻中唯一僅存。碑文為武則天親自撰文並親筆書丹,女皇書法行草相間,婉約有度,開草書刊碑先河,不失為女書精品,在中國書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武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升仙太子碑》碑陰為唐初三位著名書家所書,碑額由薛曜書武則天《遊仙篇雜言詩》,碑身上部由薛稷書隨行大臣銜名,碑身下部由鍾紹京書神龍元年題記。
裴建平老師是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武則天國際研究會會員,著名傳拓專家,其傳拓的《升仙太子碑》盤龍首高浮雕採用皮宣,碑額用棉連宣紙與皮宣拼接,碑身使用棉連拼接,根據石碑部位分別採用撲拓、揉拓、擦拓等多種技法。多年來,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裴建平老師摸索出了「清水拓掃紙入凹」技法,使拓片字口清晰,黑白分明。裴建平老師拓制的該《升仙太子碑》拓片已經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永久藏錄。
裴建平老師向作者籤名贈送帶有《升仙太子碑》介紹的拓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