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失傳的「飛白體」只有在《升仙太子碑》碑額中欣賞了

2021-01-06 萌嘟嘟的字

當個皇帝也不容易,看歷代帝王除了文治武功,書法皆可圈可點,今天小編帶您看一看,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升仙太子碑》中「飛白體」。

我們先來看看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就是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下圖

武則天 《升仙太子碑》碑額 飛白書

飛白體是什麼?

飛白體是什麼?飛白體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這種書法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因筆畫中橫豎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故稱飛白體。

武則天的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中,巧妙隱藏了十個鳥形筆劃,作為唐代飛白體遺存未幾中的佼佼者而備受書法界推崇。明趙涵《石墨鐫華》說:「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於世,此其僅存者耳」。

溥儒 「 黃鶴」 飛白書

蔡文姬大家都不陌生吧,他的父親蔡邕,名氣也很大,他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飛白體」就是他創造的。

相傳,當時的皇帝命蔡邕寫一篇《聖皇篇》,文章寫成後呢,按規定,要由蔡邕親自送到當時的皇宮圖書館(鴻都門)。可當天鴻都門正好閉門修葺,只見工匠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牆,但是刷完的牆一道黑一道白,蔡邕駐足良久,看了許久後,回到家,他趕緊找來竹子,照著笤帚的樣子,劈成細條,然後綁在一起,做成了一款扁形的竹筆。蘸上濃墨,經過幾次練習,終於創造出了筆畫中絲絲露白的「飛白體」。

蘇軾 《枯木竹石圖》

歷代也有過對「飛白體」的研習,比如王羲之父子,歐陽詢,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武則天,宋太祖,太宗,仁宗等。

但不幸的是,「飛白體」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幾盡衰亡。不過呢,所有事物也不是絕對的,幾盡衰亡的「飛白體」現在呢演變為三種藝術形式。1.書法,在書法中有一種特殊的筆法,「飛白筆法」,絲絲露白,在篆隸楷行草中皆有,尤其是她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行草書中更突出。2.繪畫技法,在晉代,「飛白體」就已入畫,形成了一種特殊技法,後來,在宋蘇軾的《枯木竹石圖》中就可尋跡,元,明,清皆有。3.民間藝術,在一些地方的廟會等地,就有「鳥蟲書」「花鳥字」等形式。

龍鳳呈祥 民間

《升仙太子碑》碑額再現「飛白體」。

我是萌嘟嘟的字,喜歡,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武則天草書《升仙太子碑》書法欣賞
    《升仙太子碑》碑額飛白書縱覽武則天《升仙太子碑》書法,於飛白書恰有此碑才得見奇妙,「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飄飄欲仙,且是大氣磅礴。以往在我國書法典籍中常常提到飛白書,而並不見其書跡,《升仙太子碑》碑額這六個飛白大字終於填補了這一缺憾。我們得以觀賞當時的飛白遺蹟實在難得。尤其是一位76歲高齡的女性以飛白書創作此文,不得不令人讚嘆!
  • 嘆為觀止的武則天真跡草書《升仙太子碑》
    欣賞拓片時,裴建平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升仙太子碑》的立碑過程: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碑文表面記述的是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故事,實則為歌頌武周盛世。武則天比較喜歡搞個人崇拜,相傳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即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相貌而雕刻的。
  •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行草入碑,猶如章草之章法
    《升仙太子碑》武則天撰並書。行草書。34行,行66字。額飛白書「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鳥形。在河南偃師緱山仙君廟。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因為政治上的地位,她的書法少有人提及,加上由於篡奪李唐王朝,曾受到天下人責罵,所以其書法更無人問津了。
  • 武則天所寫為唐「飛白書」唯一遺存,碑額六字還巧隱十隻小鳥
    在河南洛陽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有一座「升仙太子碑」,碑文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書法作品。武則天開草書刊碑之先河, 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隱十個鳥形筆劃,作為唐代「飛白書」的唯一遺存而被備受書法大家推崇。2006年3月30日,該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書法高考(書法史)——《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則天,唐朝女皇帝。位於洛陽市東南約35公裡,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碑高6.70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碑文創作於699年,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則天親書包括碑額在內的2129字,薛稷題寫上下款33字,總字數2162字。
  • 「冷門」飛白書?
    《唐會要》卷三十五《書法》中記載:「十八年五月,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蟠龍等字,筆勢驚絕……」 《升仙太子碑》是武則天親自撰文並書丹鐫刻的碑刻,碑首「升仙太子之碑」為飛白書碑額。趙涵《石墨鐫華》說:「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於世,此其僅存者耳」。相傳《升仙太子碑》是武則天七十六歲時所作,可見功力之深厚。
  • 《升仙太子碑》的生成史及其內涵重探
    《升仙太子碑》的生成史及其內涵重探 2018年03月30日 08:42 來源:文匯報 作者:唐雯 字號 內容摘要:薛稷以飛白體書就的「升仙太子之碑」。
  • 《清平樂》中的「飛白書」究竟啥樣?
    至於蔡邕時代的飛白書具體是什麼樣子,已無從得知,但可以根據相關記載進行合理推測。比如《書斷》中還曾談到: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
  • 武則天立升仙太子之碑的傳說
    武則天立升仙太子之碑的傳說。位於偃師市府店鎮南緱山上,有升仙太子之碑。碑高6.7米、寬1.55米、盤龍首,龜馱。大周聖歷二年( 699年)二月四日初,武則天從洛陽以東到登封陳封,在去姑山的路上,觀賞了新竣工的太子寺,然後題了字。六月刻碑文記載了周萬玲太子提高仙女的故事,以資比較。
  • 昭陵博物館鎮館之寶:位列凌煙閣 塵封飛白書
    ,除了帝後二人外,旁邊陪葬墓中,王孫貴族,當朝權貴也數不勝數。這個用飛白書寫的墓誌蓋就是大唐名將,24功臣(之一)尉遲敬德的。上面25個字寫的是: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    和墓碑不同,墓誌一般藏於墓穴之中,記錄墓主人的身份,生平。
  •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宋代皇帝留下兩通御碑,一通在趙縣
    御碑是由歷代皇帝撰寫的碑,在古碑中,最尊貴的有兩類,一是皇陵之碑,二是碑文由皇帝親自寫的碑。御碑由於等級和地位至尊至高,往往建有碑亭加以保護。我國究竟有多少的御碑呢?我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撰寫碑文較多的有兩位,他們是清代的康熙和乾隆。
  • 最神秘的顏真卿《多寶塔碑》北宋拓本,擦亮眼睛來欣賞!
    《多寶塔碑》即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之一,其北宋拓本存世極少。10月17日,華東師範大學館藏《宋拓多寶佛塔碑》在國內首次影印出版,也讓這件秘而不宣的珍品向世人揭開面紗。《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載(752)立,碑文楷書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碑額隸書二行八字。唐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
  • 《史晨碑》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卻是學習隸書入門的典範?
    我們知道若以風格型和技法型兩大標準給漢隸分類,《史晨碑》無疑屬於後者,而且在技法類的漢隸群中,《史展碑》是技法中的技法。《禮器》也可視為技法型,但多了一份秀勁挺拔,骨力十足;《億瑛》也較為趨向標準化,但整體偏向於風格的四平八穩。
  • 《曹全碑集字聯》欣賞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豎方形,高273釐米,寬95釐米,共20行,每行45字。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講述初唐往事 李世民稱虞世南為...
    當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兼著作郎的虞世南已經年近七旬,受命撰寫銘文,史載,虞世南於貞觀元年(627年)完成這篇銘文的撰寫,親自書丹,於貞觀四年刻成。《孔子廟堂碑》刻成後,曾以拓本進呈唐太宗御覽。據傳,太宗觀後拍案稱奇,龍顏大悅,隨即將王羲之當年所佩的「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官印賜給了虞世南。
  • 元祐黨人碑:立碑人希望碑上人永志恥辱,碑上人的後代卻引以為榮
    北宋有這樣一塊碑:立碑的人希望碑上的人都被斬盡殺絕,永志恥辱。而碑上人的後代卻以碑上有自己祖宗的名字為榮,在原碑被毀後,還重新摹刻以為顯榮。在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正月,天空出現彗星,電閃雷鳴,一聲霹靂將文德殿東牆上的元祐黨人碑劈為兩半。宋徽宗大懼,他以為這是上天的震怒,於是在深夜時分偷偷命人將此碑徹底損毀。宰相蔡京知道後,十分懊惱,卻大言不慚地說道:「此碑可毀,但碑上的人名則當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