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我們為什麼不再聯繫?(驚醒眾人)

2021-02-14 人民日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ID:ourcecn)、悅讀(ID:yuedu58)

作者:陸小墨



  我初中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艾葉,互相穿過對方的衣服,用過對方的牙刷,甚至同床共枕。

  那時候初中生活很枯燥,平常沒什麼娛樂項目,網絡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所以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時間很多。

  除了學校裡會一起吃飯,一起散步,一起上廁所之外,我們兩個還會經常去對方家裡玩,有時候玩的得了就直接過夜不回去了。

  我爸媽還因此取笑過我們,說我們倆是雙生花,前世應該是姐妹,今生投胎到不同的家庭,硬生生被拆開了。

  初二結束的時候全校要進行分班,這個消息傳到我們耳朵裡時,兩個人的心情都很糟糕。因為分班這種事太具有隨機性,能夠再分到一個班的概率只有1/17。

  一想到有可能分開,兩個人面面相覷,神色哀傷。那天晚上我回家後,在房間裡折了一晚上的星星,裝滿了許願瓶。

  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她嘲笑我說昨晚上幹了什麼好事竟然熬成熊貓眼。我從書包裡拿出許願瓶遞給她,她頓時沒了話,接過許願瓶,眼眶卻浸溼了。

  我們兩個從沒想過分離,也沒想到後來怎麼就分離了。

  結果,初三開學第一天,公告欄上出現了新班級的名單。我們兩個沒在一個班,她3班,我11班。一個在三樓的左側,一個在四樓的右側,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去。

  雖然說沒分在同班,但那時候我們感情依舊很好。


  因為剛到一個新的班級,很多人都是陌生的,初三壓力又比較大,每天空閒時間都用在寫作業上了,當然對我來說還有一件事更重要,那就是睡覺。

  所以,除了睡覺和寫作業,其餘根本抽不出更多時間和別人閒談交朋友。

  一開始我們兩個還會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作業,聊新同學的八卦,可是漸漸地接觸就變少了。

  每個班級的上課時間都不同,特別是體育課。對於女生來說,體育課就是八卦課,可以找到各種理由跟老師請假不運動,然後三三兩兩的好友們聚集在一起聊八卦。

  她上體育課的時候我們班湊巧是自習課,我有時候會假裝出去上廁所,其實是偷偷溜出去找她玩。

  一開始我還挺肆無忌憚的,結果,有一次不小心被班主任逮個正著,我也就慢慢歸心自習了。

  我們當時約定好說考同一所高中,以後還能一起玩。結果那年我超常發揮,考到了我們縣上一所重點高中,她卻因為家裡出了點事,沒能好好發揮。

  我們那兒的縣城很大,城南城北的車程是一個多小時,而我去了城南,她去了城北。


  高中的時候我去過她學校一次,兩個人繞著學校走了整整一下午,天南地北聊了很多,感覺之前所有的疏離一下子就沒了,只剩下久違的熟悉和相知。

  但是,身邊漸漸也出現了更多的人,高中我們開始住校,學校也管的很嚴,每周回家一趟,平常不能帶手機,只能用公共電話聯繫家人。

  高一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互相打電話,嘮嘮嗑講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有時也會約出去喝奶茶逛書店。

  她很喜歡小掛件,我們兩個還會去市區的古玩市場淘東西。雖然感覺有時候會找不到生活的相交點,但是因為熟悉彼此的喜好,依舊能玩的很開心。

  可是,學習和生活慢慢就變得忙碌起來,平常睡眠時間都很難保證。每天不是應付於物理試卷,就是死記硬背英語語法,還經常要做各種各樣的數學題。

  不知不覺間,我們兩個很久很久沒有聯繫了。

  高考結束後,我去了雲南,她留在了浙江。我記得當時畢業後我們還見過一面,互相留了電話,那時候我們還聊了很多,可都是在回憶過去的趣事,至於現在發生的,很多想說卻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有時候時間會讓兩個人變得很相愛,卻也很容易讓兩個相愛的人變成陌生人。

  友情也是需要維繫和充電的,特別是多年的好友,雖然記憶深處是熟悉無比,但如果總是依靠回憶生活,也會慢慢變成不再聯繫。


  我之前一直很喜歡聽一檔電臺節目《冬吳相對論》,裡面梁冬和吳伯凡有聊起過多年好友這個話題。

  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年紀越來越大,身邊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朋友卻越來越少,像我們這樣相處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就更是屈指可數。」

  有時候我會想不明白,是什麼讓我們不再聯繫的?

  我以為是因為沒有共同的話題,沒有相投的興趣,或是沒有生活的交集,可是後來想想,不過是因為我們懶得去維繫這段感情,任由它慢慢變淡,漸漸從熟悉變為陌生。

  前段時間我開始梳理自己的好友,才驚覺曾經好到發膩的閨蜜,也已經很久沒聯繫了。只是偶爾有些大動靜,才會相互通知。

  因為一個人常年在陌生的城市,只有回家的時候才能見一面老朋友。而現代高科技的通信似乎也並沒有帶給我們更加方便的溝通。

  也許工作上是方便,但朋友之間卻很難說。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用見面代替電話,用電話代替簡訊,用簡訊代替微信。

  這個讓交流變得免費的微信,也讓人們之間的溝通變得廉價起來。當兩個人之間的溝通成本越高,其實溝通的效率也會越大,心靈交流的可能性也會越高。

  見面的溝通成本很大,但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去年寒假我約見了高中時的一個玩伴,我們有四年沒見面了。但那個下午,我們聊了很多,用一下午的時間把各自四年的時光分享給彼此,陌生而又熟悉。

  然後兩個人還笑到,微信上一直說有時間聊,還是見面聊的爽快。她還說,如果我要是沒提議咱們見面,那就真的不太可能有時間聊了。

  我以前常常把「聯繫老友」當作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而我也總是在處理「重要緊急」的事情,等我喘息下來時,還是會想,以後有機會再聯繫吧。

  可我其實知道,這個有機會,有時間,以後,都是很難實現的。

  是什麼讓我們不再聯繫?

  不是距離,不是話題,也不是交集,而是我們再也拿不出年少時那份血氣方剛,那份閒情雅致,那份平靜如水的心性,願意抽出時間和一個人簡單聊聊生活瑣事,聊聊未來和夢想。


  前幾天我鼓起勇氣給艾葉打了個電話,她現在已經回老家工作了,身邊也有疼愛她的男朋友,雖然聊的不多,但是一點也不陌生。

  我在電話裡說,等我今年寒假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再去我們以前最喜歡的那家奶茶店,然後逛逛旁邊的舊書店。她笑著說,好呀好呀,我等你回來。

  我始終希望,未來我的生活,還有你們的參與。你們還要當我孩子的乾爸乾媽,等年老的時候還要一起曬太陽,牽手跳廣場舞。

  因為你們曾經是我青春裡最重要的人。

  一段感情的維繫,總需要一個人主動,然後才有雙方努力的機會。所以,如果我們彼此還掛念,為什麼不能拿起電話撥通那個號碼,問一句,最近好嗎?

  然後,依舊可以瘋癲地陪伴度過某個周末的午後。

本期編輯:崔鵬、蔣波、石磊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不再聯繫?
    但是,身邊漸漸也出現了更多的人,高中我們開始住校,學校也管的很嚴,每周回家一趟,平常不能帶手機,只能用公共電話聯繫家人。高一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互相打電話,嘮嘮嗑講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有時也會約出去喝奶茶逛書店。她很喜歡小掛件,我們兩個還會去市區的古玩市場淘東西。雖然感覺有時候會找不到生活的相交點,但是因為熟悉彼此的喜好,依舊能玩的很開心。
  • 夜讀|不刪微信,但也不再聯繫
    夜讀 | 不刪微信,但也不再聯繫 06:51 夜讀 | 不刪微信,但也不再聯繫06:51來自新華社客戶端主播 | 張大鑫那天看到一句話:從沒想過我們之間會這樣。各自賭著一口氣,聯繫竟越變越少……就像那句話說的:其實我們都像小孩,不主動是因為害怕自己煩人,不聯繫是因為覺得自己多餘。還能怎麼辦呢?就算了吧。畢竟,有些愛,終究只能止於唇齒,然後掩於歲月。
  • [論文薦讀]乳品香精的研究進展
    [論文薦讀]聚合乳清蛋白對低脂切達乾酪理化性質的影響[論文薦讀]下一代益生菌——卵形擬桿菌研究進展[論文薦讀]乳製品對代謝症候群預防作用的研究進展[論文薦讀]高密度二氧化碳對食品中蛋白質結構及其加工特性影響研究進展[論文薦讀]超高壓對牛乳感官、理化及乳蛋白加工特性的影響研究進展
  • 一碗番茄雞蛋面【薦讀】|孫曉磊
    頭條:一碗番茄雞蛋面【薦讀】|孫曉磊二條:落雪【薦讀】|白衣飛霜三條:恭迎這一場2018年的初雪【薦讀】|張雲佳
  • 薦讀│生活要有度量衡
    生活的「數」就是那些可以被應用下去的具體數字或標準,它決定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秩序。是生活裡的度量衡。不然,你辛苦地把家翻新上一遍,終於坐在煥然一新的沙發上那一刻並沒給你多少撫慰,因為過程中你早被各種沒掌握好的數字氣死好幾回了。計劃為什麼多半流產?嚷嚷好幾年的肥為什麼不減反增。買那麼多健身器材怎麼最後都蒙塵或被當廢品賣掉。
  • 【薦讀】楊麗娜:我們為什麼要做公益
    我們為什麼要做公益——楊麗娜有人說,我跟你一樣,有家庭有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哪裡來的那麼多時間做讀書會?抑或是參加活動?那我想反問你們,你的時間都用到哪裡了?除了上班,是不是玩遊戲和吃飯聚會的時間過於長了?是不是看電視打麻將的時間過於多了?也有人說,讀書是一件安靜的事情,是一個人的事情。
  • 《魔法師的帽子》薦讀
    《魔法師的帽子》薦讀這個星期,我重新看了一遍《魔法師的帽子》。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姆咪一家撿到了一頂魔法師的帽子,從而發生的一系列奇遇,最後姆咪一家又把帽子還給了魔法師。在這個故事中,我覺得姆咪媽媽非常聰明。
  • 薦讀│有一種愛叫捨得
    2000塊,是她幾畝地裡一年的收成吧,我們都不捨得,但她捨得。記憶中,母親一直是個捨得的人,對我們,對親戚,對左鄰右舍,愛捨得付出,東西捨得給,錢捨得借,力氣也捨得花。有時不知道她一個瘦小的農村婦人,為什麼會這樣捨得。母親住下來,每天清晨,她早早起來做飯,小米粥、小包子、雞蛋餅……變著花樣兒。中午下班我們再也不用急趕著去買菜,所有家務母親全部包攬。
  • 每周薦讀 | 《存在主義咖啡館》:思考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存在物
    收錄於話題 #每周薦讀這是一本關於「存在」與「自由」的書,同時也是一本存在主義者們的群像的刻畫。書中寫的是哲學,但又不止是哲學,還有生活與時代。1933年,巴黎。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納斯大道上的煤氣燈酒吧裡喝著杏子雞尾酒。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
  • 如果我不再主動和你聯繫,是不是我們就會斷了聯繫
    你有沒有愛過一個人,每次都忍不住主動聯繫他。可是,時間久了,也會期待對方能主動聯繫一次。於是你忍著不主動聯繫,然後你卻怎麼也等不來對方的聯繫。其實,有時候你自己都不願意承認,如果不是你主動聯繫,你們壓根就可以沒有聯繫。那個讓你牽腸掛肚的人啊,你在他那裡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 夜間薦讀|臥床不動兩個月給11萬人民幣……去嗎?
    網友:還好我學會了抖腿,邊運動邊玩電腦……看完這條新聞,小薦薦嚇得立即跳起來做了幾分鐘自創廣播體操~醫生提醒:長時間癱坐在椅子上,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多種傷害。小薦薦對於上面這網友的留言只想說↓↓看了上面幾條新聞,相信大家和小薦薦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運動雖好 適度為要運動的方式很多種,有時候也可以和工作結合起來↓↓日前,一位泰國女老師用舞蹈的方式幫學生們背九九乘法表的視頻在網上熱傳。
  • 時之戀人涉嫌抄襲,作者回應後評論炸鍋,網友一句話驚醒眾人
    時之戀人涉嫌抄襲,作者回應後評論炸鍋,網友一句話驚醒眾人
  • 「百本好書送你讀」重慶薦書聯盟專家共話書香重慶建設
    「百本好書送你讀」重慶薦書聯盟專家座談會在精典書店舉行。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重慶日報主辦薦書聯盟專家座談會近日舉行。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裡,重視閱讀是源遠流長的優良傳統。當下,「百本好書送你讀」活動為市民閱讀帶來了哪些改變?如何面對碎片化閱讀等現象?
  • 【有聲薦讀NO.10】|《鯨魚在噴水》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有很多個時刻產生了強烈共鳴。「極致細膩」是日本設計的標誌性風格,但這種「細膩」不是停留在大眾所能解讀到的表象裡,是深入骨髓的一種審美意識。開篇第一個設計是1984年一甲純麥芽威士忌的包裝。過往經驗中,人們更多的情感表達就是「用完即棄」。這種思想一代感染一代。
  • 【網絡中國節·春節】子夜薦讀 | 大年初四——細草穿紗雪半消
    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成長的師長,那些曾經指導過我們的前輩,伸出過援手的摯友,哪怕是認為值得記住的點頭之交,都值得我們投以問候,寄以祝福。倘若閒適在家,泡上一壺好茶自是必然,又不禁想起了《茶館》裡老掌柜常說的那句:給你泡壺高的。給辛苦了一年的自己也泡上一壺高的,犒勞一下不懈的努力,舒緩一下緊張的精神。還可以賞花,不論是最簡單的水仙,還是高貴的蝴蝶蘭,都好,都可以吟詩一首,都可以賞析。
  • 文學讓我們從俗諦中驚醒
    原標題:文學讓我們從俗諦中驚醒——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孫鬱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近現代文學批評家、作家,但他也當過報社編輯、博物館館長。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始終不變的是對生活保持熱愛和清醒,守望赤誠與責任。
  • 長垣名吃「氣布袋」(中原美食系列23)【薦讀】|呂佩義
    頭條:長垣名吃「氣布袋」(中原美食系列23)【薦讀】|呂佩義二條:洞天福地雞冠洞【薦讀】|李樹友三條:永遠的308【
  • 為什麼別人讀書能信手拈來,我們卻像沒讀一樣?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同樣的書為什麼別人讀了就可以信手拈來,自己讀了感覺像沒讀一樣?這個問題有1.5萬人關注,168萬人瀏覽。這說明很多人意識到了讀書的作用,也買了很多書,甚至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電子書,然而看了很多書後,發現對生活並沒有什麼改善,因此產生了疑惑。想想也是,本來期望讀書能改變生活,但讀了跟沒讀一樣,當然心生怨氣。
  • 文周周 | 美文薦讀《不識》
    讀完徐州城裡的第七師範的附小,他打算讀第七師範。家人帶他去見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錢。堂叔站起身來,從一把就銅壺裡掏出二十一塊銀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塊銀元改變了父親的一生。我有點反感,他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老家的東西比這裡好呢?他離開老家都已經這麼多年了。「老家沒有的就不說了,咱說有的,譬如這香椿。」他指著院子裡的香椿樹,臺灣的,「長這麼細細小小一株,在我們老家,那可是和榕樹一樣的大樹咧!而且臺灣是熱帶,一年到頭都能長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們老家,中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來。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來了,又厚又多汁。
  • 薦讀|所有你流過的淚,是條渡你的河
    這樣的日子大概到持續到小學畢業,我走了,去縣城讀初中。 奶奶也走了,去了天堂。 一定是因為我長大了,讀初中了,不怕老鼠,也不怕鬼了,所以奶奶就不用繼續掌著煤油燈站在門口等我了。 一定是這樣的,可是每當我問媽媽奶奶去哪兒了,她總是不說話,然後眼淚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