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在國際非遺節上展示草編技藝
在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黃強與他從事的羌族草編、竹編,是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之一。
從2004年辭職,以草鞋編織入手,黃強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十多年來,他研發的草編、竹編系列產品達10大系列1500餘個種類,遠銷歐美、東南亞地區,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非遺生產性保護之路。
編織出來的人生路
黃強的竹編、草編香囊系列作品
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巴拿恰商業街一個門店,擺放著各類羌族草編、竹編工藝產品。從生肖飾品到家具飾品,再到生活日用品,這些琳琅滿目的手工藝產品,吸引著各地遊客。
這個門店,正是北川羌族草編、竹編傳承人黃強的創業基地。門店裡陳列的編織工藝品,都是用農村常見的棕樹葉、秸稈、玉米殼、瓷竹等編織而成。這些編織工藝品,見證了黃強從事以草編、竹編為載體的非遺傳承保護之路。
草編工藝品擺件
2004年,黃強從企業辭職,選擇了並不被人看好的草編,準備開始新的人生。那段時間,他四處拜師學藝,收集草編樣品。經過反覆嘗試,他成為草編編織的一把好手,「原生態和地方文化特色」,讓黃強的草編很快打開市場局面。
傳統的羌族草編工藝品,編織技法相對簡單,但保存時間不長。在長期的摸索中,黃強採用獨特的技法對原材料進行防潮、防蛀、防腐等技術處理,確保草編工藝品更耐用。同時,他在傳統編織技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多個編織技法,讓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草編工藝品更加美觀。
草編工藝品擺件
創新,為民間草編賦予了全新的文化內涵,也為黃強打開了全新的人生世界。
2007年,黃強的草鞋系列作品,在人文奧運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中獲得「最具中國特色金獎」。2009年,黃強成立北川和諧旅遊開發公司,對羌族草編進行生產性保護。此後幾年間,他的草編系列作品先後在國際、國內展會中獲獎。2015年,北川羌族草編技藝被公布為市級非遺項目。
非遺保護中的文創思維
一對銀耳鉤上,用竹篾或棕葉編織出一個圓環,這是黃強推出的「草編二環」;一個普通的保溫水杯,外面用藤條編織覆蓋,多了幾分樸實的氣息。
傳統編織技藝與現代生活融合,是黃強從2017年以來開啟的羌族草編傳承新模式。
草編花瓶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就紮根於民間,具有明顯的民間生活屬性。民間傳統的草編工藝,以草鞋、鬥篷、蓑衣、鞋墊等生活日用品最為典型,但這與特定的時代環境有關,在倡導「回歸傳統」的背景下,這些用品的實用功能正在被現代產品取代。而昆蟲、生肖等編織作品,起著生活裝飾品的作用。
怎樣讓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在黃強看來,「守護傳統,未必就是固守傳統,應該大膽創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與時俱進的生存土壤」。
竹編文創作品
從2009年成立公司開始,黃強在傳承的同時進行草編工藝新品研發,從單純的草鞋編織,擴展到生肖、昆蟲等。從2017年開始,他將草編技藝融入到生活實用品,研發出多個系列產品。2018年,他還以草編技藝為基礎,推出竹編系列產品。
從使用性質上看,草編多用於收藏和家具飾品擺件,而竹編更實用。幾年來,黃強新研發的草編、竹編工藝品,涵蓋茶具、酒具、花瓶、挎包、香囊等。也嘗試編織與繪畫藝術融合,特別是前不久創作的一幅竹編畫《五十六個民族》,引起了收藏界的廣泛關注。
文創思維,為黃強的羌族草編、竹編技藝賦予新的文化元素與內涵。到目前,黃強研發的羌族草編、竹編工藝產品達到10大系列1500餘個種類,並都登記了版權保護。
不起眼的手工活
工坊員工編織竹編
2020年7月3日上午,位於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巴拿恰北川羌族草編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吳敏與工坊的幾位成員正在進行草編編織。
從2011年開始,黃強啟動草編培訓計劃,面向縣內殘疾人、下崗職工、居家婦女開展就業培訓,幾年下來培訓學員數千人,但堅持至今的只有150人左右,有11人成為技術骨幹,2013年參加培訓的吳敏就是其中之一。
培訓人數與從業人員的數據差距對比,不僅是原材料缺乏帶來的,瑣碎的編織技法也是一道門坎。
北川羌族草編的原材料選取尤為關鍵,比如草鞋編織,需要選用沒有腐爛、韌性好、長度長的稻草,生肖編織材料需要葉片長而厚、向陽生長的棕葉。材料選好之後,還需要經過防腐、殺毒除菌等處理過程。
竹編花瓶
在編織過程中,考驗的是眼力、對造型的把握。以編草鞋為例,在打底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尺碼,在合適的部位拉腰,幾根草的差別都會影響鞋的舒適度。而生肖的編織,則需要根據不同材料的形狀,編織不同的生肖,這樣才能確保所編織的產品形態自然。在編織完成後,還需要定型,特別是生肖、昆蟲類的草編,還需要對成品進行表面處理,這樣才能確保長久不變色、不變形。
而竹編的編織對材料要求更嚴。需要選用竹節在60釐米以上的瓷竹,需要從外地引進,增加了製作成本。材料運回後,先要進行刮青,再起條、劃絲。如果用於平面編織,還要染色,再進行拋光處理,最後進入編織環節。
非遺傳承助力扶貧
「張桂花,去年每個月收入1000元至1200元不等……」這是北川羌族草編合作社負責人吳敏一個工作檯帳上顯示的數據信息。
張桂花是北川通口人,幾年前參加黃強組織的草編培訓後,在家裡帶孫子的同時,通過草編編織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每個月收入不低於800元,效益好的時候,每個月收入在1000元至1200元之間。
工坊員工編織草編
2015年,為方便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市場運行管理,黃強啟動非遺傳統技藝培訓助力扶貧計劃。在他的支持下,吳敏與周芝蓉、黃陽等技術骨幹成立草編合作社,對學員的草編工藝品進行回收。同時,以合作社為基礎組建扶貧工坊,面向各地群眾和遊客開展草編體驗。
在運行模式上,北川草編非遺傳習所、北川草編合作社為草編師資開展培訓,學員編織的草編、竹編工藝品由草編合作社進行回收,再由和諧旅遊開發公司進行再回收,經過包裝、再創作後統一走向市場。
工坊裡陳列的竹編、草編作品
幾年來,黃強和他的團隊培訓的學員中,有好幾位在家鄉創業成功。比如,北川陳家壩殘疾人陳定平2017年參加培訓後,編織的草編工藝品在當地定點銷售;江油婦女何桂蓉學成後,回到家鄉創辦公司,並創下「江油草編」品牌;來自江油市青蓮鎮的程益蓉2016年培訓結業後,在家鄉從事草編編織技藝。
還有更多的培訓學員,依託於北川羌族草編合作社和北川羌族草編扶貧就業工坊,從事草編、竹編加工,月收入普遍在800元至1000元之間,有幾位居家婦女的月收入達到1800元左右。
來源:綿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