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一到冬天,蘿蔔便成了家家戶戶飯桌上的常客,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蘿蔔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我們喜歡蘿蔔炆各種肉,是不是因為它「下火」?青紅白蘿蔔有什麼功效?冬天要怎樣吃才好?
從中醫的角度看,「冬吃蘿蔔」真是有道理的。中醫認為,蘿蔔味辛性微寒,有消食和中、清熱利尿、生津解渴的功效;冬天寒冷又乾燥,人們喜歡吃各種補品或打火鍋以禦寒取暖,高熱量的肉類、海鮮攝入比夏天多,積聚在胃腸十分容易燥熱,更容易發生胃腸型感冒。這時,吃些蘿蔔有助於消食化積、清解裡熱,所以「冬吃蘿蔔」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喜歡炆羊肉、牛腩時加上白蘿蔔,其實是有益的。這樣一同炆,首先蘿蔔有助於化解肉積,佐制羊肉、牛腩的熱性;其次,蘿蔔為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容易產生飽腹感,可以減少高熱量肉類的攝入量,吃後不易上火。
在市面上,經常可以見到青蘿蔔、紅蘿蔔、白蘿蔔,讓人眼花繚亂之餘,也深深感嘆不知道怎麼挑著吃。
青蘿蔔:它「主打」下火利尿,要預防冬天喉嚨上火或胃腸溼熱,用青蘿蔔比較適合。
紅蘿蔔: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種植,它「主打」清熱解毒,如果冬天出現喉嚨上火、外感發熱或麻疹,就非常適用吃紅蘿蔔來輔助治療
。
白蘿蔔: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種植,它「主打」消食化痰,如果出現食滯感冒,吃白蘿蔔最合適不過了。
春天,各地的氣候基本上都較為潮溼,白蘿蔔、青蘿蔔比較惹溼,儘量吃紅蘿蔔,有助於化解熱毒,並且預防春季流感;做法上,無論煲湯還是炒丁都合適。
夏天天氣炎熱,可以適當吃些醃酸的蘿蔔,以開胃健脾。但蘿蔔生吃不僅較寒涼,而且會容易惹溼,因此一定要控制好量,將之作為餐前小吃而不能當主食。
秋漸凍,冬寒冷,再吃太多的生蘿蔔會寒上加寒,因此秋冬吃蘿蔔建議吃熟蘿蔔,一來沒那麼寒涼,二來蘿蔔汁多有助於生津解渴,推薦吃熟蘿蔔。
有一道非常簡單的食療,蘿蔔燉橄欖可預防冬天感冒。食滯是常見的感冒誘因之一,青橄欖清熱利咽,蘿蔔下氣消食化痰,兩者相配味甘可口,有很好的清熱去積功效,對咽喉腫痛、咳嗽上氣患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也有助於去食滯、解酒毒,預防感冒。
很多人都聽說過「蘿蔔是解藥」「吃了滋補品不能吃蘿蔔」的說法,專家表示,其實不全對。
這種疑慮,來自白蘿蔔的下氣消食功效,擔心對於參類補益藥材會被「破氣」。確實,進食黨參、黃芪的多為脾虛證體質,蘿蔔偏寒涼,吃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等不適,看起來是抵消參類的補益功效。
不過,中醫專家要澄清的是,「抵消」並不意味著「相剋」「相害」,最明顯的是,中藥典籍裡並沒有註明人參不能和萊菔子(蘿蔔籽)同食,只是說吃人參時不宜喝茶,不宜配搭藜蘆。所以人參其實並非不能和黨參、黃芪、枸杞子等補益類藥物一起用,只要相隔2小時左右就行了。
由於民間說蘿蔔可養胃暖身、蘿蔔做菜不上火,因此很多人誤會「冬吃蘿蔔夏吃薑」適用於所有人,這是錯的。蘿蔔雖好,但比較惹溼,尤其是對於脾虛表現為容易乏力、畏寒、肢冷、出汗、皮膚鬆弛的病人,蘿蔔吃多了很容易出現口泛清涎(口水增多)、噁心、頭暈、出冷汗等表現;有泌感、慢性盆腔炎的病人蘿蔔吃多了容易導致溼濁下注,出現下腹墜脹等不適,這類人也不宜吃蘿蔔。
往期精彩回顧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