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華夏地理」,精彩內容看不停!
編者按: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的男人們,高鼻深目,顴寬眼大,鬚髮濃密,儼然歐羅巴人種;而少女們則皮膚白皙,身材苗條,鼻梁尖挺,眼睛又大又深,撲閃著長長的睫毛,仿佛歐美街頭的美女。他們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他們是絲綢之路遺留下的「遺產」。
撰文:蕭春雷
攝影:陳新宇
當沿著絲綢之路來到新疆的時候,我很好奇當地民族的長相。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一個個高鼻深目,顴寬眼大,鬚髮濃密,儼然歐羅巴人種。街上走過的戴頭巾的維吾爾族少女,皮膚白皙,身材苗條,鼻梁尖挺,眼睛又大又深,撲閃著長長的睫毛,仿佛歐美街頭的美女;一旦結婚生子,頓時變得臃腫壯碩,毫無腰身。心裡生出一個疑問:新疆的古代居民,到底是白種人還是黃種人?
除了烏孫,另外幾個遊牧民族,例如塞人、月氏,多數學者都認為屬於歐羅巴人種。想到烏孫和月氏曾在河西走廊放牧,覺得不可思議,這意味著歐洲人種一度東進到甘肅的武威地區,才被匈奴人打跑。那麼,匈奴是什麼種族呢?遺憾的是,漢文古籍裡沒有描述匈奴人的相貌,王國維根據《晉書》關於羯胡——匈奴後裔——的描述,認為匈奴人長得深目、高鼻、多須,無疑屬於歐羅巴人種;但是黃文弼根據鹹陽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石雕的刻畫,卻認為匈奴人「面闊多須髯、唇厚、目小、其眼瞼作三角形」,應屬於蒙古人種。直到今天,兩派依然爭論不休,還新增了一派,認為匈奴是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雜。
西域古代居民的種族,似乎是歷史之謎。僅憑片言隻語的民族史料進行研究,確定2000多年前一群人的生物學特徵,的確充滿風險,不免見仁見智。結果是,中國學者多看見了他們的黃種人屬性。呂思勉在《中國民族史》中說:「蔥嶺以東,以黃人為主。蔥嶺以西,以白人為主。」黃文弼在《漢西域諸國之分布及其種族特點》中表示:「在漢代西域人從其體質及分布區域,主要不是雅利安人,而為東方種族。」安作璋的《兩漢與西域關係史》亦說:大沙漠以南的樓蘭、莎車等十餘國,主要為氐羌系;大沙漠北的疏勒、胡狐等十餘國,主要為原始的蒙古種——那麼都是黃種人啦。廈門大學的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是罕見的例外,他在《中國民族史》中主張,至少兩千年前,新疆境內是「白種人的天下」。
可想而知,歐美學者多持相反的觀點。英國人斯坦因在樓蘭遺址挖掘到一些死者骸骨,發現他們是長頭型、鷹鉤鼻、髮捲曲,判斷屬於西方阿爾賓人種。西方探險家帶走了一些骸骨,供歐洲學者進行種族人類學鑑定,得出的結論多為歐洲人種,或歐洲人種與蒙古人種的過渡類型。日本學者羽田亨寫於1947年的《西域文化史》說:「關於天山南路的民族,由於對該地進行發掘所得語言、繪畫、骨骼、頭蓋骨等材料的研究,至遲在公元前後主要是雅利安種族所居住,這是沒有疑問的。」
幸運的是,塔裡木盆地炎熱乾燥,考古學家們經常發掘到保存完好的乾屍,例如1980年出土的「樓蘭美女」,雖然過了3800年,面目依然栩栩如生,已被確認屬於歐羅巴人種。吐魯番地區特別適合自然保存乾屍,這裡的氣候異常乾熱,微生物難以存活,不必像埃及人那樣去除內臟,死者的全身器官會迅速脫水萎縮,完整地保存下來。吐魯番博物館的乾屍展品之多,讓人誤以為是乾屍博物館,講解人員說,還有三四百具館藏沒有展出——我開玩笑說足以影響吐魯番的人口結構了。印象最深的是洋海古墓出土的一位薩滿巫師,側臥屈膝,佩戴了很多飾物,看上去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徵。
上世紀70年代後,中國學者開始對新疆各地出土的遺骸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成就斐然。如今學術界公認,新疆史前居民主要為西方來的歐羅巴種,幾乎遍布全疆;東方來的蒙古利亞種較少,只在東部哈密盆地佔有優勢;另外還有這兩大人種的混雜型。哈密地區是這兩大人種接觸和融合的地方。人類學家韓康信先生在《新疆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中說:「可能至少在漢代以前,東、西方人種在新疆境內存在反向滲入,但相比之下,蒙古人種向西的滲入比較零碎,不如西方人種成分的東進活躍。」
歐羅巴人是分批多次進入新疆的。據張全超、崔銀秋的《新疆地區古代居民的人種地理變遷》一文描述,約距今3000年前,最早的古歐洲人類型就推進到東部的羅布泊附近,並滲透到哈密地區,與東來的蒙古人種居民發生了融合,焉不拉克墓葬就是這時的產物,墓主包括了兩個種系。幾百年後,歐洲人種的地中海支類型、中亞兩河類型,也先後從中亞進入新疆,與早先的居民混合。他們的結論是:「在先秦時期的新疆地區,歐洲人種的東進規模與數量要遠遠超過蒙古人種西進的規模和數量,但歐洲人種的東進勢頭卻始終未超過新疆東部地區。」我覺得,後面這句話有些武斷,《史記》和《漢書》不是記載烏孫和月氏東進到河西走廊了嗎?
種族大遷徙是新疆近三四千年來的歷史主題。一方面是歐羅巴人種東進,另一方面是蒙古利亞人種西遷,這兩大人種於3000年前在東天山地區相遇,發生了融合。從史前的情況看,歐洲人種東進比較活躍;但是近2000年的歷史時期,形勢逆轉,蒙古人種的西進比較活躍。種族遷徙就是文明的遷徙,天山地區因此成為東西方文明的薈萃之地。
註:本文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