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知道,世界人有三大人種,分別是:黑、黃和白。根據身體特性和膚色的不同,每個人種之間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比如從嘴唇厚度來說,黑種人是最厚的,其次就是黃種人,嘴唇最薄的是白種人。或者根據地域類型來劃分,黑種人基本生活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等地區,黃種人則集中在亞洲,白種人廣泛分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社會學家和科學家在日復一日的觀察和研究之後,後來,又在三大人種基礎上增加了第四類人種,即「棕種人」,比如歐巴馬就是比較典型的「棕種人」代表。
其實,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一般來說這兩類人我們能夠通過外形來進行分辨,但黃種人則很難一眼進行甄別,造成這種原因的因素有許多,除了自然進化的法則之外,還和黃種人誕生的歷史背景有關。
01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是:作為黃種人,為什麼我們的膚色相比於黑人和白人卻展現的不是那麼明顯呢?實際上,在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並非今天真正意義上的黃色人種,而是更趨向於白種人。
事實上,先秦時期記錄百姓生活和社會的著作《詩經》裡就已經很明確地給了我們答案,尤其是針對女性體態和容貌的描寫,除了普遍的讚美之外,還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國美女「以白為美」的大眾審美特點,這說明自先秦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膚色的問題,加上如今有「一白遮三醜」的說法,更是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千百年前祖先膚色的問題了。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就連西方人也不認為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是「黃種人」。
18世紀中葉,當地理大發現時代已經結束,世界逐步由獨立走向融合之時,來到過中國的西方人不計其數,其中,就有人在描述中國人的樣貌時,認為除了黑頭髮和瞳孔之外,其實在膚色上與西方國家的人並無實際區別,由此可見,至少在200多年以前,我們的膚色還是接近於西方人的。
02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被劃分為黃種人呢,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這種情況呢?
工業革命之後,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的大力發展,當時在歐洲出現了最早的「人種理論」,在一本名為《種族思維簡史》的書中,西方人將中國人描繪成膚色漸黃,個子矮小的民族,導致這種差別出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開始逐步成為世界的主宰,不同於大航海時代之前,西方普遍對於強大的中華民族充滿了好奇與崇拜。這個時期的西方人,認為中國人不足以與他們平起平坐,要製造出一種西方白人高高在上,統治全世界有色人種的科學理論。
所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西方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態度一覽無餘,而黃種人雖然不單單指中國人,更是以整個亞洲為主的人群。
17至18世紀以後,西方國家建立起了一套環宇全球的「殖民體系」,為了將「人種優劣論」推廣至全球任何角落,西方殖民主義者們不遺餘力地抹黑、羞辱除白人之外的其他有色人種,試圖以這種思想上的邏輯理論,來為他們的殖民統治創造外部條件基礎。
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人卻不認為「黃種人」帶有貶義,正相反,在漢文化裡,「黃色」代表著忠誠與正義,久而久之,這種在西方國家流行的「種族優劣論」,到了東亞被當時的中國人賦予了全新的概念。
結語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習慣了將亞洲人稱為「黃種人」,畢竟黃種人確實集中居住在亞洲地區,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黃種人」這一概念從它誕生之初,就被西方世界賦予了「低下和野蠻」的含義,雖然今天三大人種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我們不可以忽略在許多西方國家內部,由於諸多歷史和社會原因,「種族優劣」的觀點依然時不時被提起,有一部分白人似乎更熱衷於將自己臨駕於黑人和黃人之上,但時間會告訴他們,這種想法是多麼愚蠢且可笑的。
其實,從我們自身民族角度來說,我們沒有必要糾結於自己到底是像黃種人更多一點、還是白種人更多一點,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腳步,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即可。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