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育兒有招#
有一些孩子比較調皮,父母經常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生氣,每次回到家裡,就會看到東西被丟的到處都是,還一直喜歡玩,這個時候,本來上班就很辛苦,回家之後就會立刻火冒三丈,如果小孩上學了,發現他們成績不好或者做題也很慢,父母就會很生氣,這個時候,就容易控制不住情緒,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但實際上,打孩子不對,罵孩子也不好,如果一生氣就大喊大叫,很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讓孩子長大之後容易內向,性格比較膽小,所以,每次發完火之後,很多父母都會比較後悔,但也無濟於事,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後,還是會習慣性生氣,這也會讓很多小朋友養成內向的性格。家長雖然後悔,但並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知如何去補救,其實,方法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正文
1. 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
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一定要深呼吸,保持情緒的冷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喝一杯水,或者先做其他的事情來緩和下,等自己情緒平靜之後,再去找小朋友聊一聊。
如果家長情緒控制不住情緒,就容易破口大罵甚至動手,也沒有耐心去聽孩子解釋,就會給孩子負面的示範,讓他以後也不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不利於他以後的人際交往。
2. 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孩子
當我們遇到事情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比如,當回家之後,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讓孩子不要丟東西,但他一直不改,父母都會很生氣,可是,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習慣,而是很多人的共性,這也是孩子的生長規律決定的。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習慣於通過爬行、抓東西和扔東西等方式,去鍛鍊自己的行為能力與協調能力,並不是他們自願去搞破壞,而且他們想通過這種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讓他們參與到其中,所以,如果你這麼想的話,你就容易理解他們的想法,就不會生氣了。
比如,很多孩子喜歡玩玩具,父母覺得時間太長就會制止或者因此不開心,可是孩子仍然不理解,非要玩玩具,還希望父母能參與進來,其實他的初衷就是好的。一方面,本身就屬於玩耍的年紀,有這種行為,說明他有探索性和好奇心,是正常行為,並不是壞事,還可以鍛鍊自己的行為能力,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在家裡太過孤單,父母都在外面上班,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父母參與進來,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是最親近的,但是他們不會講話與表達,所以就會通過玩玩具的方式,去吸引父母,去讓他們多多陪伴自己,這麼一想,還會感動。
3. 想方設法讓孩子先安靜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解決問題,所以雙方一定要先冷靜,等父母先調整完情緒之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大吵大鬧或者不理人的話,可以稍微緩和下氣氛,讓他先安靜下來,只有安靜下來,才能夠聽清楚你的想法,才能夠進一步的進行親子交流。
父母可以幫他整理一下玩具,讓他喝一杯水,或者讓他坐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孩子也會注意到父母的態度沒有那麼嚴肅,心態也會放端正,開始聽父母的想法,因此,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大吵大鬧,雙方先都安靜下來,才能解決問題。
4. 耐心告知對孩子的期望
當雙方都冷靜之後,我們應當要去分析問題,比如為什麼會生氣,父母可以說明自己的想法,以他能聽得懂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以後才能夠改正,而等到雙方的情緒都比較緩和時,父母可以耐心告知孩子,自己也是對孩子有所期望的,希望他以後能夠做哪些事情,遵守哪些規則,不希望他做哪些事情,
只有通過簡明扼要的告知,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應當如何進行規範,如果一味的爭吵一味、打罵孩子,並不會起到作用,因為孩子心智比較小,根本沒有辦法理解父母的期望,父母也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行為,所以,有效的溝通是成功的第一步。
5. 低聲細語不要太大聲音
當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很容易語調就會變高,說話也會非常的尖銳,對方聽起來會很難受,而我們在生氣的時候,要壓制住自己的情緒,要低聲細語的進行溝通,對方才會感受到我們的禮貌,小孩子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性格比較敏感的小孩子。
如果大聲吵鬧、大聲訓斥,他只會害怕和膽怯,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父母應當要低聲細語,慢慢的跟孩子講解相關的事宜,告知他哪裡做得對,哪裡做的不對,讓孩子也更容易聽得進去,有的時候,並不是聲音大才能有用,反而是慢慢的講,孩子才能更能聽得清楚。
6. 講話要簡短清晰有力量
另外,考慮到對方是小朋友,可能理解力水平不高,那麼,我們跟他交流的時候,不能用太專業的術語或太規範的話,可以給寶寶們能夠聽得懂的方式,簡短清晰的告知他,這樣他們能夠立馬反應過來,也能夠吸收。
而且,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可能他的行為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我們沒有理解而已。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忍不住是正常的,但畢竟孩子小時候比較敏感,需要我們耐心培養,不然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所以大人當生氣的時候,不妨嘗試下上面的六種方法,既能夠及時解決問題,也能夠更好地構建和諧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