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對孩子大吼大叫,不然孩子會變得性格膽小,6種方法改變孩子

2020-12-13 乘乘談娛樂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育兒有招#

有一些孩子比較調皮,父母經常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而生氣,每次回到家裡,就會看到東西被丟的到處都是,還一直喜歡玩,這個時候,本來上班就很辛苦,回家之後就會立刻火冒三丈,如果小孩上學了,發現他們成績不好或者做題也很慢,父母就會很生氣,這個時候,就容易控制不住情緒,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但實際上,打孩子不對,罵孩子也不好,如果一生氣就大喊大叫,很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讓孩子長大之後容易內向,性格比較膽小,所以,每次發完火之後,很多父母都會比較後悔,但也無濟於事,下次發生類似的事件後,還是會習慣性生氣,這也會讓很多小朋友養成內向的性格。家長雖然後悔,但並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知如何去補救,其實,方法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正文

1. 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冷靜

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一定要深呼吸,保持情緒的冷靜,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喝一杯水,或者先做其他的事情來緩和下,等自己情緒平靜之後,再去找小朋友聊一聊。

如果家長情緒控制不住情緒,就容易破口大罵甚至動手,也沒有耐心去聽孩子解釋,就會給孩子負面的示範,讓他以後也不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不利於他以後的人際交往。

2. 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孩子

當我們遇到事情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比如,當回家之後,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讓孩子不要丟東西,但他一直不改,父母都會很生氣,可是,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習慣,而是很多人的共性,這也是孩子的生長規律決定的。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習慣於通過爬行、抓東西和扔東西等方式,去鍛鍊自己的行為能力與協調能力,並不是他們自願去搞破壞,而且他們想通過這種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讓他們參與到其中,所以,如果你這麼想的話,你就容易理解他們的想法,就不會生氣了。

比如,很多孩子喜歡玩玩具,父母覺得時間太長就會制止或者因此不開心,可是孩子仍然不理解,非要玩玩具,還希望父母能參與進來,其實他的初衷就是好的。一方面,本身就屬於玩耍的年紀,有這種行為,說明他有探索性和好奇心,是正常行為,並不是壞事,還可以鍛鍊自己的行為能力,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在家裡太過孤單,父母都在外面上班,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父母參與進來,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自己的父母才是最親近的,但是他們不會講話與表達,所以就會通過玩玩具的方式,去吸引父母,去讓他們多多陪伴自己,這麼一想,還會感動。

3. 想方設法讓孩子先安靜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解決問題,所以雙方一定要先冷靜,等父母先調整完情緒之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大吵大鬧或者不理人的話,可以稍微緩和下氣氛,讓他先安靜下來,只有安靜下來,才能夠聽清楚你的想法,才能夠進一步的進行親子交流。

父母可以幫他整理一下玩具,讓他喝一杯水,或者讓他坐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孩子也會注意到父母的態度沒有那麼嚴肅,心態也會放端正,開始聽父母的想法,因此,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大吵大鬧,雙方先都安靜下來,才能解決問題。

4. 耐心告知對孩子的期望

當雙方都冷靜之後,我們應當要去分析問題,比如為什麼會生氣,父母可以說明自己的想法,以他能聽得懂的方式,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以後才能夠改正,而等到雙方的情緒都比較緩和時,父母可以耐心告知孩子,自己也是對孩子有所期望的,希望他以後能夠做哪些事情,遵守哪些規則,不希望他做哪些事情,

只有通過簡明扼要的告知,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應當如何進行規範,如果一味的爭吵一味、打罵孩子,並不會起到作用,因為孩子心智比較小,根本沒有辦法理解父母的期望,父母也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行為,所以,有效的溝通是成功的第一步。

5. 低聲細語不要太大聲音

當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很容易語調就會變高,說話也會非常的尖銳,對方聽起來會很難受,而我們在生氣的時候,要壓制住自己的情緒,要低聲細語的進行溝通,對方才會感受到我們的禮貌,小孩子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性格比較敏感的小孩子。

如果大聲吵鬧、大聲訓斥,他只會害怕和膽怯,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父母應當要低聲細語,慢慢的跟孩子講解相關的事宜,告知他哪裡做得對,哪裡做的不對,讓孩子也更容易聽得進去,有的時候,並不是聲音大才能有用,反而是慢慢的講,孩子才能更能聽得清楚。

6. 講話要簡短清晰有力量

另外,考慮到對方是小朋友,可能理解力水平不高,那麼,我們跟他交流的時候,不能用太專業的術語或太規範的話,可以給寶寶們能夠聽得懂的方式,簡短清晰的告知他,這樣他們能夠立馬反應過來,也能夠吸收。

而且,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可能他的行為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我們沒有理解而已。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忍不住是正常的,但畢竟孩子小時候比較敏感,需要我們耐心培養,不然會影響孩子的性格,所以大人當生氣的時候,不妨嘗試下上面的六種方法,既能夠及時解決問題,也能夠更好地構建和諧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爸媽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試試這3種補救方法
    例如,寶寶明明已經很困了,但卻不想睡覺,自己卻盼望早一點睡覺,這樣我們就可以進行休息,孩子難以入睡,會讓我們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當一天工作結束回到家很是疲憊不堪,遇上孩子做錯事的小事情,我們馬上就會大發雷霆。
  • 對孩子大吼大叫導致他變得內向、膽小,可試試這4種補救方法
    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脾氣往往都會越來越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小孩子都會比較淘氣,家長們認為「打」才會聽話,孩子沒有經過磨練,沒有接受過懲罰, 就不知道聽話。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很多問題光靠吼是解決不了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只會導致出現內向、膽小等心理問題。
  •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性格造成缺陷,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寶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生活壓力就很大的父母,面對大寶的作業和小寶的淘氣不懂事,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給孩子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傷害,特別是容易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自卑和內向,這是為什麼呢?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發生什麼?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有的時候便會對芽芽大吼大叫,可是每次看到芽芽委屈地流眼淚,心裡都是後悔不已,久而久之,反而覺得芽芽變得怎麼有點內向,反而對自己不夠親近了。 所以,大吼大叫只能減輕父母的壓力,發洩了自己的焦慮情緒,根本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要麼在吼叫中變得膽小、內向,要麼反而會越來越叛逆,對父母的管教開始熟視無睹。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並無好處,巧用「自然法則」,讓孩子更優秀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有些父母他們平時看起來也挺「和善」的,似乎也很懂得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可是一遇到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這些父母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
  • 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下次試試這個方法
    但當你本身已經很累了,多少個無眠無休的夜晚之後,或者是孤立無援沒有人支持的時候,你終於忍不住對孩子吼叫。 比如,說了很多次還是不收的玩具、弄出非常大的聲音、不肯睡覺、亂發脾氣、不好好吃飯等等。 總之,大吼大叫的結局,無外乎兩個字:後悔。四個字:後悔莫及。
  • 如果你一直這樣對孩子大吼大叫,總有一天他會吼回來的
    憤怒之下的你,心情惱得像一堆火,而你說話的聲調就像風,風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但是,如果你嘗試著忍一忍怒氣,壓低一下自己跟孩子說話的聲調,你會發現你會變得稍微冷靜、理智一些,最起碼不會讓你更加憤怒。
  • 你愛孩子卻為什麼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3個錦囊破解「父母吼」
    孩子更多時候都是不聽話的,家長在無奈之下,只能大吼大叫去震懾孩子,逼著孩子停止搗蛋行為,可是孩子的叛逆行為,似乎因此變得更加嚴重,對於父母的指令簡直當成耳邊風。相信很多家庭都在面對同樣的教育情況,可是家長又知不知道,對於孩子是不可以大吼大叫的,吼叫教育只會讓教育變得更加困難,而不是會讓孩子更加聽話服從自己。對孩子」吼叫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從哪幾個方面來看?
  • 面對總是大吼大叫的孩子,做情緒管理型父母,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一、為什麼孩子會大吼大叫由於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往往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情緒。孩子的苦惱、發脾氣或大聲喊叫等各種形式的情緒表達,其實都是為了讓他人讀懂自己內心的掙扎和努力。如果情緒未能引起他人重視,孩子會做出更激烈的行為,大部分家長也會同樣激烈回應孩子,非打即罵,孩子沒如願得到大人理解,反而挨了打或挨了訓,情緒只是暫時得到壓制。
  •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都有這3個性格缺點,家長別不重視
    既然父母也是過來人,就別想著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你是否記得在無數個夜裡自己的委屈無處安放?每個時代的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也會不一樣,影響他的周邊的思想觀念也不同,父母也許有些脫離時代,但他成長在這個年代裡,如果用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他,只會適得其反,重蹈覆轍。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
  • 被訓斥後沉默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看完你還會吼孩子嗎?
    鄰居家的孩子豆豆是一個非常敏感膽小的人,而造成這種性格都源於他那性格暴躁的父親,每天清晨都能聽到他爸爸的咆哮,為什麼還不起床!快點要遲到了!動作快點!,晚上的時候也總是大聲的吼豆豆,雖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他爸爸的咆哮聲足以讓豆豆感到恐懼和害怕。
  • 高情商的父母如何和孩子說話?這5種方式,讓孩子自信又懂事
    假如父母缺席孩子的童年時光的話,對於孩子的童年美好時光的話,也會有很大的空缺。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性格變得扭曲,長大後做一些對家庭和社會不利的事情。父母應該重視起孩子的童年教育來。
  • 看完這個德國繪本,我再也不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曾經忍不住吼過孩子,可是每每家長在吼過孩子之後,總是會感覺到自責和難過。其實,大部分時候,家長們並沒有仔細考慮過,吼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時候孩子看似笑嘻嘻的,但內心其實已經受到了傷害。今天,敏敏老師給大家推薦一個繪本故事:《發脾氣大叫的媽媽》。
  •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大吼大叫完就後悔?用這3招控制情緒很有效
    養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孩子如果不懂事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就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會對著孩子吼叫。有許多家長都知道對孩子大喊大叫可能會讓孩子心裡產生陰影,但是有時候情緒上來了又很難控制。今天小編就告訴您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成為一對溫柔的父母。
  • 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將來逃不出這三種結局,請對你的孩子溫柔點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寶媽是好脾氣,對孩子十分溫柔,也很有耐心,可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寶媽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大。看到孩子不聽話,甚至故意和家長唱反調,寶媽就氣不打一處來,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自己釋放了,可是孩子卻受到了傷害。
  • 父母經常「吼孩子」,會讓他們變笨?不是亂說,有科學依據的
    但有些家長,遇到事情總會用悲觀的角度去看待,這樣就會導致自己的精神一直緊繃著,面對孩子的問題就會表現的不耐煩。當孩子犯錯誤後,家長就會無法容忍,於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家長喜歡對孩子大吼大叫,是因為家裡的老人也是擅長用這樣的方式說話,家長小的時候,老人也是用大吼的方式與家長說話,這樣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形成相同的說話方式,從而影響到下一代。大吼大叫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溝通方式,在心理學上可以被稱為語言暴力,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經常對孩子吼叫。
  • 孩子膽小懦弱?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試試這4種方法
    性格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慢慢地做出改變的。如果孩子從小心理比較膽小、懦弱,家長需要及時地進行指導和教育,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勇敢的人,擁有著自信、堅強的性格。孩子膽小懦弱,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呢?做孩子堅強的後盾。現在家庭,一般只有1、2個孩子,所以都比較嬌慣孩子。但是這對於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的性格不利。
  • 孩子被「吼」後轉身就忘?知道真相後,家長還會繼續吼孩子嗎?
    家長自己都知道被別人吼是一件多麼難受的事情,但很多中國式家長還是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罵他們沒用,罵他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樣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能量。寶媽對孩子大聲吼叫,孩子卻「不計前嫌」小王的兒子今年五歲了,三歲之前孩子一直都是跟爺爺奶奶在一塊的,自從將孩子接過來之後,小王面對這個「熊孩子」經常感到頭疼,小王的脾氣也變得越來越差。
  • 公共場合,孩子無理取鬧,父母做好這幾點,培養孩子高情商
    我們在大街上會看見很多父母在對孩子大吼大叫,父母也不管但是人多還是少,把自己當時生的氣全部發給了孩子。其實孩子們的自尊心真的是很強的,他們很怕丟面子,這也會給他們的自尊心帶來很多傷害。到家以後他也會跟你們鬧,甚至會變得很叛逆,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會很沒面子,所以說,我們在公共場合要給足孩子面子,這樣孩子才會跟聽話。看以下幾點。不要在公共場合對孩子大吼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