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家住河南鄭州,9月份她在「小飛象」母嬰店給孩子買了一箱奶粉,後來無意間就掃了一下奶粉罐底部的二維碼,想看看詳細的追溯信息。結果是不掃不知道,一掃嚇一跳。
張女士稱,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她一直給孩子喝的這款進口奶粉,之前掃碼都能追溯到奶粉的相信信息,但這一掃竟然提示:「產品批次號不正確」。
張女士:沒掃出來我第一感覺就是這奶粉可能是假的,但孩子已經喝了好幾罐,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問題,帶著疑問我就找到了小飛象,他們的工作人員竟然告訴我,奶粉絕對是真的,只不過我買的是捐贈物資。
我們都知道把捐贈物資拿出來賣,不僅沒有道德,而且還是違法的,所以張女士一直要求店方拿出相應的進貨記錄,證明她買的奶粉是捐贈物資,並非假奶粉,因為她最擔心還是孩子的健康問題。
由於店家一直不肯出具相應的報告和進貨記錄,12月8日,張女士向當地媒體求助,河南民生頻道記者連續對此事做了相關報導。
隨後,記者跟隨張女士來到位於鄭州市沙口路的這家「小飛象」母嬰店了解情況,一名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張女士買的這箱奶粉的確是捐贈物資,就是她從店裡拿出來賣給張女士的。
小飛象母嬰店工作人員:「張女士擔心也能理解,但奶粉的確是真的,我們也查了,廠家給的答覆就是捐贈物資,貨是公司四月份統一配送的,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記者注意到,張女士買的這款奶粉名叫麥蔻,原產地為丹麥。為了證實此事,張女士也和麥蔻官方客服取得了聯繫,經過查詢,客服多次表示,張女士所購買的奶粉的確是捐贈物資。
隨後,記者從網上查詢到,今年2月份,麥蔻的確定向捐贈了價值千萬元的奶粉於4月6日運抵重慶。記者注意到除了麥蔻以外還有其他品牌奶粉,這批奶粉由重慶兒童救助基金會接收,總共240噸,3000198罐,市場價值約1.1億。主要捐助對象為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警務人員等受疫情影響的困難家庭。
既然是捐助物資,到底是如何流入市場銷售的?
12月9日,記者再次跟隨張女士來到小飛象母嬰店,面對質疑,之前那位工作人員突然改口說;趙女士的奶粉不是她們賣出去的,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她也不清楚。
前一天還說是自己拿出來賣給趙女士,為什麼會店員突然改口,竟然說之前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記者咄咄逼人,這樣的藉口是多麼的可笑。
隨後,記者將此事反映給了轄區執法部門,執法部門和民警趕到現場,面對執法人員和民警的詢問,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張女士的奶粉不是他們銷售的,他們銷售的都是正規產品。
小飛象母嬰店店長表示:張女士所提供的付款憑證只能證明在她們店裡買過奶粉,不能證明有問題的奶粉就是她們家的。
張女士提供的聊天記錄顯示,這名店長當時明確告訴她,奶粉是捐助物資,是員工私自上傳出生證明冒領出來後賣的,希望張女士不要報警,因為售賣捐贈物資是違法的。
隨後,執法人員要求店長提供進銷貨憑據,但對方表示有進貨憑據但沒有批次號,執法人員表示,他們會要求店方整改,並做進一步調查。
隨後,記者電話聯繫了麥蔻官方客服,客服表示:捐贈的奶粉除了底部的二維碼以外,上面還覆蓋有一個紙質的二維碼,掃出來就會顯示:「此商品為捐助物資嚴禁交易,違者必究」,針對此事他們也會做進一步的核實。
從張女士提供的聊天記錄可以看出,小飛象店長當時表示,上面的紙質二維碼是她撕掉的,奶粉是要送人的。
面對自己的聊天記錄,這名店長竟當面否認自己說過的話,並表示,從來就沒人銷售過捐助物資。
現場執法人員表示,如果奶粉是捐贈物資就涉嫌違法,還要徹查清是從哪裡來的?面對這樣的質疑,這位店長表示:她也不知道這個奶粉是從哪裡來的。
執法人員表示針對此事將做進一步調查。
如果張女士購買的奶粉的確為麥蔻捐贈給抗疫工作者的,那商家的行為不僅缺德還違法。疫情期間抗疫工作者為了疫情抗擊付出了多少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廠家捐贈奶粉給他們不僅僅代表著一份愛心,更希望他們能平安健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和疫情對抗,才能繼續保護我們。
對於此事,你不知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