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號為個人公號,所有觀點只為一家之言,不喜的勿噴,喜歡的加關注,借您貴手幫忙分享,不勝感激。
這幾天在家都憋瘋了,終於被強制靜下來學習,重新閱讀《史記》感覺又熟悉又有新的收穫,隨著年齡的增長,心中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前年因為心血來潮給朋友獎勵講孔子世家,之後呢又在一直播平臺重新講了一遍,隨之而來的是有很多以前很清楚的事,現在越來越疑惑了,難道是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那先來說說孔子出身的問題!
首先《史記-孔子世家》第一段問題就很大了,問題在哪裡?太囉嗦了,就算是我兒子寫流水帳作文,也比這段流暢。短短不到百字,孔子出生了三次,肯定不是太史公原文,絕對是後世多事者加的。為什麼呢?推想可知,太史公時代是沒有紙的,都是竹簡上寫字,洋洋灑灑50萬字史記,寫下來估計的放滿半個屋子,所以我們也就理解為什麼先秦典籍都特別精煉,能少一字絕不多寫一字,不是有意為之,是沒辦法的事。就算論語也就一萬多字。那麼哪段是太史公原話哪段是後加的?如果把中間那兩個去掉變成下面所示就通暢多了。解讀起來也就容易多了。有人說你咋就這麼肯定呢?我覺著太史公作為文學大家不會犯如此低級錯誤。其次所有能寫文章的人來說,文字流暢不囉嗦是第一要務,就像有強迫症一樣。寫不通順了都睡不著覺。
首先,孔子是商人後代,這沒問題。當代很多大家講孔子一定要往上推孔子祖先,最遠推到黃帝,次者推到商湯,再次推到微子,都是聖賢之後。哎,往上推3000年誰還沒有一個牛逼祖先。我就一直有疑問,孔子知不知道自己是商人的後代?現代的人說的有鼻子有眼,孔夫子本尊知不知道?沒人想過這問題吧?其實孔子是臨死才知道的!有證據嗎?當然有啊!看太史公原文:
如果孔子臨死才知道自己是商人後代,這事可就有意思了。有意思在哪裡呢?你想啊,孔子生前一生推行周禮,張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是讚不絕口,這可是滅了自己孔子祖先王朝的人啊!王朝的更替是要死人的,商族死了多少人不知道,但絕對少不了。有人說孔子是聖人,思想境界是我等草民不可觸及的。你一介草民嘰歪個啥?額...首先聲明本人絕對不會黑夫子,也是夫子的死粉,但這問題確實存在。那孔子對待殺父仇人是啥態度呢?看原文:
啥意思:「睡在草墊子上,拿盾牌當枕頭,不去做官,決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上。不論在集市上還是在朝堂上,只要一遇到仇人,應該馬上動手殺他——腰上別著傢伙就抄傢伙,沒帶傢伙的話,赤手空拳也要上!不共戴天之仇的就是孔子說的!夫子絕對是真男人,真漢子。如果孔子臨死才知道自己是商人後代這事是真的,太史公為什麼要這麼記載?有沒有動機?這不好說,太史公是真心仰慕孔子的,有贊為證:
司馬老爺子對帝王都沒有這麼誇過,孔子至聖先師稱號也是這麼來的。司馬遷去實地考察過,孔子後人孔安國,大儒董仲舒還是其老師。可以說是發自內心的崇拜,所以記載是可信的。既然是這樣,我們除了給司馬遷點讚之外,就該給大家說說「野合」那點事了,上原文:
這點事可就苦了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我聽過各種各樣的解釋,說聖人出生不一般的有之,說風俗習慣的有之,說老夫少妻的有之,為了神話夫子各種的圓,不過最接近真相的就是孔子家語的記載,說顏氏和大夫人不和。此段省略一萬字..腦補中.這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後輩們抄書抄錯了!抄錯了!抄錯了!重要的話說三遍!是「野居」不是「野合」,就這麼簡單。為啥這麼說,你想啊,那時候字是在竹簡上的,時間久了蟲吃鼠咬手亂摸,掉點墨汁也在所難免,又沒有複印機,全靠手工抄錄,抄書萬一有眼神不好的,沒準司馬遷寫到這沒墨了,就猜著寫了。也不排除有人心懷惡念,人家老師是法家學派,這都是我的聯想...再加上史記是司馬遷去世後二十年之後,由其外孫楊惲獻給宣帝,這才才面世的。再加上「居」和「合」很像,個人書寫習慣等,誤認的概率很大。不如上圖證明一下;
既然孔子臨終才懷疑自己是商人後代,貫穿整個文章,突然才發現,司馬遷這是寫了一個悲劇的故事,可以回顧下孔子一生,少孤,沒有見過父親,一生不得志,兒子先死,最得意學的生也先死。真是太慘了,司馬遷是不是有感同身受,也很難說。有人說《孔子世家》開頭不是交代的很清楚嗎?其先宋人也。對呀,這是別人說的,就像你給別人介紹孔子一樣,難道孔子的後人也不知道嗎?這不好說,就是現代來說,還能記住自己太爺爺名字的人也不多。關鍵是孔子還生了一個 極其平庸的兒子孔鯉魚。
再回頭讀《孔子世家》第一段,又有疑惑了。看下面紅線,司馬老先生去過孔子老家,還是孔子後人孔安國學生,對夫子名字做了個解釋。說孔子出生時腦袋中間低,四周高,是圩頂,所以雲丘,這估計是傳說了,是否真有此事?畢竟孔子離史記寫作時代都400多年了,這事也說不清,古代人起名字是很隨性的,例如,孔子兒子就是因為魯君獎勵了孔子一條鯉魚,才起名孔鯉,劉邦兒子,一個劉肥,一個劉長估計都是根據長相起的名字。但是我認為這兩個傳說都是後人附會的,我們先來解釋「丘」是啥意思。
後人會不會看字聯想?四周高中間低,對聖人的崇拜加以神話就成孔子生而圩頂了。至於「禱於尼丘得孔子」,也可備一說。為什麼要去尼丘山祈禱?這個說法肯定來源於孔子後人的講述。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徵在。當時叔梁紇已60多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叔梁紇求子心切,去祈禱也就不足為怪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沒有什麼特別,但是聯想一人就很有意思了,難道是冥冥之中的巧合?
比如釋迦牟尼。一生也是徒弟無數,追隨者甚眾。關鍵是兩人所處同一時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比丘是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與比丘尼都是屬於佛教用語中梵語的音譯詞,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稱謂。神奇在哪裡?有兩個字重合啊。尼字和丘字。巧不巧?孔子名字和尼丘山有關,但是那個山為什麼叫尼山也是很有意思,尼是啥意思?自己去意會.此處省略10000字。
尼,安也。——《爾雅》
尼,和也。——《廣雅》
如果作為動詞解,好像是命中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所以起名字不能亂起啊!百科釋義如下:
1、 阻止;阻攔 。淫囂不靜,當路尼眾。——《墨子》。
2、又如:尼行(停止或阻止前進);尼阻(阻止,阻礙)。
好燒腦啊,下集說說孔子真的姓孔?也許還真不是!偷笑中...今天終於解封了,可以置辦年貨了,這是載入史冊的一年,很榮祥能夠見證歷史,估計正月十五之前是沒法開工了,按照每天一篇,估計能把孔子世家弄完,堅持是個力氣活啊!
現在很多人講孔子,本人也興致勃勃的去聽,一段時間後就索然無味了,基本上是人云亦云,當然可以理解這些老師,混口飯吃不容易,拉家帶口的,因為人云亦云不容易出錯,再說很多人也愛聽這個,在當下這個國學盛起的時代,大家都喜歡國學,好像不聽聽國學講座,自己就是沒文化似的。突然之間我就理解魯迅了,以前看魯迅的文章感覺很懂,現在再看有潸然泣下之感,那種痛徹心扉的犀利,直至靈魂。之前直播講孔子,一頗有年齡的大姐說,我們不想聽這個,我問那您想知道啥?大姐說我只想聽孔子說過哪些話,做過哪些事,從中我們能學到什麼道理。我無言以對,這是市場有需求啊!!!如果是小孩就算了,您都快一輩子人了,還去學習為人處世道理,也是日了狗了。當今社會,沒有做過直銷,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有人問我怎看待直銷從業?我說是不錯的行業,但不適合我。因為在二十年前,我經朋友邀請去直銷公司開會,一50多歲大叔在臺上分享,說了啥我忘了,但是有一句話現在仍然記憶猶新,「雖然我沒有賺到錢,但我學到了好多東西,好多道理」。這話熟不熟悉?一不留神就跑題了,那就說正題吧!接上文,孔子的名字註定了孔子一生的磨難,那麼孔子是誰的後人?原文
這段話就太耐人深思了,要問有多深?至尊寶說一萬年。很多講孔子的都說叔梁紇和顏徵在是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說法出於《孔子家語》記載,給大家附上原故事。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一個叫徵在。顏氏問三個女兒說:「陬邑大夫叔梁紇,雖然父、祖為卿士,但他是先聖王裔。此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我很喜歡他。雖然歲數有點大,性情有些嚴厲,但這些都沒什麼問題。你們三個誰願意做他的妻子。」兩個大女兒都默不作聲,小女兒徵在上前回答說:「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父親不用再問了。」父親聽出了這話的語氣,說:「你能行。」於是就將小女兒嫁給了叔梁紇。這是不是鬼扯不曉得,好像聖人就不應該有汙點,再說這和孔子成為聖人有關係嗎?就算是真的是野合,也不妨礙孔子偉大啊!
那疑問在哪裡?你想啊,兩個人相愛的人,愛情的結晶問自己的親爹埋在哪裡?當娘的不告訴你。關鍵是孔子疑其父墓處。為什麼會有疑問?估計是一群小夥伴一起玩耍,小孩子嘛都為了顯示自己厲害,都會抬出自己父親攀比,現在的小孩也是這樣啊,孔子說我爹是大夫,別的小孩子說:你快拉倒吧!那根本不是你爹!孔子肯定據理力爭啊,估計是輸了只好回家問母親。關鍵是自己親媽也不告訴他。這是太奇葩了。便於大家理解 我把有那些疑問給列出來大家參考,這不是破案,只是八卦,大家不要當真。孔子在懷疑啥?是懷疑埋葬的地方嗎?我也有疑惑,這太史公太有意思了,你就叔梁紇葬在防,就算了,來了一句防在魯東,是在暗示什麼嗎?要知道古人惜字如金,用的著在多一句說在魯東嗎?就相當於你告訴你朋友,石家莊在河北一樣。況且太史公對孔子的春秋筆法領會是很到位的,不知道春秋筆法的可以去問度娘查找。防,這個地方是不是孔氏的家族墓地?是的話孔子疑啥?如果不是可以進行腦補了....此處又略去10000字。還是看圖:
既然有懷疑了,作為當事人,孔子母親沒問題啊,關鍵是還瞞著孔子,這兩件事加一塊就有的商榷了。難道叔梁紇不是孔子父親?有人說,因為是倆人野合的,不為家族承認,埋的時候不讓顏徵在去現場,所以說不清楚。還有人說是禮法原因,反正說法都是一個目的,要把這個事圓回來。各式各樣的圓法都有。但是所有人都不懷疑一個事,那就是年齡問題。叔梁紇比顏徵在大多少歲?50多歲,各位,年齡相差這麼大的有真愛嗎?也就是那些吃瓜群眾才會相信《孔子家語》的鬼扯。當然你可以舉楊振寧的例子反駁我,那你能再舉一例嗎?當然現在這個社會老少配夫妻很多這樣的例子,說是真愛我也信。反正和我沒啥關係。幹嘛不信呢?其實想要揭開期中的疑問也很簡單,我們可以深挖顏氏家族,施氏家族的背景,一場政治聯姻的故事。
我們先說說叔梁紇正妻施氏,施姓的來源很多,有兩個出處和孔子有關,先說第一個。(取材於百度百科)
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錡氏、飢氏、樊氏和終葵氏等。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後代即以職業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是商人後代
第二個是魯惠公姬弗涅之子姬尾生,字施父,魯桓公時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為魯國的大夫。後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乾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史稱施氏正宗。
孔子的祖父孔防叔由宋(河南商丘)遷魯,畢竟去一個陌生的國度沒有靠山是不行的,聯姻這種事情咱老祖宗沒少幹(可以參考劉邦的媳婦呂雉),取得政治利益,叔梁紇也很爭氣,一身武藝也不凡(曾力舉城門),打出了自己的基業,成為陬邑大夫,依然延續這一傳統,無論是娶哪個施氏都是只賺不賠的,那麼顏氏家族幼時什麼地位呢?人家也是大族呢!繼續百科
周天子宣王姬靜舉兵討伐自立為魯君的伯御時,與魯國相鄰的邾國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協助王師討伐伯御成功。於是賜夷父為公爵,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他有二子、一弟。長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術。長子夏父承襲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國做國君,傳二十九世,戰國末葉被楚宣王所滅。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國名小邾,史稱小邾。小邾國東鄰魯國,西北與邾國接壤,西南鄰濫國。邾武公伯顏的弟弟叔術則被封於濫國。姬友被封於小邾國後,對曹姓邾國來說已是另一支派,其後裔不得繼續以曹為姓,於是姬友根據當時的周禮所規,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顏」為氏,小邾遂為顏氏國,在顏氏族譜中稱姬友為顏友。後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為氏,稱顏氏,史稱顏氏正宗。顏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為得姓始祖。
絮絮叨叨弄了這麼多,可能你會問,你要說明什麼?對啊我要說明孔子母親為什麼不告訴孔子他爹埋的地方!有以下設想版本:
第一:宮鬥版。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絕對不會在春和日麗的一天和一個近七十歲的老頭去談戀愛,而且是一見鍾情,如果有...(這畫面不敢腦補啊)。一定是聯姻的犧牲品,當時叔梁紇在逼陽國的英勇事跡傳遍魯國,正如日中天,而顏氏為了保持自己族群的地位,去聯姻正逢其時。因為叔梁紇沒有兒子啊,有人說不是還有孟皮嗎?孔子家語說他是瘸子不算數(估計是娘家後臺不硬),沒想到顏家女爭氣,給上天禱告幾次人家就有神跡發生了,一出宮鬥大戲就此開演,內容是啥?參考甄嬛傳,如懿傳等內容。最終顏氏不得不回到自己家族,等待時機奪回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權利。所以他不知道叔梁紇埋在哪裡。第二:代孕版。(也小蹭個熱度勿噴)。故事梗概參考呂不韋的做法,在此不複述,以免有湊字數嫌疑。孔氏家族對孩子身份的懷疑,畢竟其實多歲的人還能生孩子現在的社會也不多見,何況是古代,族人對孩子的是不是叔梁紇的表示懷疑,但沒有證據,畢竟人家祈禱過,商族人是很信神的,但孔子一出生,叔梁紇就去世了,更讓人懷疑了。所以順勢就趕走了顏家姑娘。顏家姑娘有苦說不出啊!最終結果是很成功的,最終孔子將母親合葬於防,並留下墳堆做證明,因為古人死了不在地面堆土的,和蒙古人的習俗一樣,孔子也知道,但是給自己找了個蹩腳的藉口.
孔子找個什麼藉口呢?
《禮記·檀弓上》: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不得不說孔子神人也,連自己將要周遊列國都未卜先知了。估計是怕自己短時間回不來,後輩們找不到在什麼地方所以做個標誌。本著凡事皆有因的原則,我們來設想下孔子為什麼要弄個墳堆。
第一,人性的弱點,我們經常說越是缺什麼就越要去擁有什麼,是所有人的通病,孔子小時這苦頭吃的不小,估計沒少被人罵做野孩子,沒爹的孩子,所以孔子心裡還是有陰影的,這麼一弄自己的人生也就完美了。
第二,這麼做可能是給孔氏家族看的,當初不容我們母子,現在有勢力了,就正大光明的合葬了,你能把我怎樣。其實我在琢磨另外一個事,人家叔梁紇正妻是不是也合葬到一起了?《史記》和《孔子家語》可都沒說。孔子終於名正言順的成為孔氏族人。孔子和孔氏族人一直是不對付的。因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顏姓最多,孔姓的只有一個,這一個按照家語記載還是被孔子母親養大的孟皮的孩子。
第三,孔子是啥時候修的墓?你可能沒注意,是孔子在魯國政變失敗,被逼出國之前,因為孔子說他是東南西北人也,已經有要跑路的準備了。如果這樣說不好聽,那我們換個方式,那就是孔子將要把自己的思想傳遍四方,讓四方之人都懂禮儀,講道德。一次偉大的壯舉就此開始。當時孔子五十五歲。
這兆頭絕對不詳啊,好容易堆一個四尺高土堆,完工就下雨,當時不可能是一邊下雨一邊堆土的,那叫「和泥」,而且雨還下的很大,很急,也很怪,為啥這麼說?你想幾個成人堆個土堆不可能小,高都四尺,換算到現在也一米多,而且孔子要長期出國,一定會弄的很瓷實,不然風吹雨打幾年就沒了。一場雨就給弄塌了,原話是崩,可以想個詞叫山崩地裂。這雨得有多大,時間還短,琢磨原文,是孔子先走,弟子後到,咱也不懂風水,如有大師看到了此文,可以給解一下,是啥兆頭。不要告訴說此是風水寶地,後人有大福報要成聖。這樣的話我也能算。
看來創新總是要受到阻力的,尤其是新鮮的事物出現,阻力會來自各方面,後人封土植樹的習慣都是在學孔子。開不良風氣之先河。還因為這事,孔子失去了一次上位機會。那一次呢?就是孔子第一次去齊國,遇到賞識自己齊景公,一番言辭之後齊景公大喜,可惜的是遇到了對手,晏子,晏子說了一番話之後,這事就泡湯了,見史記原文。
有點跑題,書回原文。懷疑孔子不是叔梁紇後代還有證據嗎,沒有。但是有不可思議處,那是什麼呢?看原文:
發現沒有?一篇文章陬邑和郰人兩個字寫法不一樣,兩個字前後相距不到百字,不要和我說沒準抄錯了,就書寫習慣來說,你會刻意把兩個字寫的不一樣?除非是孔乙己,人家能寫好幾種茴字。正常人絕對是怎方便怎寫,那司馬遷可不是一般人,春秋筆法非常熟練,也許有更深的寓意....一篇文章陬邑和郰人兩個字寫法不一樣,兩個字前後相距不到百字,其實兩個字是有區別的。詳細可百度之。這裡省略100字。首先要說郰人輓父,《孔子世家》言郰人挽父,《禮記檀弓》言郰曼父。第一個輓的意思是指牽引的意思,車字旁可以理解為車前面那引路的人,聯想起來就是叔梁紇埋葬時趕車的或者拉車的人,他肯定知道具體埋葬地點,然後告訴自己的母親,有人說兩家是鄰居,其實這就誤會了,孔子母去世到孔子合葬中間隔了幾十年,如果真是鄰居,日常拉家常不會不告訴孔子母親母親埋在哪裡,也就沒有母諱之一說。可能是孔子多方打聽才找到的當事人。雙方不認識例如,漁父,田父等。如果按照禮記記載,曼父就是一個人名,還不是一般人,因為古代有名有姓的都不是普通人,如孔子先祖,正考父。曼父這個人知道具體地址,那也是當事人,和孔子沾親也沒準。估計是孔子有實力了,對於歸宗這件事利大於弊,也就默認了,至此,孔子身份的認同完美收官,幾十年的堅持終於有回報,畢竟叔梁紇在孔子出生前,在陬邑這個地方是最大和最傳奇的人物。於是人們稱孔子為鄹(同陬)人之子。
本來想編一個狗血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手欠就上網搜了一下曼父,我就震驚了,還是小看吹捧孔子的達人志士了,那故事編的我是自愧不如。還是不寫了,朋友們自行腦補吧。繼續挖坑給大家。
孔子母親去世,因為不知道父親墓處只好把母親殯在五父之衢,五父之衢是個什麼地方?亂葬崗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