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魯運用的既非仁義,也非王道

2020-12-16 德道經學堂

孔子以推行仁義、禮制而聞名,那麼其在魯國執政時,用的是仁政嗎?有人說王道屬於儒家思想,那麼孔子執政時,用的是王道嗎?

細分析《孔子世家》及相關記載,可以得出答案。

「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公元前魯定公任用孔子做魯國中都地方的長官,一年之後,各地都效仿他的治理。孔子由中都地方長官升職為掌管全國水利、土建及祭祀的司空,又由司空升職為掌管全國刑罰、監察百官的大司寇。

「定公十年,……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斬「優倡侏儒」,「景公懼而動」,「齊侯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公元前500年,魯君與齊景公在夾谷會盟,孔子同行,代理宰相之職。會盟中齊景公的大臣提出以歌舞助興,事先排練好的「優倡侏儒」以文姜、齊襄公、魯桓公的汙穢之事為歌舞,被孔子下令當場處死。齊景公感到懼怕,自覺理虧,而歸還之前侵佔魯國的鄆、汶陽、龜陽的田地。夾谷會盟魯國不懼強齊而佔上峰,且收回戰爭中失去的大片土地,功在孔子。

「定公十三年夏,……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這是一場軍事行動。在魯國「三桓」(三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掌權,他們的家臣勢力強大,又對他們構成威脅。孔子利用這種矛盾關係,發起「墮三都」。叔孫氏先毀壞郈邑,費邑反叛,孔子命人再攻取費邑。但是孟孫氏的成邑反叛,沒能被攻破。「墮三都」最後失敗了,孔子實質上統一魯國、尊崇魯君的政治構想未能成功。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攝相事,有喜色。」「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賓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前504年,孔子五十六歲時,由大司寇代行宰相之職,面露喜色。雖然孔子解釋了門人「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的說法,但其未料到會從權力的頂峰跌落。少正卯是魯國「聞人」、士大夫,與孔子同時開辦私塾,教學有方,吸引了大批的孔子弟子,孔子找藉口殺了少正卯。孔子整頓市場,商人出售商品不做假,貨真價值。在路上的行人,男女區分開來,路不拾遺,民風煥然一新。外來的賓客使者到達城邑而不求見有關部門的,都讓他們從哪兒來回哪兒去,杜絕私室的外交,防止裡通外國。(以上引文出自《孔子世家》)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記載「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理由是「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日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人有五種惡,而盜竊不在其中:一是內心通達還陰險,二是行為偏僻還堅定,三是言語虛偽卻爭辯,四是記述醜聞還廣博,五是逆反不端還惠及他人。這五種惡集於一人,就不能免於死罪。

細分析一下少正卯的這五種惡,應當是與孔子政見不同。少正卯還能言善辯,具有演說家的魅力;官職沒孔子大,還觸動了孔子的利益,使孔子幾乎斷了學費外快的收入。其實他並沒有作惡多端,「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在這裡失效了,孔子的做法則顯得頗為霸道了。這在當時是有相同案例的。鄭國的鄧析制定了《竹刑》的法典,卻操「兩可之說」(相當於律師吃了原告吃被告),被子產誅殺。這是歷史上關於「文字獄」的最早記錄。

孔子治魯,受到了齊國的嫉恨,齊國擔心魯國稱霸,使用美人計離間了掌權的季桓子與孔子的關係,孔子失寵。之後孔子奉君命開始周遊列國十四年。

很顯然,孔子治魯採用的霸道思想。齊魯夾谷會盟、「墮三都」、「誅少正卯」、「男女行者別於塗」等,這一系列政治行為,都帶有霸道的色彩。試想一下,男女一同上街出行本是常理之事,孔子的政策讓男女分開走,如果不是男子辭別妻子去上戰場,就不合常理了。所以這是一條強制性政策。孔子給少正卯的罪名,如果換位思考,孔子是什麼樣的人物呢?

子產執政、孔子相魯,都是效仿齊桓晉文,有興盛公國、稱霸諸侯的企圖。王道思想在《德道經》中有具體內容,可以肯定孔子沒有運用王道思想。孔子治魯運用霸道思想,缺少軍事思想進行「墮三都」的內戰;缺少外交策略與遠見,忽視了齊國對魯國的覬覦,其失敗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孤獨莊子(116)—天運之伍—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孤獨莊子(116)—天運之伍—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 孔子非常讚嘆管仲的成就,為什麼又說管仲器量小?
    《論語》中子路也曾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告訴子路,管仲憑著自己的才能與威望,多次不憑藉武力而召集諸侯國結盟,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從上面可以看出,對於管仲的霸業,孔子是非常肯定的。但如果僅僅看這一段話,就有可能看不到孔子的全貌。孔子與管子在根本問題上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就是王道與霸道之爭。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推崇仁義、孝道、忠誠的社會,是一個好社會嗎?
    文景之治盛世圖歷史上,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是一個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曾經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讓我們多少人為之驕傲和自豪。「文景之治」「貞觀之治」讓我們多少代人穿越歷史,夢回漢唐。兩千多年來,儒家一致推崇「仁義禮智信」,孔子更是為了達到這個人人嚮往的人文社會環境,周遊列國,不遺餘力的弘揚這一思想。我們都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個時候,孔子看到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非常不好。人心不古,禮崩樂壞,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所以,他曾經在精神思想的迷茫中前去拜訪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老子。
  • 孔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其他人。這句話是孔子所主張的處世原則。 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裡仁》。君子在言語上遲鈍,但做事情卻能十分敏捷。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的孔子
    我一直有個疑問,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儒家思想家創始人孔子?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在從東魯時期開始便有統治者給其封號,東周的魯哀公封孔子為尼父,漢朝的漢平帝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的孝文帝封孔子為文聖尼父,北周的靜帝封孔子為鄒國公,隋朝的隋文帝封孔子為先師尼父,唐朝的唐高祖封孔子為先師,唐朝的唐太宗封孔子為先聖,宋朝的宋真宗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的元成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的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清朝的清世祖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和至聖先師
  • 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倉促地去談論形體和稱謂的問題,是不可能了解這個問題的根本的;倉促地商討賞罰的問題,是不可能了解這個問題的開始的。將這個順序顛倒過來說順序不一致而辯說的人,只能接受別人的統治,又怎麼能去統治別人呢。
  • 大白話周易乾卦: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竟然是來源易經中的這一卦
    大白話周易乾卦: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竟然是來源易經中的這一卦。閱前點「關注」,一朝又一暮,大白話周易,讓每個人讀懂易經。人如果可以體會乾卦並完美運用出來,那麼人道就是天道。天用大德始萬物,聖人本身就是至健的才能,變化而又有節制的開化萬民。乾卦之道至大至通,沒有不適宜的,沒有不正氣的,體會乾卦,能夠法天自強,用純心行純政,用德行治理天下,則天人合一。
  • 儒家只講仁義?禮樂精神才是法度的發端
    在孔子的理想中,他是更加期望深入社會,以探究禮在當時的新變化,並糾正和彌補已經式微的周禮當中的種種缺失的。他所說的「復禮」,指的是以禮治天下使其恢復祥和的氛圍,並非對周禮抱有特別的幻想。一方面他強調為政者應該施行仁政,只要是民心所向就可以不戰而服,也就是所謂「仁者無敵」;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嚴格的社會階層區分,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否認了「仁義」概念的發展變化。所以,他希冀的仁者之治註定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幻影,永遠無法掙脫欲望的泥沼。
  •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就給出了答案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高舉王道的大旗,呼籲大家克己復禮,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束動亂,讓天下重歸安定。那麼,孔子倡導的理想社會,到底是怎樣的呢?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魯國三虎將:為魯國南徵北戰,其中一位是孔子的父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人之中,有一位還是孔子的父親。狄虒彌魯國大將,作戰勇猛。魯襄公十年(前563年)四月初,晉、魯、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齊、吳等諸侯國的聯軍進攻偪陽國。據《嶧縣誌》載:「偪陽國,縣南五十裡,古紜姓之國。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國所滅。」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例如,法家思想仍然沿用,而西漢的中興,漢宣帝反對讓儒術獨霸天下,他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雜治,這包括法家刑法思想,「本以霸王道雜治」。韓非整理前人的學說觀點,綜合後提出更為激烈的法理主張,與強調「仁義孝悌」的儒學格格不入,不如將儒學中的先祖們拿出來罵一頓。在《五蠹》中,韓非子提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王之語,以吏為師」,是什麼意思?
  • 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考辨——讀《史記·孔子世家》心得
    然據何直剛先生考證,簡文中涉及年代最晚者樂正子春為曾子弟子,其成書年代應不早於此,更可靠推測為戰國晚期,則去孔子亦百有餘年矣,其史料真偽性猶待考證。綜上,今日所見《孔子家語》其記載可靠性雖不詳,但內容略同於昔日太史公所引用,將兩段材料對比分析,或能得到一些啟迪。現輯錄《孔子世家》中「孔子適周於老子問禮」一事於下:「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在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這段時間裡,顏回在隨孔子到楚國去的過程中,曾輾轉於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楚王聽說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就派人去聘請孔子。消息傳到陳、蔡,兩國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對己不利,便派兵攔截。孔子師徒最初不了解陳、蔡派兵的意圖,為躲避軍兵的襲擾,他們只好在曠野中行進,不料陷入了絕糧的境地。
  • 不顧全大局的小仁義將會牽累大仁大義百家故事
    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倡仁義,但是人們總會走極端,過度的執著於仁義但是卻沒有智慧去把控,一昧的執著了事物的一端,將會走向事物的反面。過於仁義但是沒有原則,導致的結果是放縱了不仁義的現象,過度的追求小仁小義但是沒有顧全大局,分清利害主次關係,往往會反害其身!
  • 揭秘孔子與泰山的不解之緣
    ▲泰山石刻孔登巖儒學創始人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聖賢之道」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曾數次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體察民情、觀知時政,得道「仁愛」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