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跨年衝刺計劃#
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倉促地去談論形體和稱謂的問題,是不可能了解這個問題的根本的;倉促地商討賞罰的問題,是不可能了解這個問題的開始的。
將這個順序顛倒過來說順序不一致而辯說的人,只能接受別人的統治,又怎麼能去統治別人呢。
「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說的是不求甚解、本末倒置的害處。莊子在《天道》篇中說:「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意思就是:道德存在於上古,今天仁義的推行就沒有了根據治世的綱要掌握在帝王手裡,臣子操勞的就應該是繁雜的事務。軍隊和各種兵器的運用,證明了道德的衰敗;獎賞處罰只會使懲戒更加嚴重,各種刑法的施行是衰敗的表現;度量計數需要規定,事物的名和實需要比較和審定,這是治理衰敗的表現;鐘鼓的聲音以及裝飾過的儀容是聲樂衰敗的表現;痛哭流涕需要披麻戴孝的形式,這是哀傷情感不能自然流露的表現。
這五種情況只是知道了事物的表面,但卻把它當作了根本。所以認識事物,不在於其表面,而在於其根本,要認識事物的根,闡明自然的規律,而後才是道德,道德已經闡明而後才是仁義,仁義已經闡明後才是職守,職守已經明確而後才是事物的外形和稱謂,外形和稱謂已經明確了而後才是依其才而任其職。這才是認識事物的順序。所以「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是無法真正認識事物的,當然也就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在道家看來,人生的意義在於能夠隨心所欲、順其自然地享受生活,而不是汲汲於功名利祿。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道家與儒家對於人生價值的認識,還是有相似之處的。
所以,人應該在順應時勢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要去理會那些紛紛擾擾的世事,否則只會將人生本末倒置,而完全喪失了生活的意義。
有智慧的人不會把具體的方法和工具作為處理大事的根本途徑。聖人只交給我們大道」而沒有交給我們具體的方法,一味地去追求細枝末節的方法,而不思索其根源就是犯了捨本逐末的錯誤。
在市場競爭中,只重視物理實力一財力、物力、勞力和營銷能力的競爭只能算是低層次的競爭,而不能成為一個企業長久的競爭力。因為這些要素只是實現市場目標的技術,對於這些其他企業同樣能夠做到。總之,只有把握了隱藏在市場目標之後的市場發展態勢,才是有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