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進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138億年期間,地球由沒有一絲生命跡象的一鍋粥到植物繁盛、物種豐富,我們祖先由靈長類古猿一步步進化到現在意義上的人類,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在不同的分化中,印證著那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即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
01這句話詮釋了我們祖先進化中產生不同的原因。
我們人和黑猩猩都有共同的祖先,為何我們人就是現在處於生物鏈最頂端,我們以前的親戚們卻還是動物的樣子呢?不是誰優誰劣問題,而是在那個時代,我們祖先們在進化過程中選擇的道路不同造成的:一個選擇練習「凌波微步」(直立行走),一個選擇繼續深造「梯雲縱」(攀爬)。
事實證明,選擇直立行走祖先,解放了雙手,豐富了大腦,生存智慧也漸漸成熟了起來,而繼續保持攀爬的祖先們則不然,大家在努力適應各自的環境過程中,區別也越來越大。「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區別也漸漸劃分了出來。
在最初的原始環境中,生產力低下或者說根本沒有生產力的情況下,體力在某種程度上優勢會更明顯,比如擇偶和進食。牙齒作用第一作用是進食,有鋒利的牙齒才能撕咬各種食物,能吃得下體力就能跟得上,從而生存,這是本能。除此外,牙齒也可以是有利的禦敵武器,比如山魈,能把花豹嚇得落荒而逃,這也多虧了它利牙。
在擇偶中,自然界的規則是「成王敗寇」,激烈的物理爭奪是一方面,長相還是很重要的,這體現在動物的性別二態性,鳥類主要看羽毛的顏色,像孔雀,鴕鳥,鴛鴦之類,雄性毛色非常鮮豔,以此來吸引異性;而對於靈長類動物來而言,二態性表現在體重身高方面,也就是說,靈長類更注重的是「力量」,力量的強弱決定生存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祖先在分化時間進行的抉擇是可以理解的,一部分選擇墨守陳規,繼續發展體力——勞力者;一部分在發展體力時選擇創新性智力行走,解放雙手並且增加腦力——雛形勞心者。
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將這個觀點貫穿了整個人類進化史:解放雙手,直立行走——成團,從吃草到吃肉,開外掛升級——製造工具,取火,建築房屋——走出非洲,分散各地。說到底,人類的進化史,其實就是智力進化史。
02作者的語言幽默風趣,使得敘述毫無枯燥之感
從書的題材上講,這本書當屬於社科類,本身是較為枯燥的。但是作者的語言相當的幽默風趣,在敘述中有專業術語,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闡述時,能夠熟練將這種專業枯燥語言轉換為一種接地氣讓大家都聽得懂的話語。
在目錄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幽默風趣的註解。在解釋羚羊河南猿時,用到的標題是「我們專注吃草」。在解釋近親南猿人時,用到的是「我和露西只是遠房親戚」。在書中這種幽默也隨處可見。
當然,從作者能輕鬆自如用這種玩笑的方式解釋人類進化中的標準術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一方面知識相當專業,而且文字功底確實不錯。在整個內容的闡述中,不會讓讀者望而卻步,「半路出走」,棄書而逃。
很不錯的一本科普類讀物,推薦給大家。家有兒女,或者閒暇消遣,都是必備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