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採白:對傳統青綠山水的再創造

2020-12-12 遠志說畫

陳傳席先生講:「汪採白山水畫最具特色的是青綠山水,他用挺勁而瘦峭的線條勾出山石和松雲,然後用青綠、赭石反覆渲染,再用石綠、石青提醒,清新而醒目,厚重而流麗。」汪採白師承新安畫派,一生致力於繪畫黃山,他的最大成就是對中國山水畫中傳統青綠法的突破和超越。他的青綠黃山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別於其他畫家,他的青綠黃山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具有寫意性。特別是汪採白的三十年代作品清奇秀逸、古雅可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正如黃賓虹所言像「菠菜煮豆腐」,青綠翠白,極為形象。

汪採白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兩個時期。二十年代創作主要以新安畫派及傳統諸家的筆法「略參己意」寫家鄉西溪一帶的景色為主,設色也多為淺絳;三十年代是以青綠法畫黃山為主,並不斷致力於對傳統青綠法的突破和超越。關於這兩個創作階段的劃分1978年汪世清在給汪孝文的信中講到:「採師畫至三十年代而境界益高,已臻上乘。然二十年代作品,今存《採白畫存》一冊,共收二十一幅,筆墨功力已深,秀逸澹遠之風格已備,均有可觀也。」

歷史上畫黃山之最著名者要數漸江、梅清、石濤、雪莊等,近代的賀天健講:「漸江的黃山之質,梅清得黃山之影,石濤的黃山之靈。」然而用青綠法畫黃山,漸江、梅清和石濤都是偶然為之,在他們的傳世作品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漸江《黃山圖冊》六十幅,紙本,尺寸21.2x18.3cm,其中《飛光岫》、《蓮花峰》、《天都峰》都是用青綠法寫之;安徽博物館藏有梅清《黃山圖冊》,紙本,尺寸44.5 x 32.5cm,其中的《黃山翠微寺》也是用青綠法寫之;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石濤《黃山圖冊》,紙本,尺寸30.8x24.1cm,其中之二、之八、之十四、之二十一也都是用青綠法寫之。汪採白青綠黃山在吸收漸江、石濤、梅清用青綠法畫黃山的基礎上,不斷探本窮源,並上溯大李將軍李思訓,成為第一個最擅長用青綠法表現黃山的人。

縱觀中國山水畫史,中國畫山水一門最早是以色彩豔麗的青綠山水出現的,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當時的山水還是人物畫的背景時,就是以青綠山水畫的形式出現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獨立的山水畫,現保存於故宮博物院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也是青綠山水畫。在古代「丹青」泛指繪畫藝術,丹是指紅顏色,即硃砂一類,青即石青、石綠,在隋唐時期的一些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絹本繪畫其中的山水部分都是用「丹青」來表現的。

由此可見,山水畫在創立初期是以色彩表現的,後來隨著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開始介入山水畫的創作,才出現了水墨為主的山水畫,青綠山水到唐代為極盛,李思訓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展子虔的畫法,用筆工致嚴整,著色華麗沉穩,布局氣勢宏偉,極富裝飾性,他的兒子李昭道又繼承了他的畫風,又能 「變父之勢,妙又過之」,青綠山水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到了五代、宋初,此種形式為士大夫畫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職業畫家的匠俗之作,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畫家們力排眾議,又重新致力於青綠山水,創造出適合宮廷欣賞趣味的青綠山水畫,使青綠山水畫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著名代表畫家有王希孟、趙伯駒等。兩宋之交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但在元、明、清三朝以來逐漸發展為以小青綠山水為主的格局。

青綠山水一門宋以後也出現了一些大家,如錢選、趙孟、文徵明、仇英、藍瑛、王翬、錢維城等,及至近代又有張大千、汪採白、陳少梅、吳琴木、吳湖帆等諸家。相對於其他擅長青綠山水的畫家,汪採白的青綠山水率性而為,用筆爽利,點染自然,寫意的成分更多一些,少有三礬九染、堆色積彩之作。早在1924年,汪採白為楊禾甫作《青綠黃山圖》即開始致力於青綠山水探索,1926年「師大李將軍筆」作《仙山樓閣圖》,到1930年「試以重彩寫之」作《雲繞層巒圖》時,已經轉入以青綠山水為主。與汪採白同時代擅長青綠山水的畫家張大千、陳少梅、吳琴木、吳湖帆等人中,張大千、陳少梅是延續宋人的丘壑,施以青綠,風格工整細密、瑰麗雄奇;吳琴木、吳湖帆是承接元人的筆法,青綠設色,風格秀潤可愛、清麗古雅。

汪採白的青綠山水用筆率性,發自己胸中塊壘,直抒胸臆,以靈活、機警筆法,暢快、寫意的賦色描繪心中的黃山,作品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別於其他畫家。他的青綠山水風格非常明顯,汪世清在汪採白的一幅無款畫上題 「筆墨依稀認得真,淡青淺赭見精神。當年憤寫殘山水,一角猶涵萬裡春。」汪世清通過「顏色見精神」來判斷是否汪採白的手跡,這也側面說明了他對汪採白藝術水平的認識和藝術風格的把握。汪世清治學嚴謹,精研畫史,被譽為「京城第一讀書人」,尤其是他對新安畫派的研究更是不遺餘力,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一致地認可。汪世清是汪採白的學生,跟隨汪採白半生,情同父子,對汪採白的藝術成就十分了解,因此,他對汪採白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

能真正代表汪採白青綠山水成熟之作的是他1936年出版的《黃海臥遊集》,鮑義來在《汪採白傳略》中講:「這時他已與山水畫大師黃賓虹齊名,他的青綠山水畫鋪色明快,章法完整,層次豐富,不落前人舊套。他筆下的山石、松林、屋宇、野渡形真意切,得文人畫之妙味。尤其是他的黃山圖,堪稱繼新安一派,於三百年來傳其法乳。」①的確如此,汪採白的這套冊頁用筆爽利、瀟灑、痛快,鋪色明快、乾淨、率意,雖然是在絹本上作畫,但毫無輕飄、單薄之意。

另外,汪採白的青綠山水代表作還有作於1933年的《遊西園圖》,現藏安徽博物館,此圖以宋人丘壑,運元人筆墨,是圖煙雲飛動,輕快流暢,用筆謹嚴中不乏輕快,恣意裡更多松秀;設色清麗雅致,溪水叢竹、山石古松,遠山近景,無不精妙。又有1932年為金安伯六十壽作《黃山圖》大軸,現藏歙縣博物館,紙本,設色,長245.5釐米、寬122釐米,是汪採白少見的巨幅作品。「他的大幅畫用筆更勁挺,更銳利,更精神,也更生動。」

(陳傳席語)金宗祁,字安伯,安徽歙縣潛口人,清季廩生,善詩文,尤工聯語。行醫為業,是歙縣有名的中醫。金安伯仲子金懌甫任職於中央大學圖書館,和汪採白同在南京,兩人多有交往。金懌甫父親六十壽,汪採白即為其作畫賀壽,此圖款識:「黃海多白雲,絪縕鬱靈秀。中有採芝人,亭亭如鶴瘦。韜光養真氣,靈素細探究。大道窺其涯,百病莫能寇。顏童精神充,風採映耆舊。親朋接杯酒,往往到終漏。高談動四筵,響同金石奏。妙語多詼奇,仿佛淳于又。壬申元月,寫奉 安伯世叔開七十壽,姪汪孔祁制於秣陵。」

此圖蒼松挺拔,飛流掛壁,煙雲翁鬱,千巖萬壑隱現於雲蒸霞蔚之中,隱約山道中一位長者,手持靈芝,柱杖而行,得山澤閒氣,正是汪採白 「問字常牽袖」的長者世叔安伯,畫面多用濃麗的石青、石綠,是其大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作。汪採白有個乘興畫印的習慣,此圖就是他親筆畫的印,亦是別饒風趣。另外汪採白青綠山水代表作有藏安徽博物館的《黃海臥遊集》、《黃山記遊圖》、《桃源圖》、《秋瀑圖》;藏徽州地區博物館的《山居雲海圖》、《溪畔村後圖》;藏歙縣博物館的《黃山圖》、《秋林鳴壑圖》等,另外還有私人收藏的為楊禾甫作《黃山圖》、為張目寒作《黃山始信峰》等。

文/陳明哲:1972年6月生,安徽淮北市人,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碩士。現為安徽省書畫院專職畫家、理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社員,合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出版《程邃》、《新安探微》、《汪採白研究》等專著。

相關焦點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許俊的青綠山水畫,有著來自自然山水寫生的原型
    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當代山水印象」畫展,曾集中展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作品,在當時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許俊亦是參展的作者之一。許俊是在改革開放時代的學術條件和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畫家,在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和多元紛湧的藝術潮流面前,他最可貴的品質是在駁雜的藝術觀念中堅持和信守中國畫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理想,始終以嚴肅的學術態度對待傳統,走中國畫創造的正道,並不鶩虛名、腳踏實地地沉潛探索,按照藝術的規律研究藝術,以開放的心境面視世界,以真誠的性情貫注筆墨。
  • 山水畫技法分解——青綠山水畫法
    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相似,基本的技法都差不多,唯青綠山水多以工整為特色。青綠山水是比較傳統的畫法,隋唐時代已開始盛行,也稱工筆重彩山水,畫面富麗堂皇,具有裝飾效果。分為小青綠、大青綠、金碧等幾種。青綠山水中的石青和石綠,因色調較鮮,不沉著,容易浮在畫面,顯得俗氣,所以一般先用有色紙來畫。
  • 新安畫派代表人物,詩詞書畫樣樣精通,汪採白的作品有什麼魅力?
    而在其中眾多畫家中,汪採白算是該畫派的一個代表人物。在如今收藏的留世作品中,都能夠清楚地看到汪採白對山水畫的理解!這兩段經歷,無疑幫助他學習了許多傳統美術理念。由於汪採白在山水畫中所獲得的成績實在是少有人能夠達到,因此在當時的畫壇中時人有詩「西幹山上兩名師,漸江採白三百年」 。汪採白能夠和「新安畫派」的領軍人物漸江相提並論,可見眾人對他的認可,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汪採白在新安畫派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 色彩明豔:脫離儒家崇尚的黑白正色,隋代《遊春圖》中的青綠山水
    青綠為質,金碧為文的繪畫手法再加上儒家禮法——隋代青綠山水體系的形成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金粉。白土洽潑墨後,北苑、巨然繼之,方尚水墨,然樹身、屋宇,猶以淡色渲暈。由此可知,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原初樣式,也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水墨山水一樣同屬於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範疇。但是,何謂「青綠山水」,這是一個看似明了,卻又是比較含糊的概念。古人對山水畫樣式並無嚴格的定義,加上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之間又相互關聯,這增加了它們彼此之間的界定難度。
  • 唐宋神韻/古法青綠:畫家楊青才老師紮根傳統青綠山水的創作之路
    楊青才(原名楊倩才)1979年生於廣西來賓市號岜鳳山人,遇龍堂主人廣西師範大學藝術繫結業現為:中國青綠山水研究會理事作為獨立畫家,主攻山水,博取眾長,並且注重寫生與創作相結合,書寫心意,抒發詩情。如齊白石先生說「似與不似之間」雅俗共賞的藝術主張。畫到生時是熟時,紮根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青綠山水畫傳統,如何成時代表達的創新
    這是一種「青綠閃爍、金彩輝煌」令人驚訝的青綠,猶如藍綠寶石交相輝映。這種光芒越過千年,激發著今天的觀眾對中國青綠山水的探尋與興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與熱愛。  一  中國山水畫發端於魏晉,其表現形式初始就是青綠設色。而水墨山水畫起始較晚,應說興起於盛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兩種繪畫樣式,一種是描繪北方大山大水的氣魄雄渾之作,一種是代表江南意趣的南方山水畫。
  • 畫好《千裡江山圖》只需四步,你也能成為青綠山水高手!
    主講名師:王亞男今年夏季,友人囑我為其畫一冊頁,體裁便是青綠山水,此冊頁包裝精緻,當謹慎對之。畫何題裁,如何構圖,才能撐滿這45cm*7500cm的一本冊頁?偶然一次觀看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開篇的第一件國寶便是這件《千裡江山圖》。之前只是在郵票,書籍中看到過,當時未能感覺出它的偉大之處。
  • 人們為什麼喜歡青綠山水畫?
    繼以淡赭石染山石打底;磨細石綠調輕膠軟筆輕染,稍幹,用草綠分陰陽皴擦丘壑;再以重汁綠輕染稜角背向,使之蒼潤華滋。待幹,復以石綠、石青重點加染,多為上重下輕逐層積旋。待幹,再輕罩染石綠,使之和諧。樹木、樓閣等按類似色同時渲染。最後以梢濃石青、石綠(重點地方或用墨)點染。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
  • 偏愛青綠山水的青年畫家蘇淼在國大恆廬帶來中國畫作品展
    青年藝術家蘇淼帶來了自己的100多件書畫作品,其中既有大尺幅的青綠山水,也有雅致的水墨條屏、精巧的扇面,還有花鳥、書法等作品,展覽形式豐富,題材多變。這也是32歲的蘇淼首度在杭州舉辦個展。「大部分作品都是我今年上半年創作的。」蘇淼透露,他原本準備了150多件作品,但由於場地有限,為了更好地展示作品,這次精選了100多件。
  • 國畫教學:學畫青綠山水(多種範畫步驟)
    國畫教學:學畫青綠山水(多種範畫步驟)一幅青綠山水畫經過分染、烘染分出體面、
  • 簡單的青綠山水畫法
    1.大青綠畫法大青綠山水色彩豔麗濃厚,雍容華貴。是一種根據賦彩原理把自然現象「典型、抽象、誇張」地予以色彩的表現方法。畫法工細,勾多皴少,是以礦物性顏料為主要色彩的山水畫。大青綠多為工筆或工寫兼之之作,大多在熟宣或絹上作畫。現已被許多畫家嘗試用生宣來創作。步驟一:先用鉛筆或淡墨在熟宣等紙上打好初稿,再用墨線勾勒好畫稿景色。
  • 青綠也分大小?中國畫的色彩才叫驚豔~ | 踏歌行
    中國畫,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叫「丹青」,丹,朱色,紅也;青,青綠是也。 中國畫,顏色的最早使用是圖騰、壁畫,常用色為赤、黑、赭紅色。 到了夏、商、周時期開始在帛畫上出現顏色的繪製作品,再到秦、漢,顏色就尤為成熟,青、赤、白、黃、黑五行色已經全面運用的藝術品上面了。
  •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是這樣畫出來的!
    首先他將畫紙或畫絹貼在板上,作畫之前,還得先噴溼紙、絹,再緩緩將調好的墨汁潑上。其後,令門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傾側搖動,直到他滿意為止。     等到墨暈固定後,張大千由遠處不同角度觀看,再細加經營,審度再三,才用傳統的筆法在適當位置略加皴法,再點綴人物、屋宇、橋梁、舟楫。於是從混沌中開闢一片山川出來,為此他又增添一方閒章「闢混沌手」,符合併滿足他說「藝術家是上帝」的觀點。
  •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跨界舞繪《千裡江山圖》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全力打造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裡江山圖》,作為雙方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的首個合作項目也正式發布。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宋青綠山水代表畫作《千裡江山圖》為背景創作。作品以時間為主軸,以「青綠」為視覺主色調,站在歷史時空的視角,以舞蹈的語彙繪製一幅精妙的《千裡江山圖》。故宮博物院將為該劇提供學術支持。
  • 《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
    北宋青綠山水代表畫作《千裡江山圖》,明年8月將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11月26日,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 畫家蔣偉的青綠聚寶盆畫作賞析
    自古以來,中國人歷來信奉山水,認為山水有靈,「藏龍聚氣,得山水為上」,此為真理,傳承至此,此種信奉依舊在山水國畫中得以彰顯,是謂寄託,「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福地掛福絹」,宅地方位,裝飾寓意共福居住之人,此喚風水。山水養人,寓意聚氣,水隨人秀,山為財聚,自然於人的福氣則為此。
  • 萬鼎潑墨潑彩山水彰顯大真大美的大氣魄
    作為一名學者型的畫家,萬鼎老師擅長於青綠,潑墨潑彩,其作品深厚華滋,氣勢磅礴,彰顯大真大美的大氣魄。 所以,在萬鼎的山水作品中,他把秦嶺豐沛的樹木體貌與高山流水的山水氣象有機轉化為自己的筆墨氣韻,可以說是秦嶺高原哺育了萬鼎繪畫的藝術風貌。
  • 我國這位畫家創造的類似畫法比他們早900多年
    這差異大也包括了風景差異大,所以當荊浩、關仝創造了北方山水畫派的同時,江南畫家董源、巨然則創造了與荊、關迥然不同的山水畫風貌。今天先來說說董源。董源,字叔達,鍾陵(今江蘇南京)人。由於他在南方長大,「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