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先生講:「汪採白山水畫最具特色的是青綠山水,他用挺勁而瘦峭的線條勾出山石和松雲,然後用青綠、赭石反覆渲染,再用石綠、石青提醒,清新而醒目,厚重而流麗。」汪採白師承新安畫派,一生致力於繪畫黃山,他的最大成就是對中國山水畫中傳統青綠法的突破和超越。他的青綠黃山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別於其他畫家,他的青綠黃山最大的特點就是更具有寫意性。特別是汪採白的三十年代作品清奇秀逸、古雅可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正如黃賓虹所言像「菠菜煮豆腐」,青綠翠白,極為形象。
汪採白的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兩個時期。二十年代創作主要以新安畫派及傳統諸家的筆法「略參己意」寫家鄉西溪一帶的景色為主,設色也多為淺絳;三十年代是以青綠法畫黃山為主,並不斷致力於對傳統青綠法的突破和超越。關於這兩個創作階段的劃分1978年汪世清在給汪孝文的信中講到:「採師畫至三十年代而境界益高,已臻上乘。然二十年代作品,今存《採白畫存》一冊,共收二十一幅,筆墨功力已深,秀逸澹遠之風格已備,均有可觀也。」
歷史上畫黃山之最著名者要數漸江、梅清、石濤、雪莊等,近代的賀天健講:「漸江的黃山之質,梅清得黃山之影,石濤的黃山之靈。」然而用青綠法畫黃山,漸江、梅清和石濤都是偶然為之,在他們的傳世作品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漸江《黃山圖冊》六十幅,紙本,尺寸21.2x18.3cm,其中《飛光岫》、《蓮花峰》、《天都峰》都是用青綠法寫之;安徽博物館藏有梅清《黃山圖冊》,紙本,尺寸44.5 x 32.5cm,其中的《黃山翠微寺》也是用青綠法寫之;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石濤《黃山圖冊》,紙本,尺寸30.8x24.1cm,其中之二、之八、之十四、之二十一也都是用青綠法寫之。汪採白青綠黃山在吸收漸江、石濤、梅清用青綠法畫黃山的基礎上,不斷探本窮源,並上溯大李將軍李思訓,成為第一個最擅長用青綠法表現黃山的人。
縱觀中國山水畫史,中國畫山水一門最早是以色彩豔麗的青綠山水出現的,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當時的山水還是人物畫的背景時,就是以青綠山水畫的形式出現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獨立的山水畫,現保存於故宮博物院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也是青綠山水畫。在古代「丹青」泛指繪畫藝術,丹是指紅顏色,即硃砂一類,青即石青、石綠,在隋唐時期的一些墓室壁畫、敦煌壁畫和絹本繪畫其中的山水部分都是用「丹青」來表現的。
由此可見,山水畫在創立初期是以色彩表現的,後來隨著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開始介入山水畫的創作,才出現了水墨為主的山水畫,青綠山水到唐代為極盛,李思訓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展子虔的畫法,用筆工致嚴整,著色華麗沉穩,布局氣勢宏偉,極富裝飾性,他的兒子李昭道又繼承了他的畫風,又能 「變父之勢,妙又過之」,青綠山水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到了五代、宋初,此種形式為士大夫畫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職業畫家的匠俗之作,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畫家們力排眾議,又重新致力於青綠山水,創造出適合宮廷欣賞趣味的青綠山水畫,使青綠山水畫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時期,著名代表畫家有王希孟、趙伯駒等。兩宋之交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但在元、明、清三朝以來逐漸發展為以小青綠山水為主的格局。
青綠山水一門宋以後也出現了一些大家,如錢選、趙孟、文徵明、仇英、藍瑛、王翬、錢維城等,及至近代又有張大千、汪採白、陳少梅、吳琴木、吳湖帆等諸家。相對於其他擅長青綠山水的畫家,汪採白的青綠山水率性而為,用筆爽利,點染自然,寫意的成分更多一些,少有三礬九染、堆色積彩之作。早在1924年,汪採白為楊禾甫作《青綠黃山圖》即開始致力於青綠山水探索,1926年「師大李將軍筆」作《仙山樓閣圖》,到1930年「試以重彩寫之」作《雲繞層巒圖》時,已經轉入以青綠山水為主。與汪採白同時代擅長青綠山水的畫家張大千、陳少梅、吳琴木、吳湖帆等人中,張大千、陳少梅是延續宋人的丘壑,施以青綠,風格工整細密、瑰麗雄奇;吳琴木、吳湖帆是承接元人的筆法,青綠設色,風格秀潤可愛、清麗古雅。
汪採白的青綠山水用筆率性,發自己胸中塊壘,直抒胸臆,以靈活、機警筆法,暢快、寫意的賦色描繪心中的黃山,作品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別於其他畫家。他的青綠山水風格非常明顯,汪世清在汪採白的一幅無款畫上題 「筆墨依稀認得真,淡青淺赭見精神。當年憤寫殘山水,一角猶涵萬裡春。」汪世清通過「顏色見精神」來判斷是否汪採白的手跡,這也側面說明了他對汪採白藝術水平的認識和藝術風格的把握。汪世清治學嚴謹,精研畫史,被譽為「京城第一讀書人」,尤其是他對新安畫派的研究更是不遺餘力,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一致地認可。汪世清是汪採白的學生,跟隨汪採白半生,情同父子,對汪採白的藝術成就十分了解,因此,他對汪採白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
能真正代表汪採白青綠山水成熟之作的是他1936年出版的《黃海臥遊集》,鮑義來在《汪採白傳略》中講:「這時他已與山水畫大師黃賓虹齊名,他的青綠山水畫鋪色明快,章法完整,層次豐富,不落前人舊套。他筆下的山石、松林、屋宇、野渡形真意切,得文人畫之妙味。尤其是他的黃山圖,堪稱繼新安一派,於三百年來傳其法乳。」①的確如此,汪採白的這套冊頁用筆爽利、瀟灑、痛快,鋪色明快、乾淨、率意,雖然是在絹本上作畫,但毫無輕飄、單薄之意。
另外,汪採白的青綠山水代表作還有作於1933年的《遊西園圖》,現藏安徽博物館,此圖以宋人丘壑,運元人筆墨,是圖煙雲飛動,輕快流暢,用筆謹嚴中不乏輕快,恣意裡更多松秀;設色清麗雅致,溪水叢竹、山石古松,遠山近景,無不精妙。又有1932年為金安伯六十壽作《黃山圖》大軸,現藏歙縣博物館,紙本,設色,長245.5釐米、寬122釐米,是汪採白少見的巨幅作品。「他的大幅畫用筆更勁挺,更銳利,更精神,也更生動。」
(陳傳席語)金宗祁,字安伯,安徽歙縣潛口人,清季廩生,善詩文,尤工聯語。行醫為業,是歙縣有名的中醫。金安伯仲子金懌甫任職於中央大學圖書館,和汪採白同在南京,兩人多有交往。金懌甫父親六十壽,汪採白即為其作畫賀壽,此圖款識:「黃海多白雲,絪縕鬱靈秀。中有採芝人,亭亭如鶴瘦。韜光養真氣,靈素細探究。大道窺其涯,百病莫能寇。顏童精神充,風採映耆舊。親朋接杯酒,往往到終漏。高談動四筵,響同金石奏。妙語多詼奇,仿佛淳于又。壬申元月,寫奉 安伯世叔開七十壽,姪汪孔祁制於秣陵。」
此圖蒼松挺拔,飛流掛壁,煙雲翁鬱,千巖萬壑隱現於雲蒸霞蔚之中,隱約山道中一位長者,手持靈芝,柱杖而行,得山澤閒氣,正是汪採白 「問字常牽袖」的長者世叔安伯,畫面多用濃麗的石青、石綠,是其大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作。汪採白有個乘興畫印的習慣,此圖就是他親筆畫的印,亦是別饒風趣。另外汪採白青綠山水代表作有藏安徽博物館的《黃海臥遊集》、《黃山記遊圖》、《桃源圖》、《秋瀑圖》;藏徽州地區博物館的《山居雲海圖》、《溪畔村後圖》;藏歙縣博物館的《黃山圖》、《秋林鳴壑圖》等,另外還有私人收藏的為楊禾甫作《黃山圖》、為張目寒作《黃山始信峰》等。
文/陳明哲:1972年6月生,安徽淮北市人,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碩士。現為安徽省書畫院專職畫家、理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社員,合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出版《程邃》、《新安探微》、《汪採白研究》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