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陶瓷製作工藝由粗到細,色彩 由單一到繽紛,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精品。墨彩描金技藝來源於「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鎮,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墨彩的基礎上,用金料勾勒,畫面素淨優雅。雖然只是用黑、紅和金三種顏色,卻是藝術家們追求藝術的品味和極致表現。
墨彩描金萌芽於清朝康熙中期,盛行於雍、乾時期。所謂墨彩,就是用豔墨單獨在瓷面作畫,勾線染色的一種彩繪方法。而描金工藝,則參照掐絲琺瑯中掐絲效果,以足金粉末調合而成的「金料」,以特製勾線筆描制出掐絲效果(即手可觸感金線)。雍正時期造辦處琺瑯作自行配料並製作成功琺瑯彩料,不再依賴進口料,墨彩瓷進一步發展,墨彩描金裝飾工藝開始盛行。
清同治 墨彩籟瓜紋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粉彩描金壽字盤
故宮博物院藏
墨彩描金是在墨彩的基礎上,為豐富畫面的亮度和色彩效果而發展起來的獨特工藝,也是墨彩瓷上繪畫的一個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其用黑料彩繪,兼用紅料繪人物臉部輪廓、衣袍、花瓣等, 再用金料勾線、覆蓋、烘託、點綴,為瓷器增添富麗堂皇的氣氛。因其獨特的技法,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風格。在呈現效果上,金因其金屬發色特性,一方面豐富了畫面亮度和色彩效果,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皇家至尊風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清道光 墨彩描金花蝶碗
墨彩描金瓷以線條為主,屬工筆畫。重工藝,講究品位,以畫面富麗,高雅之名聞名於世。「水暈墨章咫尺內,鉤卓縱掣方寸間」,它承襲了中國畫的工筆重彩表現技巧,講究詩情畫意、吉祥如意之韻,以墨色在白瓷上繪以圖案,也具有如下三點特徵——
其一,工序繁多,首先是在白瓷上以墨彩繪畫,燒制以後再用金色描繪裝飾圖案紋飾線條,最後再經800℃左右溫度二次燒制而成;
其二,用色單純,色彩的表現效果卻絕不遜於色彩畫。反而突出了其高貴典雅 ,雅潔宜人的特徵;
其三,多採用中國畫的工筆重彩及水墨畫表現技巧,講究線條感,同時也要對墨色層次、濃淡進行合理運用。
墨彩描金瓷以傳統人物畫為主導,入畫題材多為吉祥寓意、英雄典故、仙佛傳奇和民間典故。墨彩描金技藝貴在其工筆繪畫暈染色彩細膩,採用細毛筆,在瓷胎上慢慢暈染,所創作品線條細膩、光澤質感好。畫人物畫時,人物相貌採用中西合璧法,神態刻畫的活靈活現。人物衣服質感柔順光亮,線條曲線流暢自如、頗具動感,既有傳統人物畫的古韻,又具現代瓷繪的新意。這也是墨彩描金瓷特有的藝術形式。
墨彩描金《十八羅漢圖》瓶
墨彩描金瓷繪製精細,難度很大,一直屬於小眾藝術品。尤其是描赤金工藝性強,不好掌握,描金的 「金」指的是金粉或者是金水,為了防止「金」與 「墨」相互吃色,影響藝術效果,墨彩描金需進行兩次燒成。即先繪製黑色畫面,入爐燒結後再用金進行描繪,費工費時。
墨彩描金人物瓶
由於工藝要求高,繪製墨彩描金瓷的畫師不僅要有細緻和耐心,還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紮實的線描功底和繪畫綜合素質,願意學習和運用這一技藝的藝人鳳毛鱗角,到了民國初期,墨彩技藝幾乎失傳。
所幸的是,民國時期,景德鎮陶瓷美術名家周湘浦從一塊晚清年間留傳下來的墨彩瓷殘片中領悟到了這項技藝的精妙,全身心投入到墨彩描金這項技藝的發掘、整理、研究、創新當中,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使得墨彩描金技法得以拯救,自己也成為了墨彩描金的一代大師。其主要作品《天生圖》、《木蘭從軍》、《五老觀畫》等已成為景德鎮陶瓷館鎮館之寶。
墨彩描金《天生圖》瓶
墨彩描金《木蘭從軍》瓶
同一時期還湧現出了雷火蓮、王一亭、汪野亭等諸多老藝術家,不再固守純墨彩的傳統程式,而是旁收遠攬,融貫中西的基礎面上,致力於師古出新,積極創作出適合現代大眾的藝術新形式。為墨彩描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將這一技藝傳承下來。
雷火蓮 墨彩描金八仙人物尊
王一亭 墨彩描金《大禹治水》瓷板
墨彩描金技藝在七八十年代得到大力發展,景德鎮藝術瓷廠專門設立墨彩組,組織批量生產。但因其本身耗時長、藝術難度高、費用高等特點 ,讓許多手工藝者只能望而卻步,市場上也難見其蹤影。墨彩描金瓷自康熙年間起至今,在燒造瓷器中佔比極低,而這一小部分又被喜愛中國水墨藝術的國外藏友購走,相較於其他品類少上許多,物以稀為貴,其收藏價值也是日漸看漲。
清乾隆 墨彩描金《阿喀琉斯浸禮圖》餐盤
大英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