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水墨」扒村窯

2020-12-23 河南日報客戶端

文: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冬雲

圖:河南日報通訊員 耿亞偉

扒村窯,一個在中國陶瓷史上大名鼎鼎的窯址。

2019年臨近年底,我來到禹州市淺井鎮扒村東部,一片平曠原野上,建有一座單簷六角六柱的碑亭,亭內立有石碑,記載著扒村窯的淵源流變。

扒村窯分布在扒村河兩岸,文化層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積約百萬平方米,共有100多個古窯遺址。它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宋代衰落於元代,以燒制白底黑花瓷為主,也生產三彩、加彩(白釉、黑釉瓷器)和鈞瓷等十幾類產品,主要器型有碗、盆、瓶、枕等,它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1963年,它成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問具體窯址所在地,禹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包鵬舉大手一揮:「這周邊莊稼地下邊,全是。」

扒村窯代表器物是白底黑花瓷,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耿寶昌盛讚它是「瓷上水墨」。扒村窯作品,被稱為凝結在古瓷上的中國畫、燒制在古瓷上的中國書法。

扒村窯的白底黑花瓷,墨色濃淡有別,筆調粗放簡練,勾畫下筆任意。雖為民間用品,不乏精美之器。

老民居

千年不熄

重要的古窯址周邊通常會散落很多碎瓷片,還有匣缽、墊餅、窯柱等制瓷器具碎片。但在扒村,我沒看到。

馮志剛比我幸運,他收藏了很多扒村窯陶瓷標本。

馮志剛,是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館長,他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開始收藏扒村窯瓷片,幾乎每周都會從鄭州開車去那調查。扒村就疊壓在古窯址群上,幾十年來,當地農民耕地、建房、挖溝、鑿井時,都會發現大量的各類陶瓷殘片,還有一些當年燒瓷器的廢品堆。」

扒村是中原名村,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扒村河順勢東來,依村而臥,虎頭山盤踞村西,喬龍山如屏風般障於村北。扒村位居盆地中間,沃土百頃,土層深厚。

一地成窯,燃料原料要豐富。扒村四面環山,東部、北部小山崗上產瓷土,南部的杏山產煤,陶瓷原料中需要的非可塑性原料、可塑性原料和溶劑性原料,在當地儲量都很大。

扒村原本建有窯神廟(柏靈翁廟),元代張克己撰有伯靈翁廟碑碑文。現在廟與碑均無存,所幸的是,碑文在民國《禹縣誌·山志》中完整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認知扒村窯歷史的一把鑰匙。

碑文中記載,禹州西北25裡有個東張鎮(今扒村),是古今善產陶瓷的所在。這兒的老百姓,以燒制瓷器為業,凝土以為器物,已有很長時間了。這個鎮在金朝後期極繁盛,人聚物阜,將近萬戶(當有五六萬人)。街市擁擠,與都市沒有什麼兩樣。金朝末年戰亂後,此地百戶不存其一。

元朝初年,復業的商戶相繼回到這兒,燒窯所用之煤,都是從地下幾百尺的地方挖出來的。地下水勢很大,人力不能阻止,煤越來越不好挖。怎麼辦呢?社團牽頭組織諸窯場,僱用高明匠人,運用妙法,窮盡技巧,以柴代煤,燒出來的瓷器,與別的地方相比,還是出類拔萃。遠方的客戶,競相販賣,車載驢馱,沒有一天斷過生意。銷售四方,難計其數。

碑文中講到,自從元人佔領杭州滅掉南宋後,南北分治結束、水陸打通,扒村瓷器開始船浮潁水、蔡水,行銷到淮水、漢水流域。扒村老百姓,不耕地不經商,衣食無憂,取的是潤民濟世之利,日用器物帶來的財富既廣又大。

碑文中還詳細記載了依靠瓷窯實現地方財稅情況,開窯之時,當地官府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貨物出賣外地,又要報起貨的稅款。至元十九年(1282年),當地政府奉宣慰使司下文,徵收起貨稅率為三十分之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地方政府出榜文免徵起貨稅,鄉民受益頗巨。

據禹州相關文史資料記載,扒村窯數量眾多,而窯址普遍偏小,其窯之狀,形似窩頭,「高不盈人、闊不及庹(一庹約合五市尺)」的窯,就是最大的窯了。當地老百姓傳說,扒村窯最小的窯,僅可容納幾件瓷器。

通行文獻記載扒村窯元末衰落,它馬上終燒了嗎?

「其實明代還在燒,明代扒村窯器物的特點是白地黑花帶褐彩。之後的老百姓還在燒瓦盆燒缸。規模和影響力肯定不如從前。明清扒村窯瓷器殘片,我也有收集。」馮志剛解釋。

「國保」碑

兩次調查

扒村窯進入專家視野,始於1950年。故宮博物院專家陳萬裡騎毛驢從禹州到扒村考察,他首度命名這一古窯址為扒村窯,寫了簡短調查報告,語出驚人。他說,扒村窯是古代一種藝術價值極高的瓷種,藝術水準和影響,在當時並不遜色於其他瓷種。

1964年3月,故宮博物院派馮先銘、葉喆民等四位專家來禹州調查,獲得了較多的標本。這一次,專家們在扒村調查了三天,主要在扒村及附近的老砦、邊家墳、王家墳、瓦窯溝、貓耳朵一帶工作。之後葉喆民寫了《河南省禹縣古窯址調查記略》。

《記略》中講到,雖然過去文獻中很少見扒村產瓷的記載,但流傳在世的器物很多,大都以白地繪黑花為主,其次如翠青地繪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宋加彩等器物也時有所見。

此次調查,葉喆民的感受是:「扒村窯構圖比較謹嚴繁密,釉調鮮明,有的真做到了白如雪、黑如鐵的程度,一般喜用花草、蓮瓣、水藻、小兒、鳥獸等紋飾,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

調查中,專家們看到了扒村窯的白地黑花瓷,黑釉光亮如漆,還有黑釉凸線紋的器物,精美異常。

「據當地農民反映,過去在扒村河北岸西南一帶,曾出土過褐地白龍紋帶有『正八』二字的梅瓶。我們也在該地拾得瓶腹殘片一塊。上海博物館和日本均藏有這樣的梅瓶,如今也可以證實是扒村的製品。」《記略》記載。

上海博物館不僅收藏了宋代扒村窯「正八」龍紋大梅瓶,還收藏了金代扒村窯紅綠彩花卉紋盤、金代扒村窯彩色釉陶臥嬰枕。

葉喆民等專家的三日調查,採集了三百餘件標本,由需要高溫的黑、白瓷到低溫的釉上彩,大致可分為十三類,品種很豐富。其中不少品種,都與鄰近的其他地方窯口有密切關係。

「每圖必有意 意必呈吉祥」

扒村窯所產器物,以民用為主,器型以碗、盤、枕、瓶、罐等實用器皿居多,也有許多小件物品出土。相關資料表明,這些小件物品,應是當年窯工用做大件剩餘料隨手製作,燒窯時視大件物品間隙加塞燒制。「這些小件玩意,不佔用空間,不多消耗熱能,卻有調節主要器物附近升溫和降溫的作用,這些小件,對提高成品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千年古鎮扒村》一書記載。

扒村窯瓷器代表作是白地黑花瓷,多在器物表面施以圖案或文字。圖案具鄉土氣息富生活意趣,可謂是「每圖必有意,意必呈吉祥」。扒村窯的畫師,應該多為民間畫匠,他們很少臨摹古人畫譜,取材多為鄉村野景,圖畫中的石橋之拱,拱下的水波之曲,皆別具一格。

扒村窯瓷器,多在盆、碗中畫大花卉或花草,或在盆碗中寫單個大字,從實物殘片推斷,當年應是一盤一字,四件或八件為一套,每套構成一個佳句,如寫有花、雪兩個字的盤子,推斷全句應是「風花雪月」。而殘片上的「張」「劉」「秦」「李」等字,很可能是作坊主人的姓氏記號,整個扒村窯區可能同時存在很多制瓷作坊,他們或生產同類器物,或生產不同品系,各有專擅,互相學習。

扒村窯瓷器為何是這種風格呢?

「扒村窯作為宋代北方民窯瓷器的典範,造型和裝飾上,都立足實用兼顧美觀。它的器物主要賣給老百姓,它會以世俗內容為主要題材,『以景寓意,意則傳神』,目的要贏得老百姓的喜愛。」包鵬舉解釋。

扒村窯瓷器的另一特點,是巧妙利用了化妝土。所謂化妝土,是以比較純淨、含鐵量低的瓷土,加工成潔白細膩能施於坯體表面的一種色漿。化妝土的出現,為利用劣質原料生產優質瓷器創造了便利條件,也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了胎體原材料的加工難度。在中國制瓷史上,這是突破和進步。

馮志剛收藏了不少金元時期的扒村窯瓷器殘片,他發現幾乎都是白地黑花和紅綠彩,也有鈞窯的掛紅和孔雀藍。他概括為「花哨的金元」。

「咱們可以從美學角度解讀這件事。北宋瓷器最高美學追求是靜和雅,比如汝瓷追求的『天青色』,認為很高級。金人和蒙古人先後入主中原,他們是漁獵或遊牧民族,天天看的是藍天綠草,對天青色沒興趣。他們喜歡鮮明的跳躍的色彩,白地黑花紅綠彩、鈞瓷掛紅孔雀藍因此應運而生。」馮志剛說。

扒村窯金元時期產品多達十幾類,它的白地繪黑花碗和黑花罐等,曾長時間為北方百姓喜用。其他如三彩之精、加彩之美,也達到了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平。

扒村窯是民窯,但一樣有精品傳世。

東京富岡美術館收藏了扒村窯金代白地黑花草葉紋梅瓶、金代白地黑花草葉紋有蓋梅瓶。馮志剛收藏的扒村窯瓷器標本,有一件金代白地黑花書「馮吉」銘的吉祥紋大盆(以殘片修復),盆沿繪蓮花和水草,盆內壁繪十一朵盛開蓮花,盆底在蓮花中畫了六條鯉魚、兩隻鴻雁、兩隻野鴨。鯉魚肥碩悠閒,鴻雁引頸高飛,雙鴨輕浮綠水,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和諧生活的嚮往。「大盆書『馮吉』銘,推測這是馮姓人家定製的大盆,應為婚慶之用。據禹州白沙宋墓壁畫圖案分析,在當年這種大盆既可供婦女梳洗之需,又可作廚房洗滌之用。」馮志剛說。

馮志剛還收藏了不少白地黑花魚盆、魚盤殘片,這是對「年年有餘」的期盼。他收藏的帶字殘片中,有一片書寫著「清閒真道本,無事小神仙」,悠然自得之意躍然瓷上。

元代白地黑花白釉「東張鎮」字紋碗標本 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藏

金代白地黑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白地黑花嬰戲圖枕面圖 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藏

金代白地黑花梅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商貿文化

扒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它有古街古民居,古街上有多道麥穗牆,扒村河裡遍布扁平石片子,扒村工匠將石片子壘成像麥穗般的牆體,老百姓叫它麥穗牆。村民說:「麥穗牆好啊,省了好些青磚和土坯。原先麥子產量低,一年也吃不上幾頓麥子面,麥穗牆,寄託著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扒村村中央有一條南北老街道,長約300米,寬約4.6米,街道中央路西有一棟坐北朝南的磚石建築,人稱扒村錢莊,它是東西兩座樓構成的連體磚石建築物。東側兩層樓,一樓石砌,二樓磚砌,二樓樓頂採用傳統民居建築的瓦房屋脊。進到一樓內,四面牆壁極厚,抬頭可見頂部正中央是形如元寶的四面拱券,取「招財進寶」之意。

西側建築是一座青石碉堡,俗稱鋼叉樓,樓的南牆、東西牆均留有射擊孔,這座樓用途當為守護東側建築。兩樓之間建有懸空的磚砌通道,可供人從空中通行。

東側樓內仍住有居民,他名叫蓆子傑,今年65歲,他說這座房子是他家祖傳的,始建於明初。

蓆子傑說,相傳馬皇后的兄弟馬金濤在扒村打煤窯燒瓷器,掙了大錢,蓋了這座房子裝錢。馬金濤家開的煤窯不安靜,老出事,有算命的說錢莊後邊有老鱉,又建了鋼叉樓鎮老鱉用。有一對姓席的老夫妻曾救過馬金濤,為報恩,馬金濤回京城時把房子留給了席家老兩口。房子歸了席家人,一代代居住到今天。

傳說畢竟是傳說。扒村錢莊的出現,可視為扒村繁盛商貿業的一個見證。

扒村錢莊

金元時期,扒村「人稠物充,幾有萬室,市井駢闐,不減城邑」。到了明清,扒村依然人口密集,商旅繁忙。為順利實現貨物的接收、保管、調運輸送,錢莊的產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禹州相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扒村當地農曆逢三、八有物交會,正月二十八、四月初八、六月十八、九月初六、十月初一有古剎會,交易產品多為農副產品、家禽家畜、木材家具等,市場繁榮,購銷兩旺。

當下的扒村,一直沒有放棄扒村窯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11年,扒村瓷燒制技藝列入許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扒村人啟動了扒村瓷燒制技藝研究。村中誕生了幾家復燒窯,以席家窯坊質量最高。

走進席家窯坊,我先來到「宋軍乾工作室」,宋軍乾是扒村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正在畫仿古美人枕,圖案是豐腴美麗的唐代女子,美女身側寫有一句話:「手把明月珠打落金色梨。」

席家窯坊花園般的場區內,建有扒村瓷體驗館,內設手拉坯設備、雕刻繪畫設備、投影儀、操作臺等等。席家窯坊負責人邊鳳娟說,為更好傳承、發展扒村瓷,他們正在將席家窯坊打造成一座集參觀學習、體驗、研發於一體的陶藝基地。

當下的扒村,緊緊圍繞「扒村瓷」做文章,正致力於實現扒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讓「扒村瓷」帶活、帶富、帶強一方父老。

相關焦點

  • 墨彩描金:潔淨素雅,瀕臨失傳的「瓷上水墨畫」
    它在墨彩的基礎上,用金料勾勒,畫面素淨優雅。雖然只是用黑、紅和金三種顏色,卻是藝術家們追求藝術的品味和極致表現。墨彩描金萌芽於清朝康熙中期,盛行於雍、乾時期。所謂墨彩,就是用豔墨單獨在瓷面作畫,勾線染色的一種彩繪方法。而描金工藝,則參照掐絲琺瑯中掐絲效果,以足金粉末調合而成的「金料」,以特製勾線筆描制出掐絲效果(即手可觸感金線)。
  • 宋瓷,真美!
    ,就是宋瓷。定窯白瓷,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胎體輕薄,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呈現出象牙般的質感,給人以柔和悅目、溫潤恬靜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譽為:中和之美。白瓷色如玉,聲如磬,釉上肌理紋,釉層珍珠包,奇妙的光色變化,使釉層鮮活起來,令人讚嘆定瓷物化組合的鬼斧神工。有著「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之說。
  • 粉彩軋道瓷
    所謂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為底色,運用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中的沒骨法彩繪渲染圖飾的彩瓷,這種瓷器的特點是畫面陰陽突出,濃淡分明,立體感強,色澤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謂軋道,又叫雕地,宮中稱錦上添花,景德鎮藝人謂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如紅、黃、紫、胭脂紅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鏽花針的工具拔劃 出細的鳳尾紋,最後配以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
  • 純正的宋瓷:如美味佳餚,越品越有味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窯才又復燒白瓷,而目前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過十幾家,可知定瓷的彌足珍貴。定窯白瓷,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胎體輕薄,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呈現出象牙般的質感,給人以柔和悅目、溫潤恬靜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譽為:中和之美。白瓷色如玉,聲如磬,釉上肌理紋,釉層珍珠包,奇妙的光色變化,使釉層鮮活起來,令人讚嘆定瓷物化組合的鬼斧神工。有著「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之說。
  • 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鑑賞要點
    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鑑賞要點當下淺絳彩和新粉彩瓷正成為古瓷藏家的一個熱點,作為民國時期的兩種重要瓷類品種的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的藝術品位和經濟價值怎麼判斷區分呢?淺絳彩瓷,是因繪畫技法而名的一種彩瓷。鹹豐、同治年間,由程門等一批畫家把由黃公望當年首創的以淡赭石與水墨相間渲染而成的一種山水設色畫法,運用到彩瓷的繪畫上,在白瓷上繪上花紋,再染以淡赭色和少量的水綠、草綠和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淺絳彩瓷色調清淡柔和,頗具文人雅趣。所繪題材已不局限在山水,更有人物、花鳥和走獸之類。民國淺絳彩壽星圖棒槌瓶淺絳彩瓷以深厚的文人繪畫風格,深受時人喜愛。
  • 兒童水墨畫簡介
    它是用我國特有的毛筆、宣紙、墨和顏料作為工具,形式上採用簡潔概括的線條、變化豐富的用筆及滲化淋漓的水墨韻味進行造型,是一種深受 人們喜愛的繪畫種類。      水墨畫注重表現物體的精神面貌,強調意境情趣,講究用筆、用墨的生動傳神,兒童可在水墨變化的趣味中去學習、掌握寫意造型能力。
  • 「陶」與「瓷」
    數年之前,她將創作重心從新水墨畫轉到瓷畫,並確立了自己的藝術特色。2016年,她創作的青花瓷瓶《G20地標》20件全部由杭州檔案館永久收藏。她對傳統的瓷畫題材進行創新,畫上戲劇臉譜,與呂如達的花鳥瓷瓶一樣受到大家的喜愛。陶瓷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在瓷器上繪畫,從傳統中國畫、民間繪畫、裝飾繪畫中吸取養分,進行二次創作,往往會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維,激發新的創作思路。
  • 瓷點美縫劑——東鵬瓷磚配色篇
    文人墨瓷磚白色的宣紙上,畫上黑色的墨,寥寥數筆的痕跡,大片的留白,彰顯出空靈的意境,盡顯文人風骨。搭配瓷點美縫劑-珍珠白色,自然的風景,水墨篇幅盡顯大師風範。象牙金瓷磚象牙金的色調凝實厚重,鋪上白色的紋理更顯柔和,華麗高雅,別致超凡。搭配瓷點美縫劑-象牙金色,盡顯石材的獨特,呈現出一種奢華高雅之感。
  • 法藍瓷「珍藏」年度主題新品發布會
    法藍瓷新年以「珍藏」為主題,以精湛瓷藝,將單純的自然萬物,以藝術之眼重新詮釋,予人豐美的感受,帶來充滿水墨詩意和西方美學的春色新品。
  • 焦作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中君子」絞胎瓷
    絞胎瓷上形象的鳥羽紋制胎、煉泥、擀皮……絞胎瓷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共有10個環節、108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全靠工匠們手工完成,這造成了絞胎瓷的成品率不高。河南焦作的「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起源於唐,興盛於北宋。
  • 新粉彩的興起——民國粉彩瓷
    在清晚期以後,傳統的粉彩瓷發展成了相互遞結的兩個分支:一個是以程門為代表的淺絳彩瓷,另一個就是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新粉彩瓷。鹹豐、同治年間,程門、王少維等一批畫家把由黃公望當年首創的以淡赭石與水墨相間渲染而成的一種山水設色畫法,運用到彩瓷的繪畫上,在白瓷上繪上花紋,再染以淡赭色和少量的水綠、草綠和淡藍等色彩,經低溫燒成瓷器。民國 粉彩軋道纏枝蓮紋地開光花卉紋御題詩瓶 高40cm 成交價:1325000USD新粉彩瓷產生於民國後期。
  • 兒童水墨畫教程:第一節點
    兒童水墨畫教程:第一節點點是最小、最簡潔的,隨處可見。
  • 扒一扒AB型處女座畫家的「水墨情緣」.
    展覽名稱《水墨情緣》——北滘展展覽地點順德北滘新城區人昌路北滘文化中心展覽廳1986年下海創始工藝企業從事刺繡、玉雕、角雕工藝設計放下功名遠赴北京考入北京畫院李小可藝術工作室成為李小可藝術工作室的籤約畫家(李可染再傳弟子)成為職業畫家 常年居外寫生 以大自然為師舉辦藝術個人展  聯展 參加國展 省展 並屢屢獲獎獨創「水墨版畫
  • 玩兒轉瓷房子—有鳳來儀亭
    「瓷房子」是到天津遊玩必須要來打卡的地標,那你知道在這座寶藏博物館裡怎麼拍大片來「佔領」朋友圈嗎?時尚雜誌那種高級質感你值得擁有!瓷房子的眾多館藏文物內有一件國寶級瓷瓶——唐代黃釉鳳首瓶,瓶花口外撇,細長頸,鼓肩,長腹,束脛,圈足,因形似姿態非凡的鳳凰得名。
  • PAI國際/DOHO瓷木會所,讓家變得簡單而溫暖
    以瓷為根,以木為本,因專注而不同把心中的原木情結,帶進家裡每一寸空間。
  • 瓷點美縫劑——冠珠陶瓷配色篇
    搭配瓷點美縫劑-珠光金色,自然細膩的金色散發著柔和的光,更增添明亮的自然之美。布紋-深灰-冠珠素色時光瓷磚留下時光印記的深灰色的布紋磚,時尚自然,簡約大方。搭配瓷點美縫劑-砂紋淺灰,舒暢的連接了瓷磚之間的縫隙,使空間更顯自然,突出了布紋磚美麗素雅的紋理,更具時尚現代感。卡拉拉 全拋釉瓷磚白色柔和的磚面上點綴著淺灰色的紋路,經典的水墨畫的款式,顯得更加自然、大氣、簡約。
  • 水墨紋身 - 肉體上的中國風
    、3D逼真工藝、點刺風格更具有詩情畫意水墨紋身不是人人都能做它不僅僅是掌握了針法就可以做好水墨作品水墨紋身對美術與藝術的創造力和想像空間有很高的要求紋身是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將紋身的載體從畫布從電腦轉移到了人的皮膚上,便生出了非同一般的責任感。這是一項只許成功只許完美的工作,任何一幅作品,無論大小無論難易,都將成為一個人皮膚上永久的記憶,都將融入一個人的身體,成為他(她)今後生命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覺得,紋身是在講故事,每一個或神秘或端莊或華麗或素雅的圖案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神秘或端莊或華麗或素雅的故事。
  • 安徽秦漢閣賞瓷——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山水人物紋四方瓶
    康熙是我國歷代在位光陰最長的天子,在其長達61年的統治中,總結和自創明朝興起的經驗,埋頭研習漢文明,並擅長引進和採納先輩經驗和技藝,使社會各方面都取患了巨大的提高和成績,制瓷業也獲患了長足的成長。康熙青花多應用珠明料和浙料等國產青料,制瓷工匠熟練的控制了這兩種青料的呈色技巧,燒制出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的發色後果,青蔥明快、心曠神怡。這是一次技巧上的改革,在青花器製造史上應被列為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