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畫琺瑯

2021-02-07 無事花園

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瑯。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瑯;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瑯。

  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清乾隆,高17.5釐米,口徑6.8—4.8釐米,足徑7.5—5.1釐米。

  瓶體雙身連體式,洗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腹內收,圈足微外撇。附蓋,蓋鈕、邊及口均塗金彩。瓶裡和足內施豆青釉。瓶外通體以藍紫兩色為主體進行彩繪,左右兩邊由蓋至足色彩相互交錯,並用軋道工藝,其上繪黃、白、綠、紅等折枝花。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單行六字篆書款。

  此瓶設計精巧,造型秀美,在軋道色地上繪花卉圖案有銅胎畫琺瑯之效果。

瓷胎畫琺瑯的創燒,與康熙皇帝對畫琺瑯的喜愛有密切關係。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瑯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瑯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

  琺瑯彩開光山水詩句瓶,清乾隆,高26釐米,口徑12.1釐米,足徑12.1釐米。
  瓶蓮花口,束頸,溜肩,圓腹,足微外撇。口內施松石綠釉。通體有多層裝飾:頸及脛部為蕉葉紋、如意頭、夔龍等凸印彩飾,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釘紋為地,有四開光,內繪景州開福寺塔和周圍的山景及墨彩隸書乾隆御製詩。其中一首名《河間道中》:「問風略悉農桑候,覽古欣過禮樂邦。毛氏詮詩真詣獨,獻王得士果無雙。韶開邨店春光靄,雪化溪橋野水淙。憶我書齋訂經義,幾多景仰在明窗。」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兩方朱文篆書印。瓶底部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琺瑯彩與粉彩結合繪紋飾,在裝飾手法上集軋道、凸印及彩繪等數種裝飾工藝於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康熙五十五年,經廣州巡撫楊琳推薦,廣東畫琺瑯匠師潘淳、楊士章,並有西洋人三名,法藍(琺瑯)匠二名,徒弟二名,進入內廷。康熙五十七年,奏準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增設監造一人,顯示出康熙皇帝對琺瑯器生產的重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瑯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瑯器的生產。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瑯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瑯燒制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鬱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瑯器。同時,造辦處琺瑯作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瑯,即今人所稱的「琺瑯彩」。

  粉彩加琺瑯彩開光山水紋轉頸瓶,清乾隆,高24.6釐米,口徑12.6釐米,足徑11.9釐米。

  瓶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撇。頸部兩側各置一垂帶形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部通體以粉彩及藍料彩裝飾。腹部四面圓形白地開光內繪四季山水圖。春夏二圖內各題七言詩兩句,春曰:「春到心間饒富麗,柳煙蒼雨總宜人。」夏曰:「風鄒谷紋圓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秋冬二圖內各題五言詩兩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輕風羅解香。」冬曰:「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詩後皆有陽文「乾隆宸翰」及陰文「惟妙精進」兩枚方形印章。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為瓶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轉動,所以稱為「轉頸瓶」。

  乾隆時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圓形開光進行裝飾,使紋樣主次分明,並增強立體感。此瓶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於正面兩側位置,用心巧妙,別具情趣。

三代琺瑯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瑯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豔,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清康熙,高4.2釐米,口徑6.3釐米,足徑2.3釐米。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豔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瑯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製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裏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瑯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瑯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釐米、口徑6.7釐米、底徑6.5釐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裡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豔麗的審美風尚。

       更多有趣好玩的瓷器知識與秘聞,請持續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1720-2020:瓷胎畫琺瑯三百年
    ——周思中《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 「琺瑯」一詞於明末清初之際已有出現,《硯山齋雜記》記載:大食國器以銅骨為身,起線填五採藥料燒成,俗謂「法瑯」是也。此處所指乃掐絲琺瑯,也就是後來中國人所熟知的「景泰藍」。
  • 極致文案配極致珍品:世上最名貴的瓷器是清宮御製瓷胎畫琺瑯
    清康熙 琺瑯彩紫地開光花卉紋碗按語:本文大部分圖片及瓷胎畫琺瑯的知識性內容主要來自於孫赫陽先生所著《古今帝匠——瓷胎畫琺瑯的前世今生》,特此鳴謝!緣起經中國社科院的語言大咖王大惟博士介紹,認識了一位京城的文化奇人——清宮琺瑯彩技藝復活者孫赫陽老師。拜讀了他所贈《古今帝匠——瓷胎畫琺瑯的前世今生》一書,第一次詳細了解了瓷胎畫琺瑯的故事。既為他十數年幾近絕望又無悔初心、柳暗花明的孤膽奮戰唏噓感慨,也為失傳幾百年的宮廷絕藝終於重傳薪火、上揚國華下福百姓而欣慰不已。
  • 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別!
    其實啊,琺瑯分為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它們倆常常被人們所混淆,今天甄聰明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畫琺瑯和掐絲琺瑯的區別。  上面的這幅是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藍地開光西洋人物圖雙耳瓶,根據收言《清硝9記載,此類黨隆襄苦款飽胎畫聯琅作品,當為其時廣東海關在乾降帝指導下特為實定燒之品,底款白粕監料《大清乾隆年制》篆物款。
  • 琺瑯---之復活「畫琺瑯」
    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清晚期的嘉慶初年,隨著國力的衰退和戰亂,畫琺瑯工藝也隨之失傳
  • 清代畫琺瑯
    一提畫琺瑯,我們大都數人都想的是琺瑯彩,其實畫琺瑯是古董行業裡的專門稱謂,特指銅胎畫琺瑯。康熙時宮中設琺瑯作,那時劃分不細,掐絲琺瑯、銅胎畫琺瑯、瓷胎、琉璃胎畫琺瑯均歸琺瑯作。但現在我們已經規定俗成的分別命名了,琺瑯彩就是指瓷胎畫琺瑯;畫琺瑯是指銅胎畫琺瑯;其它稱為紫砂畫琺瑯、琉琉胎畫琺瑯、金胎畫琺瑯(只是傳說有,目前沒見實物)等等吧。畫琺瑯的工藝始於法國,康熙大帝使其在中國發揚光大,法國人又反過來學習我們的瓷藝和琺瑯彩。
  • 畫琺瑯與掐絲琺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工藝是由外國傳入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琺瑯的老物件,琺瑯包括掐絲琺瑯和畫琺瑯,一般凡是在金屬胎上施釉就稱為「琺瑯」工藝,其製品被稱為「琺瑯藝術品」或稱「琺瑯器」。畫琺瑯又分金屬胎與瓷胎,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瓷胎是將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
  • 藝術瑰寶之畫琺瑯
    乾隆畫琺瑯山水風景圖盤/網絡畫琺瑯是琺瑯器品種之一,也是金屬琺瑯工藝之一,它分為金屬胎與瓷胎。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簡單來說就是先於紅銅胎上施白色琺瑯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而瓷胎是將銅胎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
  • 畫琺瑯與掐絲琺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工藝是由外國傳入的!!
    2020/10/25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琺瑯的老物件,琺瑯包括掐絲琺瑯和畫琺瑯
  • 如何鑑賞和理解清三代琺瑯彩瓷
    總之,康熙朝創燒的琺瑯彩瓷應細稱之為"瓷胎繪琺瑯",而不應稱其為"瓷胎畫琺瑯",因其注重仿照與描繪功力,想像創造力不強,不可謂畫,但可統稱為"琺瑯彩瓷"。2.雍正朝創燒了真正意義上的"瓷胎畫琺瑯",即在瓷胎白地或色地上引入了"詩、書、畫、印"中國書畫的風貌。"詩句"往往選自古人、雍正帝本人或文人大臣之創作,"書、畫、印」則基本選自宮庭畫師之創作。因此,燒制出的"瓷胎畫琺瑯"作品高貴典雅、清新靚麗,圖案通景展開即是一幅不折不扣的中國畫,與康熙朝創燒的"瓷胎繪琺瑯"大相逕庭。
  • 景泰藍和畫琺瑯到底有什麼區別
    最近看到好多小夥伴問我說景泰藍不就是琺瑯嗎?還有問琺瑯不是瓷器嗎怎麼成景泰藍了?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疑問呢。接下來傳世經典跟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景泰藍,什麼是畫琺瑯,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這麼一對比最本質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景泰藍是特種金屬工藝品,琺瑯彩是彩瓷器。
  • 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在省博展出
    哈爾濱新聞網訊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1月27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期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 「每月一星」之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在省博物館開展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1月27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期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 現存僅5把的清宮琺瑯紫砂壺究竟是怎麼誕生的?
    紫砂琺彩是一種源於清朝的紫砂裝飾工藝,其實一開始是由瓷器胎畫琺瑯演變而來,但追根溯源起來,最早它還有個「洋老爸」。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瑯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進貢內廷。這些舶來的畫琺瑯器,擁有精美的彩繪和華麗的裝飾風格,因而深受皇宮貴族的喜愛。
  • 那麼貴的琺瑯,究竟是什麼? 讀這一篇就夠了
    這種藝術創作過程,我們可以平行對比著來理解一下: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琺瑯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矽酸鹽類物質。 胎底有多種材質,瓷胎天下最貴 既然琺瑯是一種施加在物體上的裝飾物質,那按照物體(胎)性狀的不同,就可以分為好幾類:包括金屬胎琺瑯器、瓷胎琺瑯器、玻璃胎琺瑯器和紫砂胎琺瑯器等。 其中,瓷胎琺瑯器又叫「琺瑯彩」或「琺瑯彩瓷」,是如今拍場上賣得最貴的一類瓷器之一。
  • 3000塊的琺瑯和3塊的搪瓷是一回事?
    畫琺瑯 在南方的廣州頗有名氣的琺瑯器——畫琺瑯,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又稱「洋瓷」。 畫琺瑯是指在紅銅胎的器物上用白色釉料(也兼有黃色地)打底,接著用紅、黃、藍、白、綠、赭、紫等幾種顏色的琺瑯釉繪製各種圖案,再經焙燒、鍍金而成,既體輕、明亮,又絢麗多彩。
  • 年前來討喜,到省博去看清乾隆畫琺瑯「萬壽無疆」盤
    27日,省博物館特意亮相一件館藏珍品——生產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 《尚書·洪範》有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在中國傳統社會裡,人們以實現「五福」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來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五福」中「壽」乃基礎,企盼長壽是人類普遍心理,是人類美好願望。
  • 琺瑯彩瓷——西方「畫琺瑯」藝術與中國傳統五彩藝術的結合物
    西方畫琺瑯藝術的舶來一般認為,「畫琺瑯」藝術源於15世紀中葉法國、比利時、荷蘭三國交界的弗蘭德斯地區,以法國中西部的利摩日最為有名。15世紀後期,「受當時歐洲流行的銅版畫啟發,利摩日的工匠們試圖在鼓起的薄銅片上先燒制一層琺瑯,然後再用毛筆或抹刀蘸上琺瑯顏料在上面進行人物畫創作,由此產生了利摩日畫琺瑯技術」,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風靡歐洲。
  • 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及如何出手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瓷器有哪些特點及如何出手琺瑯彩瓷器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瑯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
  • 琺瑯也有官窯?大部分人的認知盲區
    「琺瑯」又稱「佛朗」、「發藍」,是一種覆蓋於金屬制器物表面的玻璃質材料,因出於東羅馬帝國的佛區,以音譯而得名。「琺瑯器」於12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而製作琺瑯器的工藝約於元朝後期傳入國內。琺瑯器按照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掐絲琺瑯、內填琺瑯、畫琺瑯等;根據胎地又可分為銅胎琺瑯、瓷胎琺瑯、玻璃胎琺瑯等。銅胎畫琺瑯便是這其中的一種。
  • 劉鑾雄、曹興誠舊藏 | 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HK$2.07億成交
    清乾隆 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先後為香港富商劉鑾雄、企業家「樂從堂主」曹興誠珍藏,剛剛在蘇富比上陣。HK$1.8億落槌,連傭HK$2.07億成交,19年升值8.5倍。這件珍器寫下御製料器的全球拍賣紀錄,同時成為香港今季拍賣的最貴拍品,兼第五件破億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