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它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瑯。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瑯;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瑯。
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清乾隆,高17.5釐米,口徑6.8—4.8釐米,足徑7.5—5.1釐米。
瓶體雙身連體式,洗口,束頸,溜肩,圓鼓腹,下腹內收,圈足微外撇。附蓋,蓋鈕、邊及口均塗金彩。瓶裡和足內施豆青釉。瓶外通體以藍紫兩色為主體進行彩繪,左右兩邊由蓋至足色彩相互交錯,並用軋道工藝,其上繪黃、白、綠、紅等折枝花。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單行六字篆書款。
此瓶設計精巧,造型秀美,在軋道色地上繪花卉圖案有銅胎畫琺瑯之效果。
瓷胎畫琺瑯的創燒,與康熙皇帝對畫琺瑯的喜愛有密切關係。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瑯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瑯器作為貴重工藝品,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
琺瑯彩開光山水詩句瓶,清乾隆,高26釐米,口徑12.1釐米,足徑12.1釐米。
瓶蓮花口,束頸,溜肩,圓腹,足微外撇。口內施松石綠釉。通體有多層裝飾:頸及脛部為蕉葉紋、如意頭、夔龍等凸印彩飾,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釘紋為地,有四開光,內繪景州開福寺塔和周圍的山景及墨彩隸書乾隆御製詩。其中一首名《河間道中》:「問風略悉農桑候,覽古欣過禮樂邦。毛氏詮詩真詣獨,獻王得士果無雙。韶開邨店春光靄,雪化溪橋野水淙。憶我書齋訂經義,幾多景仰在明窗。」鈐「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兩方朱文篆書印。瓶底部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琺瑯彩與粉彩結合繪紋飾,在裝飾手法上集軋道、凸印及彩繪等數種裝飾工藝於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康熙五十五年,經廣州巡撫楊琳推薦,廣東畫琺瑯匠師潘淳、楊士章,並有西洋人三名,法藍(琺瑯)匠二名,徒弟二名,進入內廷。康熙五十七年,奏準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增設監造一人,顯示出康熙皇帝對琺瑯器生產的重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瑯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瑯器的生產。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宮廷造辦處琺瑯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瑯燒制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鬱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瑯器。同時,造辦處琺瑯作還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於是便產生了瓷胎畫琺瑯,即今人所稱的「琺瑯彩」。
粉彩加琺瑯彩開光山水紋轉頸瓶,清乾隆,高24.6釐米,口徑12.6釐米,足徑11.9釐米。
瓶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撇。頸部兩側各置一垂帶形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部通體以粉彩及藍料彩裝飾。腹部四面圓形白地開光內繪四季山水圖。春夏二圖內各題七言詩兩句,春曰:「春到心間饒富麗,柳煙蒼雨總宜人。」夏曰:「風鄒谷紋圓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秋冬二圖內各題五言詩兩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輕風羅解香。」冬曰:「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詩後皆有陽文「乾隆宸翰」及陰文「惟妙精進」兩枚方形印章。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為瓶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轉動,所以稱為「轉頸瓶」。
乾隆時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圓形開光進行裝飾,使紋樣主次分明,並增強立體感。此瓶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於正面兩側位置,用心巧妙,別具情趣。
三代琺瑯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瑯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豔,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清康熙,高4.2釐米,口徑6.3釐米,足徑2.3釐米。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豔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製」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瑯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製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裏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瑯料描繪紋飾,然後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後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均署「康熙御製」款。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瑯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釐米、口徑6.7釐米、底徑6.5釐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裡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豔麗的審美風尚。
更多有趣好玩的瓷器知識與秘聞,請持續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