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在省博展出

2020-12-06 哈爾濱新聞網

哈爾濱新聞網訊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1月27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期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清乾隆,口徑22.5、足徑14.5、高3.8釐米。盤銅胎,圓形,敞口,淺弧壁,矮圈足。盤內外以明黃色為地,盤心飾藍色團壽字,周邊環飾四朵纏枝牡丹,壽字與牡丹相呼應;內壁繪四個圓形開光,其內分別寫有藍色篆書「萬」、「壽」、「無」、「疆」四字,開光外均飾八朵纏枝番蓮和菊花,藍、綠色枝葉,粉紫花朵互相映襯;口沿下為回紋,口沿鎏金。盤外壁近足處有一周蓮瓣紋,除此外盤內、外壁上紋飾相同。足牆上繪變形回紋,足沿鎏金,白色圈足內書三行六字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

畫琺瑯,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金屬胎琺瑯工藝之一。這種工藝晚於鏨胎和掐絲琺瑯,是清康熙年間在歐洲畫琺瑯工藝的影響下燒製成功的。作法是先在銅胎上塗白琺瑯,入窯燒後,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琺瑯料及金繪畫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瑯也有其它胎體的製品,金屬胎體的有金胎畫琺瑯、銀胎畫琺瑯等,其它胎體的有瓷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等。

「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覽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堅實平臺,不僅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促進觀眾與博物館的了解與互動,又提升了博物館收藏、展示和開展社會教育的總體水平。

相關焦點

  • 「每月一星」之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在省博物館開展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1月27日,「每月一星」之一百三十期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 年前來討喜,到省博去看清乾隆畫琺瑯「萬壽無疆」盤
    27日,省博物館特意亮相一件館藏珍品——生產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畫琺瑯纏枝花卉「萬壽無疆」盤。 《尚書·洪範》有云:「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在中國傳統社會裡,人們以實現「五福」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來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五福」中「壽」乃基礎,企盼長壽是人類普遍心理,是人類美好願望。
  • 粵博這展珠光寶氣
    喜迎國慶七十周年和館慶六十周年,廣東省博物館特別獻禮「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和「瞻彼星辰-希臘珠寶首飾文化展」兩大展,將於9月24日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
  • 故宮博物院珍藏,清雍正畫琺瑯佳作,即是用具也是精美的藝術品
    是雍正時期畫琺瑯仿生器代表作品。 ,牡丹花旁襯小朵菊花、梅花等各色花卉,畫工極其精細,融繪畫藝術與琺瑯工藝為一體,代表了雍正畫琺瑯工藝的水平。,蓋鈕鍍金,飾纏枝花卉及蓮瓣紋。 【畫琺瑯花卉紋橢圓盤】 清雍正 長14.5釐米 寬10.3釐米 高1.3釐米 盤內以黑色琺瑯和作地,用黃
  • 琺瑯也有官窯?大部分人的認知盲區
    畫琺瑯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瑯,又稱"洋瓷"。據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簡單的說,就是先於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瑯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
  • 持續兩個月 溫嶺博物館展出「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
    由溫嶺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7月7日起在溫嶺博物館三樓臨展廳展出,展期兩個月。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其畫多抒寫古詩意境和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學趣味,用筆簡練,設色明快,取材平凡而寓意豐富,令人回味。擅行書,亦能治印,有古意,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有《子愷漫畫》《子愷畫集》《護生畫集》《緣緣堂隨筆》《音樂入門》及譯著《獵人日記》《源氏物語》等存世。豐子愷在《敝帚自珍》漫畫集前言中說:「予少壯時喜為諷刺漫畫,寫目睹之現狀,揭人間之醜相。
  • 春節線上看展|故宮有特展,國博溫紅樓
    展出的280件珍貴文物,包括藏傳佛教文物等,比如佛教造像、唐卡法器。尤其是此次展出了故宮博物院現存唐琴中唯一一張明清宮廷舊藏琴——「大聖遺音」,「大聖遺音」被稱作琴中之寶,是最為典型的中唐琴標準器。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
  • 琺瑯---之復活「畫琺瑯」
    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西洋琺瑯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清晚期的嘉慶初年,隨著國力的衰退和戰亂,畫琺瑯工藝也隨之失傳
  • 掐絲琺瑯和畫琺瑯的區別!
    其實啊,琺瑯分為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種,它們倆常常被人們所混淆,今天甄聰明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畫琺瑯和掐絲琺瑯的區別。  上面的這幅是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藍地開光西洋人物圖雙耳瓶,根據收言《清硝9記載,此類黨隆襄苦款飽胎畫聯琅作品,當為其時廣東海關在乾降帝指導下特為實定燒之品,底款白粕監料《大清乾隆年制》篆物款。
  • 琺瑯彩精品欣賞
    頸繪藍地靈芝紋,肩繪朵花,腹飾黃地纏枝花卉,近肩處開光飾藍地番蓮紋。並繪有紅面藍邊的包袱半掩著器腹,紅色部份繪龜甲錦對蝶、蝙蝠、桃實等,藍色部份繪卷草紋錦;包袱背面呈淺綠色繪寶相花。橢圓形底,飾淺綠地畫纏枝菊花,中間為藍色雙圈交疊,圈內白地書藍色「乾隆年製」兩行楷書款。附如意雲足圓形木座一隻。~臺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款 銅胎畫琺瑯花觚~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現場「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
  • 湖北省博物館舉辦《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曾攀、孫夏)1月15日,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該館開幕,吸引眾多浮世繪愛好者前來觀展。本次特展的展品,均由義大利漢學家馬達羅先生捐贈。
  • 五彩斑斕 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漢族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有金胎掐絲琺瑯等。
  • 清代畫琺瑯
    一提畫琺瑯,我們大都數人都想的是琺瑯彩,其實畫琺瑯是古董行業裡的專門稱謂,特指銅胎畫琺瑯。康熙時宮中設琺瑯作,那時劃分不細,掐絲琺瑯、銅胎畫琺瑯、瓷胎、琉璃胎畫琺瑯均歸琺瑯作。但現在我們已經規定俗成的分別命名了,琺瑯彩就是指瓷胎畫琺瑯;畫琺瑯是指銅胎畫琺瑯;其它稱為紫砂畫琺瑯、琉琉胎畫琺瑯、金胎畫琺瑯(只是傳說有,目前沒見實物)等等吧。畫琺瑯的工藝始於法國,康熙大帝使其在中國發揚光大,法國人又反過來學習我們的瓷藝和琺瑯彩。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安迪...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 典藏珍品——故宮博物院清代琺瑯精品欣賞!
    盤內施天藍色釉,每個攢盤四周由紅蝠圍繞,中央書團壽字。同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瑯相比,此盒紋飾活潑流暢,天藍色釉較為深沉。蓋面的五隻蝙蝠採取俯視和側視兩種構圖,俯視的三隻又存在一定變化,顯然是採用了西洋技法。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廣東琺瑯的獨特風貌。
  • 流光溢彩 | 琺瑯工藝的革新與蛻變——空窗.冷琺瑯
    琺瑯首飾的工藝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古代,如拜佔庭時期具有宗教特色的琺瑯圖章、文藝復興時期的畫琺瑯首飾以及我國清朝末年的銀燒藍首飾等。掐絲琺瑯嵌白玉擺件清 銅胎畫琺瑯人物印盒到這裡讓我們看一段小短片華珩文創 | HTH Jewels籍著本次廣東省博物館舉辦《臻於至美》——廣琺瑯特展之際,推出八款空窗冷琺瑯系列產品。以東方的圖案元素,結合現代冷琺瑯技法和空窗琺瑯的工藝,做一次傳承與創新的嘗試,賦予傳統工藝新的生命力。
  • 10藝術家連手 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特展迎新春
    臺南新營文化中心10日起推出「2020麗島瀛春」新春特展。(臺南市文化局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為迎接農曆新春假期遊客,臺南市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推出「2020麗島瀛春」新春特展,共有10位藝術家的100多件精採作品,1月10日至3月1日於全館展出,更安排3場民眾體驗工作坊,歡迎民眾過年來新營走春,參觀這難得一見的藝術展。
  • 藝術瑰寶之畫琺瑯
    乾隆畫琺瑯山水風景圖盤/網絡畫琺瑯是琺瑯器品種之一,也是金屬琺瑯工藝之一,它分為金屬胎與瓷胎。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制而成。康熙五十六年(1717),歐洲傳教士馬國賢的一封信中提到康熙皇帝十分喜歡歐洲畫琺瑯,讓歐洲畫家製作畫琺瑯,但由於畫得其劣無比,康熙便下旨作罷。於是康熙將目光轉向畫琺瑯最先傳入的廣州地區,找到了兩位相關工匠潘淳與楊士章,並聘請了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