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超平整石墨烯薄膜—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近日,由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力波教授團隊領銜,協同學院四個青年學者團隊,以「質子輔助生長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為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將質子輔助生長用於高質量石墨烯製備的研究成果。這項工作,不僅探索出了一種可控生長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該團隊還發現了這種生長方法的內在機制,即質子輔助,這種方法有望推廣到柔性電子學、高頻電晶體等更多重要的研究領域。

據悉,該成果所涉及的化學氣相沉積方法(CVD)生長石墨烯,是目前製備大面積、高品質單晶晶粒或者薄膜的最主要方法。然而,由於石墨烯與基質材料能夠產生強耦合作用,使得石墨烯在生長過程中會形成褶皺。這一現象嚴重限制了大尺度均一薄膜的製備,阻礙著二維材料的進一步發展應用。

「CVD石墨烯中的褶皺是影響其物性的重要瓶頸。」高力波告訴記者,CVD石墨烯中的褶皺,來源於石墨烯與生長基體的熱脹率差異,石墨烯生長於銅或者鉑等生長基體,生長溫度多在600度以上,生長完成後降至室溫便引起石墨烯的褶皺。褶皺的存在,會影響石墨烯的優良特性,然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其性能,並沒有完整的對比數據。「如何徹底地消除褶皺,並製備出超平整的石墨烯薄膜,逐漸成為其品質跨越式提升的重點和難點。」高力波說道。

研究團隊嘗試過多種消除褶皺的方法,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僅剩下減弱石墨烯與生長基體之間耦合作用的唯一途徑。在總結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高力波團隊發現,高比例的熱氫氣(H2),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石墨烯與生長基體之間的耦合作用。同時,研究人員通過理論模擬發現,處在石墨烯與銅基體之間的氫,在大濃度、高溫的條件下,可以起到減弱二者耦合的作用。在熱氫氣的組分中,質子和電子可以自由穿梭於石墨烯的蜂窩狀晶格。因此,研究人員推測,質子在穿透石墨烯後,有一定概率會再次與電子組合成氫。

「課題組通過氫氣、氘氣(D2)、氦氣(He)等離子體的作用效果對比,驗證了所設想的模型。」高力波介紹,增加質子密度,成為減弱二者耦合作用的關鍵途徑。有鑑於此,研究團隊採用氫氣等離子體處理褶皺化的石墨烯薄膜,並輔以高溫,逐步減弱並消除石墨烯褶皺。如果在生長石墨烯的同時,引入氫氣等離子體,則生長出來的石墨烯完全無褶皺。

為了全方位表徵無褶皺化的石墨烯薄膜,通過多種物性測量,包括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觀測摩爾條紋和掃描隧道譜(STS)、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直觀觀測石墨烯與銅基體的耦合作用變化、變溫拉曼光譜表徵熱漲率差異等,都表明了這種超平整的石墨烯薄膜,處於與生長基體脫耦合、無摻雜的狀態。由於石墨烯薄膜的超平整特性,因此在清除石墨烯表面其他物質,尤其是石墨烯轉移過程中產生的轉移介質PMMA殘留時,表現出極易清潔的優點。

此外,為了凸顯超平整石墨烯薄膜的優點,即大尺寸和高品質,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不同線寬下的石墨烯量子霍爾效應的測量,線寬分別為2μm、20μm、100μm、500μm。此前,有礙於大尺寸石墨烯樣品的均勻性,石墨烯量子霍爾效應出現的最大線寬為50μm,而生長出來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量子霍爾效應出現的閾值條件,和1μm線寬時測量的本徵石墨烯幾乎相當。更重要的是,對於不同線寬測量,他們的平臺出現閾值幾乎不變。「這表明只有消除褶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大尺寸石墨烯的均質化、高品質。」高力波表示,質子輔助的CVD方法不僅能夠儘可能維持石墨烯的固有性質,還將對今後製備其他種類的納米材料具有普適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質子輔助生長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CVD 方法製備石墨烯,經過了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發展出了包括局部通入氣態碳源等方法在內的多種途徑,成功地生長出釐米級的石墨烯六角形單晶晶粒[8],以及開發多種轉移方式來消除轉移缺陷。然而,這些無點缺陷、無晶界、無轉移缺陷的石墨烯晶粒或者薄膜,其多種物理特性,尤其是大尺寸下電學輸運特性,依然遜色於本徵石墨烯。究其原因,CVD 方法下石墨烯的褶皺,或許是影響其物性提升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 綜述| 超平整低損耗的表面等離激元貴金屬薄膜
    圖1不同金屬的LSPR品質因數的理論極限 2 超平整貴金屬薄膜的製備 除種子層之外,研究表明在金屬中摻雜其他物質也有可能提高金屬薄膜的表面平整度和光學性能。自然,直接摻雜相比於使用種子層製備的超平整薄膜,其各項性能更難預測,因而器件應用前的表徵更加重要。
  • 我國科學家研製成功「吹彈可破」的電子皮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姜凱教授合作,成功研製出一種基於石墨烯材料的新型柔性觸覺傳感器,實現了類似人體皮膚功能,可快速感知微小壓力變化,從而構築了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穩定性的人造仿生電子皮膚。該類器件在消費電子、軍事、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現實版「鋼鐵俠」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試驗者演示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 近日,東部戰區總醫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研製出了一款能夠完成多項複雜動作、負重能力強、續航時間長的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 據介紹,這款可穿戴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具有擬人化結構,是基於仿生學、人機工程學、人工智慧等理論和技術,仿照人體關節力輸出驅動與肌肉組織緩衝、儲能等運動功能進行研製的,能夠實現人—外骨骼系統的高度共融與協同運動。同時,它集合了新型材料、柔性驅動、智能控制、多維傳感、以及人工智慧等多領域技術,實現了人類的智力和機器人的「體力」的有機結合。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仿生薄膜貼一貼 被動製冷無能耗—新聞—科學網
    受其啟發,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基於刻蝕旋塗真空熱固化的新方法,仿生製備出具有長角甲蟲類似結構的柔性薄膜,在被動式輻射降溫的同時,實現了輻射降溫薄膜的宏量製備。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馮冠平:用一片石墨烯薄膜撬動千億版圖
    馮冠平自豪道,「兩個材料」一是超材料,一是石墨烯。分別是落戶於深圳的兩大超級明星企業光啟技術(002625.SZ)和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烯旺科技」)。他最後意識到,與石墨烯在B端的商業化應用以粉料為主不同,薄膜狀才是開啟C端應用的鑰匙,薄膜狀能讓石墨烯開啟更大的消費和應用市場,更好的向toB和toC商業化。「如果要用石墨烯做成軍民兩用的產品,是不是能做到衣服裡面去。因為石墨烯薄膜只要很小很少的一點電就能發熱,它又是柔性的,完全可以實現軍民兩用。像很多女性穿這種石墨烯服飾真正能夠實現既有溫度又有風度。」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學研究室聯合該所條紋相機工程中心,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該光陰極X射線管出射X射線強度可調,能量範圍寬(1keV~100keV),脈衝寬度窄(可達皮秒量級),該技術成功打破其他國家技術壟斷。 傳統的X射線管採用熱陰極方式發射電子,電子再被高壓電場加速轟擊金屬靶產生X射線。由於熱陰極X射線管能耗高、電子束流強度與脈衝寬度調製困難,在某些特殊應用領域受到了極大限制。
  • Carbontech 2020-石墨烯論壇首日精彩來襲
    01 報告目錄 1 石墨烯基礎上的呼氣檢測傳感器的研製及轉化 崔大祥,長江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2
  • 石墨烯膠底鞋在英國研製開發成功
    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研究所的專家們為inov-8推薦了一種用石墨烯增強的橡膠底,特別適用於跑步和健身。在目前的測試下,用這種鞋底做成的運動鞋在1000英裡裡程中表現出較好的耐磨性,比普通跑鞋的耐磨性高出1.5倍。
  • 史偉雲:讓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組長,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史偉雲是業界公認的「金字招牌」,從業37年來,他累計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10000餘例,是國內極少的獨立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超萬例的專家。 創新手術方式緩解角膜匱乏 小小一片角膜對人有多重要?
  • 中國科大發明新型亞克力樹脂材料—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分析有機電極材料應用前景—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70-020-016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課題組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及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同時,實驗證明,這些二維CaCl晶體具有室溫鐵磁性、金屬性、類壓電性,可形成石墨烯–CaCl異質結,且具備顯著的儲氫和釋氫能力。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 冬天太冷,除了暖寶寶你還可以考慮石墨烯「保暖」內衣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該所聯合北京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展開持續攻關這應該是最近一條關於石墨烯的新聞,自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以來,它就成為了21世紀最受媒體追捧的新材料,「黑金」、「新材料之王」等名頭紛至踏來,甚至還有人認為石墨烯會成為矽的替代品。
  • 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新聞—科學網
    地溝油變身環保隔離劑青科大教授研製新技術可替代汙染環境的滑石粉
  • 這款紅花採摘機比手工更溫柔—新聞—科學網
    圍繞上述生產問題,在與梁慧珍的多次接觸和溝通後,李光喜帶領他的團隊,經過數月攻關試驗,終於研製出可攜式紅花採摘機。 李光喜說,目前市面上現有的擠壓拉拔式紅花採摘機主要採取負壓抽吸的方式,效率不高,且抽吸花絲不徹底。這種採摘機採用對輥擠壓後拉拔,加壓造成花絲損傷脫水,花絲粘連易發熱腐爛。拉拔還容易造成花絲下端的籽粒損傷,影響種子發芽率。
  • 熱事件 | 人工皮膚:黑科技「石墨烯」又放大招
    別急,據了解,「石墨烯高分子複合人工皮膚的研製」是世界範圍內首次開展石墨烯人工皮膚的臨床應用研究,預計今年底將發布樣品,2019年推出正式產品。據統計,我國燒傷創傷患者超過3000萬人次/年。當前創面治療存在創面修復困難、治療效果差、復發率高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