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至高境界是求道,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說法,中國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為聖人,而聖人並不需要有上天入地的超能力,也不需要有騰雲駕霧的法術。道不遠人,聖人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也要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慾,但一般人生活在無明的狀態,只是本能習慣性地活著,而聖人有覺解,心安理得,自覺自愿地生活,這兩種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人認為,投資交易就是為了賺錢,目的只是為了獲得財富自由,所以生活就是生活,交易就是交易,這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但事實上,交易者在市場中買進賣出的行為背後是有一種精神力量的。日本人一向追求「劍禪合一」的境界,中國的武俠小說中所描繪的武功最高境界也是「人劍合一」,這種境界在投資市場中指的就是:一種技術工具如果要發揮出巨大的威力,背後應該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再好的交易系統也需要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持。
那麼,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裡呢?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態度、內心精神狀態沒有關係嗎?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指的應該就是一個人的膽量、勇氣、正氣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培養、積累。
很多人都把投資比作是一場戰爭,的確很有道理。只是戰爭是會血肉橫飛、會死人的,而投資市場中失去的只會是你的金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韓戰中,曾經就有一個蛋炒飯的故事,講的是某位戰士因為警覺性不夠,在防空信號發出後仍然漫不經心地吃著蛋炒飯,結果遭到美軍飛機轟炸的悲劇。所以,如果交易和戰爭兩者之間真有相似之處的話,戰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精神態度,投機者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精神態度。
投機者對待交易的態度應該和日常生活中的態度一致。一個人平時就習慣率性而為,天馬行空,難道在交易時不會體現出來嗎?青澤老師在訓練交易員時曾經歸納出的六個字:收心、守心、修心。修心講的就是日常具體事情中修煉自己的心性。舉個過紅綠燈路口的例子,紅燈停綠燈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準守的交通規則,但是有一天你很趕時間,剛好這時紅燈狀態下路口也沒有太多車流,你會怎麼做呢?你是撿個漏直接過去,還是像往常一樣遵守交規等綠燈後通行呢?事情雖小,但這正是體現人格自律性的關鍵時刻。
交易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接受過程,更是一場投機者品性的修煉過程。林廣茂先生在《大道至簡,得之不易》這篇文章中講得非常深刻:「佛學就像物理學,有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理論物理學家通過邏輯公式推導出物理學定理,而實驗物理學家則是通過實驗證明之。佛學的大師、高僧通過學習明白眾生皆有佛性的道理,而佛通過自身證明之,證得即為佛。佛學又不像物理學,實驗物理學家只要證明了,全人類就都可以用了。而佛學別人證明的是別人的,每個人都要通過自身去證得,沒人可以替代。在之前的博客中提到過,如果只是看過,明白,就能懂得,做到,那和尚修成佛陀豈不是和上大學一樣簡單?從這一點來看,交易員所從事的行業更接近佛學的修行,別人的規矩原則是別人的,即使告訴你,也還需要你自己去領悟去證得。」
作為一個投機客,需要在點點滴滴的事情上磨練自己的個性、氣質、精神,而不是簡單的了解市場、了解交易,如此方能在詭譎多變的市場交易中氣定神閒,胸有成竹。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讀論語的目的是在改變人的氣質。巴老爺子也說:「一個在小事情上都無法節制的人,在大事情上同樣無法節制。」所以,良好的交易習慣是需要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的,正所謂「道在倫常日用間」。
--完--
參考文獻:此文部分內容摘選自青澤先生《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