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痛哭一場……」被問到疫情解除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武漢歌手馮翔如此感慨。
在這之前,他知道大家更需要溫暖的聲音、堅持的勇氣,所以他與其他18個國家的音樂人,一同錄製了這首《TOGETHER》。
▲ 盧中強
從策劃到完成僅歷時兩周時間,製作團隊一點一滴收集著50位音樂人真誠的聲音,包括藍調口琴殿堂級人物、格萊美最佳藍調音樂家Sugar Blue,藍調名人堂傳奇音樂人Tom Forst,古巴阿卡貝拉天團、格萊美三項提名組合Vocal Sampling等。截止到目前,陸續還有藝術家不斷發來各自的音樂素材。
「最難的應該說是我們收集到素材之後的取捨,涉及到大量二度創作。目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是5分鐘,然而音樂家們給我們發來的音頻早已超過了一個小時。」談到這首歌的創作幕後,十三月文化創始人兼幕後出品人,同時也是《TOGETHER》原曲《在路上》的作曲者盧中強告訴紅星新聞。
接下來,盧中強還會繼續做後續工作。畢竟,一首歌的容量有限,但是溫暖和愛沒有邊界,在一起,會更美好。
/創作緣起/
音樂家非常關心疫情
今年春節,盧中強是在老家安徽合肥和爸媽一起過的。他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因為在這段時間,陸續有合作的、全球各地的音樂家來關心他們。
▲ 盧中強
從2018年開始,十三月文化旗下創立的世界音樂廠牌「新樂府」便與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圍繞中國民樂展開的「國樂復興計劃」音樂跨界項目,以此推動海內外知名中國民樂演奏家和國際音樂人合作。盧中強介紹,「國樂復興計劃」目前已經邀約了超過30個國家的音樂家在中國做演出,「國樂復興計劃」也已為他們製作了27張專輯,與將近上百位音樂家建立了深厚友情。
去年5月,法國年輕音樂人KEPA來中國參加駐留演出,他也給盧中強發來一段自己有感而發的作品。「我在和葉風聊天的過程當中,跟他提到這些,然後聊著聊著,就想到了說,我們能不能讓這些音樂家一起去做一首歌,把來自世界各地音樂人的關切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出來。」葉風是盧中強二十多年的創作搭檔,也是《在路上》的詞作者。
《在路上》這首歌,是盧中強和葉風在2014年創作的,記錄「民謠在路上」4年幾百場巡演,感謝每一個參與的音樂家和幕後工作者。
「第一版老狼、馬條、鍾立風、葉蓓、許飛,我一招呼就來了,幫我們錄唱。所以這首歌,其實在一開始,就有著公益歌曲的底色在。它是溫暖的,有愛的。」談及為什麼會選擇這首歌,盧中強坦言。從2018年開始,盧中強一直在全球奔走,在世界性音樂活動和展會上,向全球音樂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這個過程中,《在路上》這首歌被循環播放,在國外音樂圈有了一定群眾基礎。所以,當確定了全球音樂家同唱一首歌這個選題之後,也在很開放地和大家討論各種可能性。「結果,這首歌就成了大家一致的選擇。」
/兩周錄完/
合作音樂家分文不取 現在呈現只是素材的1/3
2月1日,他們正式向各國音樂家發出邀請,然後不斷根據收集到的反饋去優化,包括由葉風創作了統一的英文副歌等等。
「在我們發出邀約之後,音樂人們普遍反應都是支持、積極參與,當然出於他們對於各自專業的較真,有些人實在不具備創作和錄音條件,他們也選擇了第一時間通過郵件表達無法及時參與的遺憾和歉意。」盧中強介紹,合作的這些音樂家檔期都很緊張。「2月份,像KEPA是在一整月的歐洲巡演,Tom Forst是個人專輯的發片,Vocal Sampling忙於古巴一檔兒童音樂節目的製作……再加上他們對音樂都有很高要求,最終我們儘可能尊重每一位音樂家的意願,在2月14日完成了目前這個版本。」
▲ 馮翔
盧中強把原作《在路上》的編曲和原唱發給每一位藝術家,但也只是參考,在副歌的歌詞已經寫好的情況下,主歌部分他希望藝術家能融入自己對中國的關心與愛,用自己寫的詞演唱出來。
而每一位音樂人發來的音頻視頻,都會第一時間感動盧中強。「Vocal Sampling,這是一支成軍30年的古巴阿卡貝拉天團,格萊美三項提名組合。今年1月初剛剛長途跋涉來中國,為安徽春晚創錄了一首《鳳陽花鼓》,又去四川參加了義演;坐了30多個小時飛機才回到哈瓦那沒幾天,然後7個人又因為這首歌聚在一起。他們為了錄音前後排練好多次,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音軌素材。大家在現在這個版本裡還只能聽到一小部分。」
還有格萊美最佳藍調音樂家Sugar Blue,他是鮑勃·迪倫、滾石樂隊的御用口琴大師。「這一次的疫情他和家人選擇留在上海。在上海的家裡,他錄了這首歌的口琴,還親自演唱。他媳婦幫他拍視頻,他的兒子站在鏡頭前,大聲喊出了『中國加油』。」
盧中強告訴紅星新聞,其實現在所發布的視頻素材和音頻素材數量只是目前收集總量的三分之一,截止到視頻製作完成,仍然還有很多音樂家陸續發來新視頻。「最難的應該說是我們收集到素材之後的取捨,涉及到大量的二度創作。目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是5分鐘,然而音樂家們給我們發來的音頻早已超過了一個小時。這要感謝我的搭檔葉風,他把音樂人各自用母語創作的歌詞,整理成現在這個版本,英語、西班牙語、俄語、義大利語,非常美。還有十三月的音樂總監周俠,在特別短的時間內把每個音樂家的表達出色地整合在一起,完成了現在的這個版本。」
其實,中國唱片集團為這首作品的製作也留了一些預算,一直到視頻製作完成,這筆預算一分錢都沒有動。「沒有一個音樂家提出費用問題,要知道他們在國外租錄音棚是很貴的,他們只會傳過來素材後不斷地追問合不合適,如果不好,可以再重新去錄製,非常感人。」盧中強感慨。
/武漢歌手唱響第一聲/
坦言抗疫歌曲發自內心
《TOGETHER》的第一句,是來自一位中國音樂人的聲音。他叫馮翔,來自武漢。今年在湖南衛視元宵晚會上,張新成演唱的那首《漢陽門花園》,便是他的作品。「馮翔是我敬重的音樂人,他的唯一一張武漢方言民謠專輯也是我製作的。《漢陽門花園》這首歌是2016年做的,武漢音樂人平實記錄武漢的美好的一首歌。」盧中強解釋,疫情期間他和馮翔保持著特別緊密的溝通。在最開始的策劃中,這是一個完全由國外音樂家完成的項目,然而在進入後期之後,盧中強老是覺得差了點什麼,直到把身居疫區中心的馮翔連線進來,「一下子,這個扣就解開了。」
▲ 馮翔
作為參與歌曲演唱的唯一一位中國音樂人,馮翔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溫暖、陪伴。「在家二十多天,每天都會經歷生離死別,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支持。」
馮翔告訴紅星新聞,「希望通過這首歌,告訴大家在武漢的我們並不孤單,大家都在以各種方式支持我們,陪伴我們。」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是馮翔在陽臺上錄製的。「在陽臺上錄了幾個晚上。白天錄不了,晚上安靜一點。剛拿到歌的時候,其實沒太多想法,只想著錄好點,畢竟錄音條件不好,所以,基本上都是在想怎麼才能讓錄音聽起來質量更高一點。後來歌詞在調整,我也就一遍一遍改,一遍一遍錄。再後來,聽到了其他音樂家錄的部分,一下子感覺到了他們的溫暖和支持。後面錄音就快多了,因為,我覺得跟其他音樂家們的感情融到了一起。」
元宵晚會之後《漢陽門花園》在武漢人的朋友圈中熱烈傳唱,登上熱搜,成為了療愈的「防疫歌曲」。馮翔坦言自己沒想過這首歌會被那麼多人喜歡,「被很多人轉發、關注,跟湖南衛視元宵晚會上張新成的演唱有很大關係。另外,我其實沒感覺到現在喜歡這首歌的人群跟過去喜歡這首歌的人群有什麼太大變化。我在2014年寫了我在痛苦中對童年、對外婆的回憶,是我給自己的安慰,這可能是一些人的共同情感。在現在這個時期,大家都在經歷苦難,所以會翻出來這首歌作為給自己的安慰。希望苦難儘快過去吧。」
馮翔坦言,只要是發自內心的音樂作品,就有存在的價值。面對災難,需要所有人以積極、勇敢的心態去戰鬥,也需要愛的關懷和療愈。「所以,在每一次災難來臨後,都會有音樂。」
武漢疫情來臨之後,武漢心理醫院、精神中心一直在給武漢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的醫生、病友們積極地做心理輔導,而馮翔也以音樂治療師的身份參與其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他透露,這段時間他在自覺地做一些治療性的事情,比方在直播裡給大家唱一些能緩解情緒、促進睡眠的歌曲。後來,武漢市心理醫院組織了針對新冠病友和醫護人員的心理援助遠程課程,他參加了一期,講了怎麼用音樂給自己的情緒做梳理和慰藉。
馮翔透露,曾有一位資深治療師給他轉帳,說這是治療費,並說那是她那麼久以來第一次放鬆下來,痛哭了一場。
在馮翔看來,歌手、音樂治療師都是用音樂與人交流,只是側重點不太一樣。「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目標很明確,就是利用音樂工具和心理治療原理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可能因為我有這個背景,所以我會把歌手這個身份看得很淡,而且每一次創作或者演唱,我可能更在乎我能不能讓交流變得更好。」
紅星新聞記者 任宏偉 圖據受訪者
編輯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