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國音樂人翻唱中國民謠疫情期間為愛發聲|together|盧中強|vocal...

2020-12-17 騰訊網

歌曲《TOGETHER》(《在路上》全球音樂人版)封面。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2月20日訊(記者 董小迪)距離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出現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國人對「春天」的盼望似乎超越了以往,人們翹首盼望溫暖,也盼望希望。而在中國之外,疫情的變化同樣牽動著一群情系中國的音樂人的心,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傾訴心聲,為武漢、為中國加油鼓勁。

2月19日,由中國唱片集團、十三月文化、中國網、澎湃新聞聯合出品,19個國家、50位音樂人參與翻唱、演奏的歌曲《TOGETHER》在中國網首發,並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線。《TOGETHER》改編自中國民謠《在路上》,歌詞由西語、英語、俄語、義大利語組成,演唱者匯集了格萊美最佳藍調音樂家Sugar Blue,藍調名人堂Tom Forst,曾獲格萊美三項提名的古巴阿卡貝拉天團Vocal Sampling等諸多音樂人。

歌曲上線以來,海外社交平臺上的網友紛紛留言支持。來自新加坡的Louis Wong寫到:每個人都在為抗擊病毒竭盡所能,有了這麼多人的支持和鼓勵,疫情並不可怕,前方一定有希望。網友Priscilla Ho在評論中說:「我們與你們同在。讓我們攜起手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古巴的阿卡貝拉天團Vocal Sampling在古巴使館表演「國樂復興計劃」作品《步步高》。受訪者供圖

未被接受的酬勞

《TOGETHER》的發起人之一是十三月文化總經理、職業音樂人盧中強。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初,他就收到了不少外國音樂人的問候,在關心與擔憂之餘,他們也頻頻向盧中強表示,自己想做點什麼。

盧中強的音樂靈感就這樣被激發了,他想起了曾頗有影響力的中國民謠《在路上》,便決定對這段溫暖、好聽的旋律進行再創作,由外國音樂人用母語填詞、演唱,以音樂為國人賦能。

盧中強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響應,一些外國音樂人主動要求加入。最終,他集結了19個國家的50位音樂人,武漢方言民謠《漢陽門花園》的演唱者、湖北籍歌手馮翔也應邀作為中國的代表歌手。直到歌曲上線的前一天,還有外國音樂人給盧中強傳來素材。

而讓盧中強驚訝的是,他準備的預算竟一分錢也沒花出去。「沒有一個音樂人要錢,就連我們合作的視頻團隊也表示自己不收錢,而且,每個音樂人把素材傳過來之後都會詢問是否合格,不合格自己再重新錄製。」

在盧中強看來,這些音樂人的反應與他們此前的經歷不無關係。兩年前,十三月文化與中國唱片集團曾共同發起了「國樂復興計劃」,先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上百位音樂人因這一計劃走進中國,在這裡生活,與國內的音樂人共同交流、創作,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盧中強覺得,在《TOGETHER》這首歌裡,他們不只是格萊美獲獎者、世界音樂獎得主、藍調名人堂音樂家,更是情系中國的誠懇歌者和為愛發聲的音樂人。

正如巴基斯坦網友Sajad Hameeduddin的評價「這首歌體現出了我們的團結,我們有著相同的喜悅與悲傷。」盧中強認為,《TOGETHER》唱出了這些音樂人對中國的愛。

「國樂復興計劃」的製作團隊成員。受訪者供圖

晨昏顛倒的日子

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房成義是《TOGETHER》的出品人、監製之一,疫情發生以來,中唱集團已經出版了不少優秀的抗疫歌曲,在他看來,《TOGETHER》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國際性。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不是單純發生在中國的獨立事件,在這次疫情中,中國為全球人民的健康、安全作出了努力和貢獻,中國的一些舉措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和讚嘆。這首歌匯集了全球音樂人共同演唱,恰恰也象徵著全球人民的關注。」房成義說。

「國際性」在賦予《TOGETHER》特色的同時,也為創作者們提出了不少難題。

盧中強一度擔心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唱版本聽起來會天差地別、難以融合,對他來說,19個國家、50位音樂人、非面對面的二次創作是一次難度很高的挑戰。

因為和外國音樂家們有時差,盧中強與他的團隊熬過了一段晨昏顛倒的日子。聯絡、溝通,音頻整理、編輯、縮混,視頻剪輯……為了儘快完成歌曲,《TOGETHER》的音頻團隊成員有兩天幾乎沒合過眼,視頻製作人員大概有四天每天只能休息一兩個小時。

而與此同時,外國音樂家們克服的困難也不少。

法國音樂人KEPA在巡演途中錄製了第一軌吉他;古巴的阿卡貝拉天團Vocal Sampling剛剛結束在中國的節目錄製和義演,長途飛行了30多小時回到哈瓦那,就再次齊聚一堂為中國發聲;藍調名人堂Tom Forst在新專輯發行的緊張工作中參與了錄製,還剪輯了一支完整的視頻;拉脫維亞樂隊ZeMe收到素材的第二天就要開始印度巡演;北愛爾蘭音樂家Jason O』Rourke正在柬埔寨的山村參加國際交流項目……

法國音樂人KEPA在中國駐留參演即墨古城民謠季。受訪者供圖

來自友人的心願

這場跨越國界的合作在國內外都迎來了不少好評,歌曲上線後,房成義收到了很多關心,詢問他還需要哪些支持,不少平臺和音樂人給他打電話,希望能參與此事並幫助推廣。

海外社交平臺上的網友Goutam Bhattacharya表示:歌曲的初衷值得稱讚,我們與中國的朋友同在。來自千里達及托巴哥的Isha Hosein在評論中呼籲:歌曲很好聽。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國人民祈福。

《TOGETHER》給盧中強的感動與驚喜是巨大的,他沒想到這次創作能這麼成功,也沒料到從想法到誕生,《TOGETHER》只用了兩周左右的時間,他覺得這個製作周期與類似歌曲相比可謂「非常快」。

但盧中強也有一點遺憾,因為最終上線的《TOGETHER》只有短短5分鐘,而音樂家們發來的素材卻將近60分鐘,盧中強想在未來把餘下的素材通過出品方之一的中國網平臺進行傳播。

「我想讓大家知道,這些音樂人有多想讓中國好起來。」盧中強覺得,這段時間他看到了各國對中國的支持,也能看到了一些孤立和汙名化中國的行為,但他還是想告訴國人,我們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還是朋友,還是相互關注和關心的。他想讓國人沒有孤獨感。

這個想法和房成義不謀而合,「我覺得有必要推出這樣一首國際性的音樂,反映真實的情況。這次疫情不只事關中國,也事關全球,這個時候更需要人們準確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歌曲讚美了愛,謳歌了英雄和奉獻者,希望也能給患者和被隔離者等與疫情戰鬥的人帶來鼓勵。」

相關焦點

  • 全球50位音樂人錄抗擊疫情公益歌,武漢歌手唱響第一聲
    ,面對這一當前人類社會共同的挑戰,由中國唱片集團與十三月文化聯合製作,包括多位葛萊美獎得主在內的50位「國樂復興計劃」全球合作音樂人,迅速行動起來共同翻唱了一首曾被廣為傳唱的「民謠在路上」主題歌《在路上》。
  • 50位音樂人錄製抗疫歌曲《TOGETHER》 出品人和武漢歌手揭秘幕後
    盧中強介紹,「國樂復興計劃」目前已經邀約了超過30個國家的音樂家在中國做演出,「國樂復興計劃」也已為他們製作了27張專輯,與將近上百位音樂家建立了深厚友情。 去年5月,法國年輕音樂人KEPA來中國參加駐留演出,他也給盧中強發來一段自己有感而發的作品。
  • 如果這就是新民謠,就讓「民謠」去死吧
    「作為一份公共媒體,它一年僅選出的一張唱片應以公共性為前提,這是只做了一千張的《縣城記》恰恰缺乏的。」 相隔十年,如今五條人一次次淘汰和復活,與當年的授獎如出一轍。節目裡的嘉賓個個都愛他們——愛他們的不羈、風趣,但節目裡的嘉賓也個個都不屑他們,五條人在臺上演出,他們不用耳朵倒用眼睛,只看歌詞板和舞姿搖擺。
  • 「民謠代表」老狼領銜「敲響」致敬Bob Dylan翻唱之門
    它是Bob Dylan為1973年的電影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量身定做的原聲帶中的一首歌,其創作初衷本是講述了一個人臨終前的懺悔和對生活的眷戀,受到世界範圍廣泛的喜愛,因有無數音樂人借翻唱此歌來表達鑄劍為犁的反戰主題,故而這首歌也就被世人籠統的歸於Bob Dylan諸多的反戰歌曲系列中。
  • 青島即墨回答何為「古城+」 古城音樂綜合體國內首創
    此時,盧中強和他的「十三月文化」已經憑藉「民謠在路上」成為音樂界民謠推廣的首選平臺,為民謠的民族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推廣;而「新樂府」更是盧中強將中國戲曲、國樂進行跨界融合的範例,實現了十三月文化「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的slogan。
  • 中國民謠音樂史:民謠從何時起變成了流行歌曲?
    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七十年代初的臺灣,隨後傳入大陸,羅大佑、劉文正等人的歌曲,給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音樂上的啟蒙。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校園民謠是由大學生創作於校園之中,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最開始只是在草坪上創作和演出,高曉松回憶起草坪年代,最鼎盛的時期是在1990年,那時幾十個學生聚集在一片草坪上,或點唱某人經典,或各唱新作,或翻唱別人歌曲,有時還會即興命題寫歌。
  • 南京市民的烏託邦,民謠圈的「中年危機」
    老狼、周雲蓬、張瑋瑋、萬曉利、劉堃、馬條、蘇陽、臧鴻飛、馬頔、宋冬野、邵夷貝等知名民謠音樂人紛紛到場,有網友稱"原地就是一場音樂節"。當晚,朋友圈也被晚上宴席期間的合唱視頻刷屏。老狼、馬頔、宋冬野等端著酒杯,一群奔四奔五奔六的中年人挨桌敬酒、唱歌,沒有熒幕前的一絲拘束,整個聚會瀰漫著一股烏託邦的美好。
  • 中國民謠音樂史:從《同桌的你》到《南山南》,民謠變成了流行歌曲?
    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校園民謠是由大學生創作於校園之中,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各個高等學校,最開始只是在草坪上創作和演出,高曉松回憶起草坪年代,最鼎盛的時期是在1990年,那時幾十個學生聚集在一片草坪上,或點唱某人經典,或各唱新作,或翻唱別人歌曲,有時還會即興命題寫歌。
  • 這首歌被翻唱了50年,連韓寒也改編過!被譽為最好聽的民謠神曲!
    有這麼一首民謠歌曲,自從1961年發行以來,就受到了大眾的廣泛喜愛,50多年以來一直被翻唱,成為了史上被翻唱次數最多的重唱歌曲(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演唱同一樂曲)。這首歌的名字叫做《Five hundred miles》(中文翻譯 五百英裡)。
  • 騰訊音樂人月亮沙龍第九期完美收官 業界大咖解析方言民謠新魅力
    嘉賓們從「方言民謠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方言民謠的困境與危機」、「方言民謠的機遇與未來」、「民謠音樂人的自我實現」等多維角度及議題出發,分享切身經驗及從業故事,解析方言民謠案例,探索方言民謠發展新態勢,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乾貨滿滿的沙龍分享。
  • 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對我的關注和疫情都快過去
    疫情期間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因為一首《早知道在家待這麼久》火遍全網。他手握一把三弦,用西北方言詼諧幽默地演唱居家隔離故事,網友們一邊聽一邊笑:「土潮土潮的,說的就是他了!」近日,剛剛參加了西北當地歌會「花兒會」的張尕慫來到北京,趁著空檔,本報記者對張尕慫進行了專訪。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五條人也好,野孩子也好,每一個民謠歌者,他們都是大地上的察者,如今我們探討民謠,也是在探尋打開世界的方式,探尋我們打開自己的方式。回顧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按照年代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沈慶等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民謠,他們是學院派和唱片工業的精英。
  • 歌手老狼朋友圈中的「together at home」
    北京時間4月19日, 02:28,音樂人老狼在自己朋友圈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有意思嗎?」此時距美國音樂人Lady Gaga召集舉行《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線上特別慈善音樂會開始還不到半小時。「自己在家,就說要不也玩一把?沒想到那麼多朋友跟進。」
  • 聲入人心男團Super Vocal全新演繹民謠歌曲《春風十裡》
    聲入人心男團Super Vocal演唱《春風十裡》,美聲翻唱民謠大膽創新上一期節目中,聲入人心男團Super Vocal選唱了一首名聲大噪的搖滾歌曲《Radioactive》,除了新編中文詞之外,美聲的唱法與搖滾內核互相碰撞下,爆發出激昂熱血的能量,也讓歌曲的情感表達更直接生動。
  • 中國移動咪咕音樂公益影響力獎項揭曉 第十四屆咪咕匯為愛發聲
    在2020年進入倒計時之際,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裡,從共抗疫情到扶貧攻堅,企業媒體與社會大眾無一不在為踐行公益、助推社會正能量而行動。咪咕音樂也用特別的方式為愛發聲,用音樂傳遞愛。 為傳遞全民公益能量, 12月5日於廣州啟幕的雲上盛典 吾即C位——神武4·動感地帶第十四屆音樂盛典咪咕匯上,將首次設置公益環節,頒發2020十佳優秀戰「疫」音樂作品、2020視頻彩鈴社會正能量傳播獎、2020音樂愛心大使三大「2020咪咕音樂公益影響力獎項」,致敬這一年裡用音樂為愛發聲、傳遞公益正能量的榜樣音樂人及媒體。
  • 中國民謠30年:話題和流量終將遠去 留下來的是歌
    五條人也好,野孩子也好,每一個民謠歌者,他們都是大地上的察者,如今我們探討民謠,也是在探尋打開世界的方式,探尋我們打開自己的方式。回顧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按照年代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沈慶等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民謠,他們是學院派和唱片工業的精英。
  • 從線上到線下,騰訊音樂人原力計劃用內容連接音樂人與樂迷
    僅2019年,原力計劃就以10張包容多種流派風格的"原力合輯",收入優質原創佳作104首、音樂人103組,讓所有人看到了更多中國新生代音樂人創作的多種可能性,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曝光。無論是廣為人知的還是小眾圈層的,海量原創音樂內容都受益於騰訊音樂人提供的平臺與賦能,得以到達更多人的耳邊、面前。
  • 中國6大民謠歌手,我猜你只認識趙雷
    趙雷1986年7月20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民謠歌手、音樂人。2011年,趙雷發行個人第一張唱片《趙小雷》,趙雷也因此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在他三十出頭的年紀,迎來了一場爆紅,一首《成都》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
  • 300位音樂人溫暖發聲,「相信未來」義演落幕,復盤中國版「One...
    令人好奇的是,17天策劃,130組、近300位音樂人參與,幾大音樂平臺共同發起的中國版「One World」,是如何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成形、持續並發酵,並正式上線?疫情下全新表達:華語樂壇集中展現「相信未來」由阿里文娛旗下大麥聯動微博、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共同發起,優酷擔綱內容製作,130餘組音樂人參演,堪稱中國音樂史上最大規模的線上義演。整個義演以「對抗焦慮,回歸日常」為主基調,節目形式不拘一格,流行、搖滾、民謠、古典等多種音樂形態多元呈現。
  • 光譜背後的Bob Dylan,不僅僅是民謠與情懷
    倒不如以歌曲為點,挑幾個要點來說。他是偉大的音樂人,但他的嗓音,一直存在爭議。喜歡的甘之如飴,不接受的話,就... ...比較一言難盡了。作為早慧的音樂人,Dylan念高中時便開始組團,在學校表演搖滾作品時,被校長直接封麥,說是太鬧了(潛臺詞也許是「唱得太古怪/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