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國的社會性質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都歸咎於清政府的腐敗和慈谿的賣國求榮。國家陷入如此大的危機,很多有志之士開始奮發圖強,想用實際行動來拯救大清。其中有林則徐、嚴復等人開開眼看世界,將西方的典籍帶入中國,還有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實行的洋務運動,想要富國強兵。
除了上述說到的人,還有一位有志之士宣揚西學,想把西方的君主立憲套到大清上去,他就是康有為。對於康有為我們的印象可能是維新變法,但是他在維新變法失敗後光速逃到了外國,還謊稱自己有皇帝給的詔令,以救國的名號換取了大筆資助。
但其實拿到這些財產之後,他並沒有展開實際的救國運動,而是全都花在了自己的各種吃喝玩樂上,甚至還在歐洲用150萬購買了一座小島,沒有任何一點和救國有關,那現在這座小島如今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呢?
我們先來說康有為,他於1858年生於廣東南海的一個地主家庭,他不僅家庭條件優渥,他自己的天賦也非常出眾,良好的基礎讓他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而且當時廣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經常有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他便受到了許多西學的影響。
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正式通過《瀛寰志略》開始接觸西學,五年後他深知傳統迂腐的老派文化無法拯救危難中的中國,他便大量學習西方文化。在光緒年間,他曾多次上書央求改革,多次失敗後,終於在1989年被皇帝召見,開始施行變法,但由於慈谿和守舊派的極力反對和幹涉,不出百日就變法失敗了。
百日維新失敗後,慈谿開始抓捕維新派人士,康有為馬上逃到了日本,但被清政府發現。於是清政府向逼迫日本政府交出康有為,於是日本便將康有為送到了加拿大,之後的幾年,康有為一直打著振興中華的旗號世界各地旅遊活動。
後來,康有為到了歐洲的瑞典,根據史料記載,他是第三個到達瑞典的中國人,於是他被瑞典的美景所驚豔,很快就愛上了瑞典。他在自己的遊記中寫道:「瑞典百千萬億島,樓臺無數月明中...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他就是在瑞典買的小島,這座小島的位置在斯德哥爾摩東南沿海地區的富人區,他不僅花錢買了小島,還花費萬千克朗修建中式園林,名為「北海草堂」。
康有為為這座小島總共付出了六萬餘克朗,根據當時的經濟水平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150萬。這無疑是一筆巨款。但他在北海草堂只過了三年的時光,三年後又受到清政府的影響去往紐約,此後他又以「帝國憲政會」的名義活動。
1911年八月爆發了武昌起義,次年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宣布滅亡,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終於結束。當時心裡只有君主立憲的康有為十分失望,於是想法設法想讓溥儀復位,不僅宣揚孔教,還聯繫軍閥。在1917年他和張勳發動復闢的兵變,很快就遭到了鎮壓,康有為受到了通緝,流亡到上海。
如此多的失敗讓康有為受到巨大的打擊,也消磨了他的革命熱情,晚年的他留在了青島。而他之前購入的那座島,在百年後的今天因瑞典政府以無人繼承為由收回了,如今它有了新的名字「Restaurangholmen」,但當地的華人還會叫它「康有為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