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鬥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偉大節日。
在這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雖然男性攝影師的數量要超過女性,但一些女攝影師與男攝影師同場競技取得驚人的成績,並成為攝影大師。
(一)與男人一樣工作的新聞攝影師——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是20世紀傑出的新聞攝影師,親身經歷了二戰時期的莫斯科保衛戰,並且成為當時能採訪史達林的唯一西方記者;冷戰時期又親赴朝鮮戰場;而她在美國國內所拍攝的社會新聞圖片也同樣能看出一位新聞攝影師所具備的職業良知和人道主義精神。對於攝影事業的痴迷和敬業精神,足以讓男士們也倍感欽佩。身著B-3的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拍攝時間是1943年2月。當時美國陸軍航空隊(後來的美國空軍)正在轟炸突尼西亞,瑪格麗特成為第一個隨同空軍執行戰鬥任務的女性記者。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在工作中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的一生似乎與第一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人們普遍認為工業攝影只是男人幹的事的時候,她卻打破了這種看法,成為第一個工業攝影記者,隨後不久即嶄露頭角。1930年,她成了《幸福》雜誌的第一個攝影記者。六年後,她為第一期《生活》畫報拍攝了封面照片,並為其中的重要文章配了圖片。
懷特的--生充滿傳奇般的經歷。她幾番出生入死,執意追求轟轟烈烈的生活。在紀錄歷史的同時,她自己也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好萊塢曾以她的經歷為素材攝製了故事片《救生艇》。
早年歲月
懷特於1904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龐德布魯克。她的父親是個頗有成就的工程師兼發明家;母親是一位開明的女性。在父母的影響下,懷特從小就對大自然和科學發生興趣,決心做一個爬行動物學家。她在哥倫比亞大學上一年級時選修了藝術攝影課程。在大學高年級時,她拍攝了不少出色的校園風光照。大學畢業後,她來到了房產業發達的克裡夫蘭市,當地的房地產經紀人紛紛僱她拍攝房產廣告照片。但懷特的興趣不在建築攝影,而在工業攝影。
隨著克裡夫蘭市工業的發展,懷特終得以從事工業攝影。她經常爬到廠房的平頂上尋找理想的鏡頭,全然不顧周圍的大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她拍攝的表現奧斯蒂鋼鐵廠中沸騰翻滾地流動的鐵水的照片很為成功。為此,該廠以100美元的價格買下她的照片。從此,懷特開始了工業攝影家的生活。
1929年,《紐約時報》編輯兼發行人H?盧斯在一家報紙上看到懷特拍攝的照片時大為讚賞,於是邀她來紐約商談《幸福》雜誌創刊事。懷特因感自己在克裡夫蘭的事業止處於上升階段,所以不願意到紐約去工作。她只好與盧斯籤訂一個年薪為12,000美元的兼職合同。
《幸福》雜誌創刊號主要文章的配圖均是由懷特拍攝的。很快,該雜誌以優質的紙張、精緻的印刷、高質量的圖片躋入美國最有影響的雜誌之例。
《幸福》雜誌使懷特螢聲全美,聘約紛紛而來,其中包括拍攝紐約克裡斯雷大廈的聘約。她十分喜歡這座雄偉的建築物,於是便欣然應聘。1930年,她把工作室搬到該大廈61層的一房間裡。此時,她常爬到窗戶外,到大廈的排水管上拍攝照片。 排水管狀如飛機尾部,僅約七尺,寬約4尺,從大廈的樓頂突兀而出,到上面拍照,時刻有墜落身亡的危險。懷特就是憑著這種獻身精神,執著地追求著地所熱愛的事業.
天涯浪跡
1930年,懷特成為第一個獲準進入蘇聯採訪的西方攝影記者。在此之前,蘇聯從未對任何西方攝影記者開放過。按照規定,蘇聯政府負責她這次來訪的全部費用,但是她必須將所拍的全部照片交給蘇聯政府審批。此後,她又多次應邀去蘇聯。她所拍攝的蘇聯工業照片具有靜與力之美。開始,她只對蘇聯的機器感興趣,把人物作為陪襯。但在後來的幾次蘇聯之行中,她把焦點對準工人、普通老百姓,拍攝了不少反映農婦、兒童的鏡頭。
1936年,懷特偶然了解到,作家卡爾達艾正在尋找一位攝影師拍攝他的紀實性小說《你見過的人》。懷特與卡爾達艾見面交談後,決定與他一,起到南方去報導那裡的佃農的生活。
1936年,懷特與盧斯籤定了一份新的合同,為新創刊的《生活》拍攝圖片。她拍攝的表現下班後的大壩工人的照片被選中,作了《生活》創刊號的封面。雜誌編輯在序言中寫道,懷特的紀錄美國第一線生活的照片"為人們展示了一個新的世界。"
1938年春,懷特又一次與卡爾達文合作,來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了《多淄河的南部》第二部。翌年兩人結為夫婦。
1941年春,懷特和卡爾達文帶著617磅重的行李,其中600磅是懷特的行李,再次到蘇聯旅行。懷特帶了5架照相機,22個鏡頭,3,000個閃光泡。當時納粹德國的飛機正在大肆轟炸莫斯科,它是唯一留下來外國記者。從她下塌的旅館的陽臺可以望見克裡姆林宮。從那兒,她拍攝了克裡姆林宮遭受空襲時的情景。同年9月,他們從莫斯科回國,帶回的照片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懷特的蘇聯之行和她為《幸福》雜誌以及《生活》所做的出色工作,使她成為頗有名望的攝影家。她以楔而不舍、勇於獻身的精神和傑出的成就成為美國人所崇拜的女性。在1935年的民意測驗中,她被列入美國20名著名女性之一;1936年,她又被列入全美10名最著名女性之一。
二次大戰時戰火到處燃燒,懷特經常出現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1942年8月,她到英格蘭拍攝美軍B-17轟炸小組參戰情況。後來又到南非作攝影報導情況。在從北非去南非的途中,她所乘的那艘船被魚雷擊沉,許多人喪身海底。她奮力遊上一隻救生艇,與死神搏鬥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獲救。1944年,好萊塢電影導演A?希區科克根據她的經歷攝製成故事片《救生艇》。
1944年12月,懷特乘坐美軍的B-17轟炸機,用K-20航空攝影機拍攝轟炸納粹空軍基地--奧茹納機場的情景。戰爭臨近結束時,她到喬治?巴頓將軍的部隊採訪,拍下了許多優秀的照片,其中包括一代名將巴頓將軍的那張肖像。
大戰結束後,雄心勃勃的懷特又在尋找新的挑戰。1946年3月,她赴局勢動蕩的印度,並在那裡呆了三年,拍下了許多軍官、宗教領袖和農民的形象,還紀錄了印巴分裂帶來的流血事件以及人民忍飢挨餓的慘象。
懷特在印度期間拍攝的最著名作品是《齋日裡的甘地》。甘地不喜歡閃光燈,但他那間小屋實在是暗極了,只有一束陽光透過高高的窗戶照射進來,而這束陽光又正好對著她的鏡頭。這樣就必須避開這令人討厭的炫光。懷特與甘地商量許久,甘地最後勉強同意她使用三個燈泡。在這幅作品中,懷特利用柔和的影調表現甘地赤膊紡紗時的情景,把一個恭謙、和善,但堅決抵制英國殖民統治的普普通通的人的形象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1952年,懷特患了"帕金森"病。但她仍為《生活》雜誌工作、1957年以後,她的病情加重了,再也無法從事攝影工作。
在以後的歲月裡,懷特與病魔進行了14年艱苦的搏鬥。她先後動了二次腦手術,希望能減輕病症,但效果不理想。她從來不承認失敗,她說:"是的,我要儘量客觀地去面對事實。但是,我決不向疾病屈服!"在此期間,她完成了一部極為暢銷的自傳體小說《自畫像》同時還繼續為《生活》撰寫文章。
l971年8月27日,懷特與世長辭了。無疑,她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懷特說:"我所走過的道路,我所進行的事業,並不是出於偶然……這一切都是根據我自己的意願設計出來的。"在她最後的日子裡,她吃力地寫道:"一個人只有通過他的行動才能使其一生變得完整……你必須對你所作的事以及你所影響的人負責。在你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只有你所作的工作顯示出你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