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不是東野圭吾最負盛名的作品,相比於《放學後》、《嫌疑者X的獻身》等獲得江戶川亂步獎與直木獎以及《白夜行》等數度入圍直木獎的小說,《惡》實在是顯得落寞不少。
然而這並不影響其作為東野圭吾一部從形式到結構到內容都充沛飽滿的傑作地位。
1996年,東野圭吾創作了《惡意》。
也就是從中這個時期起,仿佛人們看推理小說,並不僅僅為了驚險刺激的情節,同時也對人物的犯罪動機開始感興趣了。
《惡意》在本質上行其實是一本手記體推理小說。
通俗來講,就是用第一人稱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可以讓我們輕鬆的產生代入感,同時,更重要的就是,這樣可以讓視角與感受能夠潛在同化,進而這樣可以更有機會、更順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點巧布迷局,引人入甕。
相比於東野圭吾以往的利用千頭萬緒的線索來打造讓人不寒而慄的寫作風格,這次的《惡意》中,一反常態,他將筆墨著重用於揭穿兇手的動機,抽絲剝繭,層層揭開兇手真正的目的。
你會發覺,讀完《惡意》,才算是真正的了解東野圭吾,才算是真正的讀懂人性!
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察加賀恭一郎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
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警察加賀很快的根據現場的菸頭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確定他就是兇手。
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
因為,針對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
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這是多麼的可怕啊,它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別人的軟弱,身邊的人越優秀越是突顯自己的失敗,於是這些失敗的參照物就成為了妒忌和憤恨的宣洩口,一個不經意的表情、動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惡毒的含義,經年累月,成為惡意最好的溫床。
野野口其實就是那隻魔鬼!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我想《惡意》要傳達的也有這樣的意思。
《惡意》在最大也最匪夷所思的節奏安排,在全書未及四分之一處,兇案告破,光榮偉大英明的辣手神探在篇幅僅僅八頁的記錄中便找到了破案的關鍵。
在曲折的推理作品中最大的包袱,居然如此稀鬆平常地抖落了,結果揭曉了,因此,讀完它,經常會給人一種不寒而慄,頭皮發麻的感覺。
東野圭吾在《惡意》中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又一個反轉,從陰謀實施到真相大白間的精巧設計,令讀者讚嘆不已。——《出版家周刊》在《惡意》中,東野圭吾將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現實主義和阿加莎·克裡斯蒂式的經典偵探解謎故事結合得爐火純青。——《華爾街日報》當你以為東野圭吾已經窮盡了詭計的所有可能性時,他就祭出一個新的來讓你大吃一驚。——《科克斯書評》
《惡意》作為一部推理小說,極盡曲折複雜周密;同時又深刻揭示了人性,達到很多純文學作品未能達到的深度。《惡意》可與同一作者的《紅手指》對照著讀。在《惡意》中,惡是沒有底線的;在《紅手指》中,善殘存於惡的底線之下。——止庵潛伏在《惡意》故事底下的,是一條黑色的河流,名為人的「惡意」。雖然可以聽到流淌的微弱水聲,卻無法輕易看到它的流動。——桐野夏生
他帶我們走進了那幽暗的森林。告訴我們,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這世界真的有毫無來由的惡意。
至少這對我而言,是一種警醒。
《惡意》這本書的情節遠比我敘述的更精彩,正如故事本身一樣,你看到的都是我想讓你看到的。這本書被評論界和眾多讀者視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
如果你沒看過,不妨一起看一看,看看人世間的惡意到底有大,人心可以有多壞?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考,期待你新的想法。
全書只要39.9,也就是一頓午飯錢,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