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惡意》:讀懂人性之惡,方知善意難得

2020-12-15 騰訊網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書是東野圭吾的《惡意》。

一件精心布局的謀殺,牽涉出人性中最殘忍、狹隘的惡意。東野圭吾用一個精彩的探案故事,為我們揭開的不僅是一件案情,更是人性之惡。

知名作家日高邦彥被殺於寓所,現場目擊者只有他的新婚妻子日高理惠和同為作家的好友野野口修。而負責辦理此案的竟是野野口修曾經在學校的同事——加賀恭一郎。野野口修告訴加賀,他決定把這一天記錄下來,而這份紀錄也成為加賀破案的關鍵!

經過加賀的一串精彩絕倫的推論與分析,殺害日高的真兇逐漸浮現水面,那就是野野口修本人。野野口修故伎重演,寫了一大篇認罪自白,將犯罪動機和過程全部交代。但縝密的加賀卻發現,野野口修的這份認罪自白中,依然存在矛盾和令人費解的地方,但野野口修卻拒絕再做出任何解釋。警方必須找到這起謀殺案的最後一塊拼圖。加賀不得不重新審視一段塵封的過往,真相也在此時呼之欲出……

最讓人恐懼的,並不是暴力,而是那些習慣暴力之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它足以讓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坍塌。

加賀回到了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的兒時,詢問了諸多親歷者和見證者,才深刻地明白這一點。事件起因於校園暴力。野野口修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最後助紂為孽,人性泯滅。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有一個人在身邊幫助他,試圖把他往回拉,這個人就是日高邦彥。但是,日高的善良換得的是野野口修的蔑視。成為天使或者魔鬼,有時只在一念之間。當日高邦彥成為暢銷書作家,同樣有這個理想的野野口修更是將嫉妒病態的放大。日高邦彥決定把野野口修的經歷寫入自己的小說,這也成為了壓垮野野口修良知的最後一顆稻草。

野野口修開始處心積慮地殺掉這個日高邦彥,就算被逮捕也在所不惜,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日高邦彥的人格。於是,他套路滿滿,精心布局,一次次誤導外界,在刻意暴露自己的同時,又將公眾的同情攬於己身,日高邦彥被殺了,還要被這個社會誤解為卑鄙無恥的剽竊者。但真相總會在濃霧消散後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正所謂「天道好輪迴,上天饒過誰?」

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能換得善報,以怨報德是常有的事。

不是所有的妥協都能換得同情,得寸進尺也是常有的事。

不是所有的上帝視角都能換得尊重,嫉妒與仇恨更是常有的事。

東野圭吾在書中用人物的自述形式穿插敘述,伴隨著劇情不斷的反轉,人性中惡意的一面就這樣逐漸浮現在我們面前。

相關焦點

  • 東野圭吾《惡意》直逼人性的十句話:深深的惡意,來自深深的嫉妒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惡意》直逼人性的十句話:深深的惡意,來自深深的嫉妒1.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2.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
  • 東野圭吾《惡意》最刺耳的10句經典語錄:人類總是那樣的自以為是
    東野的小說,情節之外的獨特魅力,在於對人性的深刻剖析、揭露和思考!他用最平和、質樸的語言,於犯罪案件之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與惡,高尚與卑劣,絕望與救贖!很多東野圭吾的粉絲都說:"認識了太多的作家,不是我偏心,只有東野圭吾的作品敢把人們生活中的惡寫出來,真正讀懂了就成了善。"
  • 東野圭吾的《惡意》:顛覆你認知的人性之惡
    有人說,沒看過東野圭吾的《惡意》,就等於沒看過他的小說。《惡意》,是一部技巧完美的手記體推理小說,作者用抽絲剝繭的方式,將人性的至暗展現在讀者面前。是否你付出真心,就能高枕無憂?人性,究竟容得下多少惡意?
  • 東野圭吾《惡意》最犀利10句話:沒鋒芒的善良,餵養出惡毒的人心
    《惡意》創作於1996年,那個時期的推理小說家們,絞盡腦汁只為了想一個殺人的動機。東野圭吾一直在思考,是先有動機才會殺人還是發生命案必須要有一個動機存在,緊抓「殺人動機」這一靈感,東野圭吾創作了《惡意》這本書。這本書雖然沒有獲得獎項,但是被稱為「無冕之王」。
  • 東野圭吾《惡意》最犀利的10句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為什麼會恨你
    《惡意》被奉為東野圭吾挑戰懸疑作品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並稱為東野作品「雙生花」。如果《白夜行》是講扶持、依賴、愛;那麼《惡意》則是講天性、妒忌、恨。朋友說可以用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來總結這本書:因為我得了絕症,所以我殺了我最好的朋友。確是如此。
  • 東野圭吾巔峰之作《惡意》:人性的惡究竟有多深,這部小說告訴你
    懸疑、推理、罪惡,這些是在東野小說中常出現的主元素,而只有你讀過《惡意》,才能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了解他筆下預設人物所透露的深不見底的人性。豆瓣高位評分,被稱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齊名。當一個作案段位高明的兇手,遇到一個嗅覺靈敏且執著的偵探,他們之間誰會成為最後的獵手。
  • 東野圭吾的「素色」白描折射出最冷的人性——《惡意》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原罪被放大,總有一角照出自己。——東野圭吾《惡意》是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發表於1996年的一本長篇推理小說,被媒體與讀者稱作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樣是東野圭吾受歡迎的作品,發表於1999年)同享光輝與榮耀。
  • 《惡意》:東野圭吾,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
    東野圭吾用冷靜、淡漠、乾脆的描述手法讓他真正要講述的故事在案件結束後開始,在劇情落幕時開場。南派三叔在《盜墓筆記》中說過「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我想《惡意》要傳達的也有這樣的意思。但是《惡意》讓人總也忍不住捫心自問:一個人的「惡」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為了毫無理由的「恨」能達到怎樣的狠厲?
  • 止庵:東野圭吾更善於描寫惡
    [摘要]東野的作品有偏冷與偏暖,悲觀與樂觀,或者說揭示惡與張揚善這樣兩路。總的來說,他更善於描寫惡,尤其是那種超越常人的惡,《白夜行》、《惡意》、《黎明之街》在這方面都很成功。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5月出版。東野圭吾是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日本小說家之一。近日,他的作品《解憂雜貨店》剛剛在中國翻譯出版,得到了不少好評。
  • 惡意:讀完《惡意》,才算真正了解東野圭吾
    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我想出了《惡意》。——東野圭吾1我一直覺得,讀完《惡意》,才算是真正認識了東野圭吾!從《解憂雜貨店》到《白夜行》,東野圭吾總能給我無盡的驚喜,這或許就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從他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至真至情,也可以看到人性最大的惡性。那些不為人在意的細節,在他的手裡總能放大給人們呈現出無盡的驚喜和更多的寒心,他總是能將人類埋藏得最深最不易發現的偽善和邪惡暴露在陽光之下,然後製造出一個又一個反轉又出乎人意料的迷局。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讀完這本書,才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
    毀掉一個人的方式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將之信譽前途一生所追徹底銷毀。我們即便不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人性之惡,但是這種惡意卻定然存在,越是聖人般的存在越會讓這種卑劣的心態光速的膨脹和擴大,他們的光芒照著這些人無處遁形,而野野口在他死去之前用他最拙略的才華寫出了主角是自己的一部小說。
  • 惡意:殺害同窗好友的「惡魔」,犯罪動機讓人頭皮發麻:看他不爽
    《惡意》不是東野圭吾最負盛名的作品,相比於《放學後》、《嫌疑者X的獻身》等獲得江戶川亂步獎與直木獎以及《白夜行》等數度入圍直木獎的小說,《惡》實在是顯得落寞不少。然而這並不影響其作為東野圭吾一部從形式到結構到內容都充沛飽滿的傑作地位。1996年,東野圭吾創作了《惡意》。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東野圭吾評分最高的四部作品
    現62歲的東野圭吾仍然沒有放棄寫作作為今年的新書《沉默的巡遊》在日本上市當月,平均每6秒賣出1本。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下東野圭吾評價最高4部作品。01《白夜行》——萬千東野迷心中的無冕之王世上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白夜行》講述了一對有著悲慘命運的少年少女。19年以來以相當殘酷、孤獨、單純的靈魂相愛著,卻無法相守的故事。
  • 盤點東野圭吾筆下的惡女——人性的暗與蓄謀已久的惡
    說到影視劇中的壞女人(惡女),就不得不提東野圭吾這個日本本格社會派大師的作品。比較典型的惡女形象,包括但不限於《白夜行》的唐澤雪穗、《幻夜》的新海美冬、《嫌疑人X的獻身》的花岡靖子等等。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雪穗也許是犧牲了自己和亮司,來換取地位和物質的,她曾受人侮辱,如今她立志要站在眾人之巔。這是一個令人髮指的女人,這是一段由一個盲目的目標而開啟的,長達十幾年的令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復仇和徵服。在雪穗的世界中,沒有愛情也沒有人性,更沒有歡樂。
  • 東野圭吾《惡意》之野野口修
    又讀了一遍東野圭吾先生的《惡意》。有關於東野圭吾,這位了不起的推理小說家,百度百科有著十分詳實的介紹,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有關《惡意》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新的感悟。還記得第一次拜讀的時候,我幾乎義憤填膺。為什麼世上會有這麼陰暗的心靈?人類的惡意為什麼會如此不可思議的存在?他怎麼可以這樣?
  • 東野圭吾《惡意》: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惡意》是由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創作,與著名佳作《白夜行》合稱為雙生花——前者因為恨萬劫不復,後者為了愛粉身碎骨。但事實上,該小說不僅僅是一種「恨意」,更是一種扭曲的人性。我將以讀者身份對該小說做情節的描述,深度解讀該小說背後的深意。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