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人們熟悉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可實際上戚繼光一生都沒有封什麼大官,如漢代衛青霍去病等都封侯,李廣雖沒封侯也被封為大將軍。戚繼光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也只是一個地方官。抗擊倭寇有大功最後也只是封一個太保少保,少保官從一品,武少保相當於東宮裡的保鏢,後來太保逐漸成了一個榮譽稱號沒有任何實權。戚繼光抗倭有功,後來又北上抗擊蒙古,被嫉妒者彈劾,最後被罷免回鄉病逝。
戚繼光抗擊倭寇流傳很多故事下來,所以後人一直紀念著他,可是他抗擊的倭寇將領幾乎都是中國人,還能稱他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民族英雄,教科書將以前歷史上很多的名人都從「民族英雄」行列中刪去了。例如衛青、霍去病、嶽飛、文天祥等,這些人站在他們那個時期為民族英雄名正言順,但是站在現在中華民族的角度,顯然已經不合適。因為衛青霍去病抗擊的匈奴,嶽飛抗金,文天祥抗元,如今都是中華56民族的一部分,都是屬於中國,當然不能再稱他們是民族英雄。
戚繼光抗擊的倭寇,倭寇就是日本人,所以說戚繼光是民族英雄當然是合理的。主要是這些倭寇的將領卻都是中國人,如汪直徐海等。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日本去率日本人來中國沿海興風作亂呢?重點來講一下為什麼中國人要跑去日本做山大王,又為什麼當時倭寇幾十年一直在中國沿海作亂。
明朝時期,很多現代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堅持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以前從來都是北方統一南方,歷史上唯獨明朝是南方統一北方。主要得益於蒙元腐敗以名存實亡,朱元璋最大的敵人甚至都不是蒙元而是陳友諒。古代歷代都是誰先進誰挨打,如周滅商,商朝在當時是稱為文明之國,《周書》記載:「唯我殷人有書有冊」,商施暴政不得民心所以被周所滅。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在當時被中原稱為蠻夷之國;蒙古騎兵滅到大宋,宋朝當時是世界上科技經濟農業最繁盛時期;女真(也就是後金)20萬人,滅到當時人口近1億的明朝。落後就要挨打是在西方殖民入侵以後才逐漸形成,以至於現代人都說落後就要挨打!
明朝建立強權政策之後,就開始了「閉關鎖國」,夏夷之防,也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意識再度高度緊張。唐宋的開放格局又被縮回來,重新建立長城,現存的長城基本都是明朝時候興建的。嚴禁出海,而鄭和七下西洋是得到朱棣的特許,其一是為尋找建文帝下落,其二是建立朝貢虛榮制度,什麼是朝貢制度呢?許多人其實都理解錯了,朝貢制度是指周邊的國家遠處的國家,你只要承認我天朝是萬國之國,遵我天朝為宗主,就和你建立一種朝貢制度,你每年得向我進貢,但是你進貢我一分我的回饋十分。由於這種朝貢制度沒有經濟平衡,所以鄭和七下西洋以後不了了之。
鄭和下西洋並非是經商貿易完全是政治目的,鄭和到達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這一帶,為了跟當地建立朝貢關係,竟然活捉了當地華人領袖陳祖義並斬殺,後來荷蘭人入侵印尼當地殘留華人為了謀求生存不得不追隨荷蘭人。直到近代印尼獨立以後形成對華人的仇恨,對華人進行了數次大屠殺,最大規模屠殺華人達五十萬以上。
從朱元璋起就是禁海的,普通平民是嚴禁下海的,甚至連沿海十裡以內居民全部內遷!沿海漁民商人沒有活路,於是當時遠洋貿易者組成自己的軍事集團一方面跟南洋通商,一方面對抗明朝政府,甚至他們大量的僱傭廉價的日本人,不斷衝擊被禁的海防。此時的日本南北朝戰亂時期,有些軍隊戰敗了在本地待不下去,就跑到其他地方燒殺搶虐。因此汪直徐海等人遠洋到日本後很容易就建立自己的政權,於是帶領大量倭寇來衝擊明朝海疆!包括明末時期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就是洋裝倭寇來衝擊明朝海防。
此時東西方形成兩個截然相反的道路,東方是閉關鎖國嚴禁出海,而西方是開闢遠洋海上貿易時代,此後出現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從此西方走上科技高速發展之路……
有人說中國的歷史是帝王將相的家族史,確實歷史都是以帝王將相為正統,以他們角度來書寫的。而以現代人的視覺來看明朝如果不禁海倭寇壓根就不會發生,更不會持續上百年之久!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說戚繼光抗擊倭寇,站在明朝角度,他有效地維護了明朝的利益,維護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說他是民族英雄也是合理的!對此你怎麼看呢,對明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