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的倭寇,竟然大多都是中國人?明朝這一政策才是罪魁禍首

2020-12-14 史海心語

提起倭寇,人們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一群人在我國領土燒殺搶掠的日本人。其實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在倭寇當中,日本人只是佔了一小部分,更多的,則是東南沿海的中國人。為何這樣說呢,其實這與當時明朝的一項政策有關。

倭寇

倭寇久難平定,前後十八年

在明朝嘉靖年間,朝廷的軍事策略可以用這幾個字來概括:「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這就是所謂的「北虜南倭」,也是當時的兩大主要外患。從嘉靖二十六年起,明朝政府先後派了朱紈、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前往江浙地區抗擊倭寇,可直到嘉靖四十四年,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東南倭寇才徹底蕩平。

抗倭將領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也不過打了不到十年,而嘉靖年間的抗倭卻用了足足十八年,倭患為何如此難以平定?莫非當時來中國的日本人就真的那麼多嗎?其實從倭寇人員的構成可以看出一二。

倭寇並非都是日本人

十四世紀初,日本進入分裂時期,一些在戰鬥中失敗了的諸侯,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這便是初期倭寇的組成。此時的倭寇,由於都是日本人組成,勢力相對來說還不大,明朝政府也對其不是很重視,抗倭也只是小打小鬧。

倭患

明朝中後期,東南倭患逐漸擴大,到嘉靖年間時,我口聲勢浩大,動輒就數萬人出動。而此時的倭寇人員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倭寇的首領王直是中國人,並且他的手下也是少數為日本人,多數為中國人。明朝的許多歷史典籍都記載了倭寇結構的變化。

《明史·日本傳》中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而《嘉靖實錄》中也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由此可見,嘉靖年間的倭寇其實主要是由中國人組成的,這才導致了倭患久久不能平定,那麼這些中國人為要去當倭寇呢?

倭寇

倭患的形成與當時外貿政策收緊有關

事實上,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收緊對倭患的影響很大,這可以從歷史上的倭患次數中看出一二。從洪武朝到永樂朝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朝以後至嘉靖朝之前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可在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朝後,倭患又驟減為48次。可見,嘉靖年間是明朝倭患的高峰。

抗倭圖

而巧合的是,朱元璋曾經便下達了海禁令,而永樂年間對海禁政策是放寬的,甚至有了鄭和下西洋的舉動。而到了嘉靖年間海禁政策又越發嚴格,倭患也越發嚴重,到隆慶年間時,朝廷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這時倭患反而變少了,其中變化值得深思。

事實上,嘉靖初年的倭寇大多是張士誠、方國珍餘部的後代,當年張士誠、方國珍陸續被朱元璋打敗後,還有許多部下逃亡海外,繼續與朱元璋所建的明朝為敵。久而久之,便與西渡而來的日本人湊在了一起,共同擾亂東南沿海。

明朝政府見此情況後,為了防止更大的動亂發生,做了一個可以說是愚蠢的決定:收緊外貿政策,這下可把東南沿海的民眾也惹惱了。要知道,沿海人民以海為生,或漁或商,久成習慣。實行海禁,無疑等於斷絕了他們的生路。

這樣一來,明朝的倭寇便分為了兩部分,在此之前的倭寇是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而此後的倭寇便主要是東南沿海的走私商人或海盜與日本人的結合體。甚至於中國人還處於領導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時的日本人更像是僱傭兵。

戚繼光抗倭

總的來說,明朝海禁是一項消極的防範措施,很大程度上割斷了中外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同時也導致了倭患的盛行。其實,很多時候,堵不如疏,若是嘉靖年間放寬海禁政策,倭患還會有那麼嚴重嗎?

小星世界觀,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明朝時期的倭寇集團,並不全是日本人,為首者竟還是中國人
    不過,明朝時期的倭寇並不全是日本人,並且有相當部分是中國人。《明史·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也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這是嘉靖時代關於倭寇的官方說法,倭人佔十分之三,中國人佔十分之七,倭人佔主導地位。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 三百年前,中國沿海倭寇肆虐人人痛恨,但這些倭寇多數都是中國人
    倭寇是貫穿於明朝歷史的一個話題,只是到了後來大部分的「倭寇」都成了本土人士。其實,記載當時抗倭的文字,除了正史外,明人採九德的《倭變事略》一直為史學者所重視。這其中,記錄的是嘉靖年間浙江海鹽縣受到倭寇侵擾的事情,這段時間正是倭寇肆虐的高峰期。然而,多數人會從「倭寇」一詞,簡單的認為就是日本人。
  • 明代倭寇之患,為什麼會困擾其四十多年的時間?
    倭寇本是指海盜,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倭寇一詞再次興起,也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詞,至於說明朝被倭寇困擾四十餘年,這完全是不正確的,這四十餘年僅僅是後期倭寇在嘉靖年間爆發的倭寇之亂,至於為什麼能產生四十餘年禍亂,下面我就為大家分析分析:倭寇的侵擾其實很早就有,甚至縱穿三個世紀,最開始在十三世紀初是對高麗進行侵擾,為此高麗專門與日本進行商談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亂,真的只是日本人造成的嗎?當然不是,倭寇的主角其實是明朝人,日本人在裡面只算是打下手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理解海禁和倭亂之間的關係了。因為大量浙閩地區的沿海商人,無法合法地與外國貿易往來賺錢,所以不少當地商人走上了倭寇之路。
  • 明朝倭寇,日本到底是罪惡的黑手還是無辜的路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說起明朝海禁,不能不提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片甲不得入海」的國策,這一政策為後來的歷任統治者開海禁形成了祖宗法制的阻礙。表面上看,在明朝的很多記載中都提到,倭寇裡面「真倭」(日本人)只佔「十之一二」,也有到三成的記載。 但是,這並不能證明說抗擊倭寇是中國內部的事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前有嘉靖後有萬曆,隆慶朝持續不足六年,為何反而是明朝中興關鍵
    嘉靖和萬曆都是明朝時期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嘉靖在位44年,萬曆在位47年,然而這爺孫倆個都創造了二三十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堪稱世界帝王史上的兩朵奇葩,而關於他們的各種故事,真實的、杜撰的、史實添油加醋演繹的,那是相當熱鬧,引人注目,相較之下,在位時間較短,默默修補明朝積弊的隆慶是那麼的不起眼。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明朝仇英繪畫,倭寇登岸自從元朝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明朝延續政策並時而強化時而鬆弛。明朝初期海禁政策實行原因:一,倭寇來犯,劫掠民財,防止倭寇不斷寇邊。按照勘合符要求,藩國來明朝朝貢有時間、船隻及人數嚴格控制。但各國為了賞賜之物,不但提前來到大明納貢還增加了船隻和人數。因為大明奉行「薄來厚往」的政策,賞賜之物比藩國的貢品價值更高。
  •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158字,閱讀約7分鐘「倭寇」一詞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故稱「倭寇」13世紀至16世紀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體指泛稱說到明朝中期的歷史,是不是最先想起了那個時代持續很久的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倭寇指的是來源於日本(舊稱倭國),出沒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13世紀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不過到中國做生意的日本商人仍然很多,畢竟日本資源匱乏,也是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很多商品,尤其是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靠中國供給。
  • 為什麼說明朝收復雙嶼島,促成了倭寇首領王直的崛起?
    文/晚風暮雨在浙江省舟山群島中有兩個不起眼的小島,被合稱為雙嶼島,原本荒無人煙,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沿海省份的商人不斷湧入,雙嶼島逐漸繁華起來。作福建商人和寧波商人們,會乘船到南洋一帶購買胡椒、蘇木等熱帶產品,然後運到明朝銷售,但當時明朝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他們的貿易行為被視為非法,只能偷偷地進行,無人的雙嶼島被他們當作海外轉運基地。隨著雙嶼島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很多沿海百姓也來到島上生活,人口最多時,大約有數千人。
  • 在明朝時肆虐沿海的倭寇,為什麼在清朝突然消失了?
    明朝時期,一些失意日本浪人和武士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搶劫燒殺,無惡不作。他們就是讓明朝官民聞之色變的倭寇。 倭寇戰鬥力強,兵器優良,流動作戰,防不勝防,在東南沿海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一隊72名倭寇在浙江杭州灣登陸後,一路北上,深入浙江、安徽、江蘇腹地,最後一直打到江南重鎮南京。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 日本獻上20個倭寇,明朝不收,結果:20人在寧波被蒸殺
    於是,日本使臣將20個倭寇頭目帶到他們經常搶劫財物的寧波,放到大缸之中,全部蒸殺。這是《明史》第222卷《日本傳》記載的內容。到了嘉靖時期,抗倭英雄胡宗憲還曾特意到蒸殺倭寇頭目的舊址去參觀。只是,那時候的倭寇只是小打小鬧,還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明成祖時期,大明國力蒸蒸日上,日本國王害怕得罪明朝,經常趁朝貢時將逮捕的倭寇頭目獻上。明正統以後,倭寇禍患越來越嚴重。萬曆時期,已經到了嚴重威脅了東南沿海各省安全的地步。為什麼倭寇會如此猖狂?
  • 明朝在我國東南沿海無比猖獗的倭寇,為啥在清朝銷聲匿跡了?
    我們對倭寇的了解,大多都出自歷史教材中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其實,倭寇並不是在明朝才有的,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倭寇。只不過,元朝確實挺厲害,把入侵的倭寇都給打退了。明朝建立之後,倭寇無比猖獗,以至於明朝不得不派戚繼光進行抗倭。而我們在了解清朝歷史的時候,卻不見倭寇的蹤影。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明代出現了最早的「海禁」政策,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本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但也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使得明朝有點「國庫空虛」,只能嚴重依賴農業生產來減輕經濟負擔。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