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倭寇,人們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一群人在我國領土燒殺搶掠的日本人。其實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在倭寇當中,日本人只是佔了一小部分,更多的,則是東南沿海的中國人。為何這樣說呢,其實這與當時明朝的一項政策有關。
倭寇久難平定,前後十八年
在明朝嘉靖年間,朝廷的軍事策略可以用這幾個字來概括:「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這就是所謂的「北虜南倭」,也是當時的兩大主要外患。從嘉靖二十六年起,明朝政府先後派了朱紈、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前往江浙地區抗擊倭寇,可直到嘉靖四十四年,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東南倭寇才徹底蕩平。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也不過打了不到十年,而嘉靖年間的抗倭卻用了足足十八年,倭患為何如此難以平定?莫非當時來中國的日本人就真的那麼多嗎?其實從倭寇人員的構成可以看出一二。
倭寇並非都是日本人
十四世紀初,日本進入分裂時期,一些在戰鬥中失敗了的諸侯,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這便是初期倭寇的組成。此時的倭寇,由於都是日本人組成,勢力相對來說還不大,明朝政府也對其不是很重視,抗倭也只是小打小鬧。
明朝中後期,東南倭患逐漸擴大,到嘉靖年間時,我口聲勢浩大,動輒就數萬人出動。而此時的倭寇人員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比如倭寇的首領王直是中國人,並且他的手下也是少數為日本人,多數為中國人。明朝的許多歷史典籍都記載了倭寇結構的變化。
《明史·日本傳》中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而《嘉靖實錄》中也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由此可見,嘉靖年間的倭寇其實主要是由中國人組成的,這才導致了倭患久久不能平定,那麼這些中國人為要去當倭寇呢?
倭患的形成與當時外貿政策收緊有關
事實上,明朝的對外貿易政策收緊對倭患的影響很大,這可以從歷史上的倭患次數中看出一二。從洪武朝到永樂朝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朝以後至嘉靖朝之前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可在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朝後,倭患又驟減為48次。可見,嘉靖年間是明朝倭患的高峰。
而巧合的是,朱元璋曾經便下達了海禁令,而永樂年間對海禁政策是放寬的,甚至有了鄭和下西洋的舉動。而到了嘉靖年間海禁政策又越發嚴格,倭患也越發嚴重,到隆慶年間時,朝廷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這時倭患反而變少了,其中變化值得深思。
事實上,嘉靖初年的倭寇大多是張士誠、方國珍餘部的後代,當年張士誠、方國珍陸續被朱元璋打敗後,還有許多部下逃亡海外,繼續與朱元璋所建的明朝為敵。久而久之,便與西渡而來的日本人湊在了一起,共同擾亂東南沿海。
明朝政府見此情況後,為了防止更大的動亂發生,做了一個可以說是愚蠢的決定:收緊外貿政策,這下可把東南沿海的民眾也惹惱了。要知道,沿海人民以海為生,或漁或商,久成習慣。實行海禁,無疑等於斷絕了他們的生路。
這樣一來,明朝的倭寇便分為了兩部分,在此之前的倭寇是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而此後的倭寇便主要是東南沿海的走私商人或海盜與日本人的結合體。甚至於中國人還處於領導地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時的日本人更像是僱傭兵。
總的來說,明朝海禁是一項消極的防範措施,很大程度上割斷了中外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同時也導致了倭患的盛行。其實,很多時候,堵不如疏,若是嘉靖年間放寬海禁政策,倭患還會有那麼嚴重嗎?
小星世界觀,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