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2020-12-14 深更讀史

倭寇指的是來源於日本(舊稱倭國),出沒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13世紀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不過到中國做生意的日本商人仍然很多,畢竟日本資源匱乏,也是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很多商品,尤其是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靠中國供給。

這就給了日本商人機會,更刺激了日本的封建領主、貴族和武士。尤其是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

他們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希望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倭患非常多。

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倭寇在慶元「城郭,抄略居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倭寇欺負中國的記載。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沿海各地,均受到了倭寇的荼毒。元朝也曾施行過海禁,但時間較短,政策不延續,管理也不嚴格,對外貿易興盛。

但我們也知道,元朝自從忽必烈往後,是一年不如一年,從中期開始,皇位繼承紊亂,內亂頻繁,再加上政治腐敗,矛盾加劇,根本顧不上沿海倭患。

倭患最嚴重時期要屬大明了,可以說倭患貫穿整個大明時代。

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就遇到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殘餘勢力退居海上與這些倭寇勾結在了一起,朝廷就倭寇問題,向日本提出過交涉,也與日本合作打擊過倭寇,但效果並不明顯。

朱元璋為了避免沿海居民和海盜、倭寇等勾結,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止了民間貿易,甚至不允許出海捕魚。

到了永樂大帝時期,沿海各地對倭寇不斷有所斬獲,尤其是望海堝之戰,讓倭寇消停了不少時間。然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倭寇橫行沿海,甚至爆發了嘉靖倭亂,成為了明朝的巨大邊患。

不過這一期的倭亂,客觀地說,其中有不少中國人的參與。出現了汪直、徐海、陳東、葉明等著名的海盜,這些海盜基本都和傳統的「倭寇」有勾結,而包括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無不為剿滅倭亂而煞費苦心,絞盡腦汁。

但是令元明兩朝頗為頭疼的倭患,到了清朝卻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日本的角度看,清朝入主中原前,日本就開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時代,在幕府的統治下,日本完成了中央集權,走向了穩定。

到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統治時期,也就是從1635年開始,日本就開始實施所謂的「鎖國令」,也就是閉關鎖國。不過日本之所以這樣,主要是為了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不過日本採取的措施,其實和中國的閉關鎖國有點類似,但是日本對於貿易活動有著嚴格的限制,甚至禁止日本人與海外往來。

這樣一來,日本人也都不敢冒著生命危險來中國搶東西。能否搶到不好說,但是回到日本國內,一定要被處死這是肯定的了,所以清朝海患減少,倭寇不敢走出國門了。

這一點和之前日本南北朝混亂時期的局面完全不同。

清朝入主中原後,忙著穩定南方的統治,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與此同時,鄭家軍還抗擊外來侵略者,趕走了侵略臺灣的荷蘭人,還剿滅了東南沿海的海盜勢力。

清朝統一臺灣後,也開始實施了海禁,但中日之間的貿易並沒有完全斷絕,只不過增加了很多限制。

所以結合幾方面的原因,從元朝就開始的倭患,到了清朝反而銷聲匿跡了。

相關焦點

  • 明朝倭寇曾經猖獗一時,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跡了?看後就明白了
    我們通常認為倭寇是在明朝時期開始在我國作亂的,其實早在元朝就已經出現了倭寇,只是那些倭寇被元朝大將打回去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倭寇之亂變得猖獗一時。但是如果你熟讀歷史,卻發現在清朝時期倭寇反而銷聲匿跡了 ,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實際上,清朝時期沒有倭寇作亂並不是大家想像的清朝強大,倭寇害怕,而是因為以下幾點。
  • 明朝在我國東南沿海無比猖獗的倭寇,為啥在清朝銷聲匿跡了?
    我們對倭寇的了解,大多都出自歷史教材中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其實,倭寇並不是在明朝才有的,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倭寇。只不過,元朝確實挺厲害,把入侵的倭寇都給打退了。明朝建立之後,倭寇無比猖獗,以至於明朝不得不派戚繼光進行抗倭。而我們在了解清朝歷史的時候,卻不見倭寇的蹤影。
  • 在明朝時肆虐沿海的倭寇,為什麼在清朝突然消失了?
    明朝時期,一些失意日本浪人和武士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搶劫燒殺,無惡不作。他們就是讓明朝官民聞之色變的倭寇。 倭寇戰鬥力強,兵器優良,流動作戰,防不勝防,在東南沿海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一隊72名倭寇在浙江杭州灣登陸後,一路北上,深入浙江、安徽、江蘇腹地,最後一直打到江南重鎮南京。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元日戰爭後,日本以海盜行為報復朝鮮和元朝,時常侵略朝鮮沿岸和杭州一帶。日本南北朝(1336年-1392年)時期,內部動蕩,兩個天皇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造成大批潰兵敗將、流民、奸商下海為寇,封建主支持倭寇靠劫掠商船和鄰國財物為生。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明代倭寇之患,為什麼會困擾其四十多年的時間?
    倭寇本是指海盜,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倭寇一詞再次興起,也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詞,至於說明朝被倭寇困擾四十餘年,這完全是不正確的,這四十餘年僅僅是後期倭寇在嘉靖年間爆發的倭寇之亂,至於為什麼能產生四十餘年禍亂,下面我就為大家分析分析:倭寇的侵擾其實很早就有,甚至縱穿三個世紀,最開始在十三世紀初是對高麗進行侵擾,為此高麗專門與日本進行商談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 明朝倭寇,日本到底是罪惡的黑手還是無辜的路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元史》上關於倭寇第一次侵擾的記錄,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數千倭寇竄犯澎湖列島,毀棄元朝「巡檢司」在當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錢糧揚長而去,此後倭寇對臺灣的侵擾便日漸頻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開工點」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北方連年戰亂外加自然災害,「搶劫利潤」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廣東等省份成了倭寇首選。
  • 明朝倭寇不都是日本人?他們和禁海令有關係嗎?隆慶解決這一麻煩
    此後為了利潤的擴大化,開始經營硝黃絲棉等違禁貨物。在日本、暹羅等國家,都有汪直商隊的蹤影,人家也願意跟汪直做生意,畢竟明朝物產豐富,他們的貨物來源是不用發愁的。02明清都有禁海令,嘉靖朝是最嚴重的。有人說,這不對啊,當年元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禁海令,為什麼到了嘉靖朝倭寇才會那麼猖獗呢?當年元朝設立禁海令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想要徵服日本,卻沒有這個能力,索性就把自己給關了起來。這種禁海令其實是一種十分表面化的東西,並沒有嚴格實施。
  •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杖刑都是六十下起步 為何只有元朝不同
    與明朝廷杖專打屁股、對受刑者進行人格侮辱不同,杖刑鞭打的範圍大得多。明朝,「杖刑五,自六十至一百,每十為一等加減」。清朝,「自杖六十至一百,為杖刑五」。從上可知,唐宋明三朝的杖刑,都是以十的倍數為基準的。而且,都是六十杖起步。如果哪部電視電影裡,出來個縣令,給我打五十大板,應該就是胡扯的了。眼尖的朋友看出來了,元朝呢?元朝怎麼沒有啊?確實,元朝是有點點不同。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5世11帝,歷時98年。清朝(1636年-1912年), 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共傳12帝 ,統治中國276年。兩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中國。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大一統政權也是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什麼有很多電視劇在表現清朝,而很少在表現元朝呢?第一,元朝實行較明顯的民族奴役政策,造成元朝比清朝負面評價更多。元朝為維護蒙古族封建統治者對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統治,在國內確立了「四等人」制度。
  • 海寇頭子幫明朝剿滅倭寇,卻被大明錯殺,他死後日本人造銅像膜拜
    眾說紛紜,汪直到底是海商還是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汪直所處的時代以及汪直的過去。 一、明朝初年的格局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1年),汪直出生於南直隸(今安徽歙縣)一個商人家庭。這裡地薄人貧,百姓多經商謀生。然而生活在明朝註定了商人的悲哀。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明代出現了最早的「海禁」政策,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本土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但也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使得明朝有點「國庫空虛」,只能嚴重依賴農業生產來減輕經濟負擔。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
  • 都是太監,為什麼能讓明朝滅亡了,在清朝卻為禍不大呢?
    太監禍國的事更是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清朝的太監為禍不大呢?對明朝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可以說得上就是亡於太監之手。在唐朝,更是把太監視為毒瘤,很多史學家也認為太監是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明朝,太監手上的權利更是大得過分,凡行政 、 司法 、 軍事 、 財經等等 ,都存在太監們的身影,可謂是無所不在,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和太監的關係相當的大。
  • 清朝滿人貴族看到明朝古物,譏笑:明朝滅亡是理所當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除元朝以外第二個統一了草原、中原以及西域版塊的大一統帝國,清朝之所以能靠東北一隅而入關取代明朝,靠的就是八旗勁旅彪悍的戰鬥力。而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