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2020-12-14 華夏問長安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說到這裡,想必會有很多朋友的概念已經被顛覆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聊一聊倭寇!

一、一切問題都源於海禁

倭寇自唐代開始便已經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出現蹤跡,直至明朝嘉靖年間發展至頂峰,開始大面積為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海上的零星劫掠,動輒聚集上萬人與官兵公然對抗,甚至攻陷州縣屠殺民眾,行為令人髮指到了極點。

但是,真正令倭寇發展到如此瘋狂境地的卻是明朝的一項國策——海禁!

所謂海禁,便是禁止百姓出海貿易。這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壓縮早期海上倭寇的生存空間,另外也是為了避免人口流動而造成國家計劃稅收的損失。

但是,這一政策卻對江浙和福建沿海地區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為這裡山地多耕地少,本地人如果單純依靠本省自產的糧食根本養不活自己,所以老百姓們習慣了依靠民間的海外貿易賺取財富然後來購買糧食補足缺口。現在朝廷不讓老百姓出海貿易了,等於就是斷了老百姓的活路!

二、鋌而走險成了大多數老百姓的選擇

既然官府要搞海禁,若是老百姓不下海貿易,那麼十有八九會餓死,若是偷偷下海貿易,雖然被官府抓住了要殺頭,但是終究還有一線生機!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正是在這樣的權衡之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偷偷下海貿易。而海外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又反過來刺激了那些沒有下海貿易的人,在榜樣的示範作用之下,偷偷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百姓越來越多。

人一多,便形成了規模!

越來越多的人便組織起來形成民間的海商集團,他們從商品的運輸、分銷、囤積等多個層面進行細化分工,使得貿易的效率大大加強,從而進一步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然後,他們用這些財富購置了更加堅固的船,購置了武器,並組建了專門的武裝力量……

三、民間海商集團武裝力量的蛻變

隨著海商集團武裝力量的不斷增強,他們甚至開始敢公然對抗朝廷的官兵。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商集團發現,他們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已經可以完勝朝廷官兵了,於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不禁在想:

既然連官府都拿我們沒辦法了,那還做什麼買賣?乾脆直接去搶,豈不是來錢更快?

所以很多海商集團開始和沿海的日本浪人勾結在一起,他們統一以日本強盜的面目出現,然後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劫掠,就這樣,這些人便成了倭寇!

四、解決倭寇問題的過程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明白了,海禁不僅沒能消除早期的倭寇,反而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逼成了倭寇,如果不解決沿海百姓的吃飯問題,倭寇問題就解決不了!

認清楚這個現實之後,明朝政府曾經搞過一次「隆慶開關」,在漳州月港這個地方開放民間海外貿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沿海百姓吃不飽飯的問題。同時在沿海抗擊倭寇鬥爭的打擊之下,使得倭寇逐步開始勢微。

但是,直到清朝的時候,倭寇問題才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首先是清朝通過倉儲系統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解決了沿海老百姓糧食供應問題,再加上戰亂之後華夏人口大幅減少,從而使得沿海地區糧食壓力降低。

其次,是強力打擊!明末清初最大的海盜集團是鄭芝龍集團,鄭芝龍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兒子鄭成功算是家喻戶曉了。康熙時期收復臺灣,實際上也就是變向讓鄭氏海盜集團徹底覆滅!其餘倭寇殘餘勢力逐步轉向南洋地區活動!

正是因為這樣剿撫並用的策略,使得清朝雖然依舊延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卻基本不再受到倭寇的侵襲。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 在明朝時肆虐沿海的倭寇,為什麼在清朝突然消失了?
    明朝時期,一些失意日本浪人和武士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搶劫燒殺,無惡不作。他們就是讓明朝官民聞之色變的倭寇。 倭寇戰鬥力強,兵器優良,流動作戰,防不勝防,在東南沿海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一隊72名倭寇在浙江杭州灣登陸後,一路北上,深入浙江、安徽、江蘇腹地,最後一直打到江南重鎮南京。
  • 明朝在我國東南沿海無比猖獗的倭寇,為啥在清朝銷聲匿跡了?
    我們對倭寇的了解,大多都出自歷史教材中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其實,倭寇並不是在明朝才有的,從元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倭寇。只不過,元朝確實挺厲害,把入侵的倭寇都給打退了。明朝建立之後,倭寇無比猖獗,以至於明朝不得不派戚繼光進行抗倭。而我們在了解清朝歷史的時候,卻不見倭寇的蹤影。
  • 元朝開始的倭寇,明朝尤為嚴重,為什麼清朝卻銷聲匿跡了呢?
    倭寇指的是來源於日本(舊稱倭國),出沒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13世紀末,日本施行海禁政策。不過到中國做生意的日本商人仍然很多,畢竟日本資源匱乏,也是小農經濟,經濟不發達,很多商品,尤其是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靠中國供給。
  • 明朝倭寇曾經猖獗一時,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跡了?看後就明白了
    我們通常認為倭寇是在明朝時期開始在我國作亂的,其實早在元朝就已經出現了倭寇,只是那些倭寇被元朝大將打回去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倭寇之亂變得猖獗一時。但是如果你熟讀歷史,卻發現在清朝時期倭寇反而銷聲匿跡了 ,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實際上,清朝時期沒有倭寇作亂並不是大家想像的清朝強大,倭寇害怕,而是因為以下幾點。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三百年前,中國沿海倭寇肆虐人人痛恨,但這些倭寇多數都是中國人
    在朱棣執政時期,幾番派出豪華陣容的船隊遠洋。但是,到了朱棣死後,其後代居然為了海盜頭疼不已。倭寇是貫穿於明朝歷史的一個話題,只是到了後來大部分的「倭寇」都成了本土人士。其實,記載當時抗倭的文字,除了正史外,明人採九德的《倭變事略》一直為史學者所重視。
  • 明代倭寇之患,為什麼會困擾其四十多年的時間?
    ,而在元朝時期,元朝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元朝失利,也影響到了中日之間的關係,日本人仇視蒙古人,漸漸日本人也開始向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發動侵擾,但並沒有形成規模,到元朝末年,劉暹率軍反擊下,倭寇大敗,侵擾活動暫停了一段時間。
  • 戚繼光對抗的倭寇首領全是中國人,為什麼還成他是民族英雄?
    可實際上戚繼光一生都沒有封什麼大官,如漢代衛青霍去病等都封侯,李廣雖沒封侯也被封為大將軍。戚繼光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也只是一個地方官。抗擊倭寇有大功最後也只是封一個太保少保,少保官從一品,武少保相當於東宮裡的保鏢,後來太保逐漸成了一個榮譽稱號沒有任何實權。戚繼光抗倭有功,後來又北上抗擊蒙古,被嫉妒者彈劾,最後被罷免回鄉病逝。
  • 明朝海軍那麼強,為什麼沒有與倭寇大戰?真實情況與大家想的不同
    倭寇和下西洋一直都是大明朝的熱門話題,這兩件事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是他們卻都和海洋相關。大明帝國的水師在當時獨步天下,而倭寇們也頻頻騷擾大明沿海,為何兩三百年裡大明的海軍沒有和倭寇展開一次大規模交鋒呢?
  • 明朝時期的倭寇集團,並不全是日本人,為首者竟還是中國人
    提起倭寇,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倭寇一般是指14世紀到16世紀期間,也就是我國明朝的這個時期,以日本為基地,侵擾劫掠我國沿海地區的日本強盜集團。在近代的抗日戰爭當中,出於對日本侵略者的極端痛恨,中國人民也會蔑稱日本人為倭寇。
  • 以史為鑑:清朝時期主佃關係變化分析
    相信從農村出身的家家戶戶在老家都會有一塊田地,要是家裡閒暇之餘還可以去田裡春種秋收,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要是沒空也不會閒置,可以把地賣給別人,決定權在自己手裡。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的農民就沒這麼幸福了,大多數辛辛苦苦一輩子都是替地主老財打工種地,到死能有自己的一塊地就不錯了。史學界有個專業名詞,稱為佃戶。定義是舊時租地主地的農民。
  • 「倭寇」裡的「浪人」爭議很大,到底是日本人多還是中國人多?
    而導致「海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時在海上的「倭寇」橫行。很多人都覺得「倭寇」不就是來自日本的海上盜賊的統稱嗎?其實並不盡然!這批人其實在元末明初就已經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朝鮮沿海,只不過當時的元朝無暇顧及這些「倭寇」,所以直接關閉港口,不與這些海盜通商。這也給明代的「海禁」留下了經驗和教訓。「倭寇」內部成員裡不僅有日本武士、還有一些海盜商人以及破產農民。後來由於「倭寇」「浪人」的加入,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能夠直接登陸明朝內地,燒殺擄掠,殘害了大量百姓。
  • 清朝前期為何沒有倭患?因為他們曾有一支威震東亞海洋的海上力量
    比起明朝嘉靖年間持續40年、戰火波及整個東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亂」,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不僅沒有倭患,倭寇也「老實」。當然,這「老實」是有原因的。 這一時期,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厲行「鎖國」政策:除長崎外,日本對外的港口全數關閉,偷渡更是死刑大罪。
  •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3158字,閱讀約7分鐘「倭寇」一詞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故稱「倭寇」13世紀至16世紀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體指泛稱說到明朝中期的歷史,是不是最先想起了那個時代持續很久的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
  • 明朝倭寇為什麼如此猖獗?
    倭寇指13世紀至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半島、中國沿海和南洋各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倭寇主要活躍在明朝早期和中晚期,在不同時期倭寇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國通稱,《史記·夏本紀》引正義括地誌雲「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餘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
  •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沒有倭患,為什麼?
    八旗兵比倭寇更厲害,倭寇自然不敢侵犯清朝。清朝早期很強大,所以沒人敢惹 二是日本統一了,自己閉關鎖國了。日本戰國時期尚武,很多武士在自己的主子滅亡之後也失去了生計。只會殺人,於是就到中國去當倭寇了。
  • 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唐宋鐵甲,為何被明清棉甲取代?
    關於唐宋時期的影視劇越來越多,例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等等。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為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