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說到這裡,想必會有很多朋友的概念已經被顛覆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聊一聊倭寇!
一、一切問題都源於海禁
倭寇自唐代開始便已經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出現蹤跡,直至明朝嘉靖年間發展至頂峰,開始大面積為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海上的零星劫掠,動輒聚集上萬人與官兵公然對抗,甚至攻陷州縣屠殺民眾,行為令人髮指到了極點。
但是,真正令倭寇發展到如此瘋狂境地的卻是明朝的一項國策——海禁!
所謂海禁,便是禁止百姓出海貿易。這個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壓縮早期海上倭寇的生存空間,另外也是為了避免人口流動而造成國家計劃稅收的損失。
但是,這一政策卻對江浙和福建沿海地區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因為這裡山地多耕地少,本地人如果單純依靠本省自產的糧食根本養不活自己,所以老百姓們習慣了依靠民間的海外貿易賺取財富然後來購買糧食補足缺口。現在朝廷不讓老百姓出海貿易了,等於就是斷了老百姓的活路!
二、鋌而走險成了大多數老百姓的選擇
既然官府要搞海禁,若是老百姓不下海貿易,那麼十有八九會餓死,若是偷偷下海貿易,雖然被官府抓住了要殺頭,但是終究還有一線生機!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正是在這樣的權衡之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偷偷下海貿易。而海外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又反過來刺激了那些沒有下海貿易的人,在榜樣的示範作用之下,偷偷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百姓越來越多。
人一多,便形成了規模!
越來越多的人便組織起來形成民間的海商集團,他們從商品的運輸、分銷、囤積等多個層面進行細化分工,使得貿易的效率大大加強,從而進一步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然後,他們用這些財富購置了更加堅固的船,購置了武器,並組建了專門的武裝力量……
三、民間海商集團武裝力量的蛻變
隨著海商集團武裝力量的不斷增強,他們甚至開始敢公然對抗朝廷的官兵。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商集團發現,他們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已經可以完勝朝廷官兵了,於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不禁在想:
既然連官府都拿我們沒辦法了,那還做什麼買賣?乾脆直接去搶,豈不是來錢更快?
所以很多海商集團開始和沿海的日本浪人勾結在一起,他們統一以日本強盜的面目出現,然後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劫掠,就這樣,這些人便成了倭寇!
四、解決倭寇問題的過程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明白了,海禁不僅沒能消除早期的倭寇,反而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逼成了倭寇,如果不解決沿海百姓的吃飯問題,倭寇問題就解決不了!
認清楚這個現實之後,明朝政府曾經搞過一次「隆慶開關」,在漳州月港這個地方開放民間海外貿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沿海百姓吃不飽飯的問題。同時在沿海抗擊倭寇鬥爭的打擊之下,使得倭寇逐步開始勢微。
但是,直到清朝的時候,倭寇問題才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首先是清朝通過倉儲系統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解決了沿海老百姓糧食供應問題,再加上戰亂之後華夏人口大幅減少,從而使得沿海地區糧食壓力降低。
其次,是強力打擊!明末清初最大的海盜集團是鄭芝龍集團,鄭芝龍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兒子鄭成功算是家喻戶曉了。康熙時期收復臺灣,實際上也就是變向讓鄭氏海盜集團徹底覆滅!其餘倭寇殘餘勢力逐步轉向南洋地區活動!
正是因為這樣剿撫並用的策略,使得清朝雖然依舊延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卻基本不再受到倭寇的侵襲。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