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都鐸王朝——上院的衰落和下院的增強(上)

2021-01-13 李美珍講知識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上院的衰落和下院的增強。

都鐸王朝年間專制王權的擴充、宗教改革的進行,以及「議會至上」的萌芽和「王在議會」原則的形成,不僅提高了議會的政治地位,擴大了它的特權,而且還改變了兩院的成分、關係和作用,顯露出上院的衰落和下院權力的增強.

亨利八世

都鐸王朝前期,上院變化不止一端。其一是議員成分出現較大變動,教俗貴族的比例明顯顛倒。亨利七世時首屆議會中,教會貴族佔上院多數,共49人,世俗貴族降至29人。其比例大約為1. 7比1。宗教改革之後,修道院解散,31個大修道院院長於1540年退出,貴族院僅餘2名大主教和19名主教.教會貴族在總體實力上已退居二流地位。以後主教人數又添5名,使教會貴族達到26人,但他們在貴族院所扮演的次要角色仍然未能改變。與此同時,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增封了40餘名新貴族,除了某些世俗貴族無男朋而終造成自然減員外,到都鐸晚期上院世俗貴族仍然達到59人,超出教會貴族一倍多。

亨利八世

其二是世俗貴族得到了完整意義上的議會出席權和「單獨組院權」。這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凡是擁有5級貴族稱號之一者均可出席議會上院活動。因為在都鐸王朝建立前的漫長歲月中,並非所有貴族都可出席議會,儘管很早就形成了擁有男爵和男爵以上貴族稱號者都有可能出席議會的慣例。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和多數情況下貴族出席情況要看國王的意圖來定。某貴族與宮廷關係密切,自然會得到國王,或由大法官廳以國王名義發出的議會召集令狀,倘若接不到召令則只好望洋興嘆。進人16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宗教改革期間,亨利八世PA需得到上院貴族支持以保證其政策的順利實施,樂意召集所有世俗貴族與會。

都鐸王朝金幣

於是,所有擁有公、侯、伯、子、男等封號者都有權成為上院議員,循例出席議會。說明這一慣例最終成為制度的典型事例,是一份於1536年發往居住在海峽對岸卡萊城的召集令狀,上面寫道:「各位世俗貴族都應收到議會召集令狀,這是制度。」另外,由於貴族爵位可以逐代相襲,出席議會從此成了他們按照長子繼承制代代相傳的政治特權。第二,除大主教和主教之外,凡無5級貴族稱號之一者一律不準參加議會上院活動.1539年,議會通過議案專門規定了此點。這就從此將為數不多的法官、大法官廳官員和國王專門顧問排除於貴族院之外。上院也至此成為完整意義上的「貴族院」。

都鐸王朝時期建築

其三是國王和政府加強了對上院的控制。使他們面對王權更加馴服。下院成分的變化更加明顯。一是表現為騎士議員和其他平民議員比例的變化,再是議員總數的大幅度增加。1510年.下院來自37個郡的騎士代表仍為74名,而來自100個城鎮選邑的議員卻由14世紀至15世紀晚期的不足 200名增加到222名,下院議員總數為296名。亨利七世在位時,選區、選邑以及下院議員數目保持不變。亨利八世時增設了38個選邑和兩個郡選區。以後在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期間分別增設34,25和62個議席。

都鐸王朝時期建築

到了1601年都鐸王朝最後一屆議會中,下院議員多達462名,即增加了56寫。由於威爾斯的12個郡分別得到選派一名議員的權利,加上英格蘭增設蒙默斯郡和柴郡.使下院騎士議員由74人增加到90人。於是,曾經保持了多年的下院騎士議員和平民議員實力大致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未領騎士稱號的鄉紳和市民代表漸漸成為下院議員的主體.儘管各地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和選區選邑的分布情況不盡相同,但大致看來,全國所有地區在下院都有了各自的代表.下院的代議制性質已在逐步增強.而且,正是16世紀選區、選邑的大量增加,使得都鐸時期成為英國議會史上議員人數增添最快的朝代。下院成分雖有較大變化,可議員選舉制度並無明顯改變。巧世紀前半期制定的有關選民和候選人財產資格的選舉法繼續有效,但實際執行情況與法律規定往往相差甚遠。例如,1588年大選時,蒙哥馬利郡符合條件的選民約為1600-1700人,可因管理混亂,真正參加選舉的人竟超過2000人。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這裡應當指出,都鐸年間的所謂「王在議會」的含義.主要是就憲法意義和國王的實際立法作用而言,卻並非意味著國王可以任意或者隨時參加議會的辯論和立法活動。
  • 英國 | 王朝編年史
    都鐸王朝的由來   亨利·都鐸是威爾斯古時的德赫巴斯國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朝的後裔,在玫瑰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而漸漸得勢,並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取得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
  • 15至17世紀英王任免權與庇護制遭僭越後如何在都鐸時期重新確立?
    都鐸王朝建立後王權加強,任命官員時沒有人可以進行幹預,使貴族完全效忠國王,英國出現長期穩定的統治。議會在1343年分為上下院,上院為王室廷臣和貴族,對重大案件進行審理;下院成員為各郡推選而不是通過庇護制進行任命。一直到14世紀末期,立法權始終被上院掌控,下院無法參與其中。貴族作為上院議員和御前會議成員對國王進行庇護和官員任命時起到了限制作用。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衡平法與普通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廣義而言,它是最早實行普通法的英國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了調整法律關係而產生,並與普通法服務於同一社會制度。都鐸王朝金幣衡平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都鐸王朝建立之前。在14,15世紀,一些在各種普通法法庭涉訟的當事人,向國王、諮議會或議會提出請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中諮議會接到訴訟後,將其職權授予大法官。
  • 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歷代國王畫像
    英國歷史由組成英國的四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的歷史構成,大約9世紀開始,英國歷史不斷改朝換代。17世紀前的英國歷史朝代實行君主專制,1689年《權利法案》實施,把君主專制改成君主立憲,是世界第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當時統治英國的是斯圖亞特王朝,所以在它之前的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1485年建立,1603年滅亡,歷6代君主,享國118年。圖為都鐸王朝王室徽章。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潘榮成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摘 要: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英國的王朝歷史
    作者:多稜鏡 本文來自博物館.看展覽編者按: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對於這個熟悉又遙遠的國家,你了解多少呢?韋塞克斯的君主阿爾弗雷德,率領臣民抵抗入侵,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這位領袖重新編排了軍隊,將一些土地分配給軍人,修築了許多堡壘和基礎設施,這些堡壘日後發展為城市。
  • 都鐸王朝和狼廳審美表現對比
    歷史上的都鐸王朝時期是亨利七世在入主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之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歷史上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度時期,被認為是君主專制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是最被世人熟知的英國歷史,同時也是一個黃金時代。
  • 英國王室的故事: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本名亨利·都鐸,是都鐸王朝的首位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在公元1509年4月22日繼承父親亨利七世的王位。受父親意願: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薩琳成婚,凱薩琳是亨利八世哥哥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
  • 英國的王朝歷史丨知多少
    「懺悔者」愛德華愛德華的繼承人哈羅德二世,在黑斯廷斯之戰殉國,徵服者「諾曼第的威廉二世」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開啟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伊莉莎白一世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通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通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
  • 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
    文/楊柳文史  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王朝,在這個王朝的統治期間英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變,也就是從封建王朝轉變成為了一個近代民主國家。為這個轉變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都鐸王朝的一系列變革.
  • 英國都鐸王朝最愛的五種體育運動
    英國的都鐸王朝當時的人都是運動的狂熱愛好者,他們喜歡的體育包括數百人踢得的足球比賽,還有更固定的打碗遊戲。但是整個十六世紀最受歡迎的運動是什麼呢?足球足球在英國得都鐸王朝時期非常流行,當時的踢足球方法和我們今天知道得的足球運動截然不同。當時得足球比賽是再鄉村之間的空曠地方上進行,和我們現在看到得不足球場不同。踢足球的目的是為了拿到球,並將球帶回您自己的村莊,儘管您可以想像,裁判員在跟上球時候回有問題!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前段時間看了部英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名字叫做《白公主》。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嚴格來說,這位只是都鐸王朝的王后。
  • 英國都鐸王朝「航海」探險之旅,航路帶動經濟發展,轉變社會發展
    英國都鐸王朝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是亨利七世時期所建立的王朝,都鐸王朝的航海之旅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早的,但卻是最重要的,都鐸王朝的航海之旅在近代航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都鐸王朝的航海之旅為英國開闢了新航路,發現了「新大陸」,促進了英國航海技術和造船業的發展。新航路的開闢帶動了英國和歐洲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
  • ...英國_歷史|蘭開斯特王朝|愛德華四世|開國|理查三世|約克王朝|...
    把歷史範圍轉到歐洲,歐洲非常重視貴族血統,歐洲國王跟中國皇帝一樣是至高無上、養尊處優的,但實際上古代歐洲國王也是要親自上戰場指揮和殺敵的,身兼國王和統帥的身份,上戰場的歐洲國王可能比上戰場的中國皇帝還多,只是到了近代,因為戰爭方式的改變,歐洲國王都沒有再親自上戰場指揮和殺敵了。話說回來,既然是親自上戰場殺敵,那相對的,就肯定有被敵人殺死的可能。
  • 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英國現代性的起點
    近年來,我國也陸續翻譯出版了不少有關都鐸王朝的書籍,比如剛剛出版的《都鐸王朝》([英]查爾斯·愛德華·莫伯利:《都鐸王朝:1485-1547》,華文出版社,2020年)。都鐸王朝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就在於它通過三位主要君主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英明統治,英國在實質上開啟了現代性。
  • 英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朝代——都鐸王朝,國祚118年,君主6位
    亨利七世(1457年—1509年),英國都鐸王朝開國君主,原本是蘭開斯特王朝旁系王室成員,1461年約克王朝滅掉並取代蘭開斯特王朝,他流亡法國,1485年在法國瓦盧瓦王朝幫助下反敗為勝,滅掉並取代約克王朝,建立都鐸王朝,在位期間大力發展工商業,但性格兇狠殘忍,殺光約克王朝男性王室成員,以及對自己有意見的貴族
  • 玫瑰戰爭後的曲折,金雀花後的鼎盛:坎坷中綻放的英國都鐸時代
    它,就是英國。對於它,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我們知道他們的君主立憲制,知道他們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知道他們著名的大本鐘伊莉莎白塔。在英國的歷史上有這麼兩段輝煌時期,一個是金雀花王朝時期,一個是都鐸時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都鐸時代。
  • 《都鐸王朝》:英國的宮鬥劇,為生兒子引發的一場血案
    前幾年有一部熱遍網絡的英劇,叫做《都鐸王朝》,這部劇被網友評論為英國的宮鬥劇。可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只要與權利沾了關係,那一定是一場腥風血雨的鬥爭,唐太宗李世民發動過「玄武門之變」,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武則天上位,屠戮唐室功臣;雍正即位,流放兄弟,以「塞思黑」改其姓名,這些為了權力之爭做出的種種殘忍行為,在歷史上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