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央視又一檔詩詞類節目,格調媲美於《詩詞大會》,節目不僅有當代大儒康震老師全程坐鎮,還邀請了各個一線明星傳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節目自播出以來,人們一直將焦點聚於節目的內容上,畢竟那兒的「貨」比較多。
今天,小編不和大家說節目的內容,只說節目名稱這幾個字。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匠心獨運的設計,對這個節目所有的內容起著畫龍點睛、提攜挈領的作用。小編在初次注意到這個秘密之後,很為節目片頭的設計者大大點讚。
《經典詠流傳》,不叫經典永流傳,這裡」詠「字用的特妙,經典能長遠流傳,很大程度靠的是歌詠方式,所以取名」詠流傳「,這裡也傳承了古意。在古時候,文人墨客的佳作多是靠歌詠為人所知的,許多有名的詩詞都被譜了曲傳唱,比如李白的《清平樂》,就是那時最盛行的樂曲。還有柳永,宋時有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說明經典詩詞有一個特性就是能歌詠。還有蘇軾,在寫完《江城子·密州出獵》,也趕忙找關東大漢打著板子說唱,可見好的詩詞都是能歌詠的,都能給人心靈上的美妙享受。
《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組,正是準確地拿捏到這一點,所以才在節目字體上苦下了功夫,節目名字設計的不僅具有藝術美感,還具有深刻的含義。我們來看,「經典詠流傳」這幾個字,採用了鎏金體,不僅古韻濃濃,讓人能和古時在情感上更接近,還間接啟示了人們,經典是不敗的,沉得住歷史的更轉,耐得住時間的考驗,像黃金般不被塵土掩埋,始終光芒熠熠的,亮麗在人世。
小編最欣賞的是」詠「字的設計。節目組把」詠「字的口字旁設計成了音符符號,不是單純地使用音符,而是恰到好處地向下向右微微一彎,不完全合攏,因為歌唱要張嘴的;也不開的太大,因為嘴張得太大無法將聲音的美妙發出去。尤其是音符的下端,像逗號的那部分,它是倒轉上去的,正好在口的中深處,仔細看就像一個舌頭,歌詠最重要的是舌頭了,沒有靈活的舌頭,一切都白搭。這個」詠「字的設計,完美無瑕地體現出了這一點。
人們寫作一般講究」虎頭豹肚鳳尾」,強調的就是開頭要有力,吸引人。製作節目也一樣,片頭要點題,要美觀。《經典詠流傳》就做到了這一點,可能是節目太過精彩了,很多人沒注意到這幾個字的設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倒回去,好好品味一下這幾個字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