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楊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2018年正月初一,沉寂了200多年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被鄉村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山裡孩子們的演唱喚醒,感動了億萬中國人。「歌以詠志」不僅是天然去雕飾的童聲和讓詩回到歌唱源頭的創意,更是鄉村教師與貧困兒童對未來的渴望,引起了億萬觀眾的內心共鳴。
這首小詩《苔》是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前三期16首經典詩詞之一。2月16日—18日,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經典詠流傳》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時段連播三期,迅速刷屏成為現象級節目。這是繼春晚之後,央視奉獻給全國人民的又一春節文化盛宴。2月22日—24日,農曆正月初七至初九,該節目又在央視綜合頻道傍晚時段重播這三期。剩餘的8期從3月3日起每周六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時段繼續播出。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臺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並邀請音樂人用「和詩以歌」的方式演繹經典詩詞,開啟文化節目2.0時代。「詩言志、歌永言」,通過詠唱經典詩詞帶領億萬中國人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讓經典詩詞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唱出新時代最強音,再造當下的流行和未來的經典之聲。
節目開播次日,《經典詠流傳》就一舉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創造了文化節目的新高。節目不僅有勵志的《苔》,也有催人奮進的《明日歌》,甚至還讓國際化的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用中英文演唱《登鸛雀樓》,讓詩詞以音樂為媒,穿越古今、跨越國界,實現中西方文化互動和交融。
節目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讓經典具有新時代屬性。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田梅介紹說,節目強烈的文化屬性和對經典詩詞傳承的社會責任,吸引近百位經典傳唱人加盟,《明日歌》《登鸛雀樓》《將進酒》《送別》《陋室銘》《梁祝》《枉凝眉》《苔》等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在節目中被創新性傳唱。
「《經典詠流傳》將文學性和音樂性合二為一,集合大批優秀音樂人共同傳唱經典詩詞,星素結合、老少同臺、中外交融。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但經典文化的共同情感從未改變。當伴著優美的旋律重溫這些動人的文字,我們仍能感受到我們的先祖對美好的追求、對生命的感悟。」節目經典鑑賞團成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表示。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價稱:「這檔節目最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找到了中國式解決的途徑,它在潮流時尚和傳統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會商機制。整檔節目將『再造經典』作為核心要義,讓流傳千百年的詩詞歌賦在音樂旋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經典鑑賞團成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認為,《經典詠流傳》通過語言和音符的嫁接,讓大眾更好地接近傳統文化,這種做法是對藝術的準確表達。作為節目參與者,他計劃把節目搬到中國音樂學院課堂,讓學生學習這種表達方式,創造更多的經典之作。
節目很好地解決了詩詞和音樂兩種形態的跨界融合,選擇的詩詞都具有普世情感,比如古人有關「惜時」「勵志」「親情友情愛情」「家國」等主題詩詞,讓當今的中國人更容易接受;邀請知名音樂人和有特點的素人傳唱經典詩詞,他們本身都是時尚的載體和符號,更易引起觀眾的追捧。比如,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演繹《鄉愁》思懷余光中老先生、88歲巫漪麗演繹經典愛情《梁祝》……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從傳播學的角度剖析節目的創新之處,一是傳播者掌握主動性,節目選擇的詩歌都是有價值訴求的,能夠與今天的世界對接;二是形式創新,節目本身是詩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過去和今天結合在一起,是歷史跟未來結合起來;三是主題的拓展性深耕,節目讓經典傳唱人詠唱經典之外,還讓他們自己說出對詩歌的感受,給人啟示。
「節目讓詩詞內涵外延渾然一體,每個元素的調動和運用都有含義,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據自己文化的基礎去暢想、去體會、去感受。」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高曉虹說。
作為央視新年文化節目的新開局,《經典詠流傳》不僅用全新的氣象和嶄新的作為打造了優質電視節目,還立足當下,再造流行,更引發全民熱烈參與到傳唱經典詩詞,成為一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聲名片。
「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連接,讓主流的經典再次成為流行的先鋒。」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經典詠流傳》契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發展的時代性要求,成為最直接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的電視文化節目。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詩詞與流行的結合是一種非常好的國民教育模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人生價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節目這樣的創新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開花、結果。」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王寧介紹道,自古以來「詩」和「歌」原本就是雙生姊妹。比如,在文字誕生之前,歷史是靠歌謠來傳承,而中國文學之源的《詩經》本身就是由民間歌謠收集而成,很多古代的詩文在當時都是用唱的形式表達的。所以,為經典詩詞配上旋律本身就不違和,進而使用現在大家都聽得懂的流行音樂去表達古典詩詞更是為經典賦予了時代的活力,讓經典在當下的傳播中「燃」起來。
節目也受到新媒體年輕觀眾的追捧。新媒體專業人士分析稱,《經典詠流傳》把音樂節目的創新和文化節目的創新巧妙結合在一起,這樣創新的形態在網絡上能夠引起年輕人追捧;節目在新視聽、新故事和新知識上都做到了突破,通過不同文化形式和不同傳媒形式的結合,讓古老的詩詞煥發出了嶄新的生命力。
《經典詠流傳》讓經典詩詞和現代音樂相碰撞,讓中華文化的風骨與魂魄,插上歌聲的翅膀,飛進了億萬中國人的心中。節目中的16首歌曲更是喚起了無數網友內心詩意,有許多網友表示「已建立無限循環歌單」「聲音滲透了我的靈魂」;也有許多網友從詩的詠唱中聽出了人生的哲思,如《定風波》裡遇到挫折時一笑了之的曠達,《明日歌》中珍惜時光的感悟。
節目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據報導《經典詠流傳》前三期節目短視頻全網播放量已突破1.5億,57篇微信文章突破10W+,節目「搖一搖」互動更是獲得了近400萬次分享,總曝光量約4億。這些數據表明,《經典詠流傳》中的配曲重唱的歌曲將再造當下之流行,成為未來之經典……
(責任編輯: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