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性都有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受害者

2021-02-12 宸冰讀書


每個女性都有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受害者


——宸  冰

今天要談的這個話題有點沉重,關於最近的熱點新聞:上市公司高管性侵收養女孩事件。連結書籍有七八本,主要有林奕含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從《南風窗》的首篇報導文章到上市公司聞訊終止僱傭合同,從公安局重新立案到女明星們發出聲援,從央視網的九大質疑再到各大媒體深挖前因後果,從一面倒的輿論到披著客觀冷靜外衣的洗白文,從所有人對女孩的同情到開始有圍觀者質疑她的動機和目的,這哪裡是信息和說法的交鋒,這是人性與底線的挑戰。我在想,當每個終端的用戶主動或者被動的接受著這些信息的時候,噁心到我們的又豈止那個無恥之徒。第一次看到《南風窗》的報導,憤怒和震驚之餘更多的是心疼,心疼那個弱小懵懂就被毀掉的女孩,心疼那個無數次試圖自救的女孩,心疼那個在完全崩潰之下還想好好學習的女孩,心疼那個一次次要說出經過細節的女孩,那會是怎樣一種噩夢,無論如何想像,你我都難以感同身受。我們只能期待事情儘快進入法律程序,還女孩一個公道。可是很快,輿論竟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先是那個「禽獸」的家人給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說法,在這個說法中,兩人的關係性質有了質的變化,然後,有個莫名其妙的媒體寫了一篇報導,用貌似客觀公正冷靜的方式對整個事件當事雙方相處的時間節點、模式、和細節進行了所謂的還原,在這篇報導裡,女孩反覆報案撤案的隱情,甚至援助志願者的態度說法都有了很奇怪的觀點,說的都是能聽懂的話,但真的不明白他們想表達什麼。但顯然,這樣的文字開始發揮作用了,一時間,各種隱情、真相和背後的故事對女孩的描述和態度開始曖昧不清,對報案的動機和目的有了諸多惡意的猜測,比如女孩曾經多次發曖昧和親密的信息給鮑某某,女孩曾在報案後又捨不得讓那個惡魔去坐牢,女孩自身情緒狀態的不穩定和種種看上去不那麼理智的行為等等。我想問問寫這篇文章的人,這樣嫻熟的春秋筆法用在這裡你就真的不會內疚嗎?或者你是不是還在陶醉於自己的冷靜和調查細緻與邏輯縝密?因為這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的看法,昨晚和一位朋友聊天說起我正在寫這個稿子,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不是說有隱情和真相嗎?那個女孩好像也有問題」。對,你看,這就是信息對人的影響。讓原本堅定的維護受害者的人都開始懷疑自己的立場,試圖去找一個所謂的客觀。到底是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了?還是這個世界讓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了呢?我在之前一期專欄裡講過《後真相時代》這本書,我不得不再次推薦,大家可以找來讀讀看,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掩蓋犯罪的事實和人性的醜陋,無論表述的角度有多不同,都不能為罪行開脫,都不能證明女孩活該,都不能為一個成年男子為了滿足自己變態的欲望而毀了一個年輕女孩一生的罪孽做出任何合理的解釋。原諒我這麼激動和憤怒,是因為在憤怒的思考這件惡劣的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最近一兩個月的節目中,女性問題出現的頻率很高,這不僅是因為我自己也是女性,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看上去多元價值觀開放的時代,女性群體並沒有活得更自由,至少是心理上依然受到來自社會和傳統倫理等價值觀的綁架和影響。很多自媒體寫這個案件的時候都使用了一個詞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不止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個症狀被提出來的典型案件中,女性表現出的程度遠遠超過男性,甚至有女性受害者表示要等罪犯出獄後嫁給他。是不是很難理解,是的,這就是人類心理的複雜性,這比我們以往對心理學一點粗淺的認知要深奧的多,甚至也是心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破譯的人類秘密。 在林奕含的遺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很能體現這種心理:

那天,我隔著老師的肩頭,看著天花板起伏像海哭。那一瞬間像穿破小時候的洋裝。

他說:「這是老師愛你的方式,你懂嗎?」

我心想,他搞錯了,我不是那種會把陰莖誤認成棒棒糖的小孩。我們都最崇拜老師。我們說長大了要找老師那樣的丈夫。我們玩笑開大了會說真希望老師就是丈夫。想了這幾天,我想出唯一的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思想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東西!我是從前的我的贗品。我要愛老師,否則我太痛苦了。

「為什麼是我不會?為什麼不是我不要?為什麼不是你不可以?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約成這第一幕: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

是的,一個無論在年齡、心智和社會經驗上都遠遠低於男性的小女孩,在懵懂之間唯一的選擇是逼著自己去愛這個毀了她的男人,因為,她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整個的社會輿論都在告訴她,就算說出去,人們也一定會說是她的錯。思琪曾經在飯桌上試探的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當思琪提到有老師和女生在一起,媽媽的反應是這麼小就這麼賤,真是賤人。思琪從那時起決定永遠不會對家人說出這件事。那麼她能怎麼辦呢?她別無選擇,在一樁罪惡裡,她除了成為共犯,還能怎樣找到自己的安全感呢? 現在,你是不是有點理解那個14歲的女孩了,你是否意識到,無論我們今天的信息有多麼發達,交流有多麼方便,你都還是會感到孤獨,而對一個有著不堪秘密的孩子來說,這種孤獨無助足以讓她產生幻覺,進而投射到本該痛恨的壞人身上。 從《被嫌棄的松子一生》《82年生的金智英》,從《我的天才女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從《坡道上的家》《親愛的安吉維拉》,隨便清點一下我講過的話題和書,你有沒有發現,身為女性,天性中安全感的缺失讓我們一生都在尋找某種力量和依靠,無論我們多努力卻最終都可能敗給不夠強大的心理,而性這個敏感的話題,就更像是某種原罪一樣加注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情感、欲望、婚姻,都在社會看不見的強大規則中撕裂和矛盾著,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女性都有可能因為某個人、某種說法、某種經歷、某種價值觀而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只是,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呢? 現在,讓我們回到事件吧,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那篇發表的文章已經撤回並公開道歉了,代理女孩的律師表示說案件比大家想像的更複雜,但不能改變女孩是受害者的事實,更多的人在指責痛罵那個變態,關注案件處理情況的同時,開始關心女孩的心理康復,因為,無論怎樣,那種傷害都絕不是審判能平復的,每每想到這一點就更是無奈而痛心。畢淑敏的作品《女心理師》中,主人公也遭遇了這樣悲慘的命運,在12歲被繼父性侵後,心理問題導致她身體的一半數十年一直是冰一樣寒冷,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恢復,直到一個德高望重的心理權威以非法的殘忍手段強制性的讓她重新體驗當年的情景,才徹底解開了她身上的秘密,而最後重獲新生的她決定將這個曾經崇拜的導師告上法庭。也許有人會說,怎麼能恩將仇報呢?這和養女事件的反轉是不是很像?但這才是對的,因為,無論怎樣的目的,都不能掩蓋罪惡的事實,都不能磨滅我們無限痛苦換來的成長與強大。在這本書的最後,女心理師賀頓勇敢的揭露了權威,權威非常意外,在曾經就範的女子中她是最平凡的一個,他在想:「是什麼給了她力量?是曾經的苦難,還是她天性中的倔強?是自己旁門左道治療的效力?還是心理科學移山造田改天換地的力量?賀頓的答案是:「因為有你這樣的人,所以,我會戰鬥不已。我知道我的力量還不充足。我會把舌頭在石頭上磨,在骨頭上礪,直到有一天鋒利無比。你知不知道有個詞叫「尺蚓降龍」,意思是一條蚯蚓打敗了龍」。曾經,林奕含沒能打敗那條罪惡的「龍」,卻用生命留下了足以讓我們深刻理解的真相拼圖,從這個角度,事件中的女孩那一次次抗爭與報警更讓人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堅強勇敢,但願她在走出囚禁了身體的牢籠後,也能早日走出禁錮了精神的樊籬,為她送上最深的祝福。

魅力自信、情感幸福、自我升值、人際交往、職場充電等5個維度,精選40本適合女性閱讀的經典好書。

點個讚賞,讓我知道你們是真喜歡

相關焦點

  • 「女魔頭」勞榮枝當庭翻供,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可能令她免於一死?
    她幾乎全面翻供,否認是法子英的共犯,堅稱自己是長期被法子英誘騙、恐嚇的受害者,不得不服從法子英的指使,稱自己是法子英「搞錢和性慾的工具」。這幾天,看到媒體的進一步報導,有律師認為勞榮枝當庭所述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況,再加上案件證據存在瑕疵,法庭對她最後的量刑會有一定影響。不知道這個律師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時是語帶譏諷,還是真的認為勞榮枝的情況屬於這個綜合症。
  • 關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你知道多少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施害者產生依賴或感情的一種症狀。受害者有時候甚至會反過來維護施害者的利益,從而反過來與對他進行營救或者幫助的人產生衝突、摩擦等現象。那麼為什麼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呢,其實道理簡單。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真的存在嗎?
    (派對才剛剛開始)如果不是他端著衝鋒鎗對天花板開火,這句用英語喊出來的「臺詞」在周圍的瑞典人聽來可能顯得怪異。接下來發生的劫案不僅在當時轟動了整個瑞典,更成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起源。劫犯名叫簡-艾瑞克·奧爾森(Jan-Erik Olsson ),32歲,來自瑞典南部,有過犯罪前科。
  • 「愛上」加害者|被性侵者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指被綁架者與綁架者在有限相處時間內產生某種情感依賴
  • 戀愛中的女人要小心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點擊上方"只懂女人心"免費諮詢☀ 女性情感交流平臺,遇見即改變!定期推送精選情感內容,帶你走進一個溫情的世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
  • 《頤和園》: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的戀父與弒父
    餘虹的家人只有父親,這不能作為其是否有戀父情結或弒父心理的猜測的充分依據,但毋庸置疑的是餘虹對周偉的關係與文本中的另一組相對照呼應的關係:即,廣場事件中餘虹一代與政府的關係,具有明顯的父子關係的特徵。在經歷了毛時代的統治之後,整個年輕一代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對父親角色的糾結。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戀愛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到底有多可怕.
    可長久了,我會漸漸發現每一次所謂的「我最慘」、「我最難受」的背後,是因為每個人都沒少作。這也許就是戀愛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吧。●●●前幾天,朋友喜歡的女孩給他發來了一個某個品牌1元搶購的活動連結。問他:你說這個不會是騙人的吧。男孩說:不會的,就是中獎的機率比較小。女孩說:那我參加一下吧,萬一中了吶。1元搶購中大獎的機率基本和他們可以在一起的機率低得差不多。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作為一個二次元宅謎,我當時就想到了番劇中的一些例子,最經典的莫過於《終結的熾天使》中吸血鬼與普通人類之間的奇妙關係。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聊一聊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些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時常遭到丈夫的虐待,離婚看起來是一個能逃離苦海的選擇。但她們沒有這麼做,因為在他們心中,她們無法離開對他們施暴的人。甚至在有些特殊例子中,如果有人譴責施暴者的行為,她們反過來會維護他們的丈夫,為他們辯護,這看起來是一種不太可理解的現象。
  •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戀愛婚姻當中的賤骨頭是怎麼回事戴浩然 2020年12月14日我用咱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解析一下所謂的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用五個字講就是「跟自己較勁」,總覺得自己有成本投入,不能輸,對方給自己痛苦越多,自己越來勁。
  • 愛情斯德哥爾摩(受虐者心理)
    是因缺乏而渴望的愛留不住還是我們會愛上什麼人原來都有跡可循如何發現愛的心靈快門如何脫離虐待性關係今天讓我們一起談談愛情斯德哥爾摩(受虐者心理)概念:(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 心貓|牛郎織女有真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可見都是沒有去約會的人啊)朋友們有說牛郎偷衣服的,有說董永才是偷衣服的,還有說牛郎和董永就是一個人的。一下子我就懵逼了。據說這才是牛郎和織女故事的初始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 心理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些情感被認為是不理性的、濫用同理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創傷羈絆,不一定只發生在人質身上,只要加害者對被害者實施騷擾,都可能使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強烈的情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並非正式精神疾病名詞。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瘋子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另一個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發生,而且相當普遍的心理學問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01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因為第一次發現是在一起劫案的人質身上,又叫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受害人對施害者產生感情,並反過來幫助施害者的一種情結。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的存在嗎?
    俗話說「有仇必報,有債必還」,這比較符合人類的正常心理。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舉個例子,假如很不幸,你被綁架成了人質,該怎麼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喂,110嗎,我要報警」。可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反應則是,「警察你們走開,不要傷害我和劫匪!」
  • 美女會愛上野獸,是因為她有「病」?!
    瑞典犯罪學家尼爾斯 · 貝耶洛特(Niles Bejerot)將這種受害者對壓迫者或施虐者的依戀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根據其研究,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般會表現出 3 個基本症狀:1. 人質對於劫匪的好感這種體驗的產生是有前提的,它需要雙方有交流和溝通。劫匪沒有虐待人質,並且有一些小小的善行。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實中可能人人會犯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忘記是什麼時候了,但是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卻非常深刻,並逐漸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多的一些思考。而這個老大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霸道,包括對跟著自己的兩個小跟班,但是只要老大偶爾對他們言語有一絲近似於溫和,他們就會心存感激並且更加崇敬他。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