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一次戰略上的轉型和升級,不僅包括經濟、社會轉型,還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復興,是農業的全面轉型、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民的全面進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膽探索,改革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突出產業興旺,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但是產業發展受到自然、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如何確保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我們注重發揮產業的持久穩定效應,讓產業既「興」又「旺」。
一是抓好產業規劃布局。堅持「以短養長、長中短結合」,因地制宜規劃產業布局,精準產業定位。重點抓好油茶、茶葉和旅遊等產業發展。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全面打造「百千萬」油茶示範帶。突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龍勝生態旅遊大環線為引領,全力打造龍勝全域旅遊大景區、大公園。
二是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利用龍勝良好的生態環境,走好「精品農業」之路。積極申請註冊農產品商標,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和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抓好溯源體系建設和「訂單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示範區建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三是進一步做好農產品深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向「深加工」拓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做好農產品的包裝,充分利用「全球重要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把龍勝所有農產品納入「全球重要文化遺產」品牌包裝範疇,提高產品的效益。
四是推動規模化發展。通過流轉土地,選準優勢產業,走具有區域特色的規模優勢產業之路,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五是進一步暢通農產品流通銷售渠道。抓好農村信息化建設,培育電商主體,完善配套服務,加強冷庫建設,解決農產品流通銷售等系列難題。
突出生態宜居,讓群眾生活更加稱心如意。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依託龍勝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抓好生態宜居建設,讓群眾的生活更美好。
一是推動基礎設施大改善。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以水、電、路、氣、通信網絡提升為重點,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大改善。特別是在交通道路上,以「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為目標,打通「最後一公裡」,推動「村村通」向「組組通」「道路硬化」轉變。同時,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愛護、管護,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提高使用效益。
二是推動村容村貌大提升。聚焦「生活舒適的樂園、道德示範的家園、生態良好的田園、鄉愁記憶的故園」幸福鄉村的建設目標,紮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傳統古村落保護等活動,真正讓鄉村找得到韻味、留得住鄉愁。
三是加大人居環境保護力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生態修復和「四改」為主攻方向,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讓生態變成「搖錢樹」、美麗鄉村成為「聚寶盆」。深入開展禁伐、禁砂、禁止新建水電站、禁漁等行動,全力守護好龍勝的青山綠水,建設美麗家園,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寶貴的自然財富和發展空間。
突出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文化更加繁榮興盛。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我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狠抓鄉風文明建設,著力解決富口袋與富腦袋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農村實際,採取符合農村自身特點的有效方式,加強對中國夢、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感恩奮進的宣傳教育。用好鄉村文藝隊,搭建群眾便於、樂於參與的平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二是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開展文明校園、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開展身邊好人評選和最美村民、優秀黨員戶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大力弘揚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優良傳統,不斷傳遞正能量,激發內生動力。三是挖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資源優勢,講好文化故事,傳播農耕文化,形成良好鄉村文化生態。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梯田文化、農耕文化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方面的重要作用。
突出治理有效,促進鄉村社會更加和諧有序。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我們聚焦治理有效這個目標,積極創新鄉村治理,促進鄉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建設為重點,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脫貧攻堅等工作,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過硬。
二是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構建完善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村規民約、道德評價小組的作用,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治理更有效。
三是提升村級管理服務水平。深入推進村級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推行「農事村辦」「農事網辦」「一站式服務」,著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突出生活富裕,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富裕既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們堅持發展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努力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更加富裕。一方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和脫貧人口返貧預警機制。突出長效和鞏固提升,完善脫貧不穩定人口與邊緣易致貧人口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推廣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穩定增收,實現「不可逆」的脫貧。另一方面,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統籌做好教育、轉移就業、收入分配、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等工作,全面提升脫貧的質量和成色。
(作者周卉,為龍勝各族自治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