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書法入畫,可以改變繪畫,並將之推向現代性!

2020-12-09 美術研究

本文提出「畫入書法」的概念,並無意於倡導以繪畫取代書法,僅僅是希望引出中國書法在現代藝術情境中所處的一個悖論性地位:即它被視為最傳統的藝術的同時,成為現代先鋒藝術的形式與精神靈感。換言之,書法形式愈傳統,愈具有現代性基因。2002年,我的英國友人白洛思在大英博物館舉辦了「現代中國書法展」。這可說是西方世界首次組辦系統的中國現代書法展覽,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觀者如雲,其中有傑出的新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赫布斯班姆、著名藝術學者巴克森德爾夫婦,以及我導師的夫人拉麗莎·哈斯克爾等,我特意邀請這些對中國書法很陌生的學者前往參觀,目的是想聽聽他們的直覺反應。#美術學#

其結果並不令我感到驚訝,他們對於那些過於強調繪畫性和前衛性的作品不以為然,而對毛澤東、郭沫若,尤其是林散之的作品讚不絕口,從中他們觀賞到「優美的空間與線條的舞蹈」、「情感與表現形式細膩而合理的統一」以及「藝術家獨特的個性筆跡」。在當代書法家的作品中,他們特別欣賞王冬齡的作品,為其磅礴氣勢所震撼。在大英博物館的安排下,王冬齡表演書寫了巨幅作品,讓英國觀眾初次領略到中國「行動書法」與西方「行動繪畫」的表面淵源與本質區別。

一、從碑入書畫入書

中國現代書法的理論結構經歷了兩次極為重要的變化,一次是以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為標誌的尊碑抑帖論的出現和傳播,在此過程中,楊賓、阮元、包世臣等人的尊碑傾向,書學南北宗的思想走出伏流,成為引導晚清民初書法的精神力量。另一次是1985年前後中國現代書法運動中以本文所謂的「以畫入書」為形式的理論訴求。這種訴求的正當性及其意義在今天仍然不斷得到討論。儘管清末民初很多通曉西方藝術或藝術理論的書家,如弘一法師等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畫入書法的意義究竟何在?中國書法的現代性該如何界定?中國書法的現狀及其前途都要求我們對這兩個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

我們將上述近百年的中國現代書法史上的第一種現象稱之為「碑入 書」,而將第二種現象稱之為「畫入書」,對二者進行比較,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書法的現代性問題。前者是在中國傳統自身作內部結構性的調整,使傳統資源得到新的整合,而後者則帶有明顯的跨文化、跨學科的互動性質,迫使書法實踐者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係,重新梳理書法與繪畫之間的瓜葛。對書法所做的深層繪畫性解讀,不但反過來影響了我們對傳統文人畫的理解,比前人更準確地找到書法和文人畫法真正相通之處,如氣息、節奏、生命感、呼吸感等等,而且也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片面追求書法的繪畫性、形象性所造成的種種誤區。

畫入書是中國書法現代性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個結論不是用來做價值判斷,而是對書法現狀的描述,或者說,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覺文化空間——當然,如果將之誤認成理論指導的話,那我們打開的也許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

當我們談論中國書法的現代意義和國際意義之類話題時,其實就已預設了一個跨文化比較的宏大背景,而中國書法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獲取了全新的含義。活躍在美國的一批當代華裔藝術家正是利用自身的中國文化背景(中國牌),試圖在異文化中確立身份。在這批藝術家中,書法藝術,更確切地說,漢字藝術始終是他們尋求確定自己身份的重要媒介,更是他們以此身份而介入西方世界的一把鑰匙。而這種介入必定以吸收西方現代藝術語言為前提的。在異域「生長」的書法藝術,猶如遷離故土的植物,必然改變其本色,並反過來影響國內藝術家的創作心態與風格選擇。令人想到的一個類似現象是:上世紀80年代,受西方現代藝術影響的日本「前衛書法」也曾在中國掀起陣陣波瀾,然而問題在於,中國書法的國際意義僅限於此麼?

把中國書法改換成西方世界所能接受的樣式,這並不是中國書法的現代或國際意義。伊斯蘭世界有著悠久的書法藝術傳統,同中國一樣,這種傳統在面臨西方現代藝術的挑戰時也發生了嚴重的裂變。年輕一代的伊斯蘭書法家大量使用了西方現代意義的視覺元素,並樂觀地將之視為伊斯蘭現代藝術的一種成功樣式。然而,在西方學者的眼中,這種書法是一種「受傷的書法」[Wounded Calligraphy]。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因素固無不可,但如果傳統藝術的生命並未由此而煥發新的光輝,反受殘損,豈不令人深思嗎?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書法,如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繪畫一樣,不僅對西方人,而且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都已成為「異國他鄉」,成為一個難以接近的視覺「領地」,只為極少數人所理解和欣賞。由此,對大多數人來講,書法只是中國文化的符號,是他們用來滿足獵奇心理的視覺碎片,年輕人臂膀上的中國字刺青,用A.B.C的字母拼寫來對漢字擬形,T恤衫上的單字,或街頭的Your name in China之類,像這樣的現代做法,在傳播書法文化的同時也斷送了其現代發展的潛力。

二、書法入畫畫入書法

如果說「書法入畫」改變了唐宋的繪畫傳統而奠定了文人畫的基石,那麼「畫入書法」也許是中國現代書法的途徑。這種說法並非沒有歷史的依據。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的精神》中指出,「書畫同源」的理論暗含著「書出於畫」的結論,而這個結論是違背書畫起源的史實的。中國書畫原屬兩個不同的體系,其繪畫的原初形態偏於抽象、裝飾性和圖案化,而書法倒是指事象形的,旨在追摹物象。因而書比畫更寫實。畫屬於裝飾性系統,而書屬於代替記憶的實用系統。雖然到了唐代,始以書法伸張繪畫的意味,但至少到了元代,這兩個系統仍然各有各的價值評判體系,雖然有許多人書畫兼善,但兩者的成就並不能互證,其水平的高低並無因果關係。

吳道子「學書不成,因工畫」,而倪瓚晚年「畫益精詣而書法漫矣。」許多傑出的畫家「恐書不精,有礙畫局」而「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沈顥《畫麈》)由此可見,「書法入畫」不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而是一種自覺的選擇。這種違背歷史客觀的自覺意識不僅改變了中國繪畫的歷程,而且更深刻觸動了書法的「繪畫性」意識。書法入畫,可以改變繪畫,並將之推向現代性,為何畫入書法不能重塑書法的現代性呢?其實,如上所述,比之「書法入畫」,「畫入書法」更具有歷史的和現代的雙重依據。

相對於書法的傳統語境而言,中國書法在今天所面臨的闡釋空間更為開放、更加多元化,尤其是更具有表演性。由此而論,所謂的中國書法的現代意義,甚至後現代意義是自明的,它本身就是現代意識、現代視覺模式所憑附的母體。文學批評家哈桑曾以「後現代」觀念概括杜尚、凱奇之輩藝術家的實驗。他給「現代」和「後現代」所下的區別性定義是:現代性追求「深度與確定性」,而後現代性注重「表面和非確定性」。

詹姆森同時所提出的一個看法好像是為哈桑的定義作了註腳:從現代性走向後現代性是一條脫離個人獨特風格的「深度」美學而進入風格多樣混成的「平面」美學之路。凱奇的表演藝術旨在衝破現代藝術的「封閉」觀念即「藝術作品是完美的完成物象」,強調「藝術的過程性」,亦即向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開放。傳統的書法從舞劍器等表演藝術中汲取靈感,與後現代藝術追求表演性、過程性不謀而合,這充分說明中國傳統書法在理論上、在語言上具有深層轉換、煥發新意的基因。促成這種轉化是當代書法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畫入書法的意義有兩層,其一是把書法視為一種視覺藝術,把它放到視覺文化的空間中去加以研究,這也是學院書法教學的立足點之一。其二是把書寫看成一種行為,從「事件本身」來尋找它的意義。從古人刻寫甲骨,作盤銘、矛銘、鼎銘,書案、書襟、書壁甚至書空、書崖,到刺血寫經、幻想馳馬拖帚書字等等行為中,我們可以懷想書寫行為的表演性的無限空間與韻味。

從第一個層面出發,我們應該把古人對結字、布局、點畫的探索納入現代學院的視覺文化研究體系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書法的技術性問題轉化為文化問題,當然這其中還要包括對紙、墨、筆,裝裱形式,陳列展覽形式等問題的研究,對篆刻文化的研究等等。對於這層意義我們可以從晚清以來的書法史中尋找合理的支撐點,換言之,這段發展史可以為現代書法的出路提供啟示。

晚清時期的碑學是從金石學中流變出來的一門新學問,與傳統金石學所隸屬的史學、譜錄之學和小學面目迥異,嚴格說來,碑學當屬藝術批評和藝術鑑賞之學,它的出現體現了金石學的繁榮及金石學家研究興趣的轉移。批評和鑑賞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書法的視覺形態做全新的、精微的詮釋,對字形、字體、點畫之美有新的發現和解讀。對篆隸書體、筆法的揣摩是清代書家風格變遷的轉折點。鄧石如從刻印而體悟筆法,得力於秦漢碑額、瓦當、磚銘,以篆法入隸,面目古樸,筆力雄強,成為清代書壇開風氣的重要人物。顯然,清代書家認識到,篆隸不僅具有很高的價值,而且本身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的創作根基。這種看法徹底顛覆了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碑學思潮的影響下,清人的結字、運筆之法面目大變,像筆方勢圓,逆入平出等書寫技法都在此時得到了總結。

此外,清人書法對古厚之氣,對規矩法則等問題亦極為推重,這些行筆上的技術問題及審美上的趣味問題直接影響了以同樣工具材料作畫的畫家。降至晚清,很多書家又對篆籀書體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像吳大澄這樣的文字學家既喜歡仿效古體字作奇字、怪字,同時又在筆法上吸收了古文字的趣味。

民國時期,中國書法的傳統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調整,北碑南帖論的提出,解構了唐以後的書學正統、帖子正統觀,使書法的風格取向變得更加多元,除了斷碑殘碣,書家們還從鏡銘、壁畫榜題、帛書、竹簡、甲骨文字、敦煌寫經卷子、民間建築榜題、地契文稿等資源中尋找新的風格,實際上已比其它視覺形式如繪畫早一步將自身納入視覺文化的範疇,其對精微的視覺形態的超前探尋,為現代書法的發展開啟了巨大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早已預示了世界現代藝術的運行線路,誠如林語堂在其1936年出版的《蘇東坡傳》中說:「把中國書法當作一種抽象畫,也許最能理解其中的特性。」這是因為書法「並不描繪任何可辨的物體」,而只是「抽象的構圖」和「自然的律動」。

20世紀60年代初,宗白華的《中國書法裡的美術學思想》(載《哲學研究》1962年第一期)呼應說,書法「不是完全像繪畫,直接模示客觀形體,而是通過比較抽象的點、線、筆畫使我們從情感和想像裡體會到形象裡的骨、肉、血,就像音樂和建築也能通過訴之於我們情感及身體直感的形象,來啟示人類的生活內容和意義」。顯然,林語堂和宗白華是以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讀解中國書法精神的,而這種讀解的可行性本身就證明書法的現代性空間。20世紀80年代之後,或多或少受中國書法影響的西方現代藝術和日本書派侵入國內的書法界。1985年,當北京的「現代書畫首展」開幕後,關於中國書法的前途的討論逐漸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在所有的討論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是畫意、畫法入書的問題。無論是早期的象形、擬色、抽象、空間分割式書法,還是近期的帶有濃重的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色彩的實驗書法,都是這一核心問題的反映。

從第二個層面講,書寫行為本身的意義也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中國書法現代性問題的理論生長點。

在傳統文化中,書法一直是一門最精微的藝術,張彥遠說繪畫要「本與立意而歸於用筆」,我們說這種經驗就是從書法藝術中得來,書寫者的情緒、意念會在運筆的過程中得到抒解。正是由於這一點,所以書法才被賦予了獨立的審美意義,成了了解中國文人趣味的一個重要精神源頭。近代以來,初次迎受西方現代藝術衝擊的前賢反而對中國的書法和文人畫傳統變得更加自信,因為他們在文化比較之中看到了中國書法、文人畫中那至可寶貴的價值。事實證明了這一點,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一個理論支點就是東方的書法藝術,他們用弗洛伊德的遷移時說來比附東方書法的功能,並為個人的藝術實踐找到意義。

書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藝術,具有音樂般的流動性,只要我們用雙眼去捕捉書法者提按頓挫的筆跡,就會在時間上重現作者的「心籟」。書寫的過程,書寫的行為就是藝術本身,而這種看法除了是抽象表現主義的認識,也是稍後的行動繪畫的理論基石,只不過質樸的美國人有一個更誇張的說法——「運動員繪畫」。從更高一個層面上講,書法其實是一種意念性、觀念性的藝術,然而和西方觀念藝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觀念藝術原則是不能收藏,不存痕跡的,「重要的是現場」,任何照片或攝影帶只會破壞、曲解觀念藝術,而書法卻可以讓觀念復活,讓觀者隨著紙絹上留下的痕跡去感悟和品味作者的情態。

三、現代書法的國際前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東西方世界的文化結構都發生了調整,當東方世界為自己文化傳統、藝術傳統的顛覆而手足無措時,西方也同樣面臨著傳統的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危機可能要比東方世界來得更為深重。西方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關係呈訣別和斷裂,現代主義者重新定義了藝術,並將大量的東方的視覺元素、視覺符號納入到新藝術系統之中,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它新的視覺表達模式。坦率地講,這種經驗也許會給我們帶來啟發,但未必具有示範意義。因為在我們的深層觀念中更習慣於講文化是一個不斷綿延的生命體,是可大可久之活源。具體到書法藝術而言,我們當然可以吸納外來元素,做種種新的嘗試,但不能因此說傳統業已死亡,文化業已絕滅,說只有新的試驗才是惟一正當的、合理的東西。中國藝術在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過程中最大的失誤就是方法論上的失誤。

上文提到,中國傳統書法包含著現代性的遺傳基因。這種基因不僅保證了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格局大動蕩的情勢中沒有徹底中斷與歷史的聯繫,而且還給予被這巨浪打得七零八落的西方藝術逃生的希望,波羅克、馬瑟韋爾等美國抽象畫家就從中國書法中為他們的掙扎找到了精神靈感。然而,我們講「畫入書法」,並非是提倡他們的實驗方式,瑞士文化史家布克哈特在《歷史的沉思》一文中對於「歷史遺產」問題的論述,有益於我們看待「畫入書法」與「書法入畫」的歷史與現實關係:

每個世紀對這份遺產的態度本身就是知識,即一種「新事物」,下面的一代又會將它作為屬於歷史的事物,即已被取代的失誤,添加 到他自己的遺產中……

再次我們必須……考慮兩極——知識與見解——之間的關係。甚至在歷史中,我們的求知慾也被見解的密籬所阻礙,這些見解力圖冒 充記載。我們也不會完全擺脫我們自己的時代和人物的觀點,而這也許是知識的最拙劣的敵人……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受到一個明確的啟示,即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心我們有多少知識,而不是有多少見解,見解離知識越遠可能離鄙悖越近,這條學術史上的潛規則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同樣成立。

對於從事現代書法藝術研究的人來講,他身上其實肩負了雙重的使命,第一層是延續傳統書法藝術的命脈,並在與西方藝術及其它民族藝術的比較過程中尋找「現代」書法的意義;第二層則是守住傳統書法的神韻、旨趣,特別是其技術層面的要素,技術、技巧、痕跡是貼近傳統,體悟古人之心的橋梁,「上帝寓於細微之處」,沒有細節,也就沒有意義。我們談「畫入書法」,其出發點也在於此。

這樣的工作只能由深入傳統書法肺腑的人才能完成,中國書法的國際意義、現代意義是和我們研究的深度成正比的,掌握了西方世界的傳統和現代遊戲規則,我們才能準確地由自己來表達自己。守住傳統的根底,並非是擬古不化,而吸收西方因素,並非一定要否定傳統的規範,中國書法固有的「現代性基因」本身具有其它藝術媒介難以企及的包容空間:象形而非全然抽象、抽象而非全然排除形象,並適宜表演性的偶然發揮。

這些特質恰恰是藝術現代性的本質構件,因此不斷發掘和充分利用其現代性基因,便是中國書法的國際發展前景。 作者/曹意強

美術研究|畫畫:用筆如揭,則形不痴蒙,用筆爽辣,才能沉著痛快

美術研究|中國畫把文化審美、精神追求連同技術全部融入其中!

美術研究|無聲之樂和儒道關係下的徐復觀及其《中國藝術精神》

美術研究|藝術創作要建立自己的世界,顯示澄明之境!

美術研究|摹古畫須會古人精神,玩味思索心有所得,便見改觀之效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繪畫:傳既往之蹤——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
    以圖像所撰之史與文獻之史具有同等的價值。試想如果沒有往昔傳世的圖像遺產,我們何以了解秦漢以前的歷史?沒有圖像的歷史,我們只有半部歷史;沒有圖像歷史的民族,不可能是偉大的民族。為此,宋代的鄭樵在《通志》中首創圖譜一略,試圖將傳世圖像資料納入史學研究框架。他認為,無圖之史乃是虛妄之學,不實之史。
  • 美術研究|張彥遠的「真畫」論!
    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0 0 0 0,如屈折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所謂「狀如狀如算子」,類似如當今之美術字體,即使是現在,這類字體亦不能成為書法。
  • 美術研究|黃禾青:寫實主義中國繪畫與藝術自治!
    、進步的、科學的」【1】現代性美學思想重構中國繪畫價值的主張無異於無視與輕慢。所以,彼時中國的文化藝術界、乃至政界映現了一個影響致為深遠的主體性、歷史性景觀:許多有留洋背景或對西方藝術研究較深的政治與文化精英如上述的前賢們,幾乎眾口一詞地以西方的寫實主義為藍本,來推動符合時代語境的中國繪畫價值的轉換。其綜合意涵體現在一「破」一「立」之上:一方面,「破」文人畫的主體格局。
  • 全球視域下書法的現代性探索及多樣表達
    書法是以漢字為中心的視覺藝術。由於文化及書畫工具的一致性,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也強調書法用筆,並發展為「筆墨」概念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畫品評的重要標準。書法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所在,具有多樣生發的可能。放眼現當代藝術史,西方藝術家從中國文化和書法藝術中汲取了大量靈感,並將其轉化應用於創作,成為當下書法現代性探索中不可忽視的參照點。
  • 美術研究|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
    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對於中國畫藝術從寫實寫物轉向寫意寫心原因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都處於較為零星的階段,對多種具體原因沒有較為全面地涉及,理論論證不充分、不全面,未有較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而兩宋畫院畫家作品由於受皇家意識和實際功用影響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其創作和理論沿襲了前朝的風格和審美,加之受理學思想影響形成了重形似、尚真實、求物理的繪畫風氣,對物理、物性、物態的研究十分到位,這類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院體畫,其特點就是造型準確、法度嚴謹、色彩豔麗、形態逼真。北宋早期韓琦所說的「觀畫之術,唯逼真而已」就一語道明了院體畫就是寫實寫物的繪畫。
  • 美術研究|談書法:中國的毛筆可以看做中國人精神的象徵
    用毛筆書寫和繪畫尤為困難,好像也難以精確,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夠得心應手,創造出美妙優雅的書畫來,而用西方堅硬的鋼筆是無法獲得這種效果的。辜氏此語可謂深中肯綮。西方人對中國毛筆的魅力也有所認識,如荷蘭裔的美國學者房龍就曾說:「中國人用毛筆,寥寥幾筆,就可以表現出西方畫家要用一大圓桶各色顏料才能畫出的成千上萬的明暗層次。」「有什麼樣的作畫的用具,決定有什麼樣式的繪畫。
  • 美術研究|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繪畫哲學——讀解陰澍雨!
    學畫當溯源,花鳥寫意畫家雖多取法明代,但往往直接借用將大寫意推向極致的徐渭的藝術語言,然後涉及到之後的齊白石、李苦禪等。但陰澍雨是從源頭上追尋明代寫意畫的發生和發展,找到開明代寫意先河的人物林良,然後整理出林良——沈周——文徵明——陳淳——周之冕——徐渭這幾個寫意脈絡上的重要節點人物,以繪畫史的發展與他本人的繪畫實踐相互映照。
  • 美術研究|美育課堂|衍義中國畫構圖
    今日美術學所討論的「構圖」概念,是當今美術家看待和解釋美術現象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看到的某些繪畫觀念傾向,如:首先,構圖的整體關係是第一位的,因為意義在整體中生成。其次,隨之而來的,就是形式語言自身意義的藏匿。第一種傾向沒有什麼問題,而第二種傾向對於某些表現主義繪畫似有失公允。
  • 二十五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啟動,畫啦啦任官方指定報名...
    (原標題:二十五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啟動,畫啦啦任官方指定報名機構)
  •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
    少卿 人物筆墨利落乾淨,勁健而富有內涵,細線之中灌注了不可掩抑的寫意風調,轉折之間盡顯出他將筆墨表現與造型方式打成一片、有機融合的出色能力。正是這種內 在的筆墨語言形態和質量賦予了「呂家樣」 變幻不拘的藝術生命。不妨看一看少卿畫作的題款書法,即 可得知他的筆墨能力與他的書法修為息息 相關。
  • 美術研究|畫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這種趣味導向就把中國繪畫在清代以後推向了一種厚重、雄健、蒼古的境界之中。這個轉折同時實現了兩個目的:第一是克服了大家所一直詬病的末流文人畫的柔靡促弱之風的弊端,形成了一種雄健而蒼古的審美風尚。所謂「蒼古」是指古代碑刻、金石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斑駁、粗糙、厚重的感覺。
  • 美術研究|張彥遠:品第繪畫和論畫六法,對山水畫發展規律的認識
    按照張彥遠的說法,人們需要傳達思想意義時,於是產生了書法文字,而要見其形容時,便產生了繪畫。最初是「書畫同體而未分」。張彥遠還舉顏光祿所云,圖載之意有三,卦象是圖理,字學是圖識,繪畫是圖形,將文字書法及繪畫都看成是圖載的形式。文字製造的所謂六書,即指事、諧聲、象形、會意、轉注、假借,其三為象形,是畫之意也,張彥遠由此得到旁證,再一次強調:「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二、中國畫與陶瓷繪畫的共同特點1.均為傳統藝術且均來源於生活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來看,其中就囊括了繪畫藝術。換言之,陶瓷與繪畫的結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因而不管是中國畫還是陶瓷繪畫,均為心靈和靜物的結晶。2.二者的繪畫藝術頗具氣韻就繪畫發展史而言,氣韻在中國畫中的藝術地位極高。漢唐宋時期,中國畫在氣勢推崇方面十分獨到,尤其是繪畫的主流以逸氣和靜氣形成寧靜、優雅之感,從而將繪畫對象的神韻在作品中體現出來。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雖然白描的繪畫技法自古有之,但是從陳子奮和王來文的白描作品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他們並不是單純地以筆墨來勾勒花鳥物象的外在形貌,而是將外在結構與內在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美術管理者,王來文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精明幹練的氣質;作為花鳥畫家,王來文更以其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花鳥畫博得眾多老先生的讚賞。不僅如此,王來文還長期致力於花卉白描藝術研究,我曾看到他的《白描水仙》《白描荷花》冊頁,文質彬彬,形真意遠,流露出心平氣和、怡然自得的書卷氣,讓人印象深刻。
  • 美術研究|晚清時期西方繪畫對中國畫的影響!
    [2]給家人帶回什麼樣的禮物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的模樣與習俗呢?他們通常會帶回一些繪畫圖片,讓國內的朋友了解異國風光與民俗,滿足他們對這個東方國家最後的好奇心,這很快促成了當地成批量繪製圖畫的作坊的產生。深受西方人喜歡的圖畫通常是用紙本或者將色彩塗在木板和玻璃上製作而成的。由於這些作坊生產的圖畫遠銷歐洲和美國,美術史家將這類繪畫稱之為「外銷畫」。
  • 「煒論畫是」——淺議靳曉峰荷花水墨畫的寫意現代性
    望得見光明的文人畫新境界——淺議靳曉峰荷花水墨畫的寫意現代性文/朱煒(文化經濟學學者、美術評論家)展開畫家靳曉峰先生的每一幅荷花水墨畫,會讓欣賞者瞬間進入一種審美狀態。靳曉峰的水墨畫多以疏朗的殘荷入畫。淡墨、幹墨並用所產生的一種樸素感,在水墨的漸變中,挑動著欣賞者的視覺,予人動感。在畫面中,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背景中的水墨色塊。荷塘水面背景有藍色或白色的色塊,兼有一抹灰色,這絕不是簡單地將一塊天空映在水面。藍色是鮮活惹眼的,赭黃是亮的,灰色顯得有厚度。此般極致跳脫的用色是在怎樣的創作衝動中煥發出來的?
  • 美術研究│畫法原通於書法,色以清用而無痕
    故評論一幅畫的優劣,清氣至為重要。清代名家笪重光在《畫筌》一書中多次提到「以清為法」、「只貴神清」、「理路之清」、「山外清光」、「色以清用而無痕」、「點畫清真,畫法原通於書法,風神超逸,繪人一複合於文心,抒高隱之幽情,發書卷之雅韻……」張寶珠的畫就有一股清氣。清氣雖然見於筆墨,但根於人的個性,不是任何人都有這股清氣的。
  • 美術研究|淺析繪畫材料變革在中國畫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二、材料的不斷變革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創新在中國畫的發展進程中,繪畫的材料一直不停地發展變化,材料的不斷變革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創新。新材料的產生是美術創新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之一,材料的更新可以開啟新的創作觀念,推動新技法的表現,進而產生豐富多樣、具有時代特徵的創作。
  • 美術研究|中國繪畫最成熟的是山水,畫家應該畫好每一幅作品!
    主張固守傳統形式規範,讓傳統繪畫在相對封閉的本土環境中發展。代表人物如齊白石等,他從民間藝術汲取營養,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這是保守方式。「保守」一詞無貶義,猶如醫學之「保守療法」僅指一種治療方式一樣,實即與異域藝術拉開距離,河水不犯井水。雖然抵制派不主張融會異域藝術,但客觀上可以把對方作為自身的反面參照,這也是交流本身的意義所在。
  • 美術研究|她將中國傳統繪畫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概念相交融!
    在喻紅的繪畫中,她用一種史詩般的敘事展開這些「堪忍」故事,並通過面對心之所向與力所不及,將它們轉化為在這個時代中對人之脆弱的隱喻。除了在中國歷史和唐代佛教繪畫中吸收靈感之外,喻紅同樣展示了自己對從中世紀的哥德式基督教繪畫,到文藝復興壁畫等各種西方繪畫傳統的強烈興趣。不斷考問宇宙與人性本質也是喻紅用來理解當代世界的無盡源泉。由此,展覽「娑婆之境」將喻紅的世界如一出四幕劇般展開,每個章節都展現了藝術家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