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繪畫:傳既往之蹤——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

2020-12-14 美術研究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是一項宏偉的事業,旨在以圖像展現中華民族歷史中的關鍵人物與事件。經過國內上百位著名美術家近5年的努力,這批作品進入了國家博物館,將永遠陳列在此,而其本身也將成為未來的歷史。

在十多年以前,我闡述了「圖像證史」的理論,而「圖像證史」中的核心部分是「圖像撰史」。前者關乎從傳世圖像中讀解歷史信息,而後者則關乎以圖像描繪和寫作歷史。

我認為人類撰寫歷史有兩種方式:文字的歷史和圖像的歷史。圖像的歷史絕非是對文字歷史的圖解,絕不是文字歷史的插圖。以圖像所撰之史與文獻之史具有同等的價值。試想如果沒有往昔傳世的圖像遺產,我們何以了解秦漢以前的歷史?沒有圖像的歷史,我們只有半部歷史;沒有圖像歷史的民族,不可能是偉大的民族。

為此,宋代的鄭樵在《通志》中首創圖譜一略,試圖將傳世圖像資料納入史學研究框架。他認為,無圖之史乃是虛妄之學,不實之史。事實上,無論輕視還是重視圖像中的歷史,我們的歷史觀都無可避免地受到了往昔的繪畫、雕刻和建築藝術的塑造,不要說遠古時代,就是唐宋以來的歷史,我們心目中重構的圖景主要源於流傳迄今的可視文物而非文獻記載。因此,圖像與文字兩種歷史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譜寫歷史。這點在古今中外的史學思想中都有所體現,只是由於現代學科專業的分化而被遮蔽。這些圖像理論無疑對現代歷史畫創作具有啟迪意義。

「史」在中國傳統中是一個寬廣的範疇,幾乎包含如今所說的整個人文學科領域。從一開始,我國古人就認識到圖像與文字是兩種記載人類活動的媒介。《尚書中候·握河紀》中「河龍出圖,洛龜書靈,赤文綠字,以授軒轅」就暗示出這一點。人類憑藉圖像認識自然形相,憑藉文字探究自然法則,誠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說:「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又說:「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讚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

張彥遠在此強調:繪畫在「傳既往之蹤」亦即記錄往昔事件、歷史人物的容貌和風俗習慣上比文字更有效,所以他引證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的話反駁重文輕圖的觀點:「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初唐裴孝源提出「史為掌圖之官」,因為圖像具有「前賢成建之跡,遂追而寫之」的功用。裴孝源的觀念源於南北朝時期姚最的思想,即圖畫可以「立萬象於胸懷,傳千祀於毫翰」,將歷史的生命形象地傳諸千秋萬代。圖像不僅是歷史的組成部分,可以證史,也可以造史。這是中西文化的共同智慧。在西方,從古希臘經由文藝復興直至19世紀,形成了圖像證史和圖像撰史的創作和研究體系。正因為如此,從創作的角度說,歷史畫一直處於所有藝術類型之巔,被譽為「最高貴的藝術」。

從研究的角度說,以圖像證史為基礎的藝術史發展為人文學科中的佼佼者,不斷為其他領域注入新鮮活力。例如,德國漢堡學者瓦爾堡提出的圖像研究方法,旨在創建「可視的歷史記憶庫」,這一理論對20世紀的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影響也波及中國,例如,在上世紀40年代,鄭振鐸就致力於編纂《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他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歷史著作必不可缺圖,「從自然環境、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到建築、藝術、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圖不明的。有了圖,可以少作多少的說明;少了圖,便使讀者有茫然之感」。

歷史由圖像與文字流傳給後世,歷史畫創作的意義顯而易見。對圖像的歷史價值的新認識,在歐美引發了一場關於歷史真實性和歷史寫作性質的學術論爭。歷史究竟是藝術還是科學?歷史的真實究竟是什麼?一派認為歷史是不多不少的科學,它必須完全依賴事實,據實紀事,甚至宣稱越是枯燥的歷史越真實。另一派說歷史是藝術,必須寫得引人入勝,猶如文學故事,只不過是受特定時間、地點的限制,不能像小說那樣虛構而已。我覺得關於這兩個問題,司馬遷早在《史記》自序中已說得非常明白:史學家必須「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歷史是悖論,一方面,必須尊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特定時空的限定,另一方面,這特定的因素無法擺脫與之前後所發生的一切之滲透,同時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表達撰史者的個人思想和判斷,由此推論,無以成一家之言的史書必不能成可信之史。這點說明歷史寫作與藝術創作有相通之處。孔子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沒有藝術魅力的歷史無以成為可傳之信史。

這點又與歷史畫創作相通。如果在歷史寫作中,司馬遷式的歷史真實性在於寫作智慧,歷史畫的真實性則在於藝術品格。歷史畫創作的成敗與兩個理論問題的認識密切相關:首先是對歷史畫性質的認識,其次是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處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給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機會。這兩個問題不思考清楚,歷史畫的創作必然出現困境。

如前所述,文字歷史的真實並不是史實的真實,因為歷史學家在記載歷史事件和人物時難免滲入自己的觀點,其史觀、史識和史筆都會決定其選擇,左右其對史實的撰寫。歷史必須追求真實,但只有在承認影響真實性的各種因素的前提下,才能體現歷史的真實性。藝術的真實性更是如此。只有達到藝術表現真實性的前提下,歷史畫才具有真實性。歷史並非是文字文獻,圖像也是歷史文獻,其特殊功能是承載文字等媒介無法記載的歷史內容。既然如此,歷史畫有其自身的可畫內容和真實標準,這是文字歷史無法取代的。

歷史畫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它不可能達到文獻史學家所要求的真實。歷史畫是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概念本身在歷史上發生著變化。美術中的歷史畫是敘事故事,描繪故事中的某個人物神態或事件的瞬間運動,而不是講述某個特殊的靜態題材。中國繪畫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即是一例。「歷史畫」在西語中起先指「故事畫」[story painting],在19世紀50年代前的西方,歷史畫並非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場景,它包括宗教故事(如卡拉瓦喬的《召喚使徒馬太》),神話故事(如提香的《黛安娜與阿克泰翁》)和寓意畫(如魯本斯的《戰爭結局之寓意》)等。

到了19世紀,歷史畫才把重點轉移到世俗的歷史事件與場景,如籍裡柯的《梅杜薩之筏》。然而,就世俗歷史而言,不是所有的文字歷史就是史實,也不是所有的史實都可入畫。以「周易佔筮」這個題材為例,它既非神話傳說,又非歷史人物與事件,而是一個「思想體系」。這恰恰說明,要畫好這個「思想體系」只能依靠合適的藝術方式,只能採取寓意或擬人化的手段進行創作,其歷史的真實性完全取決於藝術性。其實,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作品中,我們看到不少作品都採取了這樣的方式。

歷史畫家必須深入研究手中可畫題材的文獻資料和相關的遺蹟與實物,運用歷史的想像力重構人物和事件情境,並以合適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藝術的合適表現構成了歷史的真實性。古今中外的偉大歷史畫傑作,無不以藝術性超越了所再現史實的真實性而抵達更高的理想真實。就歷史畫而言,藝術的真實是第一位的,純粹的事實描繪就如完全據實紀事或排除褒貶一樣,在文字撰史和圖像繪史中同樣是做不到的。

一切歷史都是現在對往昔的理解和重構。這批中華文明歷史題材創作,與其說是對往昔轉折性事件的描繪,不如說是以古述今,記錄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假設五十年甚至幾百年後,從圖像證史的角度看,後人能從中讀解21世紀初的觀念意識、思想情感、技術媒介等,這些不僅反映我們身處的特定時代的藝術觀念、藝術形式、藝術機構的狀況,而且體現了這個特定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等情境,當然還有我們的史學觀念。

文字是概念性工具,文字撰史雖力圖描寫細節,但它是一張破網,難以捕捉細微的情感變化,尤其是特定時代、特定個體劃或群體的特定情感。中華文明歷史題材作品既是對歷史的重構,又是歷史的創造,為後人留下歷史的圖像證據。偉大的瑞士文化史家布克哈特曾斷言,一個時代最隱秘的情感是通過藝術傳遞給後人的。布克哈特是美術史教授,他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研究,使之開創了現代文化史。這本身就說明圖像撰史的價值。15、16世紀義大利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以其非凡的創造性,為後世譜寫了西方最輝煌的時代,布克哈特等19世紀學者從其美術傑作中證出了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歷史。前者是以圖像寫作歷史,後者是從圖像推演歷史,所以拉斯金說:「偉大的民族以三種手稿撰寫自己的傳記:言詞之書、行為之書和藝術之書。」

他堅信在讀解和撰寫民族歷史的過程中,三部書缺一不可,但「最值得信賴的是最後一部書,即藝術之書」。

在新的時代裡,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圖像滲透生活方方面面的視覺時代裡,探究如何以圖像撰史是我們美術的人文使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革命歷史畫創作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確立了範例。時隔半個多世紀,這批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和精神震撼力依然強大如故,像羅工柳所作的《地道戰》這樣的作品,從今天的有利條件看,在油畫技法方面顯然有所欠缺,但整幅畫面的構思和人物動態與景物的構成巧妙完美。#美術學#

畫家將親身經歷的戰爭轉化為藝術的真實,從一個事件的瞬間,典型地透視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宏大場景。正是作者的藝術真實,使之超越了史實和表現技法的局限,達到了更高的真實。在這中間,藝術真實的靈魂是藝術家的真誠。這種真誠賦予了作品以永恆的感染力。歷史畫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也許其題材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甚至為後人所不理解,而其藝術的品格會保持不變,其藝術感染力會永存不衰。

今天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涵蓋內容非常廣闊,風格類型也非常豐富,油畫、國畫、版畫和綜合媒介應有盡有,大大地擴展了傳統歷史畫的定義,其中融入了寓意性、擬人化、再現性、裝飾性等表現手法。

然而,不論歷史畫的概念和範圍如何變化,歷史畫依然是美術類型中難度最大的畫種。在歷史畫創作中,雖然藝術的表現佔主導地位,但畫家必須精通歷史,精通所有的藝術類型如人物、動物、風景和靜物等。人物當然是歷史畫中的主體,在歐洲,構圖的觀念即產生於歷史畫的人物組合:人物須相互關聯,相互襯託,以構成打動觀看者心靈的完整畫面。法國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歷史畫原則體現的典範。我國五、六十年代創作的許多革命歷史畫也體現了歷史畫的基本原則,如全山石的《寧死不屈》,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而單個歷史人物塑造的有靳尚誼的《二月會議》等。在當時的歷史創作中,不僅油畫如此,國畫、版畫和雕塑也堅持了歷史畫的基本原則,如古元的木刻《人橋》、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以及石魯的國畫《轉戰陝北》等。

歷史畫構圖講究氣勢,但氣勢不是求尺幅之大,而是內涵深闊。石魯的《轉戰陝北》即是範例,此畫尺幅並不大,而且畫中主人翁毛澤東為中景背影,於崇高的巨壁山水之中更顯其偉岸高大。

這次的歷史題材創作,在畫幅和表現手法上與以前的大不一樣,作出了新的嘗試,無論其整體項目構想還是個體創作者的實驗,都為歷史留下了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的文獻資料。來日之視今,猶今日之視古。中國古代現存最早的畫論《古畫品錄》中有一個被忽略的思想,可以說,布克哈特和拉斯金的論斷是其遙遠的迴響:「千載寂寥,披圖可鑑。」一語概括了圖像撰史的審美和史學價值之意義。作者/曹意強

美術研究|書法入畫,可以改變繪畫,並將之推向現代性!

美術研究|無聲之樂和儒道關係下的徐復觀及其《中國藝術精神》

美術研究|摹古畫須會古人精神,玩味思索心有所得,便見改觀之效

美術研究|書畫的一點一划看來很簡單;但從整體看則往往都極講究

畫者神氣蓄之於平日,存之於胸中,當其揮灑作畫,才能運筆以行!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始可與言詩已矣。」這段對話雖然不是旨在探討繪畫藝術的工序問題或創作方法問題,而是作為孔子論述「禮後」的比喻,但「繪事後素」一句,往往被目為中國繪畫理論發端的一則值得注意的表述。因此,對這則本非直接涉及繪畫創作的理論作適當的研究和重視,開掘其中所包涵的繪畫理論因素,應該說是極其有意義的。
  • 美術研究|張彥遠:品第繪畫和論畫六法,對山水畫發展規律的認識
    《歷代名畫記》不僅建構起恢宏的繪畫史體系,而且包含了張彥遠的若干有價值的史學理論及畫學思想,今天我們對其認真研究和挖掘,對於了解唐代繪畫史學理論的特點,是十分必要的。《歷代名畫記》的史學理論和畫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淺談宋朝茶畫藝術:「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碰撞
    所謂「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宋人在品茗茶清香的同時,有人提出將此美好的畫面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進而也催生出一個全新的令人沉醉的茶事繪畫藝術。這種藝術將中國傳統茶文化與繪畫藝術充分的融合和滲透,有助於兩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對於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 美術研究|張彥遠的「真畫」論!
    〔摘要〕張彥遠的「真畫」論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真畫一划,見其生氣」,一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真畫一划」的理論源於其書畫用筆相同之思想,強調繪畫線條的獨立之美,為後世文人畫線條論之濫觴;「意存筆先」論則源出於中國哲學的「言意」思想,強調了繪畫主體之能動性,亦與古代藝術之「妙悟」 說有契合之處。
  • 美術研究|書法入畫,可以改變繪畫,並將之推向現代性!
    對書法所做的深層繪畫性解讀,不但反過來影響了我們對傳統文人畫的理解,比前人更準確地找到書法和文人畫法真正相通之處,如氣息、節奏、生命感、呼吸感等等,而且也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片面追求書法的繪畫性、形象性所造成的種種誤區。
  • 美術研究│謝赫《畫品》——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
    到唐朝後期六朝作品流傳下來的已不多,所以張彥遠在每評一位畫家後,都將所評畫家作品列出,多處有「 傳於代」的語句。如毛惠遠條目,在引謝赫語後,又列毛惠遠的《酒客圖》等畫「傳於代」。陶景真:中品下,《孔雀鸚鵡圖》《虎豹圖》「傳於代」等等。張彥遠未見到亦未列出陸杲作品,因此言:「傳於代者蓋寡」。
  • 美術研究|筆法之法——兼論荊浩畫學理論的意義範式與現代價值!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山水訣》、《山水錄》等或傳為荊浩畫學理論著作的幹擾,使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筆法記》在明代之後的版本流傳經歷。[8]進而在明代萬曆年間又有「王氏畫苑刊刻本」,此本與嘉靖本非常類似,應是依據嘉靖刊本修改而成;同時,另存一部抄本,其中有「略刪」兩字,內容與嘉靖、萬曆兩本差異很大,「嘉靖與王氏」二本中的繁複難解,或明顯不通和矛盾之處都被刪去了,顯然其三者淵源相同。
  • 美術研究|中國繪畫最成熟的是山水,畫家應該畫好每一幅作品!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等論述最初是對人物畫而言的,認為人以外的對象是無「神」可「傳」的。發展到後來,不但人有「神」可「傳」,物也有「神」可「傳」。再後來,更高的境界,不但要「傳」對象的「神」,還要「傳」作者的「神」,而且這些理論在山水畫中有很好的實踐。花鳥也很成熟,但符號化未完成,基本上還是以對象自然形態的表達為主旨。
  • 美術研究|少卿筆呈「呂家樣」談中國畫中的佛教繪畫創作!
    在我記憶中,少卿學術研究的一個方面就是對元人倪雲林的考察。倪畫基本的 審美特徵就在於具有極高的藝術格調,在 於超塵脫世的清逸之風,這對少卿是否產 生了潛在的影響呢?如果這一說法尚無完 全確證的話,那麼我想說,少卿的學術修 養和積累必然對他的繪畫創作和格調形成 具有重要作用。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三、中國畫對陶瓷繪畫帶來的影響1.中國畫對粉彩和新彩帶來的影響粉彩和新彩作為重要的陶瓷繪畫形式,受中國畫的影響十分巨大。因而很多陶瓷藝術家利用線畫苔,採取點染的方式畫山石。如《珠山八友瓷板畫》就是對中國畫傳統技法與陶瓷繪畫的有機結合。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在繪學上,他沒有使用「寫實」一類的現代概念,但卻啟用了「院畫」、「界畫」、「宣物」、「體物」、「存形」、「形似」等一系列傳統畫學中固有的概念,啟用了「匠」與「士」這一對範疇,引申到現代批評的特定語境中,轉換了原有的意義內涵,褒「匠」而貶「士」,實際上是褒「技術」而貶「才情」,重「操作」而輕「遊戲」,認為「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
  • 美術研究|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繪畫哲學——讀解陰澍雨!
    學畫當溯源,花鳥寫意畫家雖多取法明代,但往往直接借用將大寫意推向極致的徐渭的藝術語言,然後涉及到之後的齊白石、李苦禪等。但陰澍雨是從源頭上追尋明代寫意畫的發生和發展,找到開明代寫意先河的人物林良,然後整理出林良——沈周——文徵明——陳淳——周之冕——徐渭這幾個寫意脈絡上的重要節點人物,以繪畫史的發展與他本人的繪畫實踐相互映照。
  • 美術研究|論自然科學與中西傳統繪畫體系關係
    因此,能拿來做中西繪畫空間處理方法精確比較的只能是講究線性的建築畫,故清代中國人稱西方透視畫為線法畫,而能與之相比的中國的精確建築畫就是可兼用於建築營造的圖紙——界畫。據美國學者劉和平考證,在宋代宮廷中,界畫畫家,有時以比例結構交代清楚的界畫給建築工程提供藍圖。[5]下面試就最嚴謹的宋代界畫(以宮室臺榭、屋木舟車等結構為主題的繪畫)及其代表人物郭忠恕展開討論。
  • 美術研究|18世紀朝鮮實學者的燕行與西洋美術!
    值得關注的是,當他們看到西洋畫時發出的感想,從以往的抽象、美學的角度,轉變為數學、幾何角度。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基礎,其對西方繪畫進行的分析與以往膚淺的感想不同,非常細緻並具有科學性。1765年,洪大容這位18世紀的科學家在南堂見到聖母像時驚嘆道:「蓋聞洋畫之妙,不惟巧思過人,有裁割比例之法,專出於算術也。」
  • 美術研究|黃禾青:寫實主義中國繪畫與藝術自治!
    彼時,移植西方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繪畫,是巨變的現實社會之所需。也可反過來說,移植西方寫實主義是中國繪畫自身回應時代訴求,自覺地勉力轉換價值主體的積極藝術行為。當然,期間不乏不同的聲音。如,「中國畫研究會」主張的維護傳統國畫價值觀的「國粹論」;「決瀾社」、「中華獨立美術協會」等畫會主張的與西方現代藝術同歩的藝術觀等。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劉氏通篇還是在提領中國美術「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重人的創造性,提出「徵實——蹈虛」、「循舊—求新」等概念,重質輕文,重唐輕宋,言「宋代之美術,偏於賞鑑,篤於好古,恥十求新」為小道。又,鄭昶(午昌)在《中國畫學全史》自序曰:世界之畫系二:曰東方畫系,曰西方畫系。
  • 美術研究|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
    此圖現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5],該畫由於表面破損嚴重曾被修復過,且手法拙劣。班宗華教授認為此圖不太可能是荊浩的作品,因為該畫畫風古樸,他判斷這應是一幅唐代晚期的繪畫作品[6]。他的所謂唐代晚期並沒有給一個具體的時間界定,唐滅亡是在公元907年。
  • 美術研究|張彥遠自己說,得讀此書,繪畫之事畢矣《歷代名畫記》
    歷代繪畫的發展及部分作品流失,唐代繪畫的繁榮與帝王重視繪畫所形成 的社會氛圍,是《歷代名畫記》產生的客觀原因。其二是以往畫論畫品形成一定的基礎。張彥遠一方面「探於史傳,以廣其所知」,另一方面對前人的畫論畫品畫錄認真研究,吸取精華,指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