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殘缺的美

2020-12-21 哈哈哈哈或

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從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為家傳之寶或定情信物,甚至認為是君子的象徵。而圓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諧圓滿,所以玉環、玉扣及玉厄等圓形飾物都非常受歡迎。

玉玦,佩玉的一種。滿者為環,缺者玦。形如環而有缺口。「玦」、「決」同音,故古人每用「玉玦」表示決斷或決絕之意。

多本古籍均有所記載,如: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左傳·閔公二年》「公與 石祁子 玦」晉 杜預 註:「玦,玉玦……玦,示以當決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展巾,則結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攜婢俱歸。」

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而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釐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

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釐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相關焦點

  • 各時期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飾玉|玉玦
    據有關史料推測,玉玦作為耳飾的使用方法應該有三種,其一是由於玉玦一般都有缺口,將耳朵下端輕拉變薄後嵌入玦的缺口即可。其二是有些玉玦在缺口對應處穿有小孔,由繩通過玉玦和耳垂的穿孔聯繫起來。但有小孔的玉玦出現時代稍晚,小孔應該是起到和其他飾物複式組合的功能。其三就是認為古人應該是生前戴環,死後戴玦。但這些都只是推測,沒有證據證明。
  • 古玉界:玉珏與玉玦的區別在哪?
    玉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 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新石器時代玉玦 製作樸素,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
  • 紅山文化獸面玦形玉飾研究(下)
    其演變特徵中唯有玦口變大、尾尖明顯的特點可說其與三星他拉玉龍有關,而其他的都互不相關。尤其是三星他拉玉龍的鬣、梭形眼、吻部朝前而不是朝向尾部、鄂底刻細密方格網紋等特點,在獸面玦形玉飾中是見不到的,即使在獸面玦形玉飾演變至最後的形制,也是難覓其蹤。所以從器形形制演變關係的角度分析,紅山文化獸面玦形玉飾不可能直接演變為三星他拉玉龍。
  •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中一個竟然表示絕交?千萬別送錯了!
    ,唯一的區別在於玉玦有缺口,而玉環則完好無缺。玉玦作為我國出現較早的玉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樣式與用途都各不相同。1955年,在江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第四層中所發現的兩件玉玦,出土時均位於頭骨耳根處;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117號居室墓葬中,在墓主人左、右耳部各放置了一塊玉玦。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玦」與「決」字相通,所以玉玦也有決斷、斷絕關係之意。
  • 月盈而虧,玉缺為玦
    國人歷來以佩玉為美: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繫著美玉。玉是君子的化身和代表。《詩經》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的純潔、堅貞、溫潤和儒雅也正是君子內化於身的敦厚品性。佩玉有很多種,有環、璜、各色玉雕等等,最獨特的一種當屬玉玦了。
  • 名字帶玉雖然美,但這個代表玉石的字可得慎用!
    但起名「玦」的,那可就不怎麼美了,還能一眼看出作者多半是個起名廢。甲骨文的「夬」玉環有缺,是為「玦」,古來有訣別之意。雖然「玦」送人、起名不大合適,但是自己佩戴還是可以的。君子配玦,有提醒自己做事要果斷之意。歷史上關於「玦」最出名的事跡就是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範增舉了多次玉玦示意項王殺劉邦,可惜項王當斷不斷,結局自然是反受其亂,被逼得自刎於烏江。
  • 冰裂紋,巧奪天工殘缺美
    宋代哥窯青釉魚耳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冰裂紋原是瓷器燒制中出現的缺陷,但是在宋人眼中卻是一種十分難得的殘缺美,於是將冰裂紋賦予了美學上的意義。由此,制瓷工匠們便開始有意識地利用瓷器開裂的規律來製造冰裂紋。總之,毫不誇張地說,冰裂紋為我們呈現的就是極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殘缺之美。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推薦閱讀:挖菜窖挖出的明代玉杯,牽出一段離奇姻緣(附視頻)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國文物撐起了她私人博物館的半壁江山!中國的8000件文物救活了一座荒涼的美國小城!
  • 殘缺美或許更美......
    Wanda Bernardino《沒有理由說不》,布面油畫,66×81cm,2016年殘缺美不只存在於立體雕塑中,藝術家Bernardino在畫作中也呈現了她的表達。×××「不完美」才是完美在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中,「完美」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些許的殘缺和遺憾恰好成為了藝術作品中的點睛之筆。日本對殘缺美的崇拜和獨有的侘寂美學使日本在藝術創作上別具一格。
  • 殘缺美才是真的美
    她的藝術魅力為世人稱讚:端莊的身材,豐豔的肌膚,典雅的面龐,娟美的笑容,微微扭轉的站姿。整個形象給人以矜持而智慧的親切感,雕刻家確實創造了一個人化了的神。維納斯是愛與美之神,小愛神丘比特的媽媽,與她相關的神話故事、藝術作品都非常有意思。
  • 四大名玉之岫玉
    岫玉,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超過8000年)就被先民們製作成玉玦、玉斧、岫玉還是中國古代四大玉器(岫玉,和田玉、獨山玉,綠松石或藍田玉)之一,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興隆窪玉玦
  • 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殘缺美
    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本來具有先天優勢金童玉女卻被金大俠寫成了殘缺之美。其實殘缺又有什麼錯呢,人生在世哪來那麼多的美滿幸福哪有那麼多的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經歷風雨坎坷的愛情是更值得尊重。 楊過的成長是和我們每個普通人是很相似的,無意中讓郭芙斬斷一臂,對一個練武之人來講無疑是滅頂之災。但是楊過卻面對漆黑的暗夜降臨,他卻還是堅持一直走下去,走到燈火通明的地方。
  • 殘缺的完美
    殘缺可以是一種悽美,可以是一種留白美,可以是一種朦朧美,可以是一種遺憾美,也可以是另一種完美。無論何時,殘缺,都可以造就別樣的美麗。 古往今來,殘缺與完美,歷史不變的話題,沒有必要過於重視完美的表象。我們應當追求完美,但完美的內涵,卻是殘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一個失敗的英雄,在如血的殘陽中,在怒吼的烏江邊,無可奈何而又神情自若地揮劍抹過自己的頤脖,宣告了他殘缺的終結。
  • 斷臂維納斯推為藝術典範,殘缺美是真的美,還是被迫接受不完美?
    酷愛藝術的小白:人們常提到「殘缺美」,是真的認為殘缺的很美嗎?還是因為「酸葡萄」心理,因為做不到至善至美,於是就說殘缺的也很美,沒必要追求完美無瑕,被迫接受殘缺美?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整尊雕像統一而獨特集真、善、美於一身,突出了美的焦點與核心突出了「美神」的特點。殘缺的美勝過了完整之美,這種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是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在她面前一切人體藝術作品幾乎都顯得黯然失色。只有「殘缺」才能演繹出這人類藝術不朽的巔峰之作。
  • ----殘缺是種怎樣的美?
    這完全顛覆了我對美的認知。傳統的美是精緻的,完美的,無任何瑕疵的。審美是一種主觀的意識。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甚至我們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下對美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作為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斷臂的維納斯可謂是世界聞名。在很多人心裡,「斷臂的維納斯」是殘缺美的代表。
  • 什麼樣的玉是好玉?怎樣選適合自己的玉?
    相信不少玉石玩家都想要知道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樣的玉石才是真正的好玉,什麼樣的玉石才算是精品,好玉的標準是什麼等等,因為大家都想要收藏一塊真正的和田玉,所以今天我就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說真正的好玉到底是什麼樣的,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 金繕 有一種美叫「殘缺「
    修補瓷(陶)器,日本叫金継ぎ,中國叫鋦活。日本修補歷史追溯到室町時代(1336年)中國修補歷史追溯到宋朝(960—1279年)。如果採用得當的手法、優雅的設計,不但可以還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還能增加另一種難以言喻的「殘缺的美」。網上一位朋友翻譯了國外的一篇帖子,但還沒有完結。又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源和材料,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 枯索紫砂器,自然樸實的真實美、殘缺美
    枯砂器,以枯索的自然屬性美為第一性,先形後意。以紫砂泥質感的特殊表現力,來塑造每一處疤結、紋理、洞穴、彎曲等,來演繹枯寂的自然之態,來詮釋自然樸實的真實美、殘缺美。枯砂器之美,包括紋理美、色澤美、材質美等,要求作者細心觀察、細膩感觸,遠望取其勢、近看取其質,以形象的記憶與想像,來雕琢自然的枯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