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盤古死後,他的呼吸變成風和雲,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變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視為吉祥物,具有驅邪避兇的魔力。從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為家傳之寶或定情信物,甚至認為是君子的象徵。而圓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諧圓滿,所以玉環、玉扣及玉厄等圓形飾物都非常受歡迎。
玉玦,佩玉的一種。滿者為環,缺者玦。形如環而有缺口。「玦」、「決」同音,故古人每用「玉玦」表示決斷或決絕之意。
多本古籍均有所記載,如: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左傳·閔公二年》「公與 石祁子 玦」晉 杜預 註:「玦,玉玦……玦,示以當決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展巾,則結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攜婢俱歸。」
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塊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而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釐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鉤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
漢代玉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釐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