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行家》德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2020-12-14 善書生

今天解讀的這本書是《尋訪行家》。我這個假行家,這回要來給你講真的行家怎麼做事、怎麼想問題了。

這本書的作者、德國女作家加布艾勒·格特勒用了幾年時間,採訪德國32個行業裡的頂尖人士。他們中有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這樣完全用大腦工作的人;也有世代相傳的手藝人,像鞋匠、高級定製裁縫、工具製作師等等。有的職業很普通,比如清潔工、助產士;有的行當挺「重口」,像法醫、搞生化武器的。格特勒自己也是非虛構寫作的行家,她的提問和觀察都退到幕後,用德國式的冷靜和周密態度,在每篇文章裡呈現職業人士的真實狀態,讓讀者感受不到作者存在,這是很高級的紀實寫法。這些文章當年連載時,在德國影響很大,它們雖然不動聲色,卻觸發了德國人的民族和文化情感。

我讀這本書時有個感覺,把這些不同的人連接起來的,是行家們的職業態度,德國人的工匠精神。這也是本文要和你聊的: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在我看來,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和日本人還不完全一樣。我為你解讀過一本《樹之生命木之心》,講的是在日本最受尊敬的宮殿木匠,他們的目標是毫不走樣、毫不妥協地再現一千年前的手藝,類似的例子,還有紀錄片《壽司之神》裡的小野二郎。這種極致的追求,依靠師徒相傳,靠悟性,沒法大量培訓和複製,來自於日本傳統文化。其中的理念,和現代工業社會的規模化、自動化趨勢相反。而這本書裡的德國行家們,持的是不同於日本人的現代化工匠精神。

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技術標準、工作規則。我覺得,凡是能稱為精神的東西,背後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國和日本的工匠有類似的職業操守,但精神來源不同,就是因為內在文化不同。不過,我得一點兒點兒給你說,一下子扎到文化那邊去,離書裡的故事有點兒遠。我下面先為你說的,是書裡各種專業人士的工匠精神,表現在什麼地方?之後,我們再來看這種精神是從哪裡來的?最後再分析:造就工匠精神的德國文化基因是什麼?

很多生產製造業的人士都說,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日本製造的差距一直在縮小,現在最需要彌補的,不在格局和設計,而是在細節,中國人的格局一點兒不比日本人小,只是細節上明顯粗糙。同樣一件產品,材料和圖紙差不多,但這裡馬虎一點兒,那裡粗糙一點兒,組裝起來再看,就和人家的東西是兩個質感了。

那咱們就從細節裡的工匠精神說起。這本書講到一位德國的動物標本製作師。除了服務博物館、動物園,還有很多私人客戶,請他把寵物做成標本。這樣的客戶是最難伺候的,他們對寵物有特殊情感,又熟悉寵物生前的神態,標本和活著時有一點兒不一樣,也覺得不滿意。製作師也很理解,他說,一位孤獨的老太太,帶著陪伴自己18年的貓的屍體來找我,她支付幾千歐元的費用,當然要獲得最好的服務。所以,標本面部最小的細節,也絕對不能馬虎,要耐心雕琢。

最大的難題在於確定舌頭和眼珠,製作師向作者展示了幾大盒子的塑料舌頭和玻璃眼珠,分為魚類、爬行類、哺乳類,又分出了喘息狀態、發怒的狀態,等等。那些不同顏色的玻璃珠,是他從全世界最專業的製造商那裡定製的,顏色變化極多,細節尺寸精確到毫米。他做的標本比別人貴,就是這個原因。他還有個圖書室,收集各種動物眼睛的圖片,作為標本參考。他說,動物死後,眼睛的變化特別快,魚的眼睛在幾秒鐘之內,就和活著時不一樣了。食肉動物休息時,瞳孔比較小;但襲擊捕獵時,瞳孔又會放大。這些都必須考慮在內。我們在博物館看到有的標本栩栩如生,有的無精打採,問題就出在這類細節上。

我們再來說說直接體現在手藝裡的細節工夫。有位專門給名人定製燕尾服的裁縫,德國的明星政要的禮服,義大利三大男高音的演出服,都來找他做。因為他手工縫製的禮服,上身效果就是不一樣。這位德國裁縫說:黑燕尾服是在1830年之後成為西方最莊重的社交服裝的,我們有印象,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就是穿燕尾服的。他提到了一個小知識:在這類場合,服務員戴黑領結,來賓戴白領結。

做一件高級的手工燕尾服,需要縫製14天。臨時向他租一件穿,也得花幾百歐元。做燕尾服最大的難點是:燕尾服是敞開穿的,上身後,所有部位必須和身體完全貼合,任何地方都不能翹起來。那麼,裁縫就必須知道客戶出席的是什麼場合、他在這些場合會做什麼。比如,給指揮家做燕尾服,袖孔就要小一點兒,也就是要固定住胳膊根兒,否則,他一揮舞指揮棒,整件禮服都會跟著往上跑,看起來很滑稽。高個子的走路往往身體前傾,後身就要做得稍微長一些;矮個子在社交場合要抬著頭說話,衣服就要前襟長、後襟短。對於那些不能到現場量衣服試穿的客戶,他會一直電話裡確認這些細節。名人們喜歡找他做衣服,就是因為感受到了很好的照料,穿上他定製的衣服出席社交活動,會增加自信感。

你看,把每個細節做到這種地步,最後的成品,就是我們所說的卓越。反過來說,把許多企業口號裡的那句「追求卓越」拆開看,其實就是各種細節工夫,像尋找最像的玻璃眼珠,根據客戶的活動調整衣服尺寸,等等。

細節和卓越,是我們談論工匠精神一定要說到的。而它背後還有東西:就是工匠要有好的品位,或者說,絕對忍受不了粗製濫造和「將就」。不管你是造東西的還是買東西的,一定都有體驗,到了一定階段,品質每提高1%,增加的成本可能就是20%,反應在價格上當然就更高,越往上,越呈幾何級數增長。工匠做什麼取捨,就要看他有多苛刻的品位了。不過,從追求卓越到產生回報,是有過程的。不是所有人都等得了,也不一定都能等得到。所以也有人說,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其實是一種貴族品質,他們也在意回報,但不會把它作為最終目的,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地位和格調。

我們先說回到那位德國的高端定製裁縫。他和作者見面時,準時等在店門口,穿著一身昂貴的深黃色手工絲質西服,相同顏色的鞋也是定製款,這就是他的工作服。他說,自己有至少50套西裝,每套西裝都有專門搭配的鞋。凡是打算給顧客用的料子,他都要先做一套自己穿,體驗面料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和客戶一樣的衣著品質,他覺得,這就是他事業成功的原因。他不只會做衣服,還會為名人客戶們提供完整的服裝穿搭意見。

我們再來看看體現在產品上的品質。我讀這本書才知道,雪花玻璃球的發明專利和行業標準,一直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家庭小廠手裡。對這個工藝品來說,品質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雪花在球裡飛舞的感覺。把他家的正品和仿品擺在一起,晃一晃,品質差異就出來了。他家的雪花,可以足足兩分鐘不落下來,旋轉飄舞,如同維也納的大雪。為了找到這種接近水的比重、更像雪花的材料,他們在一百多年裡,每一代繼承人都在改進配方,這是工廠的核心秘密,只有現任廠主知道。

幾代人的接力投入,就是這個家族工藝的護城河。德國的工匠精神,離不開這種專注。有個拆彈專家,一輩子拆除引爆過272顆戰爭時期的炸彈,作者問他,有沒有哪次印象最深,他說「我能清楚地回憶起來每一顆。」

再給你講一個特殊的專注力量。這是位德國刑偵生物學家,就是專門研究兇案屍體上的昆蟲和微生物的。他經常要長時間地觀察屍體變化,我對他的一句話印象很深:「三隻蒼蠅消滅一匹馬的速度,和一頭獅子一樣快」。他說,那種氣味其實不是令人作嘔,而是讓人心煩意亂,戴口罩也沒用,它會鑽到你的身體裡去。

一般人會用清涼油、口香糖來遮蓋,但嗅覺對他至關重要,他反而要詳細辨認和記住這些氣味,他有一種本領:只要到現場聞一聞,就能判斷出屍體處在哪個腐敗階段,引來了附近的什麼昆蟲。他是全世界二十位最頂尖的刑偵生物學家之一,終日繫著掛滿工具的黑腰帶,隨時準備出現場,因為要儘快鎖定案發時間、死因這些關鍵證據。作者問他:是不是厭煩這樣的日子?他說:「沒有,我已經把死亡納入我的生活了。人們覺得恐怖的景象,從更高層次看,其實是一種美,因為這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循環,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和諧的自然。」你看,這樣的專業人士,已經在職業裡獲得了通透的世界觀。

德國的工匠精神,我們先觀察到這兒,它有三個特徵:第一,他們會花費巨大精力,通過完美的細節來追求卓越。第二,他們有高明的品位,這是品質的保證。要想做出好東西來,自己得先知道什麼叫好。第三,他們有著異乎尋常的專注力。

下面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德國人能在各個行業裡,普遍發展出這種精神?先來說社會層面的原因。

有位德國工程師說:「那是因為我們沒什麼自然資源,只能靠搞技術。再加上各行業的冠軍企業大多在山溝裡,我們下班也沒夜店可逛,只能琢磨工藝問題。」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話。我想你也聽說過:德國向來就有發達的手工業傳統和職業教育體系。

這種體系不但強大,而且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晚期。德國很晚才成為主權國家,所以一直沒有巴黎、倫敦那樣的中心城市。各地分別了形成了手工業經濟,建立了以學徒制為基礎的職業傳統。這本書裡講到一位矯型鞋匠,是專門為腳有殘疾的顧客做鞋的。就連這個從業人員很少的行當,也一直有全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從業登記制,必須學徒期滿才能報名。二戰期間,矯型鞋匠變得很熱門,德國政府就根據檔案,允許他們免服兵役。這樣的培訓和管理,保證了全行業都能達到技術基準。他們做出來的鞋,可以讓兩條腿相差25釐米的人正常走路,只要穿上長褲,路人都看不出來,這些鞋匠在戰後為東德創造過大量外匯。

德國近代教育制度,是在1806年敗給拿破崙以後,全國勵精圖治建立起來的,其中的精髓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就是學校和企業。單純由學校提供職業教育,會落後於技術進步。德國的雙元制,最大程度地克服了這種脫節。雙元教育的培訓計劃、技能要求,是學校、企業和企業協會共同制定的,以企業為主導方。通常是學生每周在學校上一兩天課,在企業培訓三四天。德國的企業都要設置「訓練車間」,小企業也要在車間裡開闢一個「培訓角」,保證學生獲得完整的教育訓練。

這樣的職業教育,可以說是就業的安全網。圍繞著這種傳統,德國社會很尊重有技能特長的工匠。一個高級藍領技術工人,待遇和地位一點兒不比白領、知識分子低。有的企業甚至不願意僱大學生,說他們長著「一雙左手」,這是句德國諺語,意思是沒有動手能力。有個段子說,藍翔學校的校長對學生講話:「藍翔人不學好技術,就和北大清華沒區別了。」我倒是覺得這裡面有點兒道理。沒必要把它理解成「反智主義」。中國人的職業價值觀造成了全社會白領嚴重過剩,需要這樣的唱反調。更需要這種職業自信,手藝人要先建立尊嚴,才會有追求卓越的心氣。世界上有個「奧林匹克技能大賽」,在這項大賽裡,德國人囊括過所有金牌,幾十年來,總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前面我為你講的那位標本製作師是自學的,因為沒有職業文憑,曾經被同行輕蔑地稱為「在獸皮上擰螺絲的人」,但是,當他拿到全國標本製作比賽一等獎以後,同行們立刻開始尊敬他,因為手藝就是硬道理。

除了職業工匠教育,德國還有兩百多年的科研大學傳統,在19世紀下半葉,科研大學把經濟和科學結合起來,產生了現代工程師行業。從職業學校出來的學生,可以再考大學、當工程師,職業教育經歷能記入大學學分。這樣有動手能力的畢業生,求職更有競爭力。多元化的、和產業同步的職業技術教育,讓德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很低,還不到整個歐元區的三分之一。

工程師和工匠,在德國的工業體系裡是高度協同的,大家都是搞技術出身,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驕傲。除了在德國本土,作者還採訪了周邊的德語國家,比如奧地利維也納的城市地下管道工人。主管維也納管道系統的局長是有個碩士學位的工程師,負責技術革新設計。維也納的地下管道網絡有180年歷史,最早的工程開始於16世紀,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設計圖。全市80%的下水道,人都可以在裡面通行。對於具體的養護工作,局長說,那就要請教汙水管道清潔工。這些工人都接受過專業培訓,除非在狹窄的古老管道作業,都是操作高壓衝洗車等自動化機械。他們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談吐自信,他們的工資也超過平均收入水平,受尊敬程度不下於公務員。

這本書裡的一些專業人士,來自家族企業,比如前面講到的雪花玻璃球廠。德國的遺產稅是很高的,最高達到70%,但對家族企業會網開一面。只要家族繼承人承諾在十年內繼續經營企業,遺產稅會幾乎降到零。德國的經濟支柱裡,有一大批都是家族企業。像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化工企業漢高、著名的機械公司博世,都是不上市的百年家族企業。寶馬、奧迪這樣的上市企業,背後也有家族力量。對德國政府來說,讓這些企業家業長青,就是維護國家的經濟技術實力和社會就業穩定。

說到這兒,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工匠精神是怎麼來的?可以說,歷史上的手工業傳統、近代的雙元職業教育體系、全社會的尊重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是重要的成因。

另外,在這些因素下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動力。

工匠精神的深層次表現,是一種超功利的職業倫理。這本書的採訪對象裡,有將近一半是各行業的學者,作者把他們和手工業者、技術工人寫在一起,意思就是大家都是行家裡手。其中,來自科學共同體的學者們,有一套共同奉行的學術倫理:人在自然科學裡,必須完全脫離主觀立場,脫離個人利益,這是道義上的責任。科學家絕對不能做兩件事:第一是不許騙人、不許騙自己。第二是不許做任何違反倫理原則的事。

這聽起來有點兒像是教條,我就來給你講書裡的一位獸醫。這位女士姓赫布斯特,擁有獸醫學博士學位,曾在一個屠宰場做衛生檢疫工作。1990年夏天,她發現屠宰場的一些牛狀態反常,表現出極度攻擊性,懷疑是當時正在英國蔓延的狂牛症,立刻把牛扣了下來,向衛生部門上報,說「請相信我的直覺。我至少鑑定過14萬頭牛,絕對訓練有素。」但她沒有得到任何答覆,她認為這是有組織的掩蓋事實。由於她公開了自己的發現,被屠宰場解僱,而且遭到起訴。那家屠宰場所屬的企業,在整個歐洲排第二,她連辯護律師都找不到。這之後,她一直在搜集情況、寫論文,向社會發出警告:狂牛症正在德國蔓延。直到十年後,她的預警終於被證實,而她此時已經因為敗訴而名譽掃地,找不到工作,離了婚,退休金的基數也變得很低。對這些損失,她說:「我是狂牛症專家,我不能迴避自己的身份。」

這種職業倫理,就是把自己的職業看成一種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作為一種倫理來奉行。我們說:一個人能做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是一種幸福,但興趣也可能會磨滅、會轉移,而倫理是不變的。

那這種工作倫理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我覺得,這和一個叫價值理性的概念有關。我們都知道,德國是個崇尚哲學深思的國家。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有一個理論:人的理性分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現代社會,普遍人的行動方式是:設定具體目標,只問要達到這個目標該幹什麼,也就是:我只考慮該通過什麼樣的工具,來實現目標。這就叫做工具理性。韋伯講,現代社會是由工具理性支配的。只生產,只發明,不問這些東西到底有利還是有害。現代人普遍的行動方式,也都屬於工具理性。這當然無可厚非,今天的財富、技術,都是從工具理性裡來的。

但是,人同時還需要有價值理性。也就是在行動時,為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負責任。有價值理性的人就要問了:我們工作、我追求財富的目的是什麼,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就像賈伯斯拉人入夥時的那句名言:「你是想賣糖水,還是像改變世界?」要是從工具理性來說,賣最暢銷的可樂能穩定獲利,肯定比生產一個還不知道是什麼的電子設備靠譜。所以賈伯斯實際問的是:你想不想活得有意義一些?你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理性的人?我們從這本書裡看到了,在工匠精神的驅動下,專業人士會本著自己的職業倫理,去做那些雖然沒有利益、但他們認為對的選擇;會投入20%的成本,提升那1%的品質,雖然不知道這市場表現如何。這不是感情衝動,而是秉承價值理性。

那麼,咱們再往下挖,價值理性是從哪裡來的?我想你隱約猜出來了,這是和宗教有關係的。我們還來說馬克斯韋伯,他發現,在資本主義的啟動時期有個微妙現象。當時,西歐商業最發達的是地中海國家,威尼斯是西方世界的商業中心。傳統的海上霸主也是西班牙、葡萄牙。但現代的商業和企業管理制度為什麼出在英國、荷蘭;現代工匠精神的代表,為什麼是德國?

他發現這和宗教有關,義大利、西班牙那些老牌強國都是天主教國家,在天主教的宗教倫理裡,現實世界一片黑暗,沒有意義,人是來贖罪的,目標是進入天國。在這種背景下,你要是真虔誠,就不太願意賺錢了。而英國、德國是新教國家。新教認為,信徒要想進天國,就要在現實生活裡證明自己是上帝最好的選民。怎麼證明?那就是出色完成上帝賦予人管理社會的使命,去拼命地工作,去創造財富,這被稱為天職觀。現在我們賺錢是為了更好的、更安全的生活,更高尚的人,會通過慈善事業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當時的新教信徒覺得,工作賺錢,首要目的是完成天職,終極目標是進天堂,而不是享樂。所以他們在工作上投入,在生活中節儉。韋伯把這形容為「入世的禁慾」。我剛才說到的價值理性,它的表現就和這有關:人作為工作者,要做到儘可能的完美,而結果,就交給上帝了。至於利潤什麼的,不重要,反正我也不打算花。

這個基督教新教的精神傳統,當然在今天早已經不完整了。那種「入世禁慾」的做派,隨著西方宗教的不斷世俗化,我覺得在今天可以形容成是「入世縱慾」,就是正視和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但其中有一個東西仍然留下來了,叫「志業精神」,志氣的志,事業的業。就是說:我選擇了一個事業之後,就算我不是信徒,我也要對它有一種近似信仰的態度。今天德國的工匠精神,可以說是傳統天職觀念的世俗版:不是為混口飯吃,而是聽從一種內在的召喚。

在這本書裡,我還看到一種高超的工作狀態,可以稱為遊戲狀態。遊戲和興趣愛好還不一樣,真正的遊戲是完全自主的,所以也就是完全自由的,有這種狀態的人,沉浸在一種兒童式的入迷裡,一直在專注的心流裡獲得喜悅。書裡有一位理論物理學家,就是愛因斯坦那樣只靠一塊黑板來思考的科學家,《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也是幹這個的——對了,這位物理學家也和謝爾頓一樣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他還是孩子時,假裝到處玩兒,從桌子另一頭倒著看一眼蓋世太保的逮捕名單就能背下來,然後去通知名單上的人逃跑。

他獲得過幾次諾貝爾獎提名。他說,機器不可能代替我的工作,因為當我萌生一個觀點時,體驗和性快感差不多,機器可沒有這種快樂。但他更羨慕數學家,他引用一句名言說「只有數學家,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因為他們可以研究數論。果然,作者還採訪過一位數學家,當被問到有什麼業餘愛好時,數學家琢磨了半天,說:「愛好,是的,研究拓撲學和數論的關係,這應該是個有趣的愛好……那是一種特殊的拓撲空間,它們特別光滑,可以在每一個維數中被觀察到,就像一個球的表面……」隨後,數學家就陷入了咒語一樣的自言自語。

對於德國行家們的工匠精神,我們就說到這兒了,最後總結一下。

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為:他們會花費巨大的精力,通過完美的細節來追求卓越。要保證品質卓越,工匠們就要有高明的品位;想獲得職業的高明品位,就要有超乎尋常的專注力量。這種狀態,能塑造一種世界觀。

德國工匠精神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裡養成的呢?德國擁有悠久的手工業傳統,強大的雙元職業教育系統和工程師文化。全社會都對專業技能高超的手藝人非常尊敬。國家也通過制度來保證手藝在家族企業中長遠傳承。

最後,我為你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文化來源。工匠精神擁有堅定的職業倫理,它建立在對動機負責的價值理性之上;而德國宗教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志業精神」,是其文化源頭之一。而遊戲態度,是一種表現得好像「業餘」,實際上更自由的職業態度,也更有利於創造性工作。

相關焦點

  • 造就工匠精神!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何如此成功?
    同樣我國近十年來,也有國內大批專家赴德國學習和向國內介紹德國雙元制教育。那麼,為什麼德國的職業教育如此成功?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為了建立一種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職業教育模式,從小學就開始分流。德國孩子6歲上小學,4年級後開始分流。
  • 德國工匠精神:用8000萬人,打造830家百年企業,2300個世界名牌
    而工匠們則是那個不斷提升自己的手藝,對作品精雕細琢,並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那個人,這種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越來越少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每當大家說起「工匠精神」時,總會先想到德國、日本、瑞士等等,特別是人口僅8000餘萬,卻打造出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德國,它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工匠精神」?
  • 《米,面,魚》①:日本壽司精緻的背後,是其引以為傲的工匠精神
    在2015年左右,「工匠精神」一詞在當時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提到工匠精神,我們往往會想到很多默默無聞的匠人和他們一生為這個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從今日起,就工匠精神在美食方面的領域,這幾天我為大家連續講解一本書籍,這是一本關於日本美食,同時也是日本匠人對飲食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求的書籍——《米,面,魚:日本大眾飲食之魂》。
  • 強達鐘錶——工匠精神,三代傳承
    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工匠精神的鍛造,文化的驅動力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傳承。對強達鐘錶的印象,溫州人大多停留在市區解放街那間開了多年的維修店,卻鮮有人注意到,強達鐘錶在最近5年發生了質的變化。陳強達、陳瑞祥這對父子,在傳承中堅守初心並不斷創新。
  • 還在吹德國工匠?你們欠中國工業一個道歉!
    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突然開始颳起了一股吹捧德國更具備「工業精神」的分析文章。  誰在鼓吹西方"工匠精神"?  比如:今年南方水災,吹捧德國沒有卵用的抗洪神器...大概是說,一個買了進口車的人,從油箱裡抽出汽油對比發現,來自德國的汽油無色無味的,而中國的汽油則是有色有味的。說明中國汽油差,德國汽油牛。  那國外的汽油到底是什麼顏色呢?外國加油站的常見汽油究竟是什麼顏色呢?  下面是一組實際的對比圖片:
  • 德國「工匠精神」指甲鉗!三合一設計,經久耐用,買了可傳家
    一說「德國製造」,好像腦海中就自動出現了關鍵詞「好品質」、「耐用」、「工匠精神」……德國工業界是世界出口冠軍,「德國製造」也是享譽全球的金字招牌,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但凡是德國製造,質量都是槓槓的,沒話說!
  • 以工匠精神匯聚新徵程的強勁動能
    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他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邁向新徵程,揚帆再出發,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 來自德國126年歷史的指甲刀,德國人的工匠精神你不服都不行
    德國大名鼎鼎的雙立人,就被很多人追崇,在化妝品店都會成套出售。德國雙立人的品質的確是有目共睹,但價格也貴的離譜,動輒幾百塊讓人望而卻步。可同樣來自德國的Plazotta,價格低不說,還鋒利圓滑,一鉗三用,應該算是人們心中的白月光了。德國製造在世人心中,就是高品質的代表。
  • 關於工匠精神,你知道有哪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5日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那麼為什麼需要工匠精神?
  • 技術工人越來越少,高喊「工匠精神」的同時,卻對低薪視而不見?
    近年來,「工匠精神」成為了出現在大眾面前的高頻詞,工匠精神代表著堅定執著,代表著願為事業付出一切,不計較個人得失,堅持數十年如一日的做著同樣的事,只為自己所專注的事業。然而,在宣揚工匠精神的同時,我們卻似乎忽視了製造業最本質的問題。一般來說,只是培養一個熟練工人,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如果是培養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技工的話,至少需要10年以上。
  • 關於「工匠精神」的幾點認識
    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何為「工匠精神」。時空穿梭、歲月變遷,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該如何定義?從海底隧道匠人管延安到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從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到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從數控系統調控工程師蒲鷹到不斷抒寫城市地標新高度的陸建新……他們都是新時代工匠的傳承人,大勇不懼、大巧破難、大道無疆、大任擔當,執著專注、精益求精。  庖丁解牛,可見一斑,工匠精神應包含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時代內涵。
  • 「工匠精神」如何造就德國這個「隱形冠軍」大國
    而在德國企業眼中,全球化更大的作用是做大市場。他們專注於獨立做好一個產品,然後將其推向全球市場。德國的「工匠精神」在這一點得以絕好的體現。 一個適合隱形冠軍的文化土壤 德國對本國製造業的扶持從教育開始。獨有的雙元職業教育制度源源不斷為企業輸送理論和實踐兼具的技術員工支撐。
  • 日本人是如何把「工匠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的?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為何日本工匠能把這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它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為何日本工匠能把這樣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 話中國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也不乏工匠精神,遠古以來,中國人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銅匠、銀匠、篾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這些多是從事物質產品的工匠,也有從事精神產品的工匠如「畫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工匠既指普通手藝人,也指造詣很高的大師、大家,如「巨匠」、「匠心」。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合肥裁縫改衣改出工匠精神
    合肥裁縫傳承工匠精神,用心提升穿衣品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對於物質的趨之若鶩。很少有人再去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雖然我們有時走得很快很遠,但有時候卻丟失了初心,我們好像忘記了為了什麼而出發。我們最近提倡大國工匠,因為工匠精神提倡的鑽研、堅持、耐心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就顯得尤為可貴與重要。
  • 值得敬佩的德國工匠精神,指甲刀工廠126年的歷史,一直做指甲刀
    一說到德國,大家都覺得這個是一個全國上下,做事都很嚴謹的國家。據說,德國人嚴謹起來,簡直可怕。就算你向德國人問個路,他都要讓你走幾步,看看你走路的速度、步子的大小,才能告訴你需要多少時間能到!當然,嚴謹帶來的最大正面效應,是全球聞名的「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的產品大多都屬於世界領先水平,嚴謹的德國工匠精神,已折服全世界人民。大到關乎國家發展的科學實驗,小到生活用品甚至指甲鉗,德國人都是非常用心做。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德國製造有百年歷史的指甲鉗。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文明的興起,這些工匠手藝機已經被機器淘汰,很多傳承都已經出現了斷層。不過手藝雖然慢慢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是工匠的精神卻永遠不過時,現在社會中不就一直在宣揚「工匠精神」嗎?什麼是工匠精神?
  • 讓工匠精神助力中國成為製造強國
    國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個重要的表現是把聰明勁用在了「靈活性」上了,經常對應該遵守的程序和規則採取變通處理方法,比如對應該嚴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驟,不是一絲不苟地按部就班,而是「靈活地」跳躍處理。很難想像,這種「不守紀律」和程序的工作態度,可以生成出德國那種高精尖質量的產品。很多時候,固守某種程序,看起來是傻,其實是精明。
  • 古老中華玉文化,才是中國工匠精神
    今天國家開始提倡《大國工匠》什麼是大國工匠精神?應該就是中華玉文化理所敢當然啦!它歷史文化悠久,工藝美術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鼓勵大家學習國家的工匠精神,時代需要工匠,需要勞動創造,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輝煌,勞動最光榮,只有勞動和創造才能讓中國真正富裕和強大,這些熠熠發光的古玉藝術品不正是古代人民勞動和工匠精神的寫照嗎?看來發揚工匠精神,先從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