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工匠精神!德國雙元制教育為何如此成功?

2020-12-15 聿德康養

本文結合國家人才發展的需要,面對亟待解決的職業教育問題,對德國雙元制教育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分析,不僅可以使你更接近真正的德國雙元制教育,而且也能清晰地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所急需改進的方向。

人才是產業的核心,作為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德國技能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德國製造的質量。雙元制教育具有「校企聯合辦學」的獨特特點,為「德國製造」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

縱觀德國歷史,德國之所以能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以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業教育是重要武器之一。在德國開始工業化的初期,進程落後於英國和法國。依靠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擁有了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德國才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二戰後,德國經歷了從廢墟到崛起的艱難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它是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德國前總理科爾曾這樣評價雙元制教育。

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幾乎全世界都出現失業率急劇攀升的問題,但據2010年危機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的青年失業率僅為9.7%,這次危機看似對德國青年的就業並沒有產生重大影響,而在其他發達國家,這一平均數字卻高達16.7%。包括中國在內的想要著手改革本國職業教育的國家,都開始關注德國雙元制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在金融危機中所帶來的良好就業表現。

此外,德國職業教育承擔著其他國家職業教育可能所無法承擔的任務。在某些領域,許多國家的學生必須接受過高等教育才能成才,如多媒體設計、信息技術、機電工程、化學試劑、牙科技術、眼科技術等。而在德國,職業教育就可以完成,可見德國雙元制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近兩年,川普一直在積極研究和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以推進「美國製造」戰略。同樣我國近十年來,也有國內大批專家赴德國學習和向國內介紹德國雙元制教育。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職業教育如此成功?

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為了建立一種與社會經濟相協調的職業教育模式,從小學就開始分流。

德國孩子6歲上小學,4年級後開始分流。也就是說,10歲的孩子將面臨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

一些學生選擇普通中學,目的是進入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學制是8年。他們畢業後可以直接申請進入大學。

另一部分學生選擇實踐性較強的綜合中學或實科中學。學制為5至6年,課程具有較強的職業定位。畢業後,這些學生開始申請雙元制教育和專業,確定了專業的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訓,開始接受雙元制教育。

從全國小學生的分流數量上來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國孩子選擇去普通中學就學,儘管近年來,這一數字有隨著德國大學招生人數的增加而增長的趨勢,但總體上進入職業教育體系仍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選擇。

換句話說,小學畢業後,許多德國學生就進入了職業教育體系。

從小學就開始分流這一做法,不僅使德國的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也使德國職業教育有了更堅實的生源基礎。將職業教育推進到義務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與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體系相比,這種教育體系無疑具有巨大的優勢。

德國勞動力市場不看學歷看能力

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明顯的以技能水平為導向的特徵。在中國,人才的招聘和流動主要是基於學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其收入水平。但在德國,勞動力的招聘和流動以及收入水平主要取決於人才的職業資格等級。例如,如果同一行業的人具有相同的職業資格等級,無論是什麼學歷,那麼他們在全德國的收入幾乎是相同的。

德國勞動力市場的這一特徵,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它使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德國,職業教育的標準是「職業即專業」,學生學習的專業與實際職業密切相關,先確定職業再進行教育,這是雙元制教育的基礎。

在德國勞動力市場上,職業教育最大的優勢在於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和高收入。作為學生時,他們每月能收入1000多歐元。成為技術人員後,收入不會低於大學畢業生。

基於企業需求的職業教育

德國企業有培養人才的傳統,這不僅是責任,也是權力。企業培養人才的巨大動力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德國企業以優質的產品贏得市場,為了長期保持產品質量水平,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持續供應。對於企業來說,是否持續擁有高素質的員工,決定了其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生命力。

關於雙元制學生的投入經費上,2012年,德國對3000多家企業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每個學生每年平均需要投入成本為17900歐元(約合14萬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給學生的補貼。

企業對培養一個雙元制學生的高投入的熱情源自哪裡?

原因在於,德國雖然有統一的職業教育標準,但企業有足夠的空間根據自身需求和產品特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訓,這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職業教育獲得適合自己企業的員工。在權衡付出和回報後,絕大部分的企業都願意投資於雙元制教育。

對任何國家而言,想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想方設法提高其國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是一條必由之路。德國企業自發、積極和深入的在德國雙元制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證了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

培養職業身份認同感,有助於培養人才的工匠精神

「他能烤出最好的麵包,他能釀造出最好的啤酒,他能製造出最好的汽車。」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德國工匠的高超能力,也表達了外國人對德國工匠精神的印象。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會具有工匠精神呢?

反映在德國人對自己的職業身份的認同感上。

這種對職業身份的認同感源於德國的歷史。在中世紀,德國的職業精神被視為一種修煉,一個人對宗教的信仰程度是由職業精神來檢驗的。啟蒙運動後,宗教的影響不如以前,在要慢慢失去這種優秀品質的時候,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德國人對職業精神的追求。康德認為,自律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基礎,不受宗教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就算沒有宗教,職業道德也應該根植於人心。

此外,在小學,德國人就開始在為他們的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接觸和了解各種職業。十幾歲進入職業教育後,大多數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工作。進入企業後,會有企業教師幫助他們制定職業規劃,加深職業認同感,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

職業身份認同感是德國職業教育被認為成功的原因之一。教育學家布蘭克茨在1983年提到,沒有教導學生產生對職業身份的認同,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是難以想像的。他同時提到:『』對其職業身份的高度認同的德國人,能由此產生熱愛、奉獻和專注的職業道德是德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相關焦點

  • 德國雙元制教育制度
    圖3 寶馬公司的雙元制學員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培訓課程設置是與時俱進的。在進行課程設置之前,校企雙方會深入社會進行調研,最終依據《職業培訓條例》共同制定課程內容。 圖4 德國的教育系統雙元制(duales studium)大學是指將在高等院校(Hochschule)的大學學習與在企業的職業培訓或實踐融合在一起的一種學習模式,
  • 德國雙元制教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德國雙元制教育的成功首先源於德國中世紀就開始的學徒文化。這種側重實踐的教育形式非常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半職業的課程。 那麼究竟什麼是雙元制跟著微谷華德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德國雙元制教育—補貼留學、高薪工作、低門檻移居一站式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老年人的主要情況為文化水平低且多為獨居,自理能力及精神生活也處於相對較差的水平,並且養老途徑主要是依靠子女照料,而不是社會保障體系。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有將近4000多萬人老人患有殘疾半殘疾或精神病史,而一線養老護理人員只有幾十萬人,專業人才的缺口十分巨大。
  • 土田國際教育:德國雙元制的介紹
    德國雙元制中的雙元簡單說就是一元是指大學,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裡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雙元制教育出來的學生,畢業之後不僅具備充足知識儲備,還擁有3到4年的工作實踐經驗,能迅速適應社會,必定能成為商業界、工程界、資訊科技界等各大領域的佼佼者。相比較中國大學畢業生都抱怨工作難找,起步工資低;企業都抱怨員工難找,畢業生缺乏實戰經驗,企業還要耗時耗力從頭開始教。
  •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尹麗 攝人民網貴陽12月4日電 (王欽)12月4日,記者從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獲悉,該校與德國海外商會聯盟(AHK)大中華區、廣州易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中德職業教育合作「三方戰略協議」,並進行「AHK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聯盟單位」授牌,推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貴州本土化落地。
  • 開啟我省職業教育新模式!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落地貴州工業職院
    中德職業教育合作「三方戰略協議」籤約暨「AHK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聯盟單位」授牌儀式在這裡舉行。本次籤約暨授牌儀式由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海外商會聯盟(AHK)大中華區、廣州易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行,將進一步推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貴州本土化落地。
  • 《尋訪行家》德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而這本書裡的德國行家們,持的是不同於日本人的現代化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不是簡單的技術標準、工作規則。我覺得,凡是能稱為精神的東西,背後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國和日本的工匠有類似的職業操守,但精神來源不同,就是因為內在文化不同。不過,我得一點兒點兒給你說,一下子扎到文化那邊去,離書裡的故事有點兒遠。
  • 「工匠精神」如何造就德國這個「隱形冠軍」大國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區域像德國一樣擁有如此眾多優秀的世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他們生產的產品是這個地球眾多行業客戶不可缺的。 冠軍為什麼會「隱形」?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俗語是我們中國對好產品的讚譽和自信。可是隱形冠軍卻明明白白違背了這一點。
  • 德國工匠精神:用8000萬人,打造830家百年企業,2300個世界名牌
    而工匠們則是那個不斷提升自己的手藝,對作品精雕細琢,並享受產品在自己手中升華的那個人,這種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工匠精神」,越來越少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每當大家說起「工匠精神」時,總會先想到德國、日本、瑞士等等,特別是人口僅8000餘萬,卻打造出2300多個世界名牌的德國,它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工匠精神」?
  • 德國雙元制大學勸退貼
    01什麼是德國雙元制大學這是德國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構——雙元制大學(Duale Hochschule)。雙元制大學有著鮮明的辦學特色,在德國深得學生和就業單位的認可,其生源質量不僅堪與綜合性大學相媲美,就業率甚至還優於綜合性大學。下面,首先介紹一下雙元制大學的辦學模式和特色。
  • 德國雙元制是不是人人適合?
    如果是鍍金,雙元制雖然看起來門檻低一點但不適合你,難度相對學術教育低是因為更重視解決問題能力,而不是可以「混」文憑;如果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的同時得到學歷提升,不浮不躁深研技術,那麼雙元制非常適合你。第二,你要學什麼專業?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而到了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廣泛的延伸,不單單是指手藝這方面,各行各業基本上都能用上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近幾年國家非常重視工匠精神,大國工匠這個欄目的播出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很尊重和推崇「工匠精神」,但是當今社會的真實情況是:高喊著學習工匠精神的口號,卻不幹實事,技術工人越來越難招,這是為什麼?
  • 聿德康養:讓你了解聿德德國雙元制留學!
    首先,為什麼在德國學習的中國學生這麼少?因為它門檻太高了!1.老實說,德國沒有世界著名的學校。原因很簡單,因為德國的教育不以市場為導向。德國高校的畢業率只有30%,如此低的畢業率,是為了保證德國畢業生的質量。
  • 雙元制的優點和缺點
    雙元制的核心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培訓緊密結合,學校和培養企業共同打造和定製實踐型人才,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那麼雙元制教育與傳統教育有什麼區別呢?它的優點和缺點又體現在哪裡呢?培訓師在教授學員實習雙元制教育的優點:在雙元制大學教育模式中,企業和市場起著重要引導作用,真正體現了「學有所用」的思想。
  • 以工匠精神匯聚新徵程的強勁動能
    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總書記深刻闡述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他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邁向新徵程,揚帆再出發,亟待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汗水、奉獻智慧。
  • 保雅家 |傳承於德國工匠精神,一體化解決室內汙染問題專家
    健康,潔淨,自然舒適,每一個溫馨空間永恆不變的悅求,德國保雅家專注室內潔淨領域,歷經歲月沉澱,孜孜不倦,致力於為全球人群打造極致潔淨體驗,呵護萬千用戶的綠色健康。貫穿著德國歷史,不折不撓如軍人般的嚴謹精神,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成為代代傳承的美德,其精湛的工藝造就先進出眾的製造業,孕育出享譽全球的眾多品牌,如繁星般閃耀的高品質產品,成為工匠精神的代言,成就「德國製造」的無上殊榮。
  • 缺學徒工,「德國製造」後繼無人?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工匠被認為是「德國製造」的基石,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做一名「能工巧匠」,更想進入高等學府深造。許多歐洲企業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在德國和瑞士,要成為一名工匠,首先要進入職業學校進行雙元制培訓。一般學生初中畢業後可以進入3年期的雙元制職業學校學習。
  • 培育隱形冠軍的德國經驗
    德國企業有在細分領域發展的傳統,隱形冠軍將這個傳統做到了極致。為更好在小市場內開展生產,德國企業將技術提高到非常難得的水平,並通過持續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將某一類或某一項產品做到全球領先的水平。在不斷強化企業發展願景的前提下,隱形冠軍企業往往在企業內部形成對願景的高度認同和核心精神,正如德國管理學家西蒙在對隱形冠軍的市場戰略作最後的總結時所說:「絕大多數的隱形冠軍對它們應該生產什麼產品,不應該生產什麼產品了如指掌,要做到這一點的最大難處是,要能夠抵禦時時刻刻都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副產品的誘惑,真正的隱形冠軍是絕對能夠抵禦這種誘惑的。」
  • 推進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都應貫穿於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二者相互融合、整體推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也是促進高職院校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 鄭也夫:德國教育的分流制
    (同上書,207,297)文科中學之外的人,即綜合中學、職業學院、技術高中、夜校等教育機構的學生只能競爭19%的普通大學的名額。很長時期,德國的學生就是在10歲時確定了受教育的學校,乃至終生的職業方向。但在現當代,這種制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認為如此大事通過一次考試來決定,似乎包含了過多的偶然性;更認為10歲決定終生太早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