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行動指南》最高級的人生,就是永遠也不要放棄成長

2020-12-17 淺白讀書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遇到挑戰不敢放手一搏;在同一個職場、同一個崗位,持續幹同一份工作很多年沒有上升空間;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獲得任何改變,甚至感到抑鬱……

這是因為你已經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失去了想要努力拼搏的幹勁。

其實,不斷成長原本是人類最根本的性質和特性,而很多人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終身成長行動指南》這本書的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麥肯錫公司工作14年,一手從零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他在進入麥肯錫公司之前完全沒有企業經營諮詢相關的工作經驗,甚至也完全沒有過在眾人面前發表講話的經驗。

但是在進入麥肯錫之後,作者不斷學習此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諮詢顧問,同時也感受了自身的變化,切實感受到了終身成長的意義。

今天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分析成長過程中的阻礙,並給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01妨礙成長的三道心理屏障

第一道屏障:不少人通過貶低自己、斷言「不可能辦到」,從而不抱過多的希望,然後就此放棄努力。他們通常會說「我已經過了學習的年紀了,不可能再做到了」,也許他們曾經嘗試過,卻因為被人打擊後而產生「今後還是別再體驗了」的想法。

第二道屏障:有很多人以「一次都沒成功過」「之前也失敗過」為由,從一開始就放棄成長。他們直接認為自己不行,連準備都沒做,或者都沒做好準備就發起挑戰,碰壁後就失去信心再也不再嘗試。

第三道屏障:有些人一旦發現事情的進展不順利,就會覺得「沒有人會支持我」「沒有人會認可我」,漸漸地,就會把周圍的人當成敵人,或者認為這些人會阻礙自己,心中充滿怨恨,然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自我成長。

02促進成長的五個出發點

第一,設定目標

根據成長的法則來看,無論多麼簡單的目標,只要連續完成會不斷積累經驗因此,在行動之前設定一個目標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人之所以成長意願不強,很多時候是出於「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畏懼不擅長的事物」等理由,設定一個清晰可行的目標,才能讓我們的行動具體可見。

第二,付出努力

努力可以分為「持續的努力」和「非持續的努力」這兩種,而重點就在於做好「持續努力」。我們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性格和狀況,根據想要達到的成長高度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並且從一開始就得行動起來。

在所有為成長付出的努力之中,剛開始的努力尤其關鍵。就如手動擋的汽車起步時,需要先從一擋起步,逐漸換擋。努力也是一樣,從開始行動開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第三,建立自信

「自信」是為了能夠憑藉自身的力量加強看起來無法控制的事物的新的想法,建立「我只要努力或許就能夠成長」這樣的自信和想法非常重要,並且可以經常性重複這樣的想法。

我們內心的構造就是如此,像這樣通過潛意識加強的作用改變自己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四,保持良好身體狀態

保持身體狀態對成長非常重要,其原因在於,這會從身體層面和精神層面直接產生影響。假如頭和肚子會經常疼痛難忍,並且早上起床很難受,晚上很難入睡,那麼就無法專注於工作和自己的成長了。

即便沒有生病,但身體狀態不佳,也很可能影響積極的想法和繼續努力的心情。

第五,找到同伴

人類是社交性動物,因此同伴必不可少。找到同伴,持有相同的目標並一起並肩奮鬥,遠比一個人努力更輕鬆,也更容易成長。即便和同伴的目標不一致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有人在和自己一同奮鬥,這樣就能找到成長的動力,也能成為你心靈的支柱。

不斷藉助他人的力量,一起成長,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

03開始成長的三項行動

行動一:果斷降低難度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應當參考自己當前的狀況和心情,如果設定的目標過高可能會影響積極性,簡單的目標能更早獲得結果,達成目標後心情就能變得愉悅,也能更加努力。

比如:比起「每天跑五公裡」,「每天跑五百米」這樣的目標更容易實現;

比起「在暑假期間閱讀二十本書」,「在暑假期間讀五本書」這樣的目標明顯能更早完成。

另外,完成了定下的目標,會給我們留下完成目標的成功體驗,通過不斷的得到反饋,逐步提高目標,才能漸漸加強我們的成長意願。

行動二:堅持不痛苦的努力

努力真的很痛苦嗎?從「努力」一詞的結構來看,它給人的印象或許有點沉重。

然而,努力原本的意思是「為了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而前進一小步」,只要別把「努力」想得太沉重,或者不要太在意這個詞,先行動起來,就能更輕鬆地發起挑戰並取得成果了,而一旦獲得了成果,就會逐漸從付出努力這件事中感受到快樂。

比如在我開始決定跑步的時候,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增加一百米。

第一天我的想法是「那麼短,原來完成一個目標如此輕鬆」

第十天我的想法是「第一次跑完了一千米,並沒有那麼難受,非但如此,還很爽快。」

第十五天我的想法是「今天跑完了一千五百米,令我震驚的是並沒有感到很痛苦,甚至還能欣賞沿途的景色。」

就這樣我把跑步當成了一個習慣一直堅持下來,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只要像這樣了解到自己的能力正在急速上升,我們就會在努力的過程中變得無比開心。

行動三:保持最佳狀態

最佳狀態因人而異,我們必須先弄清楚自己地最佳狀態是怎樣的。

比如,我自己地最佳狀態是:必須保證最低限度的睡眠時間,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必須吃早餐,堅持做運動。

大致了解自己的最佳狀態後,重要的就是有意識地保持這種狀態,只有將狀態調整至最佳,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創造良性循環。假如無法保持最佳狀態,會導致積極性降低,心情變得低落,從而工作效率也必定會隨之下降。

總結一下

這個時代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與之前歷史全然不同的新時段,經驗不如智慧,而智慧體現於對新事物的快速學習。

因此,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都必須接受「終身成長」的概念,並且從行動上有所體現。

今天我們通過「三道心理屏障、五個出發點、三項行動」全面分析了成長的影響因素、出發點及行動方法,如果對你的成長有所幫助,歡迎留言區告訴我。

我是淺白,專注閱讀和成長。

關注我,幫助你打造知識體系,升級認知思維。

相關焦點

  • 《陪孩子終身成長》:什麼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成長支柱?
    樊登老師在他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了3點: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第一,無條件的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那麼孩子才能有信任、尊重和安全感。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要建立無條件的愛,卻是一個技術活,需要父母們做到「溫柔但有邊界」。
  • 88歲巴菲特學會PPT: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保持終身成長
    所以,永遠不要放棄夢想,通過終身學習來創造五彩繽紛的生活。03 如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不是有了美好的意願和正確的態度,我們就能夠達到目標了呢?實際上,光有意願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首先,我們需要弄清終身學習學什麼?終身學習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知識,而另一部分則是技能。一、知識就是已經被證明的規律,通過大學之外的人生大課堂不斷學習。知識是有保質期的。
  • 放棄成長的人,人生的路,走不遠
    如果說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那麼多去經歷一些事情,多去見識一些風景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十分重要的,而一個人想要見識更多的風景,想要不斷讓自己的人生出現新的際遇,就必須努力地、自發地去成長。在過去,有很多人會認為成長和學習只是年輕人的事情,他們把學習和成長當成是人生必須要完成的一種任務,一種負擔,所以,當他們的人生達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他們就會停止自己的成長和學習,變得被動起來。
  • 如何度過中年危機,人生想要成長就必須要學會放棄
    想要度過中年危機,就必須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只有放棄過時的觀點,習慣和思想,才能度過危機,順利的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中年危機的根本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某一種模式,不敢面對現實,或者無法放棄早已過時的東西,沒有辦法克服精神上的危機,才止步不前,不能享受到新的環境帶來的歡悅,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 陪伴你成長的永遠是自己
    我們都是在漸漸的成長中明白了自己小時候是多爛漫與天真,只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成了我們每個人都懷念的過去。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只是大家的人生各有不同,人的一生有2份資產,一個是無形資產,一個是有形資產,有形資產就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的,無形資產就是你的人際關係、你的口碑。
  • 好好思考,是終身成長的利器
    通俗來講,就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查理芒格一直試圖在問題上尋找答案背後的普世規律是什麼,然後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可以去複製答案,踐行終身成長。讓他們有能力主動去思考、去探究一個問題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 有書攜手馮侖、成甲、黃有璨共同打造2020終身成長大課
    基於終身教育成長飛輪,打造現象級國民成長大課此次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基於有書終身教育成長飛輪模型,從激發願力、提升效率、促進完成、學以致用四大維度為千萬用戶打造了一場國民級的成長大課有書創始人兼CEO雷文濤以《讓人人都能享受到終身成長帶來的美好生活》為題,分享了有書自成立以來收穫的一系列的成長與洞察、拓展的認知與深化的思考。為了更好地助力用戶終身成長、打破熵增定律,有書構建龐大的終身成長引擎,激發用戶內在成長動因。通過激發願力、提升效率、促進完成、學以致用的終身成長服務體系,幫助用戶成為一個真正的終身成長者。
  • 《終身成長》:感情上的創傷,該如何癒合?
    《終身成長》中提到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思維下對待感情的處理方式,帶給自己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如果一個人心底裝著仇恨的種子,就永遠無法釋懷。而報復對方,也不能修復感情,只會讓傷害更加嚴重,讓自己的內心也無法安寧,更加難以從痛苦的泥潭中走出來。
  • 「剽悍一隻貓的剽悍行動營」成長曆程
    文/承緯回想起22天的訓練營像時光機一樣,楊瀾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可以不成長。」先來談一談「成長」的定義。我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說法,有人說成長就是不斷接受失去的過程,有人說成長就是負重前行,還有人說成長就是懂得珍惜和感恩。
  • 讓人成長的勵志感悟金句,生活要用心堅持,不到謝幕永遠不要認輸
    1、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鏗鏘。自己不奮鬥,終歸是擺設。無論你是誰,寧可做拼搏的失敗者,也不要做安於現狀的平凡人。不談以前的艱難,只論現在的堅持。人生就像舞臺,不到謝幕,永遠不要認輸!最強悍的競爭力只有兩個字:行動。只有當你足夠努力,你才會足夠幸運,這世界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和堅持。3、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經濟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那你就應該踏實的去做!4、平凡的人生,總有風雨相伴,總有崎嶇不平,總有月圓月缺,總有相聚別離。讓我們在清寂的時光裡成長自己,芬芳自己。
  • 所謂成長,就是把「謝謝」付諸行動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棘手之事,麻煩、誤解都時有發生。雖然常見,但平心靜氣地面對又談何容易,實乃難事一樁。若是眼下的你正處於紛擾之中,請先克制自己的情緒。與其肆意發洩情緒,不如制定出如何應對的策略。如果你在今晚就已預感明天將會是難挨的一天,甚至無暇顧及情緒的擺布,那麼請比往常更細緻地洗個臉,然後進入夢鄉吧。
  • 《心理諮詢師成長指南》發布 職業成長劃分為四階段
    為提升心理諮詢師隊伍的職業素養,促進我國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助力健康中國行動以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大會圍繞隊伍建設、能力提升、培養體系完善、登記註冊以及執業等廣大取證心理諮詢師的關切和痛點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形成共識。大會期間,正式發布了《心理諮詢師成長指南》(1.0 版)。
  • 人生的成長在於不斷的覺悟
    文/禪文修人生在世,應當懷凌雲之志。人生的成長在於不斷的覺悟,對緣分,隨遇而安,享受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福分;看問題,要有長遠的目光;待人接物要謙虛溫和,凡事留有餘地。就是告訴我們,人要有胸懷遠大抱負、只求中等緣、過普通人生活;看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世、做事該留有餘地。01 悟示弱,悟放棄,悟心境,悟獨處人生的成長在於不斷的覺悟。
  • 有書2020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探討逆境下的成長心法
    答案顯而易見,我們只有不斷地成長、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才能降低人生風險,甚至從問題和挑戰中獲益,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2020年12月19日,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將在北京凱悅酒店舉辦,此次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旨在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逆境成長大課」。
  • 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好人」這兩個字,是很多人都想要的標籤,就像有些人的人生格言就是當一個好人。為什麼想要當「好人」呢?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簡單的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認為的道德水準,與實際存在的道德水準之間的差異。同時,有限道德造成的偏差也是普遍存在的。
  • 人生的路千萬條,但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但沒關係,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被拿走900個,自己得到的就不僅僅是翻了一番。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 」這個寓言故事,我讀了不下百遍,每讀一次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那麼多年的人生糾結和迷茫,忽然從迷霧中醒來,一直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 《終身成長》疏導情緒,日日精進,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通過樊登讀書推薦了解到的,查了下資料,比爾蓋茨也曾撰文推薦,我看這本書不是因為樊登,比爾蓋茨的推薦,而是因為書名和它的類型——心理學,終身成長這四個字本身就迸發一股向上的能量。但終身成長這本書就不一樣,這本書邏輯性不強,都是作者針對心理學統計案例的分析,通過別人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來論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所以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因為有充分的案例,也就讓作者的觀點具備了說服力。
  • 人生的所有經歷,都是在教你成長
    ,如果不是曾經有過對於感情的痛,現在大概永遠學不會去珍惜眼前的人。當他說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帶著前所未有的激情說到:「當初只是想和女孩平凡的度過一生,但是她卻主動放棄了這段感情,正是因為她的拋棄才有了自己的今天。」言語之間豪情萬丈,但是也聽出對於女孩的怨恨和耿耿於懷。
  • 董卿:時刻保持成長,才能擁有別人稱羨的人生
    作家克拉克說過一句話:「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沒有停止生長。」這句話正是董卿的真實寫照,一路上不管多成功,從來不放棄提升自己。所以在2014年最巔峰的時期,她敢於暫別央視,以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進修。
  • 《終身成長》:所謂榜樣,是「不完美」的成功
    在我閱讀了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後,我釋懷了。世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人,是我的固定型思維限制了我去發現「不完美」的榜樣。在這個畫地為牢的範圍裡,不完美就是一種恥辱。她越是想要完美,越是苛刻自己,過多地關注自己,使得她的內在失序。而所有的內在失序現象會強迫她的注意力轉移到錯誤的方向。所以說,不要隨便誇一個人聰明,也許這會是他的思維枷鎖。如果真想讚美一個人,那就稱讚對方是一個努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