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協同模式就是生產力
很多年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就說過:「今天企業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無數商海沉浮的案例不斷證明著,這種洞見是對的,商業模式不僅關乎賺錢的方法,更在於戰略的學問、競爭的門檻和商業的邏輯。
商業模式是企業發展的原點,沒有好的商業模式,企業就沒有發展前景。縱觀國內外傳統的大型綜合性集團,無論國外的伊藤忠、三星、通用,還是國內的平安、華潤、中糧、招商局等,抑或網際網路時代誕生的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小米、美團等新商業的「巨無霸」和「獨角獸」,其戰略、資本、技術、渠道投入最終的落腳點是商業模式,它們成功的本質無不是商業模式的力量。
百年老店行穩致遠的關鍵不在資本的積累,而是思想和商業模式的沉澱。經過中信人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業務協同模式,堅持對內協同與對外協同融合,融融協同與產融協同並舉,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並重,在踐行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地方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一家產融結合的企業集團,協同是中信集團的優勢,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集團協同之於中信銀行,既是有別於對手的戰略,更是馳騁市場的模式,也是對公金融成就夥伴的能力。
戰略就是「定位+模式」,商業模式是企業戰略、經營、管理思路的結晶。長期以來,中信銀行在集團協同戰略引領下,組建「中信聯合艦隊」深化「大協同」商業模式,為全行業務發展和經營轉型提供強力支撐,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與更多新的貢獻,這是中信銀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信銀行正在不斷探索、總結、提煉協同在不同區域內的發展案例和應用模式,加快複製推廣,全面展現出協同模式的獨特價值,合力打造政府服務提供商(柯橋模式、晉江發債模式)、產融協同排頭兵(蘭州撮合模式)、資本市場智囊團(小米撮合模式)、跨境服務先行軍(豫資模式)、金融創新探索者(雄安模式)、零售生態架構師(「優享+」模式)等協同服務品牌,進而創造出更大的協同生產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改革者勝,唯協同者遠。中信銀行將堅定落實好集團戰略,全面發揮集團協同優勢,整合產融聯動、融融協作各項資源,把協同作為模式不斷開拓創新,擴大協同「朋友圈」,做大產業「生態圈」,構建利益「共同體」,助力夥伴行得更快、攀得更高、望得更遠,與夥伴共生共榮、共創新可能。